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信問題得不到改觀,ppp項目仍是國資的玩具

金融 玩具 文章 財經 中金國建 中金國建 2017-09-23

就融資模式而言,當前我國的ppp項目可以說勢頭強勁超過了此前BT及BOT模式,不得不承認在引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概念並且本土化後,我國的PPP市場從資本流入到供給端主體可以說是完全本土化。在設定的社會資本中,央企、國企以及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爭相競逐,但情況似乎一邊倒。大量國有企業的參與使得PPP市場的風向對資本性質有所偏愛。

授信問題得不到改觀,ppp項目仍是國資的玩具

在國企、央企的民資屬性問題上,本號在此前有過論述這裡不做贅述,(各位看客可查看本號9月5日的文章)但是對於除國資以外的資本團體卻是很難得到授信拿到融資。通常來講,當前的ppp項目中標都會有金融該機構的影子在裡面,而中標後為了得到啟動資金,拉上國資性質的企業也是常理。記得曾聽過一節課,說這類項目,要說好做也好做,你只要拉個國資,中建、中鐵的施工隊過來就好,應為他們是帶錢過來。相比這個優勢,是任何民資企業都不曾擁有的吧。

問題擺在這,我們應該怎麼來看這個問題呢?前些日子明樹發佈數據,統計了2014年以來民營企業參與中國PPP市場的數據,發現無論以成交規模佔比或是以成交項目個數佔比作為分析指標,民營企業在PPP領域中的市場份額自2015年底以來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具體而言,民營企業成交規模佔比最高達到36.20%,而截至2017年7月份這一指標已下降到25.00%;成交個數佔比最高達到55.80%,目前則也下降到了47.90%。若進一步考慮民營企業以聯合體身份參與的項目,民營企業以牽頭人和聯合體參與的總規模佔比從2015年12月份的47.80%下降到了37.20%...下面還有一堆數據,本文就不列舉了,通過這一組數據可以看到,民資參與的真是情況是呈逐年下降趨勢的,貌似這一觀點與一些主流媒體的宣傳不甚相同,耐人尋味啊(小小的抨擊一下)。

行業裡都願意說這樣一句話,規劃的那麼多是擺數字,能落地的有多少才是數據。就當前京津冀地區的棚改項目,沒開工的、叫停的又有多少,不用我舉實際例子吧。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沒有資金啟動什麼項目都是空話,ppp項目的啟動需要的還是政府貸款;沒有地方授信,地方政府都貸不出來錢,社會資本是不可能拿到錢的,拿到也是地方給的資質!

此前曾有分析人士表示,我國當前的PPP項目的合作模式和採購模式的限制、金融支持政策難以落實以及市場競爭加劇,是導致民營企業參與度逐漸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實該分析也在另一個角度說明,當前的ppp項目更多的在於政策分紅(本號8月25日文章有多說明),個人認為有道理!

就實際問題而言,當前的很多民營企業參與PPP項目的金融支持政策並沒有改善民營企業整體的融資條件,民營企業尤其是非上市民營企業在沒有外部增信的條件下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青睞,大量金融資源實際上被央企、地方國企所得,在融資渠道和融資成本上的劣勢制約了民營企業持續參與PPP項目的能力。根據中標的投資回報率和工程下浮率來分析社會資本的報價水平,民營企業的報價水平位於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之間,但是在融資成本顯著高於上述二者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參與PPP項目的盈利空間弱於國資企業。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風險分擔問題,在ppp項目上經營的10年、20年30年時間中,無論是政府回購項目、使用者付費項目,民營資本的安全性是不能與國資相比的。一旦民資出現問題,沒有地方為項目接盤。而另一個說法是社會資本對項目合理使用程度缺乏足夠的監管權利和保障,在風險承擔上卻因為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導致的維護成本和績效考核指標,成為影響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信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建設投資網 公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