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汛期將至,兩河水漲。舟楫排筏滿載著各種山貨隨流而來,將岸邊河面鋪排的滿滿當當,如古時候的水軍營寨一般。山裡的竹木柴炭、藥材蠶繭、乾果土產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交易出去,運往南陵、灣沚乃至蕪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時由下游帶來京廣百貨,布匹鹽糖,批發給眾多店家。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汛期將至,兩河水漲。舟楫排筏滿載著各種山貨隨流而來,將岸邊河面鋪排的滿滿當當,如古時候的水軍營寨一般。山裡的竹木柴炭、藥材蠶繭、乾果土產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交易出去,運往南陵、灣沚乃至蕪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時由下游帶來京廣百貨,布匹鹽糖,批發給眾多店家。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石砌成的街道兩邊一家挨一家地鋪排著各樣店面,有王氏澡堂旅店,有呂氏衛氏茶館飯店,有董氏藥材鋪和布店,有劉氏雜貨店和王氏糟坊高氏商行,以及其他黃煙店,理髮店,包子油條燒餅店……

私人診所乃至煙館當鋪。大坑王府人王壽山,聘請焦石埠糕點師傅開設的“同慶和”、“三一”糕餅店則聞名大半個涇縣,產品銷往蕪寧滬等地,常供不應求,頗有名氣。延續至今的“桂花灌心糖”,花生酥,芝蔴花生片,仍為縣城人首選的赤灘名產。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汛期將至,兩河水漲。舟楫排筏滿載著各種山貨隨流而來,將岸邊河面鋪排的滿滿當當,如古時候的水軍營寨一般。山裡的竹木柴炭、藥材蠶繭、乾果土產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交易出去,運往南陵、灣沚乃至蕪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時由下游帶來京廣百貨,布匹鹽糖,批發給眾多店家。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石砌成的街道兩邊一家挨一家地鋪排著各樣店面,有王氏澡堂旅店,有呂氏衛氏茶館飯店,有董氏藥材鋪和布店,有劉氏雜貨店和王氏糟坊高氏商行,以及其他黃煙店,理髮店,包子油條燒餅店……

私人診所乃至煙館當鋪。大坑王府人王壽山,聘請焦石埠糕點師傅開設的“同慶和”、“三一”糕餅店則聞名大半個涇縣,產品銷往蕪寧滬等地,常供不應求,頗有名氣。延續至今的“桂花灌心糖”,花生酥,芝蔴花生片,仍為縣城人首選的赤灘名產。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魚市十分誘人,是別地方所不及的。都是剛剛打撈上來的活蹦活跳的鮮魚,就地開賣。黃尾,雞頭,翹嘴白,青,鱖,鯿,蝦,水族齊全。而今我們常食的鯽魚鰱魚是很少有人問津的,嫌其剌多肉少腥味重。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汛期將至,兩河水漲。舟楫排筏滿載著各種山貨隨流而來,將岸邊河面鋪排的滿滿當當,如古時候的水軍營寨一般。山裡的竹木柴炭、藥材蠶繭、乾果土產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交易出去,運往南陵、灣沚乃至蕪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時由下游帶來京廣百貨,布匹鹽糖,批發給眾多店家。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石砌成的街道兩邊一家挨一家地鋪排著各樣店面,有王氏澡堂旅店,有呂氏衛氏茶館飯店,有董氏藥材鋪和布店,有劉氏雜貨店和王氏糟坊高氏商行,以及其他黃煙店,理髮店,包子油條燒餅店……

私人診所乃至煙館當鋪。大坑王府人王壽山,聘請焦石埠糕點師傅開設的“同慶和”、“三一”糕餅店則聞名大半個涇縣,產品銷往蕪寧滬等地,常供不應求,頗有名氣。延續至今的“桂花灌心糖”,花生酥,芝蔴花生片,仍為縣城人首選的赤灘名產。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魚市十分誘人,是別地方所不及的。都是剛剛打撈上來的活蹦活跳的鮮魚,就地開賣。黃尾,雞頭,翹嘴白,青,鱖,鯿,蝦,水族齊全。而今我們常食的鯽魚鰱魚是很少有人問津的,嫌其剌多肉少腥味重。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店鋪生意興隆,老闆則越發熱臉相迎。乃至茶飯招待不分商紳傭工。朝奉夥計必客客氣氣,忙碌服務唯恐不周。

街面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吱吱呀呀的獨輪車十分“霸道”地將街道中心佔為己有,大有當仁不讓之勢。挑京貨擔子的總是那樣悠哉悠哉地走街串巷,不緊不慢。

而挑馱貨物運糧負水者又總是那般風風火火,且不停地吆喝:“哎——碰哪!”“讓開讓開……”“哎——開水來哪!”行人急忙讓過,回首一望,乃一負重之人急衝衝直奔而過,並不見所謂的“開水”——“狼來了”而已。

賣眼鏡的高淳人,賣天竺筷的浙江人,賣牙刷的蘇北人,各色掮客小販,操各種口音,執拗地擠雜在市面上。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汛期將至,兩河水漲。舟楫排筏滿載著各種山貨隨流而來,將岸邊河面鋪排的滿滿當當,如古時候的水軍營寨一般。山裡的竹木柴炭、藥材蠶繭、乾果土產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交易出去,運往南陵、灣沚乃至蕪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時由下游帶來京廣百貨,布匹鹽糖,批發給眾多店家。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石砌成的街道兩邊一家挨一家地鋪排著各樣店面,有王氏澡堂旅店,有呂氏衛氏茶館飯店,有董氏藥材鋪和布店,有劉氏雜貨店和王氏糟坊高氏商行,以及其他黃煙店,理髮店,包子油條燒餅店……

