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新突破,腦機技術引關注'

"

熱點聚焦

日前,特斯拉創始人,“鋼鐵俠”馬斯克宣佈,已經找到了高效實現腦機接口的方法。馬斯克旗下神經技術初創公司Neuralink用神經外科機器人將直徑幾微米的導線“縫”入腦部,外部與一種定製芯片連接,用於讀取、清理和放大來自大腦的信號。目前該系統已經在老鼠身上的實驗成功,計劃明年第二季度進行人體試驗。

腦機技術方式

腦機接口技術被稱作是人腦與外界溝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公認的新一代人機交互和人機混合智能的關鍵核心技術,甚至被美國商務部列為14項出口管制技術之一。我國在腦機接口技術也已實現了關鍵性突破,未來將引領我國腦科學和類腦智能研究實現“變道超車”。

"

熱點聚焦

日前,特斯拉創始人,“鋼鐵俠”馬斯克宣佈,已經找到了高效實現腦機接口的方法。馬斯克旗下神經技術初創公司Neuralink用神經外科機器人將直徑幾微米的導線“縫”入腦部,外部與一種定製芯片連接,用於讀取、清理和放大來自大腦的信號。目前該系統已經在老鼠身上的實驗成功,計劃明年第二季度進行人體試驗。

腦機技術方式

腦機接口技術被稱作是人腦與外界溝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公認的新一代人機交互和人機混合智能的關鍵核心技術,甚至被美國商務部列為14項出口管制技術之一。我國在腦機接口技術也已實現了關鍵性突破,未來將引領我國腦科學和類腦智能研究實現“變道超車”。

人工智能新突破,腦機技術引關注

腦機接口主要有兩種: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和侵入式腦機接口。

1. 非侵入式腦機接口

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是一種無需侵入大腦程序就能工作的接口。非侵入式腦機接口主要根據腦電圖(EEG)原理工作。在非侵入式中,腦電圖是通過將多個電極連接到病人頭皮上來實現的,比如頭戴式腦電帽。這種方式可以在頭皮上監測到群體神經元的放電活動,缺點是不夠精準。

2. 侵入式腦機接口

在大腦中植入電極或芯片屬於侵入式的腦機接口。人的大腦中有上千億個神經元,通過植入電極,可以精準地監測到單個神經元的放電活動。這種方式的缺點是會對大腦造成一定損傷。

技術突破

Neuralink的腦機接口就屬於侵入式腦機接口,但它對入侵方式進行了創新,降低了對腦的損傷。Neuralink的首個重大進步是開發出柔韌的“線”(threads),直徑4-6微米,比人的頭髮絲(約75微米)還要細很多。它比目前用於腦機接口的材料更不容易損傷大腦。這些線還創造了傳輸更大容量數據的可能性。這套腦機接口系統可以包括每個陣列多達3072個電極,它們分佈在96個線上。

另一個重大突破是研發出能夠自動嵌入線的機器。這是一個神經外科機器人,每分鐘能夠植入六根線。整個過程,特別像縫紉機。由於從前那些又足夠大、又足以穿進大腦的探針,會引發急性和慢性的損傷和炎症,也對設備本身的壽命、穩定性和產出有影響。於是,Neuralink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把植入設備 (Insertion Device) 和被植入設備 (Implanted Device) 的需求分開滿足。植入工具是越堅硬越好,而被植入的探針是越小越靈活越好。這個系統可以快速且精確地植入探針,每個都是獨立瞄準靶點,避開可見的脈管系統,找到各自的目標。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大腦出現炎症和損傷。

Neuralink還開發了一種定製芯片,能夠更好地讀取、清理和放大來自大腦的信號。目前,它只能通過有線連接傳輸數據(使用USB-C),但最終的目標是創建可以無線工作的系統。這個目標將體現在Neuralink稱為“N1傳感器”的產品中,該產品被設計成嵌入人體並通過無線方式傳輸數據。它可能比目前基於USB的原型讀取更少的神經元。Neuralink打算植入四個傳感器,三個在運動區域,一個在身體傳感器區域。它將無線連接到安裝在耳朵後面的外部設備上,並通過iPhone應用程序來控制。Neuralink在老鼠身上的實驗顯示,通過頭部的USB-C端口收集,它提供的電流大約是目前最好的傳感器的10倍。

投資機會

消息一出,腦機接口系統立馬在網上掀起了熱議,贊同者有之,反對者有之,擔憂者也有之。不過先見學堂認為,先不管這個項目最終的結果如何,馬斯克這種探索未知領域的精神確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Neuralink計劃,在明年第二季度進行人體試驗。可能會引起市場資金對人工智能領域的關注熱情。

上市公司方面,新智認知(603869)“兄弟”(同一大股東)公司新智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上海新氦類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上海市首批啟動建設的類腦芯片與片上智能系統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浙大網新(600797)技術實力依託浙江大學,浙江大學發佈了腦科學與人工智能會聚研究計劃。

風險提示:

本文所有信息內容,僅供參考。涉及到的個股,只是對市場走勢的一種描述,並非推薦,若有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