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分析:在什麼樣的契機之下,能夠出多大市值的企業?

近期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行業,在什麼樣的契機之下,能夠出多大市值的企業?在這樣的思考框架之下,可能有更多的線索去挖掘幾倍股或者去找板塊性低估機會,隨便寫點自己對行業的常識性認知或者研究範看法吧!

仿製藥:先說自己最熟悉的醫藥行業。原有政策框架下,市場割裂比較嚴重,很難出超級企業,但是會形成很多細分龍頭。原來仿製藥領域最牛的是恆瑞,原有仿製藥業務拿到了最大病種(腫瘤)的最多化療藥物首仿資格,腫瘤仿製藥業務最多也就支撐大幾百億市值(70億收入/15億利潤);但是未來集採背景下,仿製藥會變成同質化產品,那麼推演下來,國內市場是支持行業出現國產梯瓦或者邁蘭這樣的企業,即手握上百個仿製藥批文,大批量藥品供應。現在看賣相不錯的是華海、科倫、東陽光等,很有意思,這幾家都不算是既得利益者,要讓行業企業自己革自己的命還是很難的,畢竟把幾億甚至十幾億利潤的產品直接膝蓋斬,並不是誰都能像天晴那樣犧牲掉自己主力產品。

保險:全球對標之下也能夠意識到是個超大行業,而從滲透率角度看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而龍頭企業中國平安在保險和投資兩端都有超越同行的優秀能力,那麼大行業出一個大企業就是可以想到的事情,而平安的市值表現也兌現這樣的預期。

白酒:酒類是一個不錯的消費品行業,但並不必然出超級企業,只不過白紅黃啤等品類中,白酒形成了較強的高端社交屬性,而最高端白酒又出現了寡頭壟斷格局,茅臺拿走了高端白酒的大部分份額,從而拿走了整個行業最大一塊利潤蛋糕,所以高端社交飲品是個大行業,而不斷細分下來看競爭格局就找到了茅臺這個寡頭,從而形成了超級市值企業。

家電:家電行業大家願意分為白電和黑電(我也不知道為啥彩電要黑色,冰洗空要白色),我更願意按照創新驅動來區分兩類家電,不斷出現新技術對於消費者是好事,但是業內企業或者投資者來說並不是好事,彩電行業從晶體管-液晶-LED等技術一路走來,電視企業不斷的投入研發升級技術,而定價並沒有因為技術提升而獲得溢價效應,到最後的結局就是市場格局非常不穩定,龍頭容易因為技術升級換代而沒落(長虹),也非常容易被外行以技術升級為契機擠進來(樂視、小米);反倒是白電行業,技術差異小,規模達到臨界值之後非常容易形成寡頭效應。

定製家居:定製櫥櫃+衣櫃+其他大約2000-3000億的盤子,現在規模最大的歐派100億規模。按道理橫向把櫥櫃+衣櫃+木門的品類擴張,縱向單品類開2500家店,差不多就能夠達到歐派現在情況。而歐派這樣的龍頭如果在品類擴張+開店邏輯趨於平緩之後,主要驅動邏輯可能就是大家居趨勢下的客單價提升,但這種長期邏輯不大會支撐企業規模快速翻番。歸根結底,就是定製這種偏同質化的品類,很難帶來市場集中度提升,龍頭市佔率也很難達到寡頭程度。所以,這輪地產週期之下,外看行業競爭格局是否會出現頭部企業市佔率提升,內看品類、開店、客單價等擴張邏輯,如果看到價格戰下的毛利率下滑就可以放在一邊,如果看到差異化服務優勢,就多看兩眼(尚品宅配),如果看到誰家能夠保持效率的情況下還能做到逆勢擴張就多多關注。說的有點遠了,我是想說行業同質化原因導致現在定製龍頭市佔率大約5-10%,對應100億收入/15億利潤,未來定製行業是否能夠出大市值,就要看龍頭市佔率是否能夠上一個臺階,譬如韓國漢森20%的水平,而龍頭是否能夠打破同質化是關鍵!

娛樂遊戲:遊戲屬於消費者使用時長和付費意願都很好的娛樂領域,其實挺容易出大市值公司。騰訊和網易這樣頭部企業的遊戲業務更多是與互聯網業務混合起來算市值了,如果單獨拆出來應該也是大市值企業,所以即使看三七、完美等二線遊戲公司,頂峰時期一款遊戲幾億利潤,也是印鈔機。但是遊戲這個領域天花板就是用戶數和時長,PC到手遊,行業滲透率到頭之後就是存量博弈。說劣勢的話,第一,去年遇到國家不發遊戲版號,大家發現無論遊戲還是電影、電視劇,傳媒領域還是政策管制性行業。第二,遊戲生產商百花齊放,但是遊戲渠道商卻被騰訊等少數企業把持,所以行業利潤一大部分留存在渠道層面,遊戲生產商只獲得了產業鏈部分價值。第三,單品遊戲生命週期也意味著遊戲企業業績有一定波動性,當然這幾年遊戲企業大量上市時期,是處於行業端轉手的過程,大部分遊戲企業的手遊業務都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然後就到了18年版號一刀切的時代,大家還沒看到太多的遊戲週期性,但如果沒有版號事件,可能未來兩三年我們就會看到大量遊戲公司的週期性屬性。回頭說這個行業的市值天花板情況,我覺得最好情況就是王者榮耀這樣的單品單獨拿出來,市場給的市值。(作者:userfiel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