私人診所乃至煙館當鋪。大坑王府人王壽山,聘請焦石埠糕點師傅開設的“同慶和”、“三一”糕餅店則聞名大半個涇縣,產品銷往蕪寧滬等地,常供不應求,頗有名氣。延續至今的“桂花灌心糖”,花生酥,芝蔴花生片,仍為縣城人首選的赤灘名產。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魚市十分誘人,是別地方所不及的。都是剛剛打撈上來的活蹦活跳的鮮魚,就地開賣。黃尾,雞頭,翹嘴白,青,鱖,鯿,蝦,水族齊全。而今我們常食的鯽魚鰱魚是很少有人問津的,嫌其剌多肉少腥味重。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店鋪生意興隆,老闆則越發熱臉相迎。乃至茶飯招待不分商紳傭工。朝奉夥計必客客氣氣,忙碌服務唯恐不周。

街面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吱吱呀呀的獨輪車十分“霸道”地將街道中心佔為己有,大有當仁不讓之勢。挑京貨擔子的總是那樣悠哉悠哉地走街串巷,不緊不慢。

而挑馱貨物運糧負水者又總是那般風風火火,且不停地吆喝:“哎——碰哪!”“讓開讓開……”“哎——開水來哪!”行人急忙讓過,回首一望,乃一負重之人急衝衝直奔而過,並不見所謂的“開水”——“狼來了”而已。

賣眼鏡的高淳人,賣天竺筷的浙江人,賣牙刷的蘇北人,各色掮客小販,操各種口音,執拗地擠雜在市面上。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豐富的文化生活

經貿繁榮的同時,文化生活也隨之豐富起來。赤灘許家是本地有名的書香門第,出過不少名醫名士。特意在上街頭店面附近建五間三進的青磚高樑大瓦房,取名“培元堂”。為本地或外地慕名而來的儒商名紳文士才子學究們開設,供他們品茗聊天,操琴唱戲,吟詩論文,交流逸聞,相知相識,各得其樂。有如今日之“沙龍”。談至高興處,堂主會吩咐夥計買來本街名糟坊的醇酒,五香豆腐乾花生米,以及“同慶和”糕點,為他們助興。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汛期將至,兩河水漲。舟楫排筏滿載著各種山貨隨流而來,將岸邊河面鋪排的滿滿當當,如古時候的水軍營寨一般。山裡的竹木柴炭、藥材蠶繭、乾果土產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交易出去,運往南陵、灣沚乃至蕪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時由下游帶來京廣百貨,布匹鹽糖,批發給眾多店家。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石砌成的街道兩邊一家挨一家地鋪排著各樣店面,有王氏澡堂旅店,有呂氏衛氏茶館飯店,有董氏藥材鋪和布店,有劉氏雜貨店和王氏糟坊高氏商行,以及其他黃煙店,理髮店,包子油條燒餅店……

私人診所乃至煙館當鋪。大坑王府人王壽山,聘請焦石埠糕點師傅開設的“同慶和”、“三一”糕餅店則聞名大半個涇縣,產品銷往蕪寧滬等地,常供不應求,頗有名氣。延續至今的“桂花灌心糖”,花生酥,芝蔴花生片,仍為縣城人首選的赤灘名產。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魚市十分誘人,是別地方所不及的。都是剛剛打撈上來的活蹦活跳的鮮魚,就地開賣。黃尾,雞頭,翹嘴白,青,鱖,鯿,蝦,水族齊全。而今我們常食的鯽魚鰱魚是很少有人問津的,嫌其剌多肉少腥味重。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店鋪生意興隆,老闆則越發熱臉相迎。乃至茶飯招待不分商紳傭工。朝奉夥計必客客氣氣,忙碌服務唯恐不周。

街面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吱吱呀呀的獨輪車十分“霸道”地將街道中心佔為己有,大有當仁不讓之勢。挑京貨擔子的總是那樣悠哉悠哉地走街串巷,不緊不慢。

而挑馱貨物運糧負水者又總是那般風風火火,且不停地吆喝:“哎——碰哪!”“讓開讓開……”“哎——開水來哪!”行人急忙讓過,回首一望,乃一負重之人急衝衝直奔而過,並不見所謂的“開水”——“狼來了”而已。

賣眼鏡的高淳人,賣天竺筷的浙江人,賣牙刷的蘇北人,各色掮客小販,操各種口音,執拗地擠雜在市面上。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豐富的文化生活

經貿繁榮的同時,文化生活也隨之豐富起來。赤灘許家是本地有名的書香門第,出過不少名醫名士。特意在上街頭店面附近建五間三進的青磚高樑大瓦房,取名“培元堂”。為本地或外地慕名而來的儒商名紳文士才子學究們開設,供他們品茗聊天,操琴唱戲,吟詩論文,交流逸聞,相知相識,各得其樂。有如今日之“沙龍”。談至高興處,堂主會吩咐夥計買來本街名糟坊的醇酒,五香豆腐乾花生米,以及“同慶和”糕點,為他們助興。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當然,文士名流們是要自掏腰包付費的。經常來這裡的有本地許嘯天,黃田朱理生等。王季楨兄弟得閒時也來此湊熱鬧。京劇票友中,他的旦角是有名的。老大王棟廷則自恃清高,輕易不臨此堂,多在家中朗誦英文詩,或悄悄地澆菜餵豬。偶而大聲地唱上一段京劇,是稀罕事情。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汛期將至,兩河水漲。舟楫排筏滿載著各種山貨隨流而來,將岸邊河面鋪排的滿滿當當,如古時候的水軍營寨一般。山裡的竹木柴炭、藥材蠶繭、乾果土產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交易出去,運往南陵、灣沚乃至蕪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時由下游帶來京廣百貨,布匹鹽糖,批發給眾多店家。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石砌成的街道兩邊一家挨一家地鋪排著各樣店面,有王氏澡堂旅店,有呂氏衛氏茶館飯店,有董氏藥材鋪和布店,有劉氏雜貨店和王氏糟坊高氏商行,以及其他黃煙店,理髮店,包子油條燒餅店……

