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會發言預示新行情?想讓錢袋子變大要有“反思路”!

金融 投資 經濟 保險 央視財經交易時間 2017-06-27

6月20日至21日,2017陸家嘴論壇在上海召開,一行三會的負責人做了發言,從這次會議透露的信息中,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前景,對我們的投資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行三會發言預示新行情?想讓錢袋子變大要有“反思路”!

首先來看看這次論壇一行三會的領導都做了哪些表態: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製造業的開放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並倒逼了國內的政策改革;大多數服務業也是可以開放的,金融業是競爭性服務業,今後還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防範金融危機首先要保證金融機構的健康,對那些高槓杆、低資本、不良貸款等現象均不得寬容。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中國的金融改革、開放和發展,必須要有更寬、更高的國際視野;金融改革要以經濟的健康發展為前提,要通過改革和創新建立起高效的金融體系和監管體系;我國的金融創新不是過多、過度了,而是相對不足,不能因為出現了一些金融亂象和風險,就動搖和停止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在改革和創新過程中,把防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姜洋:穩定市場是修復市場、發展市場的前提,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推進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改革,穩步擴大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越往後難度越大;大力推進依法全面從嚴監管,嚴防投資炒作和資金脫實向虛,並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黃洪:保險對我國有獨特的作用,中國的穩健發展和金融改革需要強大的保險業;改革是保險發展的穩健一招,保險業的問題解決和風險防控有賴於繼續推進改革;要加強保險業的價格監管、資本監管、稽查體制、風險處置、隊伍建設,從而使保險業起到防控風險的作用。

從一行三會領導的發言中,可以簡單勾勒出未來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路徑——我們可以把它總結為“一體兩翼”:

以經濟健康發展為核心,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防控金融風險,“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其中經濟健康是鳥的身體,身體好了,鳥才能生存;改革開放與金融穩定是鳥的翅膀,翅膀硬了,鳥才能飛起來,二者一定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我們認為金融監管未來將在“金融改革開放”和“金融穩定”兩翼平衡發展中起到穩定器的作用。

因為在現實中,改革開放和金融穩定有時候需要相互協調:改革意味著創新,意味著我們要嘗試一些之前沒有做過的東西,這就很有可能帶來一些未知的風險。以美國為例,次級抵押貸款證券、擔保債務憑證等創新型的金融工具正是引發2008年次貸危機的導火索;開放則意味著資本流動更加頻繁,意味著與國外的聯繫更為緊密,如果外部環境發生風險,也會不可避免傳導到國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所以沒能對我國產生太大的影響,與我國嚴防資本外流密不可分。

因此在金融穩定的前提下,穩步推進金融改革開放,就需要加強金融監管。

在金融業的發展中會有這樣一種路徑:金融改革創新——監管制度配套——問題暴露——監管制度完善——新一輪的金融改革創新。

當然,金融創新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有問題的是利用金融創新去違規逐利的行為;監管的本質也不是遏制金融創新本身,而是建立資本逐利的正常遊戲規則。

哲學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金融業的發展也不例外,金融市場一定是螺旋式上升或者波浪式前進,並在這樣的週期循環中逐步發展起來。

套用這個理論來理解當前金融為什麼要去槓桿,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在之前的金融創新過程中,產生了諸如影子銀行、表外理財、同業存單等創新型產品,大量機構利用這些金融工具加槓桿,給金融市場帶來了泡沫化風險,因而需要加強監管來解決問題。

美林公司曾經提出了著名的“投資時鐘理論”,這個理論指出資產配置與經濟週期密切相關。監管也可以有時鐘,資產配置與監管週期同樣有關。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正處於“監管制度完善”這個點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或者說在以後的相似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進行資產配置呢?

金融監管的對象是金融業中的亂象,是金融業中的風險。那麼我們的資產配置就應該反著來,去尋找金融市場中的確定性。對一個公司而言,什麼是確定性?當然現金是最具有確定性的,所以我們今後配置資產的一個核心主題就是現金流。

尋找確定性可以從兩個思路來進行:第一是已經擁有穩定現金流的行業,穩定的現金流必然來自於穩定的需求,而最穩定的需求一定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因此,大消費、醫藥生物等防禦性質的行業是最有可能獲得穩定現金流的行業;第二是預期擁有穩定現金流的行業,與上一點不同,這些行業以前可能沒有穩定的現金流,但是預期未來會有。因此一定是未來有增量預期的,比如:環保、基建受益於國家財政政策,金融受益於在產業中的地位,電子受益於需求端改善等。

(本期供稿:星石投資 本期製作:徐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