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通硬幣:第三套人民幣硬幣

紀念幣 文物 錢幣 投資 集郵本子 2017-04-27

中國流通硬幣:第三套人民幣硬幣

197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指令瀋陽造幣廠設計試鑄第三套人民幣流通硬幣,同年12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批准投產發行,1980年4月15日起發行。第三套人民幣流通硬幣面額為1角、2角、5角、1元,共四枚。1角、2角、5角正面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號,背面鐫有面額及年份。1元正面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號及發行年號,背面鐫有中國著名古代建築——萬里長城及面額。兩者一個有圖案, 一個沒有,年份標註在不同地方,角幣更像第二套人民幣硬幣,而1元更像紀念幣。這是處女座所無法容忍的。

中國流通硬幣:第三套人民幣硬幣

1角硬幣為銅70%鋅30%合金,金黃色,圓形,直徑20mm,厚度1.3mm,重量2.62g;

2角硬幣為銅70%鋅30%合金,金黃色,圓形,直徑23mm,厚度1.5mm,重量4.18g;

5角硬幣為銅70%鋅30%合金,金黃色,圓形,直徑26mm,厚度1.7mm,重量6.02g;

1元硬幣為銅81%鎳19%合金,銀灰色,圓形,直徑30mm,厚度1.9mm,重量9.32g。

中國流通硬幣:第三套人民幣硬幣

中國流通硬幣:第三套人民幣硬幣

第三套人民幣的“角”字一豎不出頭是繁體字的寫法,第三套人民幣的紙幣上的“角”也是這麼寫的。因為這種硬幣屬於第三套人民幣的輔幣,故而與第三套人民幣採用同樣的寫法。1987年第四套人民幣發行後,“角”字改為目前通用的寫法。

長城幣可謂當代中國流通硬幣與流通紀念幣的開山鼻祖,又可稱之為試機幣。長城流通幣包括:1角,2角,5角,1元四種面值。長城幣共發行了7年(1980-1986),其中對社會公開發行只有四年(1980、1981、1983、1985),2角幣對社會公開發行僅三年(1980、1981、1983)。1980年版、1981年版長城流通硬幣發行量應偏大,當年工資袋裡能見到長城幣。它是新中國首次發行角幣和元幣的硬幣。因硬幣上使用長城圖案,因此被稱之為“長城幣”,它是我國在分幣後對其它面額輔幣的一次公開測試。“長城幣”發行起於1980年,至1986年結束,僅發行了7套。套幣包括一分、二分、五分、一角、兩角、五角、一元等7枚,其中被稱為“長城幣王”的是1986年的1元硬幣。

中國流通硬幣:第三套人民幣硬幣

1980年是長城系列硬幣第一個年份,發行數量不大。由於當時央行視長城幣為拓展流通硬幣面額種類的新嘗試,因此對發行工作比較重視。對下屬基層網點下達嚴格的規定:僅在儲戶大額取款時,按每提取一定數額紙幣,搭配一兩套長城幣,不能單獨兌換。嚴禁銀行內部人員私自兌換留存,所以1980年長城幣發行流通得十分徹底,整盒整卷幣現在十分難尋。在錢幣收藏品市場上的全新品有價無量,藏家惜售,流通過的非全新幣則相對好找。

1982年、1984年和1986年這三個年份實際上並沒有公開發行,而是作為國家禮物贈送給當時的來華外賓。而1986年的長城幣作為該系列的關門幣,官方一直未有公開其發行量,直到1996年瀋陽造幣廠才公開其發行量僅660套,其價值瞬間飆升至驚人的地步。

第三套人民幣硬幣在流通使用上是失敗的。原因有好幾方面:

第一是我國長期缺銅,缺到什麼程度?缺到子彈都捨不得用銅來製造。那麼拿出這麼多的銅來鑄造硬幣,是需要很大決心的。把1元熔掉變賣成銅、鎳,竟然有套利空間。清初康熙年間,因為銅錢的金屬價值高過它的購買力,就有人收購銅錢溶化牟利。雖然統治者以殺頭相威脅,但人們依然前赴後繼。最後到得不把銅錢的成分從銅六鉛四改為銅四鉛六,不了了之,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同時第三套人民幣的紙幣是有這些面值的,兩者存在競爭,因此硬幣不是必需品,在這樣的特殊情形下,沒有讓硬幣全部進行流通,總體發行量很少。

第二是使用頻率不高。在第三套人民幣硬幣流通時,1角還是很值錢的,這就決定了1角以上的硬幣使用頻率不高。硬幣哪怕鑄幣成本超過其面值鑄造,只要流通頻繁,那在總體上還是划算的。但是如果使用頻率不高,那它的作用就體現不出來。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開始發行流通紀念幣,前面幾枚紀念幣可是真真正正在市面上流通的。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搶走了第三套人民幣流通硬幣的地位,讓它越發尷尬。

成本高又不實用,就決定了第三套人民幣硬幣的尷尬地位。

雖然是流通貨幣,但長城幣實際上少有流通,當時的長城幣多被裝禎為紀念品在海外發售,國內甚為少見。雖然是當年的流通幣,但實際上鑄造量並不大,當時1元的購買力強,如今價值最低的1981年長城幣是當時家家戶戶都有,當時的1元可以買2斤豬肉。而如今1981年的長城幣價值200元,可以買到超過10斤的豬肉。而1986年的長城幣,由於是專做禮品而鑄造的精緻幣,因此其是具有流通名義的收藏品,本身具備極大的收藏價值。

