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越來越能喝:一年48014045瓶,連起來可繞北京二環367圈

作者|盧伊 編輯|孫楊

每晚,於國慶都要喝一小杯紅酒,這個動作,他重複了5年。

算不得上癮,也不是為了刻意效仿某種生活方式,他只把酒精當保健品,覺得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心腦血管疾病侵襲。

以前,除非年節,於國慶是不喝酒的,他是“三高”患者,心腦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硬化。但聽朋友說,每天喝一杯紅酒有助軟化血管,他心動了。

後來,於國慶上網去查,許多養生網站都說,紅酒富含白藜蘆醇,能抗氧化、降血脂。甚至還有的舉例說,盛產紅酒的法國和每週飲酒的醫生,其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均相對較低。他開始相信了。

他也試過洋蔥泡紅酒,但一嫌麻煩,二嫌味竄,就改為只飲紅酒。

中國人越來越能喝:一年48014045瓶,連起來可繞北京二環367圈

借酒養生的5年裡,於國慶的體檢數值雖未改善,但他也從未因突發中風或心梗入院。他堅信,這都是紅酒的功勞。

但前不久,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一項歷時10年、涉及全國51萬成年人的隨訪研究顯示,飲酒非但不能防病,還會增加高血壓和腦卒中的風險。

其實,一直以來,飲酒都是健康的極大威脅,位列全球過早死亡和殘疾前十大誘因。

數據顯示,僅2016年,全球就有近300萬人因酒而亡,平均每20名死者中,就有1人與飲酒有關,酒精每分鐘會奪走6人性命,3/4為男性。

飲酒致死人數,遠比艾滋病、暴力行為和交通事故致死數的總和還要多。

但如此重要的信息,卻總是淹沒在社交媒體“飲酒養生”“酒局文化”的大量宣傳中,難為公眾熟知。

乾杯不只會肝悲,每一滴酒都會損害健康

“小酌怡情,大飲傷身”幾乎是內地酒桌上的一條定理。

但,鮮有人能以一個具體數字解答:最多喝多少才算安全。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是:成年男性、女性每天飲用酒精上限分別為25克和15克,孕婦、乳母和少年兒童則不應飲酒。

但標準答案應是:滴酒不沾。

2018年8月,《柳葉刀》刊載了一份研究,最先推翻了“適量飲酒,無損健康”的說法。

這份由全球40多國超過500名研究者參與的研究,花費近30年時間,追蹤全球195國2800萬人的數據發現,無論喝多喝少,只要飲酒,就有危害。

研究發現,飲酒與心臟病、癌症、肝硬化、結核病、交通事故傷害等23種健康風險相關。且與滴酒不沾者相比,每天飲用一杯酒(相當於一聽啤酒、半兩白酒或0.1升紅酒),健康風險將上升0.5%,若每日飲酒量分別達到2杯和5杯時,該數字將分別升至7%和37%。

“每天喝一兩杯酒有益健康一直就像個神話,我們的研究無疑打破了它。”該研究參與者之一、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教授埃馬努拉·賈基杜說。

類似現象也引起華人學者的關注。

今年4月,來自牛津大學、北京大學和中醫學科學院的學者,合作開展了一項針對中國50萬男女的大型系列研究,該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受訪者飲酒量,並對其中超16萬人進行基因測序,以觀察部分基因變異對飲酒量的影響。

經過近10年的隨訪發現,進行基因測序的飲酒男士中,約有1萬人罹患中風,2000人罹患心臟病。且飲酒越多,血壓升高越快,中風風險越高,而中風是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

“適量飲酒不僅沒有保護作用,恰恰相反,還會增加中風發作的風險。”牛津大學納費爾德人口健康系教授陳錚明稱,平均每天每多喝二兩白酒或2聽啤酒,中風風險將增加35%,即使是適量飲酒者,中風風險也將增加10%-15%。

因此,滴酒不沾,才是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

目前,飲酒已被證實與超過200種疾病和傷害相關,其中近30種直接由酒精造成。各類癌症即屬此類。

酒精的致癌性臭名昭著,早在100多年前便有相關研究問世。飲酒不僅有可能引發胃癌和胰腺癌,口腔癌、喉癌、鼻咽癌、食管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也均與酒精有關。

後來研究者們發現,即便只是小酌一杯,患癌風險也會增加,女性更為明顯。以乳腺癌為例,每天飲一杯酒會增加4%的患癌風險,一旦過量飲酒,患癌風險將增至40%-50%。

酒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醇,也就是酒精,它能麻痺神經,讓人越喝越嗨,越嗨越醉。

