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的目的地在哪裡?通往認知型企業的七大進階之路

作者|小葳

數字化轉型的目的地在哪裡?通往認知型企業的七大進階之路


這是一個言必稱“數字化轉型”的時代。


數字化轉型承載著企業變革的厚望,同時也帶來不少困惑:

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結果,還是一種狀態?

企業轉型的終極目的地究竟在哪裡?

……

這些貌似抽象的理念和價值觀,至關重要。

誠然,數字化轉型沒有標準答案,卻有不斷進化的方法論。在能見度不高、高速變化的大環境下,企業除了獨自摸索碎片化的數字化轉型經驗,有沒有一個全面、通用、系統化的數字化轉型指南?

答案是有。

今年年初,IBM在世界經濟論壇首發了一份重磅報告《認知型企業: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全面重塑企業——七大成功要素》。報告彙集了IBM公司董事長、總裁及首席執行官羅睿蘭與全球100位CEO共同探討過程中的乾貨,還融入了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對全球12500多位C級別企業高管的調研結果。

近日,該報告作者之一、IBM全球商業價值研究院合夥人、人工智能/認知計算&分析領域全球負責人Brian Goehring,以及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總經理麥俊彥等IBM專家向國內媒體詳細解讀了報告。不妨看看這些洞察對你的企業有什麼幫助。


數字化轉型的目的地在哪裡?通往認知型企業的七大進階之路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總經理麥俊彥


數字化轉型深水區,CEO們的新焦慮

在今年2月的IBM Think大會上,羅睿蘭提出企業正進入數字化重塑2.0階段。這與今年兩會提出的“智能+”與“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不謀而合。

在1.0階段,不少企業已經碎片化地在部分業務嘗試數字化和應用AI等技術。2.0階段的關鍵詞是擴展,將數字化和AI擴展到企業的全面業務平臺、數據、工作流、架構和組織人才等層面。這種擴展不僅來自企業自身,也來自發生了鉅變的企業外部環境。

在IBM看來,轉型新階段企業CEO的焦慮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 轉型驅動力從“由外而內”,變為“由內而外”

目前,企業轉型正在從淺水區的摸索,逐漸過渡到更深層次的數字化轉型挑戰。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企業轉型驅動力的轉變,從 “由外而內”到“由內而外”。


數字化轉型的目的地在哪裡?通往認知型企業的七大進階之路

IBM全球商業價值研究院合夥人,人工智能/認知計算&分析領域全球負責人Brian Goehring


IBM全球商業價值研究院人工智能/認知計算&分析領域全球負責人Brian Goehring表示,“過去企業轉型主要來自‘由外而內’的市場拉動力,包括不斷變化的外部的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環境。但如今我們看到企業轉型越來越多的是利用呈指數級發展的新技術‘由內而外’地發揮數據的潛力。”

2. 重頭戲在後面,未挖掘的80%數據和關鍵業務的上雲

目前,世界上80%的數據都藏在企業防火牆內,與此相對應的,企業只有20%的應用負載遷移到了雲端。佔大頭的企業核心業務如何上雲、如何應用AI是企業轉型下一步的關鍵。

3. AI等新技術不斷成熟,人員技能跟不上

此次報告的標題後半句為 “Reinventing your company with AI”,即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全面重塑企業。Brian Goehring表示,自IBM2015年提出認知商業願景以來,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AI等新技術的滲透程度發生了鉅變。

“2016年我們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調研訪談時,企業接受人工智能的最大障礙是技術成熟度本身,但是兩年之後2018年,我們再次調研的時候,發現技術成熟度已經得到很大提升,企業面臨的最大的障礙是人員技能。”Brian表示。

針對以上新挑戰,IBM沒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從宏觀上提出了一套完備的方法論和路線圖,即進階認知型的七大關鍵成功要素,指出數字化重塑是企業變革的必經之路,最終目標則是成為“認知型企業”。

IBM認為,企業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 (AI)、自動化、物聯網 (IoT)、區塊鏈和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 (5G)這些呈指數級發展的技術,“由內而外”地展開全面的數字化重塑,打造新型的商業模式。IBM稱這種新一代的商業模式為“認知型企業”。只有“認知型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數字化業務戰略總經理李勝峰指出,“一個企業要能夠在競爭環境當中存活下來,必然會發展到認知型企業。這是一個打造不對稱競爭優勢的過程。不對稱競爭優勢就像冷兵器對熱兵器,是升維角度的競爭優勢。”


數字化轉型的目的地在哪裡?通往認知型企業的七大進階之路

認知型企業的功能層


打通“數字化轉型-生態級平臺-認知型企業”鏈條

IBM去年首次提出了“認知型企業”的概念,今年的報告則是第一次系統性地給出了路線圖,闡明企業如何達到“認知型企業”這個目標。可以說,報告彙集了IBM逾十年數字化轉型的洞察。

具體來說,七大要素包括:確立平臺戰略,開啟進化之路;挖掘數據價值,強化固有優勢;描繪企業架構,助力業務轉型;再造工作流程,積極利用AI;打造敏捷文化,快速推動創新;重塑員工技能,激發組織潛力;選擇安全信任,贏得公司未來。

Brian強調,“認知型企業”本身是一個轉型的歷程,不光只是一個狀態。那麼如何判斷一家企業是否已經達到了“認知型企業”這個狀態呢?