雖然這類硬幣都是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但實際上由於該品種存世量極低,且送給的對象註定很多能在國內出現的真品均為海外迴流,存世量極少,才會有如今的極高價值,導致市面上大多數都是經過改造的偽品。想要“拾漏”的要注意年份,避免年份造假反而得不償失。

長城幣未形成獨特的收藏群體,最多隻是硬幣收藏者順帶收藏,但從投資角度看,長城幣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雖然錢幣的收藏樂趣在於版別的特殊,但過分追求年份會讓收藏者喪失該有的警惕。

“普通流通硬幣”和“套裝流通硬幣”是兩個概念。普通流通硬幣指投入到商業銀行營業網點的、大家可以在發行期內自由兌換的、進入實際流通領域的硬幣。套裝流通硬幣指中國人民銀行(早期含中國銀行)指定裝幀單位進行裝幀的硬幣,一般是裝幀成冊或裝幀成盒,這些硬幣沒有投入到銀行營業網點等值兌換,也沒有投入流通,但性質上屬於流通幣,如果從冊子或盒子裡面拆出來,也可以流通使用,並列入了當年的貨幣發行總量。

中國流通硬幣:第三套人民幣硬幣

1980年:沒有生產精製套裝幣,只生產了少量普制套裝。80年長城系列硬幣產量略少於81年和85年。瀋陽造幣廠生產了1980年度的套裝硬幣,含1、2、5分,1、2、5角,1元七種1980年硬幣,藍色或黑色塑膠封皮包裝,依據《瀋陽造幣廠圖志》產量是80000套。

中國流通硬幣:第三套人民幣硬幣

中國流通硬幣:第三套人民幣硬幣

1981年:共生產了23400套精製套裝幣(其中銅質雞年章一枚)。另有少量普制套裝幣,數量不詳。81年是長城系列普通流通硬幣中發行量最大的年份之一,瀋陽造幣廠和上海造幣廠均開模生產長城系列流通幣,產量很大,各面額均常見,只有2角面額稍少。瀋陽、上海兩廠均生產了1981年度的套裝硬幣。瀋陽廠生產的是普制幣套裝,紅色塑膠封皮包裝,形式與1980年套幣類似,發行量不詳。上海廠生產的是精製幣套裝,白色紙卡包裝,除7枚81年精製硬幣外,另有一枚生肖雞年精製銅章。精製套裝發行量有資料說是23400套。這兩種套裝幣均包含未流通品種:1981年1分、5分天王幣,價值不菲。1981年普制紅皮套幣目前市價約2200元左右,由於包裝較粗劣,所以氧化現象很普遍,銅角幣90%以上均有綠色銅鏽,好品難尋。上海廠的精製套裝目前市場價約2600元,同樣有氧化現象,但狀況遠好於普制套。

中國流通硬幣:第三套人民幣硬幣

1982年:瀋陽造幣廠沒有生產長城流通幣,上海造幣廠也只生產了20000套精製套裝硬幣,包裝形式與81年精製套類似,但塑料薄膜包裝較嚴密,品相狀況較好。

1983年:1983年長城幣由上海造幣廠生產,共生產了20000套精製套裝幣。另有少量普制套裝幣,數量不詳。83年是長城系列普通流通硬幣中,批量發行最少的年份。上海廠還生產了一定數量的1983年套裝硬幣,精製、普制皆有,採用新設計的硬紙冊式包裝,封面為北京天壇公園景色圖片。精製83年套幣含7枚1983年硬幣和1枚豬年生肖章,目前市場價格約1300元/套。普制83年套幣中長城系列幣為1983年幣,分幣和生肖章則常用其它年份混配。

1984年:1984年長城幣沒有發行流通,僅由瀋陽上海兩廠分別生產了少量精製套裝幣。瀋陽版的發行量有資料說是5750套,為硬紙封套加塑料盒包裝,其中銅質鼠年章一枚。 上海版1984年精製套幣發行量不詳,市面上十分少見,其中銅質牛年章一枚。

1985年:1985年長城幣發行量很大,瀋陽、上海兩廠都大量生產發行。但生產了1角、5角、1元幣三種面額,2角幣則只存在於4825套精製幣中。1985年度精製套裝硬幣由瀋陽造幣廠生產,硬紙封套加塑料盒包裝,含七幣一章,產量為4825套。

1986年:未發行普通流通硬幣,只生產了660套精製套裝幣,其中銅質虎年章一枚,屬極稀品。

上海造幣廠還生產了1981年版、1982年版、1983年版套裝長城幣,一種說法是尚未查到資料,故未知具體發行量;另一種說法是1982年僅生產20000套精製套裝幣,而1983年除生產20000套精製套裝幣外,還有少量數量不詳普制套裝幣,但未見依據來源。

順便提一下,1979年普制套裝硬幣屬第二套人民幣流通輔幣,不屬長城幣系列,依據文物出版社《中國硬幣圖錄》第2頁,是以中國造幣公司名義由上海造幣廠鑄造,發行量為10000套。

第三套人民幣硬幣於1986年停止發行,2000年7月1日和第三套人民幣一起停止流通,是目前唯一一套退出流通領域的硬幣。

中國流通硬幣:第三套人民幣硬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