中國人越來越能喝:一年48014045瓶,連起來可繞北京二環367圈

進入人體消化器官後,酒精很快轉化為乙醛,這是一種明確致癌物,可直接導致基因突變,並殺死體內細胞,誘發慢性炎症和細胞複製,從而增加癌變概率。

數據顯示,早在2012年,全球就有77萬人因酗酒患癌,48萬人因此身亡。這相當於,全球近6%的癌症因酒而生,還有4%-30%的癌症死亡與酒有關。

酒精的危害遠不止於此。

大量飲酒會削弱免疫系統功能,從而導致肺炎和肺結核。“酒後亂性”可增加如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的感染風險。孕婦酗酒還可引發胎兒患酒精綜合徵,造成永久性的出生缺陷。此外,醉酒駕車或借酒滋事,也會帶來數量可觀的死亡與傷害。

但對多數內地酒民而言,飲酒的危害,多僅限於傷肝。

國內外大量研究顯示,飲酒是肝病的最常見致病因素之一,酒精肝、脂肪肝、肝纖維化、肝硬化等均與此有關。

中國作為飲酒大國,肝病問題甚至引起世衛組織關注。

其最新發布的《全球酒精與健康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特別指出,每年有超過4萬名肝病患者前往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就診,其中,2002-2013年間,該院酒精肝患者比例翻了一番,98%患者為男性。

“中國酒精肝患者人數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報告》判斷。

全球大戒酒,中國為何獨自逆流而行?

為減少飲酒傷身,早在2008年,世衛組織便提出以全球戰略的形式,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一場“戒酒行動”,要求各國出臺政策,減少公眾有害飲酒,使全球酒類消費到2025年減少10%以上。效果正逐步顯現。

但,全球飲酒呈下降趨勢的大背景下,中國卻是個例外。

《報告》顯示,2005-2016年間,中國人均酒類消費從4.1升提至7.2升,增長近一倍,終身戒酒率卻從50.9%跌至42.1%,且酒類消費還將在未來10年裡持續增加。

數據顯示,中國56%的男性和15%的女性是飲酒者。支持飲酒的受訪者中,過半男性和女性均出現過量飲酒,中國高風險飲酒行為已達到流行程度。

這些都意味著,中國酒民和飲酒量都在不斷增加。

其結果是,中國酒精緻死人數位居全球榜首。僅2016年,全國超70萬人死亡與酒相關,遠高於排第二、三位的印度(33萬)和俄羅斯(22萬)。

這已經不是中國第一次被世衛組織點名批評了。

早在2006年,中國就被列為世界酒精重災區。

7年後,世衛組織甚至在政策簡報中專門警告,“酒類消費在中國的增長速度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快”,並稱,相比亞洲其它國家,中國有關酒類銷售和消費政策仍較為薄弱,急需引起政府關注。

“差距很大,一言難盡”,道出了內地一名公共衛生領域專家的無奈。

該專家曾梳理內地現有控酒政策,結果發現,儘管內地已將控酒納入《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國家級政策規劃,但目前仍未像控煙一樣,出臺或設置限制酒類消費的法律規章或專門機構,也未設立酒類消費和相關疾病的監測系統和防控目標,這些均與世衛組織推薦的控酒戰略相差甚遠。

好在,隨著內地先後頒佈“醉駕入刑”,併為響應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各地公務系統陸續下達“最嚴禁酒令”,要求工作日中午,甚至公務活動一律不準飲酒等,飲酒熱在一定群體內有所“退燒”。

中國人越來越能喝:一年48014045瓶,連起來可繞北京二環367圈

對此,世衛組織物質濫用管理處處長烏拉迪米爾·彭茨亞科建議,可採取增加酒精稅、禁止或限制酒類廣告等社會經濟措施。

但前述專家認為,上述方面並非無法可依,如《廣告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白酒消費稅最低計稅價格核定管理辦法》等,對限制酒類廣告、禁止未成年人飲酒和徵收酒類消費稅等內容,均有明確規定。

“但從實際執行效果看,這些政策並未起到減少酒類消費的作用。”該專家說。

如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都明文規定,需核實成年,再售菸酒。數年前,該專家出訪美國時,就曾看到一名購酒的華人遊客,因長相年輕,被超市收銀員要求出示護照,核實年齡。

但去年流傳網絡的一段小視頻中,4名高中男生圍坐在一起,公然在課堂上喝酒吃肉,仍多少令他吃驚。

“酒是從哪裡來的,未成年人為什麼不用出示身份證就能買到酒,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問題。”他說。

更為嚴峻的是,抽樣數據顯示,每100名15歲以上中國人中,就有超過3人可能或已經罹患酒精依賴綜合徵。照此推算,國內約有4000萬人或患有這種慢性腦病,飲酒難以自控,不能休止。

“酒精使用障礙是中國位列第三的精神疾患,但多數未得到治療。”前述專家說,目前戒酒療法五花八門,除手術戒斷和心理干預外,藥物治療和社會支持都較為有限,且存在治療週期長、副作用多且十分強烈、患者難堅持、易復發等問題。

