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經濟已經回暖,今年房價會不會再漲一輪?

3月以來,中國經濟出現積極變化,逆週期調節政策初見成效,經濟似有企穩回暖之勢。

在多重政策積極發力以及中美貿易戰緩釋的背景下,3月製造業PMI超預期反彈1.3個百分點至50.5%,創近6個月以來的新高;季節性因素之外的發電煤耗等高頻指標也指向3月經濟數據環比回暖。A股在春節之後的表現更是雄冠全球。

展望未來,伴隨著增值稅減稅落地、基建補短板等逆週期調控政策相繼步入集中發力期,中國經濟復甦勢頭看上去良好。還需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複雜環境。

考慮到一些結構性問題仍舊存在,中國經濟基本面轉好的勢頭尚未完全穩固,仍有四大挑戰值得關注:

請回答:經濟已經回暖,今年房價會不會再漲一輪?

通脹壓力回升制約政策放鬆

伴隨3月以來豬肉價格的回暖、非洲豬瘟加劇供給衝擊,豬週期重新啟動,加之前期國際油價明顯上漲,短期內中國通脹壓力再度攀升。

歷史上幾乎每輪豬肉價格的上漲都會帶動通脹上行,中國的CPI分項中食品分項波動大於非食品,主導CPI走勢;其中豬肉價格很大程度上主導了食品分項的走勢,因而也成為影響CPI的重要因素。

在筆者看來,短期內國內通脹或存在上漲壓力,特別是在二季度翹尾因素較高的背景下,CPI或將迎來上行態勢,個別月份將超過3%。

根據筆者的測算,3、4月份CPI同比將回升至2.5-2.6%左右,6月壓力更大,可能突破3%。而一旦通脹水平短期內接近或者超過政府的3%既定目標,恐將對貨幣政策造成制約。

同時,近期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回暖,處於對資產價格上漲的擔憂,貨幣政策繼續放鬆的可能性也明顯降低。

當然,這並非意味著貨幣政策需要轉向,在經濟下滑背景下,整體保持逆週期調控仍是主要基調,只是短期內進一步寬鬆的空間會受到限制。

全球經濟疲態困擾出口前景

今年出口或將面臨全球經濟疲軟的挑戰,對經濟增長有所拖累。

雖然中美貿易經過九輪談判已取得諸多重要進展,有望最終達成協定,但去年3月貿易戰以來“搶出口”效應的逐漸消退使得中國對美出口短期內難以獲得明顯好轉。

今年前兩個月貿易數據已不容樂觀,以美元計的出口下降4.6%,其中,中國對美累計出口暴跌14.1%,成為主要拖累。

展望全年,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進入下行通道,外部需求疲軟,全年外貿前景仍然憂患重重。

例如,美國經濟在經過2018年二季度的美國經濟GDP突破4%之後,已經處於下滑通道,經濟增速出現逐季放緩態勢。2018年四個季度分別增長2.2%,4.2%,3.4%,2.2%。

此外,上個月3個月和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出現12年來首次倒掛,從歷史來看,這個與美國經濟衰退緊密聯繫的指標具有很強的警示作用,令人擔憂。

好在美聯儲也已於上個月退出加息週期,同時將2019年的經濟增速下調為2.1%,2020年則降為1.9%。

而伴隨著美國稅改的基數效應消失、美國兩黨政治分裂加大,政府一度長期停擺,預期美國經濟將在2019面臨下行壓力。

與此同時,2018年下半年歐洲主要經濟體增長大大低於預期,火車頭德國經濟失速,深陷“黃馬甲”危機的法國復甦動力嚴重不足,意大利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而深陷脫歐困局的英國各項指標也在下滑。

