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給您展示的是我們目前比較重點的幾個產品,分為家居、醫療、兒童機器人和教育等幾大塊。”上午10點,雲知聲的工作人員在其展廳向前來洽談的客戶進行展示介紹。

北京雲知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雲知聲”)已經成立7年。“每家公司對於上市時間點選擇上的考慮方式不同,我們也有上市的計劃,但是主要的精力一直放在業務發展上。”雲知聲CEO黃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談到公司上市計劃時表示。

不過目前申報科創板的123家企業從細分領域來看,其中還未出現AI智能語音識別領域的企業。黃偉表示,在積極關注和研究科創板相關事項。儘管沒有透露上市具體計劃,但是他表示,從考慮將雲知聲推向境外的資本市場。

成立7年,僅有500名員工

根據官網介紹,雲知聲是一家物聯網人工智能服務公司,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語音識別AI技術企業之一。

“成立之初其實就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能夠用我們的所學以及過去的積累去做改變行業的事情。”黃偉稱,最初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在2012年6月成立了雲知聲。

目前雲知聲的主要業務分為兩大板塊,一方面是智能生活,其中包括智能家居、汽車等領域。另外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和其他行業的結合,以醫療為例,雲知聲提供醫療垂直領域錄入軟硬件一體的解決方案,將臨床知識圖譜、自然語言理解等認知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臨床診療業務的各個環節,打造一系列產品和解決方案,為臨床診療業務賦能。目前已和北京協和醫院、上海華山醫院等百餘家醫院達成了合作。

雲知聲在2015年和華帝合作推出了智能語音抽油煙機,此後客戶還包括平安集團、格力、美的以及世茂集團。除此之外,雲知聲還分別同平安集團、世茂集團創建了合資公司,與吉利也有合資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和硬件相關的生產線外,雲知聲從算法到芯片基本都是自主研發,“很多公司還沒有做出芯片,我們的芯片不光做出來了,而且還達到了量產。”黃偉表示。在流片、芯片性能方面,雲知聲也會同外部的團隊進行合作。目前雲知聲的芯片主要在廈門生產,由臺聯電代工生產。

雲知聲在過去7年的版圖不斷擴大,員工團隊卻可以用“精簡”來形容。公司目前有500餘名員工,其中有85%以上的人員負責研發工作,而從事具體技術研發的人數佔整體員工的20%以上。

黃偉表示,在今天在中國的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中,雲知聲的員工人數可以說是最少的,所以人均產值非常高。

雲知聲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員全部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其中博士佔比超過45%。以黃偉為例,其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後的學歷,曾任摩托羅拉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Nuance資深技術主管,開發出世界第一款中文聲紋認證系統。

專利方面,據黃偉介紹,目前雲知聲已取得223項專利信息,其中近80%以上為發明專利,雲知聲也表示在今年已開始準備申請海外專利。

走出舒適區,科研投入佔成本80%

雲知聲在成立3年後的2015年,開始涉獵到芯片領域。

黃偉表示,之所以開始考慮自己開發芯片,是因為最初做小批量市場,或者在做一些高端機型的時候,成本方面的壓力不是很大,但之後一旦需要滲透到更多的設備時,成本、性能、功耗穩定性、一致性等等這些東西都成為了公司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從成立到現在,雲知聲做出的每一步舉措既有自己的思考,也有市場需求牽引,兩者一起結合。可能在行業裡面我們算是一個比較善於思考的團隊。我們比較敢於去擁抱市場,所以很多決策都是領先於這個行業1到2年時間的。”他稱。

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黃偉不斷提到“舒適區”這個詞,在他看來,科學家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擁抱市場。

“應該說,我們在比較早期就走出了科學家的舒適區,市場上很常見科學家創業基本都是寫算法做技術,這些可能也是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會比較有成就感。但是如果延伸到製造產品進行商業化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階段被打的滿地找牙。因為產品不是科學家擅長的方面,所以一定要經得起挫敗感。”他認為,科學家創業不能只停留在技術領域,還是要把創業組織當做是一個商業公司,從公司整體戰略的高度上來思考問題。

“很多隻做已有行業市場的公司就只用切蛋糕。但是智能語音領域去切入市場的企業,其實需要‘做蛋糕’。”黃偉稱,AI智能語音的行業機會方面,中國此前並沒有一個現成的市場,所以需要創造市場。

由於行業技術迭代速度非常快,所以雲知聲在科研投入上並不“吝嗇”。在黃偉看來,AI企業“卡投入”就沒有未來。近兩年,雲知聲每年的研發投入基本上佔成本的80%以上。

“人工智能企業的研發成本目前來看是遠遠高於很多其他行業的,AI領域至少在這一個階段之內,都需要不斷的研發投入。例如科學家和服務器的成本,以及利率、流片、新研發成本等等。”他稱。

此外,雲知聲的技術指標是以月度為單位進行更新的。以人人機交互的距離為例,從過去的10到15公分,現在已擴展到5米8米之外。在這種技術指標的發展期間,需要補充很多例如信號技術方面的能力,以此類推,技術的鏈條會越來越長。黃偉笑稱,AI企業的研發投入是永無止境的。對比下來,有些行業的技術更新換代需求不強,一個技術僅僅製作出一個版本之後就不太需要繼續投入,只剩下管理方面的工作。

而在AI行業,銷售產品之前,研發需要一直不停運轉向前。

融資不易,始終堅持國內上市

說到上市,黃偉似乎並不著急。

“公司上市總體上來講是件好事,上市後不僅從融資方面解決了我們的問題,還能給公司帶來很多品牌提升,便於去做客戶的拓展。同時,上市也將對企業的經營帶來比較大的壓力。例如上市會對公司治理提出更多要求。”他表示。

對於不同資本市場的選擇,黃偉十分堅定,他始終將目標市場鎖定在國內。雲知聲在成立之初受到了美元基金的天使投資者青睞,但是公司一直沒有搭建VIE架構。“美國上市門檻不高,但從骨子裡來看,我並不相信美國的資本市場會給中國的科技公司合理的估值。海外的投資者對於公司的瞭解並不深。”黃偉稱。

根據啟信寶,雲知聲今年4月份剛剛完成了D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淞銀資本、東方證券以及中金公司。此前有業內人士預計,中金公司或東方證券有望擔任雲知聲的保薦機構。

回看以往每次的融資,黃偉坦言,每一輪有每一輪的難處。

據介紹,2012年,雲知聲剛剛成立之初,趕上了中國的手機行業發展浪潮。在當時的環境下雲知聲這種類型的企業想要得到投資人的認可並不容易。“每輪融資都很艱難,我2014年決定公司2015年要做芯片,,但當時的市場環境提到芯片就說是夕陽產業。芯片投入多、研發時間長,風險又大。在那個時候你去和投資人說你要做芯片,這在當時的環境很難融到資。”黃偉稱。

反過來,雲知聲在對投資方的選擇上也十分慎重。黃偉認為,企業也有反選投資方的權力,“一旦拿了他的錢他就成為股東了,如果說股東的發展理念跟創始人不一致,各種事情不配合,這會導致很多公司死於股東糾紛。所以從創立之初到今天為止,我們選擇的股東對公司和團隊都非常認同。”

黃偉表示,科創板橫空出世屬於意料之中,“我相信中國一定會有這麼一天,出現一個新的板塊,驅動創新促進發展。”至於具體的上市時間表,黃偉則表示,現在很多申報科創板的企業,大部分都在科創板推出前就已經進入了輔導期或者是從其他板塊臨時轉板。雲知聲雖不屬於上述兩類企業,但公司目前也已經進入了準備階段。

(實習生李曉萌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