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上下游齊發力 擺脫“兩頭在外”'

"

精選

"

精選

光伏行業上下游齊發力 擺脫“兩頭在外”

光伏產業鏈上游包括原料高純度多晶硅材料的生產,單晶硅和多晶硅的製造,硅片的生產;中游包括光伏電池,光伏組件(玻璃,支架等)以及逆變電器環節;下游是光伏發電的應用端包括光伏電站和分佈式發電。“兩頭在外”是指中國光伏產業鏈上游硅料主要依靠進口,下游市場環節經常受到歐美日韓的打壓。

"

精選

光伏行業上下游齊發力 擺脫“兩頭在外”

光伏產業鏈上游包括原料高純度多晶硅材料的生產,單晶硅和多晶硅的製造,硅片的生產;中游包括光伏電池,光伏組件(玻璃,支架等)以及逆變電器環節;下游是光伏發電的應用端包括光伏電站和分佈式發電。“兩頭在外”是指中國光伏產業鏈上游硅料主要依靠進口,下游市場環節經常受到歐美日韓的打壓。

光伏行業上下游齊發力 擺脫“兩頭在外”

圖1 光伏上下游產業鏈

高純度硅料掣肘的時期已經過去

光伏產業上游晶體硅材料和硅片技術門檻高屬於技術密集型環節,99.9999%(小數點後4-6位)的高純度硅料和硅片(包括單晶硅和多晶硅)的製造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此前被美、日、歐的企業壟斷,包括美國Hemlock、SunEdison、日本Tokuyama、德國Wacker、韓國OCI、挪威REC等,我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發展較晚,多數在2005年以後。

在改良西門子法成熟後,國內硅料生產發展迅速,2018年生產的硅料在光伏行業已經能自給自足,現在規模較大的硅料廠商有保利協鑫,新特能源和通威股份等。現在以保利協鑫為代表的一些企業正在積極探索硅烷流化床法,該方法對控制成本和提高純度都有一定幫助。硅片屬於資本密集型環節,其壟斷相對硅料沒有那麼嚴重,在經過幾年發展之後,國內的硅片產量超全球90%,多晶硅片企業保利協鑫、晶科能源、LDK等佔據國內大部分產能。2016年2月單晶爐產出提升以及技術革命-金剛線切工藝的引進使單晶硅成本從1.16美元/片降低到0.89美元/片(多晶硅成本仍維持在0.82-0.83美元/片),由單晶硅片製造的單晶電池高效率的優勢得到發揮,單晶雙寡頭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形成。

電池組件齊發力,中游力量繼續壯大

光伏電池環節是將硅片加工為電池的環節,是實現光電轉化最重要的一個步驟,該環節為資本和技術雙密集型環節,降低電池成本和提高光電轉換效率是兩個必需的發展方向,單晶電池轉換效率高,同時成本也高,在2016年以前光伏電池以多晶硅電池為主,之後的技術革命使單晶硅片成本降低,高轉化效率的優勢便得以應用,單晶電池的市場份額也逐漸擴大。目前普通量產單多晶電池效率分別達到18.7%和20.3%,量產高效電池則達到19.2%和21.6%,隆基樂葉的部分PERC電池效率不斷刷新高,現在已經超23.5%。

組件的技術門檻較低,投資期較短,此環節是我國最先發展起來的一個環節,近幾年隨著其他環節的發展,組件逐漸與電池、硅片廠商綁定,如晶科能源和隆基股份等,我國組件環節優勢較大,從成本看,低於國際水平,全球的競爭對手僅美國的First Soler,韓國的韓華集團等企業。2011-2018年全球光伏組件市場變化如表1所示。國產逆變電器突飛猛進,華為、陽光電源的逆變電器除滿足國內需求之外已大量出口。

"

精選

光伏行業上下游齊發力 擺脫“兩頭在外”

光伏產業鏈上游包括原料高純度多晶硅材料的生產,單晶硅和多晶硅的製造,硅片的生產;中游包括光伏電池,光伏組件(玻璃,支架等)以及逆變電器環節;下游是光伏發電的應用端包括光伏電站和分佈式發電。“兩頭在外”是指中國光伏產業鏈上游硅料主要依靠進口,下游市場環節經常受到歐美日韓的打壓。

光伏行業上下游齊發力 擺脫“兩頭在外”