歐洲央行已將2019年GDP增速預測由去年12月的1.7%大幅下調至1.1%。

此外,歐洲政治風險不容小視,英國脫歐問題的懸而不決、民粹主義在多國蔓延又給歐洲經濟再添新變數。

歐盟和美國作為中國前兩大進口國,經濟一旦轉弱,將對中國出口構成顯著制約。

房地產市場回暖下的政策兩難

房地產走勢一直是影響中國經濟運行的關鍵。

3月在前期抵押貸款利率的下行以及一些行政限制鬆動的背景下,國內房地產銷售數據出現了回暖態勢。3月30大中城市房地產銷售面積同比增速大幅反彈至20.4%。

在資金面寬鬆的背景下,2月全國首套房貸款平均利率為5.63%,環比下降0.53%,連續3個月回落。

此外,2019年1-2月房屋施工面積去除新開工面積的增速大幅回升至6.8%,這一數據在2016-2018年分別只有1.9%、1.8%和1.7%。

20年來,中國房地產週期與經濟週期始終密切相關,當前房地產市場的回暖是否是房價新一輪上漲的前夜?

展望未來,房地產政策鬆緊對於經濟運行仍然影響顯著

在筆者看來,雖然當前房地產市場出現一些改善,但主要是前期“一刀切”房地產急剎車調控的邊際調整,抑制房地產泡沫的同時,政策過於嚴厲,也打壓了部分剛性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因城施策”將是房地產調控的主線。

與此同時,"房住不炒"的政策沒有改變,為防止貨幣環境相對寬鬆背景下的房地產“國家牛市”的覆轍,加快推出房地產長效機制,特別是在大力度減稅降費的背景下,適時落地房產稅,既有助於緩解短期財政壓力加大,也不會增加整體稅負提高的質疑,亦是推動財稅改革的重要一環,今明兩年推出還是大概率事件

基建穩增長仍需防範債務風險

去年10月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決策層迅速重拾基建對於經濟的託底作用,提出“基建補短板”等諸多配套政策措施,截至目前政策發力效果已有所顯現。

可以觀察到,開年以來,基建投資在項目審批、開工建設、投融資等多個方面均呈現出明顯提速的態勢。

截至目前,發改委基建投資審批規模幾乎已恢復到2017年同期水平,1、2月累計同比增速則分別達到78.5%、74.5%。

地方掀起基建項目開工潮,重點短板領域如交通運輸、環保領域投資增長明顯;專項債的放量發行、挖掘機和重卡行業產銷數據呈現復甦跡象等,均提示基建投資在政策加持下將持續反彈。

在筆者看來,雖然當前基建補短板的力度仍在合理範圍之內,但展望全年仍將面臨較大的資金來源壓力,預算約束之下需要警惕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捲土重來

尤其金融危機以來,穩增長髮力基建與地方政府債務之間呈現出一定的週期性特徵,其中,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時期,為發力基建刺激經濟,地方政府債務管控往往放鬆導致債務快速擴張,過去幾輪穩增長均是如此。

本輪財政政策重點發力減稅降費,同時兼顧基建補短板,在此情況下,地方政府財政赤字的壓力將會凸顯,中國能否走出過去的地方政府債務週期仍有待觀察。

綜上,筆者認為,近期在內外多重因素轉好,政策積極發力已初見成效之時,中國經濟已初步呈現企穩回升態勢

但也必須看到,中國經濟基本面轉好尚未完全穩固,豬週期啟動下的短期通脹壓力,全球經濟下行中的出口壓力,房地產價格重新上漲的擔心,以及基建託底經濟中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仍然需要關注和警惕。

因此,在當下中國經濟已走到見底回升之際,未來反彈態勢是否穩固,政策選擇仍然尤為關鍵。

在筆者看來,夯實經濟向好基礎,僅依靠短期刺激政策效果有限,未來減稅降費落地情況如何、新型城鎮化建設如何推動、財稅體制改革能否破局,以及新一輪對外開放的紅利如何釋放,這些更為深刻的制度變化才是決定中國能否穩健復甦的關鍵。(來自金融時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