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關鍵詞】之生態優先'

經濟 地球 文化 技術 動物 政治 環境保護 植物 環境汙染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2019-09-02
"
"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生態優先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生態優先

"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生態優先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生態優先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生態優先

生態優先是生態生產力的重要概念,它的內涵有三個方面。

一是指生態要素優先。

在生態生產力發展的諸要素中,生態要素是先進生產力運行的重要要素。它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承載體,是基礎性的;作為科技作用的重要對象,是第一性的;作為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是根本性的。所以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就要求在生產力佈局中要優先考慮生態系統的承受力,在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文化結構調整中要優先考慮有利於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系統(如大力發展知識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清潔生產產業、環保產業等),在建設基礎設施時要優先安排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項目(如國土整治、植樹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控制水土汙染等),在工程上馬前要充分論證其對生態環境系統的影響、不超過閾值等。使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成為有源之水,黨的十八大以後這種意識已逐步被幹部群眾所認識,所以許多地方都提出生態優先戰略或原則:如“西部大開發,生態優先”“城市建設生態優先”“脫貧致富,生態優先”,長江流域各省市都提出生態優先的戰略或原則。

二是指生態法則優先。

生態生產力的運行必須遵循自然法則(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條),也可以稱為自然法則優先。因為自然法則是生態母系統運行的規律,所以它是統領經濟社會領域的其他規律。人類的經濟活動是源於自然生態系統,是地球生態母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許多經濟活動都是人類向自然界學習的結晶。所以在英文中經濟學(economics)與生態學(e.cology)是源於同一個詞根,西方有些學者把生態學也稱為自然的經濟學。“生態學原意就是分析生物如何‘經濟地’安身立命,而經濟學本身也是探索人這種生物如何‘經濟地’活下去,從而生態學就是探索自然界的經濟學,經濟學就是研究人的生態學”(段昌群等)。入類許多經濟運行的規則必須遵循地球生態母系統運行的規律。這是生態生產力觀下人類經濟活動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法則。如,生態平衡及其閥值規律,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不能逾越的底線,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向自然學習也是自然法則優先的重要內涵,人類的許多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活動的規律都是向自然學習得來的。

(1)學習生態智慧是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源泉,是發展生態化技術體系的內在要求,特別是近現代的高新技術中,有不少是人類學習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態智慧而獲得的。

(2)學習地球生態系統的功能結構原理組織經濟活動。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有著嚴密的功能結構,它們分別為生產著(即綠色植物)、消費者(即草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及腐食動物等等)、還原者(即微生物等),它們之間通過營養結構(即取食關係)形成網狀鏈條,叫做生態鏈。生態鏈是閉路循環的,它使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能夠高效利用,沒有殘留物,沒有廢物,所以從根本上說,自然界是沒有垃圾的,它使自然界不斷地持續發展。這就是生態鏈原理。根據這一原理,可以在產業系統,社會經濟系統內形成完善的一整套產業生態工藝流程,使其中的每一環節既是上一環節的“流”,又是下一環節的“源”,沒有“因”和“果”、“資源”和“廢物”之分,物質在其中循環往復,充分利用,使整個經濟活動向著低投入、高產出、零排放、無汙染的方向進行,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全新的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生態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模式。

(3)遵循地球生態系統的頂級群落原理組織經濟活動,增強經濟活動的自調節機能和抗風險能力。

一個自然生態系統發展成為頂級群落時,它具有很強的自調節自組織和抗干擾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外來的風險。這是因為頂級群落具有2個明顯的特徵:一是具有明顯的健雄物種和優勢種群。它對於群落的形成、穩定、生態系統的平衡和抗干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具有生物多樣性,它對於群落的自調節,自組織(包括自恢復和自平衡)和抗干擾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群落中的生物越是豐富,其結構越是複雜,這種能力就越強,效率也越高。兩者構成有機統一體,缺一不可。我們把這種原理應用於經濟活動中,就不難看出,首先,一個區域的經濟活動中必須有經濟群落和產業群落。其次,在經濟群落和產業群落中,既要有龍頭經濟和龍頭產業,又要有相互配套的能夠互相消化又能互相補充的其他經濟和其他產業。沒有龍頭經濟和龍頭產業,就難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而單一的經濟和產業又難以抵禦風雲多變的市場風險和經濟環境的風險。所以要有經濟主導性與多樣性互相統一,才能使經濟健康有序持續地發展。

