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M: 供應鏈管理的反應效率'

技術 運營商 中國聯通 壹點方圓 2019-09-05
"

反應效率決定了供應鏈能否順暢流轉,許多人說起提高供應鏈的反應效率,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利用自動化技術取締人工,通過WMS(倉儲管理系統)、TMS(運輸管理系統)、OMS(訂單管理系統)來提高企業協同,達到供應鏈提速增效的預想目標。

理論上沒錯,自動化技術和信息系統確實能夠極大程度解決因為人工管理帶來的誤差、損耗還有成本問題。但在實際應用中,有許多企業砸了高額成本,配備了最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引進WMS、TMS、OMS信息系統 ,但供應鏈管理依舊不能盡如人意。

供應鏈由採購、生產製造、物流運輸、分銷運營組合而成,每一個環節又會分有很多個小節點,由物流運輸串聯起來。但第三方物流只是負責貨物的流通,並沒有數據傳輸的功能,對於供應鏈企業來說,它能獲得的數據信息僅限於上一級和下一級企業,而無法得知整條供應鏈的的情況,各個環節的企業又不願意公開自己的真實物流情況。彼此孤立、各自為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數據孤島”現象。

企業之間缺乏有效聯動,加上每個企業管理、經營水平都不盡相同,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反饋、解決供應鏈問題的時間成本、溝通成本都太高!尤其是生鮮食品這類原材料採購繁雜、生產製造工藝多的供應鏈,供應鏈有效管理難上加難。供應鏈問題反饋慢、處理難,是反應效率低下的真正原因。

所以決定供應鏈管理反應效率並不在於信息技術的運用,而在於如何聯通供應鏈的物流模式。

如何提高供應鏈的反應效率?綜上所述,供應鏈反應效率大體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供應鏈企業內部運轉效率,可以通過信息系統進行有效管控;第二部分則是供應鏈各個節點之間的流轉效率,需要依靠物流服務模式來實現。

而供應鏈反應效率的重點,就在於如何聯通各個節點。

1.物流模式由平臺整合向運營服務轉變

供應鏈管理其實就是產品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綜合管理,物流在供應鏈三流裡面比較特殊,因為它既屬於產品流的一部分,又包含信息流的一部分,可以說物流就是產品流和信息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舉個栗子:

假如你要網購一件商品,那麼採購、生產製造、運輸、銷售就構成了產品流,而你下的訂單信息就形成了信息流,它通過大量的數據整合,來反饋這種商品的銷售情況、需求情況,甚至這個地區的市場需求,通過信息流來對商品、市場進行支配。

在當下的平臺整合商模式,每一個環節的數據都是相對獨立的,供應鏈數據只能通過整合的形式來進行統籌,在這個過程中會存在太多數據缺失、數據篡改的現象,導致供應鏈運轉情況無法得到真實還原,提高供應鏈反應效率也就無從談起。

運營服務的作用在於打通供應鏈數據孤島。只有在公開透明的供應鏈環境下,通過數據信息共享,讓供應鏈上的每一個企業都能夠直觀地看到供應鏈流轉情況,出現問題能夠第一時間找到問題所在,進行應對處理。

在供應鏈信息共享的狀態下,物流價值鏈條也得以重構,供應鏈需求由末端市場決定,並直接反饋到採購端口,省去供應鏈逐級反饋的成本,讓供應鏈流轉變得更加靈活。

比如生產製造企業可以直接獲取終端市場對產品的需求情況,包括地域需求量、產品種類、銷售情況等,去制定生產計劃。

又或者是物流企業,通過終端銷售的訂單頻率及銷售量,來鋪設全國配送網點,提高配送服務水平。

這都是運營服務模式,對於重構價值鏈條的體現。可以說物流的運營服務模式,並不是簡單地將供應鏈流轉效率提速,而是通過簡化流程,重構價值,來實現提質增效。

2.物流模式向運營服務轉型需要具備什麼?

(1)需要數據載體

在目前企業供應鏈收集貨物數據的方法主要運用RFID電子標籤,通過終端掃描來讀取貨物信息。RFID電子標籤植入的對象有很多,最常見的有外包裝以及托盤。但如果以外包裝來作為載體,不僅每個產品需要配備RFID電子標籤成本過高,逐個進行信息掃描同樣或造成人力成本的浪費,所以這種做法一般只會用到商品零售的場景(主要是可回收)。在物流環境,一般都會採用RFID+托盤的形式,以托盤為數字單元化載體,來對貨物進行規範管理。

運營服務商想要實現以托盤為數據載體,打通供應鏈數據孤島,首先要實現的就是托盤的標準化和統一租賃化,因為只有統一標準,在交易過程中才可以避免倒箱倒板,實現“帶板運輸”,也只有統一租賃,才能全程完整地記錄貨物的流轉數據。如果是兩家運營商同時為一條供應鏈所服務,那麼最終還是避免不了數據整合的現象,這也是統一租賃的意義所在,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和完整性。

國家從2014年就已經開始推動標準化托盤的普及,2015年開始推動帶板運輸理念。國家層面真正想要實現的是混亂的托盤市場規範化,最終實現統一租賃,降低國家資源消耗,通過標準化(托盤)和信息化(GS1編碼)為切入點打造智慧型物流。

(2)需要具備數據運營能力

運營服務商需要搭建數據平臺,將托盤收集到的所有數據通過平臺來與企業TMS、WMS相對接。企業可以通過運營服務商的平臺,隨時查看貨物流轉數據、運輸情況。因為在供應鏈上所有數據都是公開透明的,企業可以觀察到貨物的來龍去脈,出現問題可以第一時間找到責任環節。

如運輸過程中,貨物所處環境有無異常、運輸路線有無偏差、時效性能夠保障、有無私自拆封/被掉包等。

還有倉儲環境,貨物什麼時候到倉、貨物數量有多少、需要儲存多長時間、貨物出倉後流轉到那裡等。

這一些都需要通過運營服務商對貨物數據的分析管理,實現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數據聯通,來提高整條供應鏈的反應效率。其次,企業也可以讓運營服務商提供數據分析服務,通過整條供應鏈,乃至整個行業所有貨物的流量、流向、流速,來優化企業供應鏈,制定日後發展計劃。

從順豐京東大戰,再到阿里建立菜鳥體系,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數據的爭奪,對於物流乃至整條供應鏈,數據終究會是決定供應鏈未來發展的決定因素。

所以決定供應鏈管理效率的決定點並不在於信息技術應用,而在於運營模式。在如今的物流發展中,企業需要對供應鏈、對貨物進行更有效的管理。無論是平臺整合朝運營服務轉型也好,將區塊鏈技術加入到供應鏈也好,方式不一樣,但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打造一個更加高效、更加透明的供應鏈環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