龍江頌歌的守望者

九龍江 大學 白礁 社會 龍海網官網 2017-06-09
龍江頌歌的守望者龍江頌歌的守望者

初夏時節,突下大雨,西溪生態文化園籠罩在一片雨霧中,別有一番江南水鄉的韻味。

那天,閩南日報小記者有一場“遊閩南都江堰,聽龍江頌歌”活動。驟雨乍歇,身穿紅色馬甲的閩南日報小記者走進西溪生態文化園,來到“龍江精神”展示館前。

中等身材、膚色健康的林兆明早已在展示館門口等候。展示館是一棟兩層紅磚小樓,青灰瓦、木屋簷。“小記者們好,我是‘龍江精神’展示館館長林兆明。”他一身灰色的西裝,板寸頭上戴著講解員的專用耳麥,顯得幹練精神。

“龍江精神”展示館內,地上鋪著古樸的紅磚,牆壁邊陳列著獨輪車、人力水車等當時堵江抗旱的工具,牆上展示著一組組昔日堵江截流的圖片、影像以及文字資料。光影變幻中,林兆明拿著指示棒沿著展板向小記者介紹:“1963年春天,九龍江流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龍海決定堵江截流抗旱保豐收。隨後,堵江截流抗旱過程中捨己為人、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傳頌,構築了‘龍江精神’,並被話劇、京劇《龍江頌》唱遍大江南北,名揚全國……”說到激動處,林兆明不自覺地提高了聲音,雙目炯炯發亮。

龍江頌歌的守望者

幾乎每天都要為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解“龍江精神”

雖然幾乎每天都要為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解“龍江精神”,但這位花甲老人沒有一點疲憊之感,依然精神煥發,每次講解“龍江精神”,雙眸格外明亮。他與“龍江精神”有著怎樣的故事?不由得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

龍江頌歌的守望者

他熱愛民間文化研究,正式出版個人民間文學專著5本。

1957年5月,林兆明出生於龍海市,中學畢業後上山下鄉當知青,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他考入漳州師範學院(現閩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後當過中學教師,機關幹部。他熱愛民間文化研究,先後出版了民間文學《兩甕銀元》《選村長》《閩臺年節習俗》《龍海民間諺語俗語解讀》《龍海民間歌謠解讀》5本專著,創作了《三輪車伕的歌》《來去白礁拜真人》《龍海小吃真正港》《人生路頂牽手行》等多首閩南語歌曲,創作了《故里錦江》《月港故事》等國語歌曲……他是一位民間文藝家,時常關注他生活著的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於是對誕生在本地的“龍江精神”有了一種別樣的情懷。

龍江頌歌的守望者

林兆明與“龍江精神”結緣24年

“算起來,我與‘龍江精神’結緣已經24年了。我真正接觸‘龍江精神’是從1993年開始的。那年剛好是‘龍江精神’誕生三十週年……”當時,在龍海市委宣傳部工作的林兆明接到了宣傳“龍江精神”的任務。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林兆明被深深地感動了:“‘龍江精神’源於普通人民群眾,真實可信,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從此,收集和整理有關“龍江精神”的資料成了林兆明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的執念。

“第一個館是1993年底完成的。”記憶深處裡的畫面,隨著林兆明的回憶緩緩重放:“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弘揚‘龍江精神’,龍海市委宣傳部、市委政研室、榜山鎮黨委聯合籌建‘龍江精神紀念室’,紀念室設在榜山鎮政府龍江樓的二樓,一間只有十幾平方米的辦公室。剛接到收集有關‘龍江精神’的文字和圖片資料任務時,我們都覺得渺無頭緒,這段歷史畢竟比較遙遠,到哪裡去找材料呢?”但是,林兆明和他的同事形成共識: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再困難也得做好!

龍江頌歌的守望者

原《漳州報》記者陳明傑回憶連環畫《榜山風格》的創作過程

“有一次,間接得知老先生莊村收藏了許多當年現場拍攝的照片,便費盡周折找到他。得知來意,老先生二話沒說,爬到閣樓上找出十幾張有關堵江抗旱和‘龍江精神’的照片,然後一一介紹照片拍攝的時間和地點……”這件事情讓他們備受鼓舞,努力地蒐羅更多的資料。“為了收集文字材料,我們去漳州市圖書館,在堆積如山的舊報紙裡翻閱著,舊報紙散發出的異味夾雜著多年積澱的灰塵不時鑽進鼻孔,非常難受,但是我們絲毫不敢怠慢,一疊一疊地找,一捆一捆地翻,儘可能地把有用的資料查找出來。”回憶起當時收集資料的情形,林兆明不禁摸了摸鼻子。讓他感動的是,很多人聽說要創辦“龍江精神”紀念館,都給予大力支持,甚至陪著找資料。“可見‘龍江精神’——人們還是非常認同的。”

龍江頌歌的守望者

收集“龍江精神”資料歷經周折

說話間,林兆明拿出一個用資料袋包裝得嚴嚴實實的東西,打開兩層的袋子,取出厚厚的材料。“這裡面都是有關‘龍江精神’資料,其中一些是獨家手稿,很難再找到了。”林兆明小心翼翼地把資料抽出來翻給我們看。“當時沒有電腦打字和電腦噴繪,文字部分都是用手寫的。”

龍江頌歌的守望者

“龍江精神”老照片的收藏者鄭厚根

龍江頌歌的守望者

當年參加話劇《龍江頌》演出的福建省話劇團主要演員

隨後,林兆明又參與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建館,雖然建館過程幾經波折,幾次移址,但是林兆明態度始終如一,沒有放棄收集和整理“龍江精神”資料。有時為了一張照片,他會多方打聽,到漳州、福州等地,走街串巷去找人要;為了解那段歷史,他通過種種渠道多方找尋,直到找到當事人,讓他們講述當年的情景;他召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編寫《龍江精神讀本》《時代精神的典範》等書籍……如今,“龍江精神”展示館裡的堵江截流圖片、影像以及文字資料較為齊全,聲、光、動相結合,圖、文、物效果具備,讓參觀者真切地感受到那段歷史的非凡。

2016年,林兆明退休了,可他卻沒有過上一天退休的日子。他一如既往為參觀者講解,也繼續為“龍江精神”展示館收集資料。

龍江頌歌的守望者

到龍海市海澄鎮玉枕村採訪當年參加堵江打樁的老人

“在創辦目前這個‘龍江精神展示館’時,需要製作一個介紹萬人千船堵西溪過程的視頻,我們卻找不到相關的視頻資料,另外,我們發現很多當時參與堵江截流的人都年事已高,有的已過世,這讓我意識到不能只停留在照片與文字的收集。”於是,林兆明利用空閒時間,揹著照相機,帶著攝像人員尋找當年參與堵江抗旱的當事人和宣傳報道龍江精神的記者們。“他們是‘龍江精神’的親歷者、見證者。”林兆明上門進行採訪,用影像方式,把他們講述的故事保留下來,為後人瞭解“龍江精神”、研究“龍江精神”留下影像資料。“當事人的親身講述,遠比我們用文字記錄來得生動,也更有佐證力度。這是我退休後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秉持一份保護和傳承文化的歷史責任感,林兆明自覺地充當起“龍江精神”守望者的角色。

龍江頌歌的守望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