私人診所乃至煙館當鋪。大坑王府人王壽山,聘請焦石埠糕點師傅開設的“同慶和”、“三一”糕餅店則聞名大半個涇縣,產品銷往蕪寧滬等地,常供不應求,頗有名氣。延續至今的“桂花灌心糖”,花生酥,芝蔴花生片,仍為縣城人首選的赤灘名產。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魚市十分誘人,是別地方所不及的。都是剛剛打撈上來的活蹦活跳的鮮魚,就地開賣。黃尾,雞頭,翹嘴白,青,鱖,鯿,蝦,水族齊全。而今我們常食的鯽魚鰱魚是很少有人問津的,嫌其剌多肉少腥味重。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店鋪生意興隆,老闆則越發熱臉相迎。乃至茶飯招待不分商紳傭工。朝奉夥計必客客氣氣,忙碌服務唯恐不周。

街面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吱吱呀呀的獨輪車十分“霸道”地將街道中心佔為己有,大有當仁不讓之勢。挑京貨擔子的總是那樣悠哉悠哉地走街串巷,不緊不慢。

而挑馱貨物運糧負水者又總是那般風風火火,且不停地吆喝:“哎——碰哪!”“讓開讓開……”“哎——開水來哪!”行人急忙讓過,回首一望,乃一負重之人急衝衝直奔而過,並不見所謂的“開水”——“狼來了”而已。

賣眼鏡的高淳人,賣天竺筷的浙江人,賣牙刷的蘇北人,各色掮客小販,操各種口音,執拗地擠雜在市面上。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豐富的文化生活

經貿繁榮的同時,文化生活也隨之豐富起來。赤灘許家是本地有名的書香門第,出過不少名醫名士。特意在上街頭店面附近建五間三進的青磚高樑大瓦房,取名“培元堂”。為本地或外地慕名而來的儒商名紳文士才子學究們開設,供他們品茗聊天,操琴唱戲,吟詩論文,交流逸聞,相知相識,各得其樂。有如今日之“沙龍”。談至高興處,堂主會吩咐夥計買來本街名糟坊的醇酒,五香豆腐乾花生米,以及“同慶和”糕點,為他們助興。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當然,文士名流們是要自掏腰包付費的。經常來這裡的有本地許嘯天,黃田朱理生等。王季楨兄弟得閒時也來此湊熱鬧。京劇票友中,他的旦角是有名的。老大王棟廷則自恃清高,輕易不臨此堂,多在家中朗誦英文詩,或悄悄地澆菜餵豬。偶而大聲地唱上一段京劇,是稀罕事情。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普通民眾是不進“培元堂”的。他們既無這種雅興,亦無這樣身份,更無這份實力,而是聚集在新街廣場聽(看)戲。這裡常有宣城、南陵以及本縣的京戲班、花鼓戲班、黃梅戲班演出。一本一本的唱本,重複著一個個“公子討飯,小姐落難”、 “陳士美不認前妻”、“王寶釧獨守寒窯”的老掉牙的故事。看到動情處,少不了一些老婆婆小媳婦忍不住地偷偷擦拭眼淚。

鎮上鄉下,男女老幼,士農工商,呵護著這一方“下里巴人”的天地。其熱心熱鬧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培元堂”。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汛期將至,兩河水漲。舟楫排筏滿載著各種山貨隨流而來,將岸邊河面鋪排的滿滿當當,如古時候的水軍營寨一般。山裡的竹木柴炭、藥材蠶繭、乾果土產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交易出去,運往南陵、灣沚乃至蕪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時由下游帶來京廣百貨,布匹鹽糖,批發給眾多店家。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石砌成的街道兩邊一家挨一家地鋪排著各樣店面,有王氏澡堂旅店,有呂氏衛氏茶館飯店,有董氏藥材鋪和布店,有劉氏雜貨店和王氏糟坊高氏商行,以及其他黃煙店,理髮店,包子油條燒餅店……

私人診所乃至煙館當鋪。大坑王府人王壽山,聘請焦石埠糕點師傅開設的“同慶和”、“三一”糕餅店則聞名大半個涇縣,產品銷往蕪寧滬等地,常供不應求,頗有名氣。延續至今的“桂花灌心糖”,花生酥,芝蔴花生片,仍為縣城人首選的赤灘名產。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魚市十分誘人,是別地方所不及的。都是剛剛打撈上來的活蹦活跳的鮮魚,就地開賣。黃尾,雞頭,翹嘴白,青,鱖,鯿,蝦,水族齊全。而今我們常食的鯽魚鰱魚是很少有人問津的,嫌其剌多肉少腥味重。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店鋪生意興隆,老闆則越發熱臉相迎。乃至茶飯招待不分商紳傭工。朝奉夥計必客客氣氣,忙碌服務唯恐不周。

街面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吱吱呀呀的獨輪車十分“霸道”地將街道中心佔為己有,大有當仁不讓之勢。挑京貨擔子的總是那樣悠哉悠哉地走街串巷,不緊不慢。

而挑馱貨物運糧負水者又總是那般風風火火,且不停地吆喝:“哎——碰哪!”“讓開讓開……”“哎——開水來哪!”行人急忙讓過,回首一望,乃一負重之人急衝衝直奔而過,並不見所謂的“開水”——“狼來了”而已。

賣眼鏡的高淳人,賣天竺筷的浙江人,賣牙刷的蘇北人,各色掮客小販,操各種口音,執拗地擠雜在市面上。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豐富的文化生活

經貿繁榮的同時,文化生活也隨之豐富起來。赤灘許家是本地有名的書香門第,出過不少名醫名士。特意在上街頭店面附近建五間三進的青磚高樑大瓦房,取名“培元堂”。為本地或外地慕名而來的儒商名紳文士才子學究們開設,供他們品茗聊天,操琴唱戲,吟詩論文,交流逸聞,相知相識,各得其樂。有如今日之“沙龍”。談至高興處,堂主會吩咐夥計買來本街名糟坊的醇酒,五香豆腐乾花生米,以及“同慶和”糕點,為他們助興。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當然,文士名流們是要自掏腰包付費的。經常來這裡的有本地許嘯天,黃田朱理生等。王季楨兄弟得閒時也來此湊熱鬧。京劇票友中,他的旦角是有名的。老大王棟廷則自恃清高,輕易不臨此堂,多在家中朗誦英文詩,或悄悄地澆菜餵豬。偶而大聲地唱上一段京劇,是稀罕事情。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普通民眾是不進“培元堂”的。他們既無這種雅興,亦無這樣身份,更無這份實力,而是聚集在新街廣場聽(看)戲。這裡常有宣城、南陵以及本縣的京戲班、花鼓戲班、黃梅戲班演出。一本一本的唱本,重複著一個個“公子討飯,小姐落難”、 “陳士美不認前妻”、“王寶釧獨守寒窯”的老掉牙的故事。看到動情處,少不了一些老婆婆小媳婦忍不住地偷偷擦拭眼淚。