圖1 光伏上下游產業鏈

高純度硅料掣肘的時期已經過去

光伏產業上游晶體硅材料和硅片技術門檻高屬於技術密集型環節,99.9999%(小數點後4-6位)的高純度硅料和硅片(包括單晶硅和多晶硅)的製造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此前被美、日、歐的企業壟斷,包括美國Hemlock、SunEdison、日本Tokuyama、德國Wacker、韓國OCI、挪威REC等,我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發展較晚,多數在2005年以後。

在改良西門子法成熟後,國內硅料生產發展迅速,2018年生產的硅料在光伏行業已經能自給自足,現在規模較大的硅料廠商有保利協鑫,新特能源和通威股份等。現在以保利協鑫為代表的一些企業正在積極探索硅烷流化床法,該方法對控制成本和提高純度都有一定幫助。硅片屬於資本密集型環節,其壟斷相對硅料沒有那麼嚴重,在經過幾年發展之後,國內的硅片產量超全球90%,多晶硅片企業保利協鑫、晶科能源、LDK等佔據國內大部分產能。2016年2月單晶爐產出提升以及技術革命-金剛線切工藝的引進使單晶硅成本從1.16美元/片降低到0.89美元/片(多晶硅成本仍維持在0.82-0.83美元/片),由單晶硅片製造的單晶電池高效率的優勢得到發揮,單晶雙寡頭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形成。

電池組件齊發力,中游力量繼續壯大

光伏電池環節是將硅片加工為電池的環節,是實現光電轉化最重要的一個步驟,該環節為資本和技術雙密集型環節,降低電池成本和提高光電轉換效率是兩個必需的發展方向,單晶電池轉換效率高,同時成本也高,在2016年以前光伏電池以多晶硅電池為主,之後的技術革命使單晶硅片成本降低,高轉化效率的優勢便得以應用,單晶電池的市場份額也逐漸擴大。目前普通量產單多晶電池效率分別達到18.7%和20.3%,量產高效電池則達到19.2%和21.6%,隆基樂葉的部分PERC電池效率不斷刷新高,現在已經超23.5%。

組件的技術門檻較低,投資期較短,此環節是我國最先發展起來的一個環節,近幾年隨著其他環節的發展,組件逐漸與電池、硅片廠商綁定,如晶科能源和隆基股份等,我國組件環節優勢較大,從成本看,低於國際水平,全球的競爭對手僅美國的First Soler,韓國的韓華集團等企業。2011-2018年全球光伏組件市場變化如表1所示。國產逆變電器突飛猛進,華為、陽光電源的逆變電器除滿足國內需求之外已大量出口。

光伏行業上下游齊發力 擺脫“兩頭在外”

表1 2011-2018年全球光伏組件商出貨量排名

光伏整體競爭力增強,下游開闢新市場

下游光伏的終端應用主要為地面電站和分佈式電站。光伏電站主要建設在陽光充足的區域,具有開發運營投資大,資金回收週期長的特點,企業核心競爭優勢在於資金實力。分佈式電站主要在大型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公共設施、居民住宅等的屋頂裝配,2016年以後分佈式電站大幅增長,我國具備了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的條件。目前看整個環節已經比較完善,組件的成本下降明顯,2018年組件成本下降約30%,平價上網指日可待。早期光伏發電的市場主要在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受“雙反”影響比較嚴重,現在國內市場打開,中國幾年前就成為全球第一裝機量的國家。

從2013年到2018年,全球光伏裝機量由135GW增加到480GW,5年時間實現3.5倍的增長,亞洲地區貢獻了主要的增幅,而中國則是名副其實的裝機之王。如圖2所示,自2013年以來,中國國內光伏市場異軍突起,連續6年新增裝機容量位於全球各國之首,累計裝機容量在2015年超越德國後連續4年拿下全球的桂冠。此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光伏市場也在不斷成長,諸如亞洲的南亞、中東地區,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地區等,這些新興市場為競爭力強大的中國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制約我國光伏發展 “兩頭在外”的問題在發展中已經成為歷史。

"

精選

光伏行業上下游齊發力 擺脫“兩頭在外”

光伏產業鏈上游包括原料高純度多晶硅材料的生產,單晶硅和多晶硅的製造,硅片的生產;中游包括光伏電池,光伏組件(玻璃,支架等)以及逆變電器環節;下游是光伏發電的應用端包括光伏電站和分佈式發電。“兩頭在外”是指中國光伏產業鏈上游硅料主要依靠進口,下游市場環節經常受到歐美日韓的打壓。

光伏行業上下游齊發力 擺脫“兩頭在外”

