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新型全球化漫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

經濟 高峰 大航海時代 時政 光明網 2017-06-25

作者: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 季思

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明確提出要“建設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這是中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吸收借鑑全人類文明發展優秀成果,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問題而貢獻的“中國方案”,其實質是對傳統全球化進行揚棄的新型全球化。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支持和參與,眾多與會國家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的高度讚揚和評價,充分體現出對新型全球化的認同和期待。

推進新型全球化是實現世界經濟平衡增長的需要。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大航海時代的地理大發現,再到今天的“地球村”,傳統全球化有力推動了世界發展進程,與此同時“雙刃劍”效應不斷累積,失衡的一面越來越突出。一是國家間失衡。發達國家攫取了全球化大部分紅利,實現跨越式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被作為原料供應地和產品傾銷市場,處在依附於核心國家的邊緣地位。二是地域間失衡。傳統全球化主要依託海洋而展開,世界經濟增長的80%發生在一百公里寬的沿海地帶,國際貿易的90%需要海運,造成沿海地區的發達和內陸地區的落後。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和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正是傳統全球化的真實寫照。三是階層間失衡。世界財富積聚到極少數資本家手中,廣大勞動人民並未享受到全球化的紅利,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社會分裂、文明衝突和生態惡化等問題。這些不平衡反過來又阻礙著全球化進一步深化。新型全球化是“平衡”的全球化,就是要推動南北平衡、產業平衡和地域平衡,實現世界經濟平衡增長。

推進新型全球化是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需要。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債務危機持續發酵,全球貿易投資連年下滑,世界對西方全球治理模式信心動搖,倍感迷茫。新型全球化是“開放”和“包容”的全球化,要反對排他性“小圈子”,讓各種經濟要素在全球範圍內最大限度流動,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結合本國實際實現包容性發展。為此,中國主張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推動實現IMF和世界銀行份額改革,設立面向發展的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發展銀行等機構,不斷完善全球治理體系。

推進新型全球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思考世界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和人類的前途命運這兩大密切相關的問題。從G20杭州峰會、金磚國家果阿峰會、達沃斯論壇、博鰲論壇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習近平總書記不斷豐富新型全球化重要思想,並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從黨的十八大首倡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成為引領世界的一面旗幟。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帶領全人類進入美好世界,就要努力推進“普惠”和“共贏”的新型全球化,讓各國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全球化,都能獲得發展紅利,讓老百姓從全球化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參與感和幸福感,從而真正把全人類的前途命運聯繫到一起,從全人類共同發展的進程中實現每個成員的自由全面發展。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踐行新型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推進新型全球化是一項系統工程,事關全人類每個成員的福祉,無論是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還是政黨、智庫和民間社會組織,都應擔負起相應的責任,履行好自己的義務。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為推進新型全球化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當代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