(4)學習地球生態系統的協調共生智慧,在經濟活動中學會“雙贏”以及綜合利用資源,獲取多重效益。

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共生表現是多方面的,如生態位分離與充分利用生態位。生態位分離是各類生物利用資源的基本規律,它使全部資源被充分利用,並將容納儘可能多的物種,同時還能使物種間競爭減少到最低程度。它充分說明了物種間不只是有競爭,而且也有許多趨異、寬容、協調共生。生態位分離便是趨異現象的基礎。隨著趨異程度的擴展,越來越多的生物種類可以在同一地區被養活下來,共生者之間的差異越大,系統的多樣性越高,越能充分利用生態位,獲益也越大。可見在自然界以內,同時在所有有機物內,都有一種設計生活方式的潛在能力,也有一種天賦的能夠利用資源的智謀。所以,整個綠色世界是互相協調,充滿生機,富有創造,共生共榮的。

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也稱之為自然經濟的規律)與人類經濟活動有著內在的統一性。人們在經濟活動中開始認識到“雙贏”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付諸經濟活動的實踐,而雙贏實際上就是和諧協調,共生共榮,共同發展。在經濟活動領域,“同則不繼”實際上就是要求有競爭,沒有競爭,一切都趨同,經濟活動也難以為繼,更談不上發展;而“和則生物”實際上又是指和諧協調,共生共榮,就能生出萬物,就能共同發展,這樣整個社會才能持續發展。這兩者都將成為推動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兩個輪子,同時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自然生態系統的這一智慧還告訴我們,自然生態資源的用途是多樣性的,應當綜合利用優化利用,以最大程度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三是指生態產品優先。

生態系統所生產的生態產品對於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是優先性和基礎性的。生命之所以在地球上存在,是因為有乾淨的水,新鮮的空氣是人類健康的基礎,正常的氣候以及與生態產品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宜居的環境等都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見生態產品條)。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生活質量、身心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也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順應這個趨勢,充分發揮良好生態產品的作用,以滿足人們不斷優化了的對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不但可以極大地拉動內需,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可以提高人們的智力,特別是提高人們的創造力。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人的身心健康,人的智力特別是人的創造力,成為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也成為生態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是生態產品又是稀缺產品,所以必須把它放在優先生產與供給的突出位置。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態文明關鍵詞》(主編:黎祖交 本條作者:廖福霖 編輯 呂子喬)

"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生態優先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生態優先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生態優先

生態優先是生態生產力的重要概念,它的內涵有三個方面。

一是指生態要素優先。

在生態生產力發展的諸要素中,生態要素是先進生產力運行的重要要素。它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承載體,是基礎性的;作為科技作用的重要對象,是第一性的;作為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是根本性的。所以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就要求在生產力佈局中要優先考慮生態系統的承受力,在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文化結構調整中要優先考慮有利於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系統(如大力發展知識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清潔生產產業、環保產業等),在建設基礎設施時要優先安排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項目(如國土整治、植樹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控制水土汙染等),在工程上馬前要充分論證其對生態環境系統的影響、不超過閾值等。使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成為有源之水,黨的十八大以後這種意識已逐步被幹部群眾所認識,所以許多地方都提出生態優先戰略或原則:如“西部大開發,生態優先”“城市建設生態優先”“脫貧致富,生態優先”,長江流域各省市都提出生態優先的戰略或原則。

二是指生態法則優先。

生態生產力的運行必須遵循自然法則(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條),也可以稱為自然法則優先。因為自然法則是生態母系統運行的規律,所以它是統領經濟社會領域的其他規律。人類的經濟活動是源於自然生態系統,是地球生態母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許多經濟活動都是人類向自然界學習的結晶。所以在英文中經濟學(economics)與生態學(e.cology)是源於同一個詞根,西方有些學者把生態學也稱為自然的經濟學。“生態學原意就是分析生物如何‘經濟地’安身立命,而經濟學本身也是探索人這種生物如何‘經濟地’活下去,從而生態學就是探索自然界的經濟學,經濟學就是研究人的生態學”(段昌群等)。入類許多經濟運行的規則必須遵循地球生態母系統運行的規律。這是生態生產力觀下人類經濟活動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法則。如,生態平衡及其閥值規律,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不能逾越的底線,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向自然學習也是自然法則優先的重要內涵,人類的許多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活動的規律都是向自然學習得來的。

(1)學習生態智慧是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源泉,是發展生態化技術體系的內在要求,特別是近現代的高新技術中,有不少是人類學習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態智慧而獲得的。