鎮上鄉下,男女老幼,士農工商,呵護著這一方“下里巴人”的天地。其熱心熱鬧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培元堂”。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大眾喜愛的還有大鼓書。說書藝人都是外地的,走了一個來一個。他們常常於街邊僻靜處圍上幾條長凳。敲起鼓板,便開唱起來,響起嘶啞渾厚的嗓音。藝人們口才好,邊說邊唱,繪聲繪色,常引逗得聽眾開懷大笑。說完一段,賣個“關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於是收錢。

坐在長板凳上的人是要交錢的,多少不拘。而站在旁邊的人則可給可不給。孩子一律不收錢。孩子們喜歡聽“水泊梁山”,喜歡聽“薛仁貴徵東”,常常聽得不忍離去。月照中庭,秋風習習,猛然間飄來一聲呼喊,劃破夜的謐靜:“平寶子哎——家來囉……”平寶子不應聲。“還不家來?我拴門了啊,明朝不上學啦?”——“叫叫叫,叫魂!”平寶子低聲咕噥著,極不情願地怏怏離去。

正月裡玩獅舞龍燈,是年輕人自發組合的自娛自樂活動。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彩獅搖頭擺尾,左顧右盼,搔首撓耳,俯仰起臥。時而勇猛張揚,時而慵以小憩。猛然矗立經過某家店門口時,掌櫃的常常店門大開鞭炮相迎,並以竹竿挑起封好的彩禮,引逗獅子跳銜。或迎獅進店堂舞動一週,送上紅包與“萬字糕”。舞獅人則倒退著頜首致謝,再往下家走去。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汛期將至,兩河水漲。舟楫排筏滿載著各種山貨隨流而來,將岸邊河面鋪排的滿滿當當,如古時候的水軍營寨一般。山裡的竹木柴炭、藥材蠶繭、乾果土產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交易出去,運往南陵、灣沚乃至蕪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時由下游帶來京廣百貨,布匹鹽糖,批發給眾多店家。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石砌成的街道兩邊一家挨一家地鋪排著各樣店面,有王氏澡堂旅店,有呂氏衛氏茶館飯店,有董氏藥材鋪和布店,有劉氏雜貨店和王氏糟坊高氏商行,以及其他黃煙店,理髮店,包子油條燒餅店……

私人診所乃至煙館當鋪。大坑王府人王壽山,聘請焦石埠糕點師傅開設的“同慶和”、“三一”糕餅店則聞名大半個涇縣,產品銷往蕪寧滬等地,常供不應求,頗有名氣。延續至今的“桂花灌心糖”,花生酥,芝蔴花生片,仍為縣城人首選的赤灘名產。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魚市十分誘人,是別地方所不及的。都是剛剛打撈上來的活蹦活跳的鮮魚,就地開賣。黃尾,雞頭,翹嘴白,青,鱖,鯿,蝦,水族齊全。而今我們常食的鯽魚鰱魚是很少有人問津的,嫌其剌多肉少腥味重。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店鋪生意興隆,老闆則越發熱臉相迎。乃至茶飯招待不分商紳傭工。朝奉夥計必客客氣氣,忙碌服務唯恐不周。

街面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吱吱呀呀的獨輪車十分“霸道”地將街道中心佔為己有,大有當仁不讓之勢。挑京貨擔子的總是那樣悠哉悠哉地走街串巷,不緊不慢。

而挑馱貨物運糧負水者又總是那般風風火火,且不停地吆喝:“哎——碰哪!”“讓開讓開……”“哎——開水來哪!”行人急忙讓過,回首一望,乃一負重之人急衝衝直奔而過,並不見所謂的“開水”——“狼來了”而已。

賣眼鏡的高淳人,賣天竺筷的浙江人,賣牙刷的蘇北人,各色掮客小販,操各種口音,執拗地擠雜在市面上。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豐富的文化生活

經貿繁榮的同時,文化生活也隨之豐富起來。赤灘許家是本地有名的書香門第,出過不少名醫名士。特意在上街頭店面附近建五間三進的青磚高樑大瓦房,取名“培元堂”。為本地或外地慕名而來的儒商名紳文士才子學究們開設,供他們品茗聊天,操琴唱戲,吟詩論文,交流逸聞,相知相識,各得其樂。有如今日之“沙龍”。談至高興處,堂主會吩咐夥計買來本街名糟坊的醇酒,五香豆腐乾花生米,以及“同慶和”糕點,為他們助興。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當然,文士名流們是要自掏腰包付費的。經常來這裡的有本地許嘯天,黃田朱理生等。王季楨兄弟得閒時也來此湊熱鬧。京劇票友中,他的旦角是有名的。老大王棟廷則自恃清高,輕易不臨此堂,多在家中朗誦英文詩,或悄悄地澆菜餵豬。偶而大聲地唱上一段京劇,是稀罕事情。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普通民眾是不進“培元堂”的。他們既無這種雅興,亦無這樣身份,更無這份實力,而是聚集在新街廣場聽(看)戲。這裡常有宣城、南陵以及本縣的京戲班、花鼓戲班、黃梅戲班演出。一本一本的唱本,重複著一個個“公子討飯,小姐落難”、 “陳士美不認前妻”、“王寶釧獨守寒窯”的老掉牙的故事。看到動情處,少不了一些老婆婆小媳婦忍不住地偷偷擦拭眼淚。

