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開行緣何“清倉”式甩賣15家村鎮銀行股權,誰來接盤?

金融 投資 經濟 招商銀行 國際金融報 2017-03-26

“甘肅涇川國開村鎮銀行55.56%股權、北京通州國開村鎮銀行75%股權、宜城國開村鎮銀行52.28%股權、大冶國開村鎮銀行51%股權⋯⋯”3月20日,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下稱“北金所”)網站顯示多則村鎮銀行股權轉讓的掛牌公告,清一色帶有“國開字樣”,累計掛牌價格接近11億元。

這幾家村鎮銀行與國開行有何關係?記者查詢發現,被掛牌的15家村鎮銀行全部都由國家開發銀行發起成立,大多分佈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其中,國開行控股13家,持股比例均超過51%,另外兩家持股比例分別是45%和30%。

而根據國開行2015年年報,截至2015年底,國開行共計控股13家村鎮銀行,參股2家,這份名單與掛牌公告相吻合。這也意味著,國開行此次“拋售”了手中所有的村鎮銀行股份,這是一場“清倉”行動。

剝離非主業

對於集中“甩賣”的原因,國開行內部人士對媒體解釋稱,村鎮銀行業務板塊不能與國開行的主業定位有很好的呼應,同時運營成本、管理成本較高,與市場需求不能較好對接。“國開行作為開發性金融機構,戰略是主業找藍海,非主業培育機制、建立模式後退出。村鎮銀行業務屬於非主業,加之零售業務也不是國開行的擅長領域,國開行是以批發業務為主”。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戴國強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分析,國開行是政策性銀行,當初投資村鎮銀行這一行為是間接或直接加入到普惠金融,而此時退出,在時間上是比較微妙的。

在戴國強看來,國開行此舉表明將集中精力做好政策性業務。比如,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當中,國開行將承擔更多的責任。“一帶一路”從戰略變倡議,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目前阻撓較多。

據外媒報道,印度曾公開表示不支持“一帶一路”。印度外交祕書蘇傑生在今年2月舉行的印中戰略對話期間說:“中巴經濟走廊是這一特定倡議(即‘一帶一路’)的一部分。該走廊侵犯了印度主權,因為它要穿過巴控克什米爾地區。”

市場化退出

在公開掛牌轉讓村鎮銀行的同時,國開行也披露了旗下村鎮銀行的業績狀況。

2015年,這15家村鎮銀行業績可觀,除深圳龍崗國安村鎮銀行虧損834萬元以外,其餘14家村鎮銀行全部實現盈利,其中淨利潤最高的是天津西青國開村鎮銀行,達到2326萬元。

然而,2016年業績並不樂觀。去年上半年,虧損的有8家,其中最嚴重的是宜城國開村鎮銀行,虧損達到7061萬元。

有專家分析,村鎮銀行進入分化發展的態勢,有些村鎮銀行地處地廣人稀的地區,業務開展困難較大,再加上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盈利能力下降,壞賬高於往年。同時,受外部宏觀經濟、各類機構爭先佈局農村金融等影響,面臨行業競爭、信貸資金安全、服務輻射面窄等挑戰。

不過,該人士業指出,也有村鎮銀行探索出了可持續的、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在資產規模和利潤水平上,已不輸於當地的銀行分支機構,甚至是當地農商行。

戴國強認為,國開行此舉也意在迴歸政策性銀行宗旨。“國開行商業化運作後,積極設立村鎮銀行亦是拓展業務輻射垂直範圍,與商業銀行競爭,彌補網點不足的短板。但實行商業化管理實際上是走了條彎路,現在退出村鎮銀行體現了迴歸政策性銀行的趨勢。另一方面,村鎮銀行有一定風險,資產質量較弱,會分散國開行很多精力。迴歸政策性銀行初衷,可能是當局管理部門的戰略性佈局”。

2015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國開行改革方案,明確要求堅持開發性金融機構定位,這意味著其定位向政策性銀行的定位迴歸。

招商銀行某分析師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從國開行持股的村鎮銀行盈利表現來看,適時進行市場化退出無疑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誰來接盤股權

在戴國強看來,對於接盤者的要求使得轉讓結果在可控範圍內。交易條款對於受讓方的條件限制,也不會對村鎮銀行造成太大的影響。

對於誰可能接盤的問題,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李愛喜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考慮到風險控制等問題,根據政策規定,村鎮銀行的發起人必須是現有的金融機構,國開行此次拋售,應該還是會由某些現有的金融機構來接盤。

《國際金融報》記者瞭解到,在交易條款中,除了要一次性付清價款外,對受讓方的資格條件也做出了要求:

截至2016年6月30日,境內意向受讓方作為主發起人設立並持續持股的村鎮銀行不少於20家且該境內意向受讓方合併口徑下經審計總資產不少於5萬億元。

而滿足這一條款的,只有五大行以及一些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

此外,交易條款還標明:

含有境外公司的聯合體作為意向受讓方時,境內意向受讓方受讓村鎮銀行的股權比例須超過本標的股權的50%。

也就是說,境外金融機構沒有全盤接手的可能,村鎮銀行仍會保持國有控股。

戴國強表示,上述條款表明,接盤機構已經被限定在國有大行和較大的幾家商業銀行之內。此外,也有可能是郵政儲蓄銀行,但相比之下資產業務經營上經驗會相對弱一點。

(國際金融報見習記者 菅超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