(2)學習地球生態系統的功能結構原理組織經濟活動。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有著嚴密的功能結構,它們分別為生產著(即綠色植物)、消費者(即草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及腐食動物等等)、還原者(即微生物等),它們之間通過營養結構(即取食關係)形成網狀鏈條,叫做生態鏈。生態鏈是閉路循環的,它使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能夠高效利用,沒有殘留物,沒有廢物,所以從根本上說,自然界是沒有垃圾的,它使自然界不斷地持續發展。這就是生態鏈原理。根據這一原理,可以在產業系統,社會經濟系統內形成完善的一整套產業生態工藝流程,使其中的每一環節既是上一環節的“流”,又是下一環節的“源”,沒有“因”和“果”、“資源”和“廢物”之分,物質在其中循環往復,充分利用,使整個經濟活動向著低投入、高產出、零排放、無汙染的方向進行,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全新的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生態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模式。

(3)遵循地球生態系統的頂級群落原理組織經濟活動,增強經濟活動的自調節機能和抗風險能力。

一個自然生態系統發展成為頂級群落時,它具有很強的自調節自組織和抗干擾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外來的風險。這是因為頂級群落具有2個明顯的特徵:一是具有明顯的健雄物種和優勢種群。它對於群落的形成、穩定、生態系統的平衡和抗干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具有生物多樣性,它對於群落的自調節,自組織(包括自恢復和自平衡)和抗干擾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群落中的生物越是豐富,其結構越是複雜,這種能力就越強,效率也越高。兩者構成有機統一體,缺一不可。我們把這種原理應用於經濟活動中,就不難看出,首先,一個區域的經濟活動中必須有經濟群落和產業群落。其次,在經濟群落和產業群落中,既要有龍頭經濟和龍頭產業,又要有相互配套的能夠互相消化又能互相補充的其他經濟和其他產業。沒有龍頭經濟和龍頭產業,就難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而單一的經濟和產業又難以抵禦風雲多變的市場風險和經濟環境的風險。所以要有經濟主導性與多樣性互相統一,才能使經濟健康有序持續地發展。

(4)學習地球生態系統的協調共生智慧,在經濟活動中學會“雙贏”以及綜合利用資源,獲取多重效益。

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共生表現是多方面的,如生態位分離與充分利用生態位。生態位分離是各類生物利用資源的基本規律,它使全部資源被充分利用,並將容納儘可能多的物種,同時還能使物種間競爭減少到最低程度。它充分說明了物種間不只是有競爭,而且也有許多趨異、寬容、協調共生。生態位分離便是趨異現象的基礎。隨著趨異程度的擴展,越來越多的生物種類可以在同一地區被養活下來,共生者之間的差異越大,系統的多樣性越高,越能充分利用生態位,獲益也越大。可見在自然界以內,同時在所有有機物內,都有一種設計生活方式的潛在能力,也有一種天賦的能夠利用資源的智謀。所以,整個綠色世界是互相協調,充滿生機,富有創造,共生共榮的。

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也稱之為自然經濟的規律)與人類經濟活動有著內在的統一性。人們在經濟活動中開始認識到“雙贏”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付諸經濟活動的實踐,而雙贏實際上就是和諧協調,共生共榮,共同發展。在經濟活動領域,“同則不繼”實際上就是要求有競爭,沒有競爭,一切都趨同,經濟活動也難以為繼,更談不上發展;而“和則生物”實際上又是指和諧協調,共生共榮,就能生出萬物,就能共同發展,這樣整個社會才能持續發展。這兩者都將成為推動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兩個輪子,同時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自然生態系統的這一智慧還告訴我們,自然生態資源的用途是多樣性的,應當綜合利用優化利用,以最大程度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三是指生態產品優先。

生態系統所生產的生態產品對於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是優先性和基礎性的。生命之所以在地球上存在,是因為有乾淨的水,新鮮的空氣是人類健康的基礎,正常的氣候以及與生態產品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宜居的環境等都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見生態產品條)。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生活質量、身心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也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順應這個趨勢,充分發揮良好生態產品的作用,以滿足人們不斷優化了的對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不但可以極大地拉動內需,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可以提高人們的智力,特別是提高人們的創造力。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人的身心健康,人的智力特別是人的創造力,成為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也成為生態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是生態產品又是稀缺產品,所以必須把它放在優先生產與供給的突出位置。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態文明關鍵詞》(主編:黎祖交 本條作者:廖福霖 編輯 呂子喬)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生態優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