鎮上鄉下,男女老幼,士農工商,呵護著這一方“下里巴人”的天地。其熱心熱鬧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培元堂”。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大眾喜愛的還有大鼓書。說書藝人都是外地的,走了一個來一個。他們常常於街邊僻靜處圍上幾條長凳。敲起鼓板,便開唱起來,響起嘶啞渾厚的嗓音。藝人們口才好,邊說邊唱,繪聲繪色,常引逗得聽眾開懷大笑。說完一段,賣個“關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於是收錢。

坐在長板凳上的人是要交錢的,多少不拘。而站在旁邊的人則可給可不給。孩子一律不收錢。孩子們喜歡聽“水泊梁山”,喜歡聽“薛仁貴徵東”,常常聽得不忍離去。月照中庭,秋風習習,猛然間飄來一聲呼喊,劃破夜的謐靜:“平寶子哎——家來囉……”平寶子不應聲。“還不家來?我拴門了啊,明朝不上學啦?”——“叫叫叫,叫魂!”平寶子低聲咕噥著,極不情願地怏怏離去。

正月裡玩獅舞龍燈,是年輕人自發組合的自娛自樂活動。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彩獅搖頭擺尾,左顧右盼,搔首撓耳,俯仰起臥。時而勇猛張揚,時而慵以小憩。猛然矗立經過某家店門口時,掌櫃的常常店門大開鞭炮相迎,並以竹竿挑起封好的彩禮,引逗獅子跳銜。或迎獅進店堂舞動一週,送上紅包與“萬字糕”。舞獅人則倒退著頜首致謝,再往下家走去。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元宵節舞龍燈,舞彩燈。有“雲燈”、“竹馬燈”、“花籃燈”、“八仙過海”燈……均為竹扎紙糊彩繪,以蠟燭照明。赤灘王氏家族的王文富擅長這門手藝,在當地數一數二。他夫妻婚後多年未育,那一年特意紮了個“麒麟送子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都說象真的一樣——真麒麟又是個什麼樣呢?誰也沒見過。說來也怪,當年秋末,妻子便生下一胖小子——如今也年過半百了。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汛期將至,兩河水漲。舟楫排筏滿載著各種山貨隨流而來,將岸邊河面鋪排的滿滿當當,如古時候的水軍營寨一般。山裡的竹木柴炭、藥材蠶繭、乾果土產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交易出去,運往南陵、灣沚乃至蕪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時由下游帶來京廣百貨,布匹鹽糖,批發給眾多店家。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石砌成的街道兩邊一家挨一家地鋪排著各樣店面,有王氏澡堂旅店,有呂氏衛氏茶館飯店,有董氏藥材鋪和布店,有劉氏雜貨店和王氏糟坊高氏商行,以及其他黃煙店,理髮店,包子油條燒餅店……

私人診所乃至煙館當鋪。大坑王府人王壽山,聘請焦石埠糕點師傅開設的“同慶和”、“三一”糕餅店則聞名大半個涇縣,產品銷往蕪寧滬等地,常供不應求,頗有名氣。延續至今的“桂花灌心糖”,花生酥,芝蔴花生片,仍為縣城人首選的赤灘名產。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魚市十分誘人,是別地方所不及的。都是剛剛打撈上來的活蹦活跳的鮮魚,就地開賣。黃尾,雞頭,翹嘴白,青,鱖,鯿,蝦,水族齊全。而今我們常食的鯽魚鰱魚是很少有人問津的,嫌其剌多肉少腥味重。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店鋪生意興隆,老闆則越發熱臉相迎。乃至茶飯招待不分商紳傭工。朝奉夥計必客客氣氣,忙碌服務唯恐不周。

街面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吱吱呀呀的獨輪車十分“霸道”地將街道中心佔為己有,大有當仁不讓之勢。挑京貨擔子的總是那樣悠哉悠哉地走街串巷,不緊不慢。

而挑馱貨物運糧負水者又總是那般風風火火,且不停地吆喝:“哎——碰哪!”“讓開讓開……”“哎——開水來哪!”行人急忙讓過,回首一望,乃一負重之人急衝衝直奔而過,並不見所謂的“開水”——“狼來了”而已。

賣眼鏡的高淳人,賣天竺筷的浙江人,賣牙刷的蘇北人,各色掮客小販,操各種口音,執拗地擠雜在市面上。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豐富的文化生活

經貿繁榮的同時,文化生活也隨之豐富起來。赤灘許家是本地有名的書香門第,出過不少名醫名士。特意在上街頭店面附近建五間三進的青磚高樑大瓦房,取名“培元堂”。為本地或外地慕名而來的儒商名紳文士才子學究們開設,供他們品茗聊天,操琴唱戲,吟詩論文,交流逸聞,相知相識,各得其樂。有如今日之“沙龍”。談至高興處,堂主會吩咐夥計買來本街名糟坊的醇酒,五香豆腐乾花生米,以及“同慶和”糕點,為他們助興。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當然,文士名流們是要自掏腰包付費的。經常來這裡的有本地許嘯天,黃田朱理生等。王季楨兄弟得閒時也來此湊熱鬧。京劇票友中,他的旦角是有名的。老大王棟廷則自恃清高,輕易不臨此堂,多在家中朗誦英文詩,或悄悄地澆菜餵豬。偶而大聲地唱上一段京劇,是稀罕事情。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普通民眾是不進“培元堂”的。他們既無這種雅興,亦無這樣身份,更無這份實力,而是聚集在新街廣場聽(看)戲。這裡常有宣城、南陵以及本縣的京戲班、花鼓戲班、黃梅戲班演出。一本一本的唱本,重複著一個個“公子討飯,小姐落難”、 “陳士美不認前妻”、“王寶釧獨守寒窯”的老掉牙的故事。看到動情處,少不了一些老婆婆小媳婦忍不住地偷偷擦拭眼淚。

鎮上鄉下,男女老幼,士農工商,呵護著這一方“下里巴人”的天地。其熱心熱鬧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培元堂”。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大眾喜愛的還有大鼓書。說書藝人都是外地的,走了一個來一個。他們常常於街邊僻靜處圍上幾條長凳。敲起鼓板,便開唱起來,響起嘶啞渾厚的嗓音。藝人們口才好,邊說邊唱,繪聲繪色,常引逗得聽眾開懷大笑。說完一段,賣個“關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於是收錢。

