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不能錯過的城市“夜經濟”

華燈初上,不能錯過的城市“夜經濟”

6月27日,位於青島新都心片區的臺柳路“1907音樂街”開街。 肖 建/視覺中國

華燈初上,不能錯過的城市“夜經濟”

北京三里屯某24小時書店中看書的讀者群。 鄭新鈺攝

夜幕降臨,當整座城市褪去喧囂,北京市朝陽區青年路上一家名為“老張拉麵”的小麵館才剛剛熱鬧起來。店裡顧客絡繹不絕,門外還排著長隊。店老闆老張一邊收錢,一邊跟顧客熱情地打招呼。這家晚上十點以後才開張的店,是名副其實的“深夜食堂”。

如今,像老張拉麵館這樣,到了深夜才開始活躍的休閒場所越來越多。“夜經濟”正在成為城市新的聚焦點,如何給消費者創造更加多元、差異的夜間消費場景,或將成為城市競爭的一條新“賽道”。

夜間消費場景

是城市活力風向標

夜幕降臨後到底有多熱鬧?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據美團點評大數據顯示,2018年度平臺夜間餐飲消費交易額較2017年度增長47%,高於日間餐飲消費增長率2個百分點;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數據指出,“80後”“90後”在夜間旅遊消費中的佔比分別達到40.0%、19.8%;銀聯商務的數據顯示,“80後”遊客夜間消費最為活躍,消費金額及筆數均佔到所有遊客的40%以上。

消費需求的變化,就是城市夜經濟功能提檔升級的風向標。也正因如此,在近期各地出臺的新一輪促消費政策中,培育“夜經濟”成為了重頭戲。

記者梳理後瞭解到,近期,上海市商務委等九部門聯合頒佈了《關於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出“夜間區長”“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專職職位;北京也正在擬製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發展深夜食堂等夜間消費特色項目。西安、成都、濟南等城市也相繼出臺促進“夜經濟”的政府層面規劃。

有媒體評論稱,培育“夜經濟”並不是從無到有、平白創造,而是鼓勵市場進一步適配現在的作息規律、生活習慣和消費偏好而已。發展“夜經濟”,政府的引導是一回事,而市場的自發演進則是另一回事。前者對後者保持足夠的包容,是至關重要的。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賴陽建議,相關部門可以先對有一定夜間消費基礎的街區進行引導嘗試,慢慢會聚集更多特色店鋪夜間營業,形成夜間消費氛圍。

消費“菜單”待豐富

配套服務待完善

雖然城市夜間消費活力越來越足,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在採訪中,不少受訪者表示,夜間消費的“菜單”還有待豐富。

“我是個程序員,往往下班已過21點。有時特別想在下班後逛個街,但是都找不到去處。”天津白領邵涵嫣說,“如果能讓商場的部分店面延長營業時間,讓劇院、美術館等文體場所啟動夜間模式,城市的‘夜經濟’名片才會更閃亮。”

在濟南市民唐媛眼中,濟南的夜生活也是略顯乏味:“你說完全沒有夜生活吧,似乎也不是。一到夜晚,酒吧、KTV和洗浴中心也不少,可不接地氣,到了晚上,老百姓還是不知道去哪兒玩。”

與此同時,唐媛還提出,作息時間也是牽制她夜間活動的一大因素。“我們早晨8點之前得打卡,我很多在北上廣的朋友都是10點才上班。如果能像一線城市一樣調整作息制度,那我們這些夜貓子也就不會對夜生活望而卻步了。”

此外,不少市民認為,安全保障、交通便利也是繁榮“夜經濟”的必需因素。

北京市民張揚告訴記者,夜間打車難成為了他夜間出門的“攔路虎”。“上週在三里屯玩完準備打車回家,一打開滴滴發現前面排隊的有一百來號人,無奈之下,又走了3公里才叫到車。”

專家:注重頂層設計

打造夜遊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夜經濟”的佈局中,夜間旅遊市場需求正持續旺盛。從中國不少城市的經驗看,一個城市的夜生活氛圍如何,可能直接成為能否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賣點。

浙江省溫州市甌江夜遊項目融合光影山水秀、光影漁人碼頭、光影遊船、光影禮堂等多種形式,成為夜間旅遊創新的最新嘗試;湖北武漢夜遊同樣表現不俗,“長江燈光秀”帶火兩江遊覽,今年“五一”期間,該項目接待遊客超過2.2萬人,同比增長121.5%,總收入超過200萬元,同比增長142.9%。

陝西省延安市旅遊業在大型城市燈光秀《延安頌》的帶動下實現井噴式發展,2017年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增長25.7%,實現旅遊綜合收入增長31.0%。由此可見,以文旅產業為切入點發展“夜經濟”,不但能夠提高產業附加值,而且有助於樹立城市品牌形象。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夜間旅遊是一種新的文旅產業發展模式,既讓傳統旅遊資源煥發新活力,也創造出新的旅遊吸引點和文化旅遊產品;既可以提升城市、景區旅遊資源和非傳統旅遊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使用價值,也能夠提升遊客的時間利用率和旅遊體驗度。

戴斌建議,發展夜間旅遊,需要注重頂層設計,科學謀劃。地方政府和旅遊景區應系統規劃,差異化佈局,逐步推進。要充分考慮城市現有資源,確定“夜遊”項目的核心功能,開發符合城市定位和城市氣質、凸顯城市調性的夜間旅遊產品,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夜間旅遊品質。

河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陳璐分析認為,從長遠看,政府部門在“夜經濟”的孵化和支持上還有不少工作要做。另外,支撐“夜經濟”的諸多新業態、新模式等,也需要快速發展。要真正變身“不夜城”,還需要讓城市的夜晚“亮”有品位、“遊”有內容。

此外,陳璐提出,城市原有的規劃並未為“夜經濟”保留足夠的發展空間,這就需要從源頭規劃入手,保障其發展空間,促進其良性發展。

記者手札

“夜經濟”也需提質升級

提起城市“夜經濟”,過去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娛樂消費。而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24小時書店、24小時健身房、24小時超市等場所應運而生,城市夜生活的內涵和品質也在逐漸豐富提升。

顯而易見的是,城市想要打好“夜經濟”這副牌,首先需完善增量,持續增加優質供給。“夜經濟”絕不只是吃吃喝喝,演藝、文旅、體育、餐飲、商貿、休閒等諸多領域都應被填寫到夜間消費“菜單”上。

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善、業態多元的“夜經濟”發展格局的過程,既是提升城市活力的過程,也是做大做強服務產業的必由之路。其次,要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做好相關配套服務。如延長地鐵運行時間,增加深夜公交車,對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環境汙染等問題加強監管……有了良好的政策保駕護航,才能讓城市越夜越美麗。

白天和黑夜構成完整一天,一座幸福感強的城市應該能夠滿足人們全天候嚮往。可以預期,隨著智慧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公共服務的跟進,“夜經濟”將會釋放出更多紅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