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

頸椎病 推拿 鍼灸 藥品 健康 達醫曉護 2018-11-30
“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

這是 達醫曉護的第 1386 篇文章

“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

第一集(案情回顧)

“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

受害人:王先生,46歲,世界500強公司財務總監,長時間使用電腦,頸肩部僵硬疼痛年餘,未正規診治,多次養生館按摩,但有時緩解有時反而加重,近兩月出現左上肢放射痛伴麻木。

受害人:李小姐,26歲,網絡公司業務經理,長時間使用手機,頸背部疼痛半年餘,未正規診治,多次足浴店按摩,但有時緩解有時反而加重,近月出現右手放電樣疼痛。

受害人:劉女士,35歲,中學老師,長時間低頭寫教案和批閱作業,頸肩部僵硬疼痛3年餘,社區醫院X片檢查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多次牽引理療,但有時緩解有時反而加重,近三月出現腳踩棉花感,行走不穩,漸加重。

看了以上三個案件,相信吃瓜群眾們不由都驚出了一身冷汗、心有慼慼焉吧,這位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對象從青年到中老年均有涉及,在各行各業也屢見不鮮,造成的破壞也是輕重不等,但相同的是它對職場人士都帶來了無限的煩惱和痛苦。這位凶手在職場的上空彷彿編織了一張大網,等待著人們淪陷。看到這,你是不是覺得他也盯上你了呢?

第二集(捕獲真凶)

誠然,這位職場凶手固然可怕,但只要我們抽絲剝繭,揭開它的真面目,就能將其抓獲。沒錯,這位嫌疑人的真正身份就是頸椎病。

頸椎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是常見的一種職場病。我們傳統上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以及罕見的食道型等。現在認為臨床最有價值的主要是神經根型、脊髓型。

“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

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最常見,開始多為頸肩痛,逐漸加重並向上肢放射,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皮膚可有麻木/發冷等感覺異常,同時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重者可能有肌肉萎縮。脊髓型最嚴重,其最先出現的症狀主要是四肢乏力/踩棉花感/行走和持物不穩等,隨著病情的加重,可出現脊髓癱瘓。 頸椎病發生的內因主要是頸椎退行性變、先天椎管狹窄、畸形等,外因主要是姿勢、疲勞、受涼、外傷、情緒等。對職場人士來說,頸椎病的主要誘因是工作的姿勢不正確,良好的姿勢能減少勞累,避免損傷。低頭時間過長,使肌肉疲勞,頸椎間盤出現老化,並出現慢性勞損,或者外傷導致頸椎間盤、相關的骨關節肌肉、韌帶筋膜損傷,從而繼發一系列症狀成為頸椎病。而頸部受涼和情緒不佳則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板滯疼痛。

“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

頸椎病的各種病因

(圖片來自網絡)

有朋友問了,手指發脹、發麻,是不是頸椎壓迫了神經?那我們是如何診斷頸椎病的呢?

“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

頸椎病患者MRI圖像

(圖片來自上海中山醫院)

其實,要明確診斷頸椎病最好是行MRI 檢查證實。只是手指發脹、發麻,不能說明是頸椎壓迫,有可能是外周神經壓迫症,有可能是腕管綜合徵、肘管綜合徵,或者血管受壓。診斷頸椎病一定要臨床不適的病史,醫師正規體格檢查,再結合MRI 檢查。臨床上一定要症狀、體徵、影像學三吻合才能確診頸椎病,只有影像學椎間盤突出而沒有臨床表現也不能診斷為頸椎病。

第三集(逃離魔爪)

前文提及的三位受害人,他們得了頸椎病後不僅身體痛苦,生活質量下降,也都非常害怕,怎麼辦呢?其實啊,絕大多數頸椎病都是可以可治“好”的,當然這個好是指症狀好轉得到控制,畢竟現有的治療手段都只能延緩或改善頸椎病的症狀,而不能阻止人體衰老,當代科學技術還不能實現返老還童呢。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約 80%的神經根型頸椎病都可以通過保守治療治“好”。脊髓型頸椎病一旦診斷明顯,就需要手術。

