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理念凸顯中部崛起戰略地位

經濟 技術 歷史 十三五 交通 武漢 習近平 農業 江西 中國經濟時報 2019-07-12

中部地區已經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仍然面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挑戰、內陸經濟開放性不足、現代農業基地產業升級壓力、生態文明建設與傳統發展理念相沖突等挑戰。中部各省應立足省情、搶抓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調整給中部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堅定不移地推進中部綠色崛起。

智庫觀點

王業強

八點意見為中部崛起指明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5月20日至22日在江西考察,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就做好中部地區崛起工作提出的八點意見,為中部地區推進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帶來了機遇。

首先,這一重大戰略部署,體現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八點意見緊密結合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緊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聚焦高質量發展要求,對各項工作思路、路徑和著力點都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充分發揮好中部地區的產業優勢、區位優勢、發展優勢,推進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把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列為八點意見之首,是高屋建瓴的遠見卓識。“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中部地區是中國工業較集中的地區,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促進中部崛起的重點工作,應主動融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提升自主創新水平,推動製造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再次,八點意見是中部崛起戰略的延續升級和重新定位,為新時代中部崛起指明瞭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中部地區具有承東啟西、縱貫南北的區位優勢和綜合資源優勢,但中部地區崛起,卻經歷了十分艱難的奮鬥過程。中部崛起規劃出臺已有10年,儘管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相較於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戰略,中部崛起的補缺意義明顯,其戰略地位始終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此次召開座談會是對中部崛起戰略的重新定位和深入推進,併為中部崛起指明瞭方向。

重新認識中部崛起的戰略地位

中部地區資源豐富,歷史厚重,具有承東啟西、縱貫南北的區位優勢和綜合資源優勢。中部地區是我國新一輪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區域,是擴大內需、提升開放水平極具潛力的區域,也是支撐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重要區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01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中部地區的定位是全國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

近年來,中部地區的後發優勢較為明顯。2018年,中國區域板塊的增長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GDP增速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中部6省份中有4個進入了前十,中部地區的工業增速在全國保持較高水平。從消費增速來看,中部地區的消費增速也比較快,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速排名,除山西外,中部其餘5省份全部在10%以上,進入前十名。2018年,中部地區經濟總量、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佔全國的21.1%、58%。

然而,中部地區這種快速發展勢頭能不能持續下去?能不能在先進技術、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有更大突破?能不能在高質量發展和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回答這些前景性問題還是需要對中部崛起戰略地位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第一,中部擁有巨大的市場優勢。2018年,中部地區常住人口3.71億,佔全國人口的26.57%;中部6省份國內生產總值19.27萬億元,佔全國的21.06%;中部6省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8.16萬億元人民幣,佔全國總額的19.47%。中部地區人口規模、經濟總量和消費市場在全國範圍都佔據了舉足輕重的份額,在世界經濟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區對於擴大內需,拉動全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從這個意義上看,“中部崛起”的意義遠遠超出中部各地區崛起本身,適時成為國家區域總體發展戰略核心。

第二,中部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在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中部省份起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作用。尤其是在當前中國已經進入高鐵經濟時代,中部地區的內陸中心地位日益突出,中部的武漢、鄭州正因為發達的交通體系而崛起升級為國家中心城市,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充當急先鋒的角色。總而言之,在國內市場地位不斷上升的過程中,中部地區不沿海、不靠邊的開放劣勢正在弱化,內陸型開放高地正在形成。

第三,中部地區的科技創新驅動日益凸顯。大量事實表明創新因素在近年對中部經濟各領域的滲透作用明顯,創新驅動正日益成為推動中部崛起的核心動力:一是國際級科技創新平臺帶動輻射作用增強。如武漢光谷、鄭洛新自創區、長株潭自創區、合蕪蚌自創區等,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二是高新技術成為產業升級的主要動力,新技術新動能整體拓展較快,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中部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三是國家高新區成為推動中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地位作用不斷加強。

第四,中部地區四化同步凸顯新發展理念內涵。中部地區新的優勢和機遇正在凸顯,是中國新一輪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重點區域。從國家區域發展實踐來看,中部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均低於東部地區,當前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快速融合發展時期,成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黃金時期。中部同時又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重點區域。四化融合發展和同步推進使得中部地區成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點區域。

中部崛起戰略面臨四大挑戰

中部地區已經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仍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強、城鎮化水平不高以及貧困人口較多等問題,面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挑戰、內陸經濟開放性不足、現代農業基地產業升級壓力、生態文明建設與傳統發展理念相沖突等挑戰。

一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面臨挑戰。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現區域經濟增長和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有利於區域間優勢互補,克服各自的發展瓶頸,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資源,提高發展效率和效益,避免地區間發展的低水平競爭。當前中部地區一體化程度總體不高,區域一體化發展面臨不少障礙。從空間格局看,中部地區省份經濟黏合度不強,各省與其他區域板塊在地理上則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導致了中部一些省份的就近融合和“東張西望”。中部地區各省份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利於他們“左右逢源”,廣泛開展同周邊地區的合作和一體化。但對中部地區本身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而言,這種空間格局則是一個天然的重大挑戰。

二是現代農業生產基地面臨產業結構升級的挑戰。中部地區各省份間產業的同構性比較高。如中部地區農業比重較高,6個省份中有5個是糧食主產區;中部地區許多省都是能源原材料基地。一方面,產業同構必然造成相互間合作發展和推進一體化發展的障礙;另一方面,國家對中部地區現代農業基地的定位在某種程度上也給中部產業結構升級帶來挑戰。生產糧食的附加值低,中部地區既要建設好國家糧食生產基地,又要加快提升產業層次,實現跨越發展,這對於中部地區來講是一個重大挑戰。

三是內陸經濟面臨開放性不足的挑戰。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經濟,沿邊沿海的地理區位本身具有開放性、便利性的特點,有利於擴大開放和深化合作。而中部地區在地理上不靠邊不靠海,具有明顯的內陸經濟特徵。在外需乏力,內需不足的背景下,內陸經濟劣勢凸顯。雖然面臨長江,橫跨東、中、西三大地帶,但東、中、西各地區間合作面臨著發展基礎、需求狀況等因素的制約。開放不足對於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而言是一個現實的、嚴峻的挑戰。

四是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面臨傳統發展理念的衝突。中部地區位於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區,擁有鄱陽湖、洞庭湖等眾多湖泊,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加大中部地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逐步恢復生態系統和生態服務功能,對於保障流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十分重要。但同時,中部地區大部分地區仍處於工業化中期,城鎮化率整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發展任務艱鉅。在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各地區面臨傳統經濟發展理念與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的衝突和對立,給中部綠色崛起帶來較大壓力和挑戰。

新時期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路徑選擇

中部各省份應立足省情、搶抓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調整給中部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堅定不移地推進中部綠色崛起。具體來看,應重點堅持以下戰略路徑。

一是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紮實推進改革開放,努力探索和創造改革新經驗,積極融入國家“三大戰略”,推進大通道、大平臺、大通關建設。

二是要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不斷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要聚焦主導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要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走出一條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鍊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三是要紮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以科技和農田水利為支撐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以增加農民收入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不斷拓展農業多功能性,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主線積極穩妥推進農村改革。

四是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紮實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設。中部崛起必須是綠色崛起,要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強化環境建設和治理,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土地經濟與不動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