數字化轉型的目的地在哪裡?通往認知型企業的七大進階之路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數字化業務戰略總經理李勝峰


李勝峰表示,“如果看到這個企業宣佈自己要成為數據驅動的某領域全產業鏈的協作平臺,那說明這個企業已經在打造認知型企業了。這裡有兩個核心詞,數據驅動、協作平臺。”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平臺勢能將不斷擴大,從最初自給自足的小平臺,發展為整合天下資源為天下服務的產業級平臺和生態級平臺。

智能進化論認為,通向“認知型企業”的七大要素不是離散的單點,而是環環相扣的聯動,尤其是平臺、數據、架構等關鍵要素的聯動。

在企業走向“認知型企業”的道路上,實際上是在打通“數字化轉型-生態級平臺-認知型企業”完整鏈條。在企業深挖自身數據價值過程中,勢必會構建自己的生態平臺,必須有一個開放靈活的架構支撐。


數字化轉型的目的地在哪裡?通往認知型企業的七大進階之路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服務諮詢部認知決策服務總經理朱翊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服務諮詢部認知決策服務總經理朱翊介紹說,“認知型企業和非認知型企業一大區別就是是否用數據價值驅動整個業務流程。如果把認知型企業比作建一個房子,數據則是房子裡面一塊一塊的磚。”

傳統企業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行業數據,既成為其優勢,也成為其轉型的難點。如何將數據與架構打通融合成為傳統企業通向“認知型企業”的關鍵障礙。在七大要素聯動方面,IBM已經幫助國際國內很多大型企業打造了成功案例。

IBM用“厚平臺 + 薄應用”的設計理念幫中國郵政構建了一個基於第三方私有云的寄遞業務架構,將多年以來郵政、速遞兩個業務板塊整合在同一個平臺中,實現了全渠道業務接入。新架構整合了中國郵政400多個原有產品及服務和77套相應系統,使其在2018“雙11”中從容應對超1億業務訂單量。

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做不好數字化轉型?

對於很多志在數字化轉型的企業高層,不少人都有“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的感觸。說明數字化轉型遠不止明白方法論那麼簡單。

雖然IBM提出了一套完善而詳盡的藍圖,但面對轉型道路千萬條,企業如何邁出第一步?七大要素是否有先後次序?七大成功要素報告是否更適合於大型企業?

麥俊彥指出,“七大要素可以指導企業如何轉變成一個認知型企業,企業可以從各大要素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切入。而且,企業不論處在數字化轉型的哪個階段都可以開始認知型企業之旅。”

而且IBM認為七個關鍵成功要素不僅是針對行業的龍頭企業,也同樣適用於其他的中型、小型企業。

針對企業如何邁出第一步,IBM車庫創新(Garage)則是經驗證有效的工具。車庫創新支持跨組織的團隊通過敏捷快速的迭代方法,探索創新的工作模式。智能進化論認為,車庫創新與互聯網思維異曲同工,從不追求一步到位,都是根據環境的及時反饋,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具體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麥俊彥表示,IBM提出了雙輪驅動的做法,針對企業的穩態業務,車庫創新可以更深層次的挖掘客戶價值。對於敏捷、快速迭代的業務,車庫創新可以幫助企業消除傳統的程序和障礙,快速發現錯誤並不斷優化,從而激發組織變革。

總體來看,七大成功要素報告也體現了IBM這家技術諮詢公司的獨特優勢。熟悉IBM 企業諮詢服務的人都知道,與麥肯錫等傳統諮詢公司不同的是,IBM企業諮詢服務的優勢就在於整合技術,深入行業。

智能進化論認為,在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IBM兼具了三重身份,首先是百年老店自身轉型的成功經驗。

平臺方面,IBM自身從早期的硬件或軟件企業,已經轉型為認知計算和雲平臺。架構方面,IBM基於開源技術打造自傢俬有云平臺ICP(IBM Private Cloud),收購Red Hat,讓IBM打造了開放、混合的雲架構。AI方面,Watson Anywhere讓Watson可以跨廠商地應用到多雲、混合雲等架構上,極大提升了IBM AI的擴展能力,有利於推動AI技術的大規模部署與應用。

其次,IBM是一個輸出方法論的諮詢公司。第三,IBM還是懂技術,有眾多數字化轉型成功實踐的戰略伙伴。

獨行者速,眾行者遠。

如果說,數字化轉型註定是一場貫穿企業全生命週期的征途,那麼,通過IBM與12500名企業高管同行,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