坐在長板凳上的人是要交錢的,多少不拘。而站在旁邊的人則可給可不給。孩子一律不收錢。孩子們喜歡聽“水泊梁山”,喜歡聽“薛仁貴徵東”,常常聽得不忍離去。月照中庭,秋風習習,猛然間飄來一聲呼喊,劃破夜的謐靜:“平寶子哎——家來囉……”平寶子不應聲。“還不家來?我拴門了啊,明朝不上學啦?”——“叫叫叫,叫魂!”平寶子低聲咕噥著,極不情願地怏怏離去。

正月裡玩獅舞龍燈,是年輕人自發組合的自娛自樂活動。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彩獅搖頭擺尾,左顧右盼,搔首撓耳,俯仰起臥。時而勇猛張揚,時而慵以小憩。猛然矗立經過某家店門口時,掌櫃的常常店門大開鞭炮相迎,並以竹竿挑起封好的彩禮,引逗獅子跳銜。或迎獅進店堂舞動一週,送上紅包與“萬字糕”。舞獅人則倒退著頜首致謝,再往下家走去。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元宵節舞龍燈,舞彩燈。有“雲燈”、“竹馬燈”、“花籃燈”、“八仙過海”燈……均為竹扎紙糊彩繪,以蠟燭照明。赤灘王氏家族的王文富擅長這門手藝,在當地數一數二。他夫妻婚後多年未育,那一年特意紮了個“麒麟送子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都說象真的一樣——真麒麟又是個什麼樣呢?誰也沒見過。說來也怪,當年秋末,妻子便生下一胖小子——如今也年過半百了。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諸多花燈在街上起舞,形成光與影的流動,閃閃爍爍,煞是壯觀。走在前面的是八副白底藍紋雲燈,由八位頭扎紅巾,身著白褂黃褲,腰繫紅絲帶的壯小夥,一手持一隻,上下翻飛,並圍繞一高大燈柱邊轉邊走。其後為一副副花藍燈,舞燈人以一根十分柔軟的竹扁擔挑著,一步三蕩,悠悠晃晃。再後是“竹馬燈”,“馬頭”與“馬尾”以繩吊掛在舞燈人身前身後,走動起來馬頭馬尾顛顛顫顫。再後是“八仙過海”燈,一人撐起一竿八仙人物燈,旋轉舞動。有扮演“跳加官”者,手舞足蹈,動作誇張地雜於隊伍之中,逗人發笑。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汛期將至,兩河水漲。舟楫排筏滿載著各種山貨隨流而來,將岸邊河面鋪排的滿滿當當,如古時候的水軍營寨一般。山裡的竹木柴炭、藥材蠶繭、乾果土產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交易出去,運往南陵、灣沚乃至蕪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時由下游帶來京廣百貨,布匹鹽糖,批發給眾多店家。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石砌成的街道兩邊一家挨一家地鋪排著各樣店面,有王氏澡堂旅店,有呂氏衛氏茶館飯店,有董氏藥材鋪和布店,有劉氏雜貨店和王氏糟坊高氏商行,以及其他黃煙店,理髮店,包子油條燒餅店……

私人診所乃至煙館當鋪。大坑王府人王壽山,聘請焦石埠糕點師傅開設的“同慶和”、“三一”糕餅店則聞名大半個涇縣,產品銷往蕪寧滬等地,常供不應求,頗有名氣。延續至今的“桂花灌心糖”,花生酥,芝蔴花生片,仍為縣城人首選的赤灘名產。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魚市十分誘人,是別地方所不及的。都是剛剛打撈上來的活蹦活跳的鮮魚,就地開賣。黃尾,雞頭,翹嘴白,青,鱖,鯿,蝦,水族齊全。而今我們常食的鯽魚鰱魚是很少有人問津的,嫌其剌多肉少腥味重。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店鋪生意興隆,老闆則越發熱臉相迎。乃至茶飯招待不分商紳傭工。朝奉夥計必客客氣氣,忙碌服務唯恐不周。

街面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吱吱呀呀的獨輪車十分“霸道”地將街道中心佔為己有,大有當仁不讓之勢。挑京貨擔子的總是那樣悠哉悠哉地走街串巷,不緊不慢。

而挑馱貨物運糧負水者又總是那般風風火火,且不停地吆喝:“哎——碰哪!”“讓開讓開……”“哎——開水來哪!”行人急忙讓過,回首一望,乃一負重之人急衝衝直奔而過,並不見所謂的“開水”——“狼來了”而已。

賣眼鏡的高淳人,賣天竺筷的浙江人,賣牙刷的蘇北人,各色掮客小販,操各種口音,執拗地擠雜在市面上。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豐富的文化生活

經貿繁榮的同時,文化生活也隨之豐富起來。赤灘許家是本地有名的書香門第,出過不少名醫名士。特意在上街頭店面附近建五間三進的青磚高樑大瓦房,取名“培元堂”。為本地或外地慕名而來的儒商名紳文士才子學究們開設,供他們品茗聊天,操琴唱戲,吟詩論文,交流逸聞,相知相識,各得其樂。有如今日之“沙龍”。談至高興處,堂主會吩咐夥計買來本街名糟坊的醇酒,五香豆腐乾花生米,以及“同慶和”糕點,為他們助興。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當然,文士名流們是要自掏腰包付費的。經常來這裡的有本地許嘯天,黃田朱理生等。王季楨兄弟得閒時也來此湊熱鬧。京劇票友中,他的旦角是有名的。老大王棟廷則自恃清高,輕易不臨此堂,多在家中朗誦英文詩,或悄悄地澆菜餵豬。偶而大聲地唱上一段京劇,是稀罕事情。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普通民眾是不進“培元堂”的。他們既無這種雅興,亦無這樣身份,更無這份實力,而是聚集在新街廣場聽(看)戲。這裡常有宣城、南陵以及本縣的京戲班、花鼓戲班、黃梅戲班演出。一本一本的唱本,重複著一個個“公子討飯,小姐落難”、 “陳士美不認前妻”、“王寶釧獨守寒窯”的老掉牙的故事。看到動情處,少不了一些老婆婆小媳婦忍不住地偷偷擦拭眼淚。