保守治療的方法包括理療、牽引、藥物、運動、支具、傳統手法、鍼灸等。理療是物理療法的簡稱,是用自然和人工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人體,以治療和預防疾病。牽引是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於輕症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牽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腫加重。藥物主要用於緩解疼痛、局部消炎消腫、放鬆肌肉治療,對繼發的局部軟組織勞損等療效較明確。對伴四肢無力或麻木患者,還可以使用神經營養藥物,促進受損神經恢復。

“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

牽引療法(圖片來自網絡)

鍼灸療法(圖片來自網絡)

牽引療法(圖片來自網絡)

鍼灸療法(圖片來自網絡)

“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

頸椎病的手術治療方法包括:前路融合、前路人工椎間盤置換、後路椎管減壓(鑰匙孔、單開門、雙開門、全椎板)、前後路聯合手術等。手術治療目的是通過減壓與重建穩定防止神經病損進一步加重,為已出現的病損創造恢復條件,以前路直接減壓為主,必要時後路手術。手術適應症包括:

1.有脊髓受累症狀;

2.非手術治療後根性疼痛未得緩解或繼續加重,影響生活工作;

3.出現多次頸性眩暈、暈厥或猝倒,經非手術治療無效;

4.突然發生頸部外傷或無明顯外傷而發生急性肢體癱瘓;

5.椎體前方骨贅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經受壓症狀。

“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MRI圖像及行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後X線圖像

(圖片來自上海中山醫院)

第四集(馳騁職場)

既然頸椎病帶來如此之多的煩惱,治療起來也比較棘手,那我們有沒有辦法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從根源上去預防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下面就具體講解一下預防頸椎病都有哪些套路吧。

1. 改正不良生活、工作習慣,避免頸肩部慢性損傷。切忌長時間低頭工作、看書或遊戲,低頭半小時需要抬頭運動,不要斜躺著看書,“葛優躺”時間長了搞不好有變成“葛優癱”的風險。對職場人士來說,最佳的工作坐姿儘量保持自然端坐位,調節桌、椅之間高度,避免頭頸部過度後仰或前傾、前屈,使頭、頸、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線,工作約30分鐘應該讓頭頸部左右轉動,轉動時宜輕柔、緩慢,在短時間內重複數次,以達到該方向最大運動範圍為佳。

“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

錯誤和正確的坐姿

(圖片來自網絡)

2. 頸部保暖,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在秋冬季節,最好穿高領衣服;天氣稍熱,夜間睡眠時應注意防止頸肩部受涼;炎熱季節,空調溫度不能太低,涼風不能直接對著頸肩部;洗澡時可以讓熱水多衝一衝頸肩部;頸肩不適時可以做一做理療,適當按摩放鬆,但是推拿需謹慎。

3. 枕頭高低合適,享受美好睡眠。仰臥時頭頸部不要懸空,枕頭10釐米左右為宜,(肩寬-頭寬)/2為適宜的枕頭高度,如果是側臥位,將其頸部置於枕頭中間的凹陷處,使枕頭的支點位於頸側部的中點,枕頭高度與肩膀同高最好。

“職場緝凶記”——頸椎病的常識及防治

錯誤和正確的睡覺姿勢

(圖片來自網絡)

4. 堅持頸肩部肌肉鍛鍊,維持頸椎穩定和優美形態。鍛鍊要領是動作要和緩,避免頸椎快速活動,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不要過度鍛鍊損傷肌肉韌帶,鍛鍊方案要個體化,隨意鍛鍊反而可能造成頸椎損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在上海市科普項目支持下已經拍攝了適合國人鍛鍊的頸椎保健操,即將正式發佈,敬請大家關注。

5. 最後一條,愛好運動的讀者朋友請記住,體育運動前後一定要做熱身和恢復活動,量力而行必要時請教練指導,避免頸肩部急性損傷。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

莊晨陽 林紅 董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