民間也有大量宣稱可戒酒的保健品、機構和個人,但多是噱頭與風險大於實際療效。

酒類巨頭的“反擊”

作為全球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中國一直盤踞於全球酒類生產與消費的頭把交椅。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啤酒生產國之一,葡萄酒生產和消費也在大幅增加。

《2018年酒仙網飲酒大數據報告》發現,2018年,內地酒友們共喝掉48014045瓶酒,連起來可繞北京二環367圈。

其中,廣東、山東、河南人最能喝,而北上廣深和西安人則最能為酒花錢。此外,25-35歲的年輕人是購酒主力軍,近八成為男性,以購買白酒為主,女性則更鐘愛葡萄酒、洋酒。

酒不僅是商務應酬、親友走訪時的常客,更日益成為一種時尚健康的生活潮流和文化延續。它無處不在:“網紅酒”一度刷爆朋友圈,傳統老酒則霸佔了文化綜藝冠名,下班後,“996社畜”偶入酒吧釋放壓力,平日裡,養生老人則以藥酒逃避病痛……

這些,都離不開酒企營銷。

解鈴還須繫鈴人。

2018年6月,世衛組織召集全球30餘家大型酒企和行業組織,赴日內瓦總部參加全球減少有害使用酒精戰略磋商會,探討全球“戒酒”大背景下,酒企如何自律營銷、負責任零售、改進酒類包裝和標籤、公佈行業信息數據等內容。

中國酒業協會和多家國產酒類巨頭,均有出席。

中國人越來越能喝:一年48014045瓶,連起來可繞北京二環367圈

此時,距《柳葉刀》發佈滴酒傷身的研究仍有兩月時間,中國酒企提出“不強調、不誇大(酒類產品功效),也不妖魔化酒類產品(對健康的損害)”的觀點。

他們認為,數千年來,酒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醫酒同源”“適量飲酒有益健康”觀念根深蒂固,併為各類典籍記載,這一歷史與消費習慣應被尊重。

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祕書長何勇甚至辨稱,“認同酒類產品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且過量攝入酒精影響人體健康,但不能認為酒類產品等同於酒精,不會把酒類產品和健康建立直接相關性”,並將“充分肯定理性飲酒的作用,對消費者,對國家、行業和企業都具有深遠的影響,並積極爭取得到更多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

各式宣稱可袪風溼骨痛、提高免疫、防癌抗老、補益延年的藥酒之外,為洗白飲酒對健康的影響,酒企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此外,由部分醫學院主導,“證實”國內個別名牌白酒有益肝臟健康,或具明顯輔助降血壓、血糖和血脂保健功效的研究論文,也陸續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並作為相關白酒產品的營銷點,廣而告之。

但經部分內地媒體起底及有關專家質疑後,發現部分研究涉嫌“盜用名義、篡改數據”等學術造假行為,還有部分研究的關鍵數據至今未對外公佈,經受同行檢驗。

近年來,以“健康”為賣點的酒類產品層出不窮。一名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健康酒”市場規模在350億元左右,且每年保持30%的增速,是酒類產品中高速增長的品種。

該人士推測,老人養生是傳統習慣,加上中青年人也越來越注重健康生活,健康酒由於兼具酒和養生雙重功能,必將創造一種消費趨勢,帶來巨大商機。

其中,既有傳統的保健酒、藥酒,也有采用由人蔘、苦蕎等藥食同源藥材釀造的養生酒,和採用新釀造工藝生產的健康白酒,還有不少宣稱添加或含有少量抗癌物質者。

但這些打出“養生”“保健”旗號的“健康酒”,多未獲得國家保健食品認證,其保健功效也始終未得證實。多位專家均認為,未獲保健食品認證的“健康酒”仍屬普通食品,不得宣傳保健功效,否則涉嫌違法。

2019年5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佈的2019年第一批典型虛假違法廣告案件中,就不乏在網上發佈“強身健體、養生益人”等違規廣告信息的地方酒企,據瞭解,該酒企被責令停止發佈違法廣告,並處罰35萬元。

更早之前的2015年,內地51家企業的69種保健酒、配製酒,為突顯其產品壯陽、性保健等功能,被查出違法添加“偉哥”等化學物質,引發食品安全擔憂。其中19家因涉嫌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移送公安機關進行刑事犯罪偵察。

儘管如此,“每天喝一點,健康多一點”“春節團聚,帶健康回家”“關注養身,健康飲酒”等酒企廣告仍不斷影響著於國慶等普通人的消費習慣。至少對於國慶而言,飲酒養生,仍算是一個值得堅持的好習慣。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於國慶為化名。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鳳凰WEEKLY】創作,獨家發佈在今日頭條,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