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融金服張韶峰:AI+金融大數據,3年內天然壟斷定局

金融 大數據 人工智能 機器學習 百融金服 2017-05-12

導讀

①人工智能在算法層面並沒有本質突破,之所以近兩年呼聲高漲,本質是大數據的突破;②AI+大數據+徵信,應用成熟度高於智能投顧;③相較傳統方法,大數據徵信整體效率提升50%-60%。

百融金服張韶峰:AI+金融大數據,3年內天然壟斷定局

百融金服董事長兼CEO 張韶峰

互聯網新金融迴歸FinTech,新一代金融科技正在革新金融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提高行業效率,創造新的價值點。並以此推進服務創新、產業轉型升級。

億歐策劃了「金融科技50+」系列報道,聚焦大數據、AI、區塊鏈等新型科技,在網貸、消費金融、網絡支付、科技保險、互聯網銀行、產業供應鏈等領域的實踐與創新。解讀百融金服張韶峰對金融大數據的理解。

“實在抱歉,一個重要客戶。”採訪過程中,侃侃而談的張韶峰一邊向記者表達歉意,一邊接通電話與他的新客戶信誠人壽確認見面時間。

創業公司都是“時間控”。2014年前後,百融、同盾、聚信立、算話徵信等公司成立,形成大數據徵信的集中創業潮。同時,央行下發了第一批企業徵信牌照,開始市場化探索。

3年來,百融金服目前對接客戶數量近2000家,輔助審批資產規模2500億元。與此同時,我國徵信服務相關企業數量達到2000多家,包括百融在內的130多家企業徵信持牌公司,“沒有一家合格的8家個人徵信準備機構”是這個萬億級市場的核心玩家。

監管走向、行業整合、差異化競爭——張韶峰斷言,“如同2014年團購大戰、2016年的出行之爭,金融大數據也是天然壟斷型的行業,目前正處於快速成形期,未來兩三年內會衝出行業巨頭。”為此,百融金服正在全力以赴。

百融金服張韶峰:AI+金融大數據,3年內天然壟斷定局

數據爭奪之戰,垂直服務商的機遇

數據量級是大數據徵信的核心能力之一。百融金服最早是“百分點”內部的金融事業部,其最初的數據積累也來自於此。

而作為互聯網數據的生成方,BATJ掌握著除了政府、運營商以外的絕大多數數據,垂直服務商並不具備優勢。但百度側重搜索、騰訊側重社交、阿里和京東側重電商,它們“各自為營”數據維度單一,不利於應對金融風險防範。

此外,張韶峰認為,從互聯網巨頭目前的金融佈局來看,大而全的綜合金融集團(如銀行模式)是一致選擇。因此在數據合作方面,多數銀行、消金、互金、小貸等對BATJ都心存忌憚——這給金融大數據服務商留下了發展空間。

天然壟斷:第三方服務孕育垂直巨頭

不過,我國至今尚未出現市場化的獨立第三方大型數據平臺的成功案例,其商業模式有待驗證。

張韶峰指出:首先,市場需求旺盛。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機構的快速成長,直接促使信貸後端的徵信、風控成為剛需。我國擁有各類銀行2000多家、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各近10000家、持牌消費金融20多家、正常運營的P2P平臺2000多家。

其次,金融服務相對分散、數據服務趨於集中。出於風險考慮,世界上所有大國的金融行業都不可能被少數幾家金融機構所壟斷,通常做法是擴大金融機構的數量來分散風險。這就為大型數據服務企業奠定了基礎。張韶峰認為,“銀行業頭部10%的客戶,足夠支撐起一家規模可觀的垂直服務商。”

另一方面,金融大數據服務雖然競爭激烈,但行業整體趨向集中。在大數據的“硬件/基礎設施-大數據軟件處理-行業模型應用”3層產業鏈條中,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逐漸淪為大型企業的附庸,如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數據供給渠道商。