圖1 光伏上下游產業鏈

高純度硅料掣肘的時期已經過去

光伏產業上游晶體硅材料和硅片技術門檻高屬於技術密集型環節,99.9999%(小數點後4-6位)的高純度硅料和硅片(包括單晶硅和多晶硅)的製造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此前被美、日、歐的企業壟斷,包括美國Hemlock、SunEdison、日本Tokuyama、德國Wacker、韓國OCI、挪威REC等,我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發展較晚,多數在2005年以後。

在改良西門子法成熟後,國內硅料生產發展迅速,2018年生產的硅料在光伏行業已經能自給自足,現在規模較大的硅料廠商有保利協鑫,新特能源和通威股份等。現在以保利協鑫為代表的一些企業正在積極探索硅烷流化床法,該方法對控制成本和提高純度都有一定幫助。硅片屬於資本密集型環節,其壟斷相對硅料沒有那麼嚴重,在經過幾年發展之後,國內的硅片產量超全球90%,多晶硅片企業保利協鑫、晶科能源、LDK等佔據國內大部分產能。2016年2月單晶爐產出提升以及技術革命-金剛線切工藝的引進使單晶硅成本從1.16美元/片降低到0.89美元/片(多晶硅成本仍維持在0.82-0.83美元/片),由單晶硅片製造的單晶電池高效率的優勢得到發揮,單晶雙寡頭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形成。

電池組件齊發力,中游力量繼續壯大

光伏電池環節是將硅片加工為電池的環節,是實現光電轉化最重要的一個步驟,該環節為資本和技術雙密集型環節,降低電池成本和提高光電轉換效率是兩個必需的發展方向,單晶電池轉換效率高,同時成本也高,在2016年以前光伏電池以多晶硅電池為主,之後的技術革命使單晶硅片成本降低,高轉化效率的優勢便得以應用,單晶電池的市場份額也逐漸擴大。目前普通量產單多晶電池效率分別達到18.7%和20.3%,量產高效電池則達到19.2%和21.6%,隆基樂葉的部分PERC電池效率不斷刷新高,現在已經超23.5%。

組件的技術門檻較低,投資期較短,此環節是我國最先發展起來的一個環節,近幾年隨著其他環節的發展,組件逐漸與電池、硅片廠商綁定,如晶科能源和隆基股份等,我國組件環節優勢較大,從成本看,低於國際水平,全球的競爭對手僅美國的First Soler,韓國的韓華集團等企業。2011-2018年全球光伏組件市場變化如表1所示。國產逆變電器突飛猛進,華為、陽光電源的逆變電器除滿足國內需求之外已大量出口。

光伏行業上下游齊發力 擺脫“兩頭在外”

表1 2011-2018年全球光伏組件商出貨量排名

光伏整體競爭力增強,下游開闢新市場

下游光伏的終端應用主要為地面電站和分佈式電站。光伏電站主要建設在陽光充足的區域,具有開發運營投資大,資金回收週期長的特點,企業核心競爭優勢在於資金實力。分佈式電站主要在大型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公共設施、居民住宅等的屋頂裝配,2016年以後分佈式電站大幅增長,我國具備了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的條件。目前看整個環節已經比較完善,組件的成本下降明顯,2018年組件成本下降約30%,平價上網指日可待。早期光伏發電的市場主要在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受“雙反”影響比較嚴重,現在國內市場打開,中國幾年前就成為全球第一裝機量的國家。

從2013年到2018年,全球光伏裝機量由135GW增加到480GW,5年時間實現3.5倍的增長,亞洲地區貢獻了主要的增幅,而中國則是名副其實的裝機之王。如圖2所示,自2013年以來,中國國內光伏市場異軍突起,連續6年新增裝機容量位於全球各國之首,累計裝機容量在2015年超越德國後連續4年拿下全球的桂冠。此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光伏市場也在不斷成長,諸如亞洲的南亞、中東地區,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地區等,這些新興市場為競爭力強大的中國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制約我國光伏發展 “兩頭在外”的問題在發展中已經成為歷史。

光伏行業上下游齊發力 擺脫“兩頭在外”

圖2 2013-2018年全球與中國新增裝機容量對比

結語

中國光伏產業設備組件規模大,上游材料短缺,下游市場利潤低的“兩頭在外”的困境已經擺脫。隨著上游硅料的自給自足,電池組件的成本降低,我國光伏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大幅增強,再加上新興市場的開闢,光伏行業前景無比廣闊。

更多光伏行業資訊請訪問https://www.solarbe.com/查看

金智創新行業研究中心李錦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