鎮上鄉下,男女老幼,士農工商,呵護著這一方“下里巴人”的天地。其熱心熱鬧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培元堂”。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大眾喜愛的還有大鼓書。說書藝人都是外地的,走了一個來一個。他們常常於街邊僻靜處圍上幾條長凳。敲起鼓板,便開唱起來,響起嘶啞渾厚的嗓音。藝人們口才好,邊說邊唱,繪聲繪色,常引逗得聽眾開懷大笑。說完一段,賣個“關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於是收錢。

坐在長板凳上的人是要交錢的,多少不拘。而站在旁邊的人則可給可不給。孩子一律不收錢。孩子們喜歡聽“水泊梁山”,喜歡聽“薛仁貴徵東”,常常聽得不忍離去。月照中庭,秋風習習,猛然間飄來一聲呼喊,劃破夜的謐靜:“平寶子哎——家來囉……”平寶子不應聲。“還不家來?我拴門了啊,明朝不上學啦?”——“叫叫叫,叫魂!”平寶子低聲咕噥著,極不情願地怏怏離去。

正月裡玩獅舞龍燈,是年輕人自發組合的自娛自樂活動。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彩獅搖頭擺尾,左顧右盼,搔首撓耳,俯仰起臥。時而勇猛張揚,時而慵以小憩。猛然矗立經過某家店門口時,掌櫃的常常店門大開鞭炮相迎,並以竹竿挑起封好的彩禮,引逗獅子跳銜。或迎獅進店堂舞動一週,送上紅包與“萬字糕”。舞獅人則倒退著頜首致謝,再往下家走去。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元宵節舞龍燈,舞彩燈。有“雲燈”、“竹馬燈”、“花籃燈”、“八仙過海”燈……均為竹扎紙糊彩繪,以蠟燭照明。赤灘王氏家族的王文富擅長這門手藝,在當地數一數二。他夫妻婚後多年未育,那一年特意紮了個“麒麟送子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都說象真的一樣——真麒麟又是個什麼樣呢?誰也沒見過。說來也怪,當年秋末,妻子便生下一胖小子——如今也年過半百了。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諸多花燈在街上起舞,形成光與影的流動,閃閃爍爍,煞是壯觀。走在前面的是八副白底藍紋雲燈,由八位頭扎紅巾,身著白褂黃褲,腰繫紅絲帶的壯小夥,一手持一隻,上下翻飛,並圍繞一高大燈柱邊轉邊走。其後為一副副花藍燈,舞燈人以一根十分柔軟的竹扁擔挑著,一步三蕩,悠悠晃晃。再後是“竹馬燈”,“馬頭”與“馬尾”以繩吊掛在舞燈人身前身後,走動起來馬頭馬尾顛顛顫顫。再後是“八仙過海”燈,一人撐起一竿八仙人物燈,旋轉舞動。有扮演“跳加官”者,手舞足蹈,動作誇張地雜於隊伍之中,逗人發笑。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還有人裝扮成紅臉關公,持刀周倉等“三國人物”。威風凜凜,英氣逼人。隊伍最後是一位挑著兩籮筐備用蠟燭的人,隨時更換將要熄滅的燈內蠟燭。有主人迎接彩燈時,“關公”與“周倉”便步入堂屋,手持“青龍偃月刀”揮舞一番,持刀立定。

這家主人便對刀叩謝,奉上禮包。以感謝關聖驅魔。扮“關公”者自畫臉開始到缷妝為止,始終不得開口說話,作威武狀,顯得肅穆莊嚴。否則有損聖威,據說是要遭煞氣的。

"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弋江從黃山腳下一路逛來,彙集眾多溪水澗流以後,在這裡猛地一個轉折,洋洋灑灑地坦蕩而北,直奔長江。

先人賦於這地方一個美麗的名字:赤灘。

繁榮的商業活動

解放”前涇縣不通公路,行旅多為徒步,俗稱“起旱”。少數宦紳富商則坐轎代步。貨物運輸主要依託青弋江航道,木帆船運載為主,上行至縣西小河口,下行至蕪湖。而赤灘瀕臨青弋江,主要碼頭之一,其貨物運輸量名列全縣三甲。商賈雲集,作坊棋佈,熱鬧非凡。

赤灘位於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綠。夏初梅雨季節發大水的時候,則是頗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汛期將至,兩河水漲。舟楫排筏滿載著各種山貨隨流而來,將岸邊河面鋪排的滿滿當當,如古時候的水軍營寨一般。山裡的竹木柴炭、藥材蠶繭、乾果土產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交易出去,運往南陵、灣沚乃至蕪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時由下游帶來京廣百貨,布匹鹽糖,批發給眾多店家。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青石砌成的街道兩邊一家挨一家地鋪排著各樣店面,有王氏澡堂旅店,有呂氏衛氏茶館飯店,有董氏藥材鋪和布店,有劉氏雜貨店和王氏糟坊高氏商行,以及其他黃煙店,理髮店,包子油條燒餅店……

私人診所乃至煙館當鋪。大坑王府人王壽山,聘請焦石埠糕點師傅開設的“同慶和”、“三一”糕餅店則聞名大半個涇縣,產品銷往蕪寧滬等地,常供不應求,頗有名氣。延續至今的“桂花灌心糖”,花生酥,芝蔴花生片,仍為縣城人首選的赤灘名產。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魚市十分誘人,是別地方所不及的。都是剛剛打撈上來的活蹦活跳的鮮魚,就地開賣。黃尾,雞頭,翹嘴白,青,鱖,鯿,蝦,水族齊全。而今我們常食的鯽魚鰱魚是很少有人問津的,嫌其剌多肉少腥味重。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店鋪生意興隆,老闆則越發熱臉相迎。乃至茶飯招待不分商紳傭工。朝奉夥計必客客氣氣,忙碌服務唯恐不周。