參考美國個人徵信市場,已經形成金字塔格局: 3大巨頭Experian、Equifax、TransUnion的地位數十年來難以被撼動,下面是2000多家小型垂直數據公司。絕大多數銀行金融機構傾向於與服務能力強的3家巨頭中的一兩家進行長期合作。而這3家巨頭會與小型數據商合作,從而能夠打造出綜合能力強的服務和產品來供給銀行。

徵信只是大數據金融應用的其中一環,除此之外還有金融產品設計、精準營銷、不良資產管理、智能投顧等關鍵環節,需要超強的綜合能力。張韶峰指出。

“因此,金融大數據領域天然壟斷的市場格局是必然趨勢,中國市場在未來2、3年內定型。”

這一過程中,尤其需要明確“金融服務”和“科技服務”的區別。金融企業“低市值、重資本”的屬性,並不適合互聯網的“輕運營”模式。相反,科技服務公司能夠通過高門檻建造競爭壁壘,馬太效應、雪球效應顯著。同時,也更受資本市場青睞,更易於做高估值。

“與互聯網類似,金融大數據企業的邊際成本急劇降低、聚集效應明顯,這是百融定位科技服務公司的關鍵原因。”

人工智能+大數據+徵信,應用成熟度高於智能投顧

傳統徵信行業存在“覆蓋人群有限、審核週期較長、信息採集面有限”等弊端,而這正是AI、大數據、雲計算等新型科技優化、重塑服務鏈條的發力點。

“其實,人工智能在算法層面並沒有本質突破,之所以近兩年開始凸顯,本質原因是大數據先取得了突破——足夠多的數據,讓AI機器學習獲得了最重要的基礎。”

張韶峰指出,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主要在於:①智能風險評估和管理;②智能投顧服務。不過,智能投顧的呼聲似乎更高,原因之一是投資理財屬於高頻需求,更貼近普惠大眾;而風控服務靠近金融服務鏈條的後端,且貸款屬於低頻行為。但事實上,在技術應用層面,後端風險管理的應用成熟度更高。

雖然2者都是通過數據分析、技術模型來評估並服務個人用戶,但智能投顧還必須分析投資理財產品,所以短期內真正大規模應用的難度比較大——原因並不在技術本身,而是相對於個人行為,投資理財產品變化趨勢更難以預測,尤其是二級市場存在數據透明度低、政策因素強、產品種類少等問題。

“目前,百融金服通過深度學習模型處理50萬個基礎變量,相較傳統方法,整體效率提升了50%-60%。其中營銷環節成功率提升30%以上,個人不良率降低7成。”

自上而下,勢能傳導

在2014年大數據風控創業熱潮中成立的企業中,百融、同盾、聚信立等企業在服務體系上多有相似,但具體打法上存在差異。

張韶峰指出,初創企業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針對中小客戶,開發單一產品(黑名單、發欺詐等)切入市場,然後豐富產品類型,鋪開信貸全流程業務,再向銀行、持牌金融機構等高端客戶拓展。這種方法前期起量快,能夠迅速做大規模和估值,但後勁不足。

與之相反,百融在初期就首先從銀行客戶入手,設定了“自上而下”的路徑:①風控產品採取按月、單項、後付費的方式,創造更多贏利點;②整體解決方案產品的定價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聚焦中高端金融機構的客戶——以此形成自上而下的勢能傳導。

對於這一方式造成的前期市場開拓、獲客的成本壓力,張韶峰坦言,“百融以更高成本聘請高層次的技術開發人員、數據分析與建模師、顧問式的銷售人員。這種自上而下的模式前期投入較高,但金融機構天生比較傾向於向比自己大的機構學習,也傾向於選擇服務過大機構的服務商,因為大機構對服務商的考核更加嚴苛。”

“但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一旦形成勢能,中後期能迅速佔領市場,迅速降低人均成本、提高人均績效。據瞭解,目前與同行依靠大規模地推式銷售模式,百融的銷售人員總佔比15%,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人均綜合產出相比部分同行高出2-3倍。”

經營業績上,2016年百融營收實現同比15.6倍增長,今年Q1實現了現金流轉正。

編輯:億歐網 王小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