街面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吱吱呀呀的獨輪車十分“霸道”地將街道中心佔為己有,大有當仁不讓之勢。挑京貨擔子的總是那樣悠哉悠哉地走街串巷,不緊不慢。

而挑馱貨物運糧負水者又總是那般風風火火,且不停地吆喝:“哎——碰哪!”“讓開讓開……”“哎——開水來哪!”行人急忙讓過,回首一望,乃一負重之人急衝衝直奔而過,並不見所謂的“開水”——“狼來了”而已。

賣眼鏡的高淳人,賣天竺筷的浙江人,賣牙刷的蘇北人,各色掮客小販,操各種口音,執拗地擠雜在市面上。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豐富的文化生活

經貿繁榮的同時,文化生活也隨之豐富起來。赤灘許家是本地有名的書香門第,出過不少名醫名士。特意在上街頭店面附近建五間三進的青磚高樑大瓦房,取名“培元堂”。為本地或外地慕名而來的儒商名紳文士才子學究們開設,供他們品茗聊天,操琴唱戲,吟詩論文,交流逸聞,相知相識,各得其樂。有如今日之“沙龍”。談至高興處,堂主會吩咐夥計買來本街名糟坊的醇酒,五香豆腐乾花生米,以及“同慶和”糕點,為他們助興。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當然,文士名流們是要自掏腰包付費的。經常來這裡的有本地許嘯天,黃田朱理生等。王季楨兄弟得閒時也來此湊熱鬧。京劇票友中,他的旦角是有名的。老大王棟廷則自恃清高,輕易不臨此堂,多在家中朗誦英文詩,或悄悄地澆菜餵豬。偶而大聲地唱上一段京劇,是稀罕事情。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普通民眾是不進“培元堂”的。他們既無這種雅興,亦無這樣身份,更無這份實力,而是聚集在新街廣場聽(看)戲。這裡常有宣城、南陵以及本縣的京戲班、花鼓戲班、黃梅戲班演出。一本一本的唱本,重複著一個個“公子討飯,小姐落難”、 “陳士美不認前妻”、“王寶釧獨守寒窯”的老掉牙的故事。看到動情處,少不了一些老婆婆小媳婦忍不住地偷偷擦拭眼淚。

鎮上鄉下,男女老幼,士農工商,呵護著這一方“下里巴人”的天地。其熱心熱鬧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培元堂”。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大眾喜愛的還有大鼓書。說書藝人都是外地的,走了一個來一個。他們常常於街邊僻靜處圍上幾條長凳。敲起鼓板,便開唱起來,響起嘶啞渾厚的嗓音。藝人們口才好,邊說邊唱,繪聲繪色,常引逗得聽眾開懷大笑。說完一段,賣個“關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於是收錢。

坐在長板凳上的人是要交錢的,多少不拘。而站在旁邊的人則可給可不給。孩子一律不收錢。孩子們喜歡聽“水泊梁山”,喜歡聽“薛仁貴徵東”,常常聽得不忍離去。月照中庭,秋風習習,猛然間飄來一聲呼喊,劃破夜的謐靜:“平寶子哎——家來囉……”平寶子不應聲。“還不家來?我拴門了啊,明朝不上學啦?”——“叫叫叫,叫魂!”平寶子低聲咕噥著,極不情願地怏怏離去。

正月裡玩獅舞龍燈,是年輕人自發組合的自娛自樂活動。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彩獅搖頭擺尾,左顧右盼,搔首撓耳,俯仰起臥。時而勇猛張揚,時而慵以小憩。猛然矗立經過某家店門口時,掌櫃的常常店門大開鞭炮相迎,並以竹竿挑起封好的彩禮,引逗獅子跳銜。或迎獅進店堂舞動一週,送上紅包與“萬字糕”。舞獅人則倒退著頜首致謝,再往下家走去。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元宵節舞龍燈,舞彩燈。有“雲燈”、“竹馬燈”、“花籃燈”、“八仙過海”燈……均為竹扎紙糊彩繪,以蠟燭照明。赤灘王氏家族的王文富擅長這門手藝,在當地數一數二。他夫妻婚後多年未育,那一年特意紮了個“麒麟送子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都說象真的一樣——真麒麟又是個什麼樣呢?誰也沒見過。說來也怪,當年秋末,妻子便生下一胖小子——如今也年過半百了。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諸多花燈在街上起舞,形成光與影的流動,閃閃爍爍,煞是壯觀。走在前面的是八副白底藍紋雲燈,由八位頭扎紅巾,身著白褂黃褲,腰繫紅絲帶的壯小夥,一手持一隻,上下翻飛,並圍繞一高大燈柱邊轉邊走。其後為一副副花藍燈,舞燈人以一根十分柔軟的竹扁擔挑著,一步三蕩,悠悠晃晃。再後是“竹馬燈”,“馬頭”與“馬尾”以繩吊掛在舞燈人身前身後,走動起來馬頭馬尾顛顛顫顫。再後是“八仙過海”燈,一人撐起一竿八仙人物燈,旋轉舞動。有扮演“跳加官”者,手舞足蹈,動作誇張地雜於隊伍之中,逗人發笑。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還有人裝扮成紅臉關公,持刀周倉等“三國人物”。威風凜凜,英氣逼人。隊伍最後是一位挑著兩籮筐備用蠟燭的人,隨時更換將要熄滅的燈內蠟燭。有主人迎接彩燈時,“關公”與“周倉”便步入堂屋,手持“青龍偃月刀”揮舞一番,持刀立定。

這家主人便對刀叩謝,奉上禮包。以感謝關聖驅魔。扮“關公”者自畫臉開始到缷妝為止,始終不得開口說話,作威武狀,顯得肅穆莊嚴。否則有損聖威,據說是要遭煞氣的。

涇縣記憶——那時繁榮的赤灘古鎮

所有彩燈隊伍走完長街,最後來至青弋江邊,將數十盞臉盆大小的荷花燈一一點亮蠟燭,置於河水之中。荷花燈便慢慢地向下遊飄去。遠遠望去似銀河一樣星星點點,美麗極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