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彌補短板 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能

經濟 投資 金融 交通 技術 能源 日本 非洲 ?? 中青在線 2019-05-01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4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我們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全面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為全球發展開闢了新空間。”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理念,以“五通”為重點內容與路徑,賦予了經濟全球化新的內涵。六年來,降低發展成本,提高發展收益,分享發展機遇,各方合作共識不斷增強,“一帶一路”倡議加快了國家間、區域和次區域之間發展戰略深度對接,正越來越成為順應新型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平臺,為世界經濟注入持久增長的內生動力,對全球產業分工模式與國際經濟格局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帶一路”倡議凸顯新型國際合作框架的幾個重要特徵

“一帶一路”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六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果遠遠超出國際社會的預期。從合作層次看,“一帶一路”從次區域、區域合作到被寫入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的決議,成為全球合作倡議;從合作內容看,“一帶一路”從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硬件”建設,升級至政策協調、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措施、資金人員自由流動等“軟件”建設;從地理範圍看,“一帶一路”倡議正由亞歐大陸沿線國家延伸至非洲、南太、拉美等區域國家;從合作領域看,隨著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和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全面深入展開,“一帶一路”正由加工製造、工程機械、能源、農業等傳統領域向綠色經濟、數字經濟、跨境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等新經濟領域方向發展;從合作方式看,“一帶一路”從初始的基礎設施合作、國際產能合作、貿易投資合作、金融合作等較為單一的方式向價值鏈合作、第三方市場合作與能力建設等多元化、多層次合作方式演變。特別是第三方市場合作創造了國際合作的全新模式。倡導“一帶一路”第三方合作以來,“一帶一路”建設吸引了日本、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發達國家的積極參與,通過包括聯合投標、共同投資等創新方式,實現了“1+1+1>3”的共贏效果。“一帶一路”倡議所呈現出新型國際合作平臺的突出特徵,極大豐富了國際經濟合作和治理理念以及多邊主義內涵,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實現共同發展提供了重要方案和創新途徑,對於有效解決當今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增長問題、短板問題、動力問題、不平衡問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擺脫危機後的低增長注入新動能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仍未完全走出危機,也未真正擺脫“增長停滯”的困境。伴隨經濟低增長的是一系列經濟活動的低水平,突出表現為:“低投資、低貿易、低資本流動、低通脹、低利率”的特徵。據IMF估計,十年來全球經濟水平發生趨勢性下移,全球勞動生產率增速不斷下降。世界經濟顯然不僅面臨金融危機帶來的週期性衝擊,也面臨許多結構性制約,增長動能不足成為普遍性難題。受此影響,近年來,“逆全球化”暗流湧動,反投資貿易自由化政策傾向、單邊主義、民粹主義傾向上升,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等有悖於世界合作潮流的主張抬頭,世界面臨向何處去的方向性選擇。

正是在這一國際大背景下,中國成為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六年來,“一帶一路”倡議——這一源於中國、屬於世界的倡議,也正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建立合作共贏的協同發展模式,通過深化互聯互通機制,促進貿易投資增長、國際產能合作以及區域內部資源整合等途徑,在彌補發展短板,縮小發展鴻溝,改善民生福祉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各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廣度和深度,使更多發展中國家和中小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真正實現了互利合作共贏,對促進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釋放新增長動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世界銀行相關研究部門發佈研究報告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可減少“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的運輸時間和貿易成本(分別為3.2%和2.8%)和整個世界的運輸時間和貿易成本(分別為2.5%和2.2%),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

以互聯互通為導向,著力彌補發展缺口與發展短板

“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和優先發展方向是促進基礎設施和各領域互聯互通。目前,“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起步或加速階段,基礎設施發展依然滯後於其經濟增長,且無論在質還是量上均低於國際標準,已經對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制約。特別是對能源、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需求很大,但供給卻嚴重不足,面臨建設資金短缺、技術和經驗缺乏的困境,成為制約發展進程的“短板”。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依據覆蓋基礎設施各領域投資與GDP合意比例測算的總需求,2016年到2020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基礎設施合意投資需求至少在10.6萬億美元以上,龐大的資金缺口亟待彌補。也正是在這樣的困境和需求下亟待形成規模巨大的資產池,成為一種用於為包括跨境基礎設施在內的區域和全球公共產品融資的“永久資本”。

六年來,“一帶一路”不斷創新國際多邊金融合作,積極探索多方聯合融資的新方式,形成了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開發性金融機構,國際多邊金融組織與各類商業銀行,以及中國-東盟銀聯體、上合組織銀聯體、中國-中東歐銀聯體組成的新型國際多邊投融資框架,為不同發展水平和不同需求的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提供穩定、透明、高質量的資金支持,為改善“一帶一路”跨國基建發展金融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

互聯互通是一個廣義聯通概念,既包括基礎設施物理性的硬件聯通,也包括在政策與軟件上的制度聯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2年經合組織國家平均關稅率為4.97%,而東亞與太平洋國家為8.15%;南亞、中亞地區達到14.05%與7%。政策壁壘導致的要素流動障礙同樣使得“一帶一路”地區面臨著嚴重的分割。未來“一帶一路”通過降低關稅,降低交易成本、跨境物流成本,以及制度成本,消除非歧視原則和貿易壁壘,加快“一帶一路”區域國家標準、規則、法規對接,打造“大通關體制”將有望實現“軟聯通”。據世界經濟論壇估計,如果全球供應鏈壁壘的削減能夠達到最佳實踐水平的一半,全球GDP預計將增長4.7%,貿易量將增加14.5%,遠超取消所有關稅所帶來的福利收益。東盟東亞經濟研究中心(ERIA)報告表明,2021—2030年,供應鏈壁壘和非關稅措施的削減將使東盟各國GDP累計增加31.19%,將不僅加快有關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也將整體推進參與國家的工業化發展水平和工業化進程。

改變傳統國際分工模式,重構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

共同建設利益共享的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有利於釋放聯動效應與外溢效應。“一帶一路”建設充分激發了東南亞、西亞、中亞、中東歐等不同區域的體量優勢、資源稟賦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協同優勢,全面促進區域內貿易創造。倡議提出以來,沿線國家(65國)全球貿易參與程度穩步提升,2017年貿易參與度達到55.2%,其重要性日趨凸顯。從貿易方式看,中間品貿易成為“一帶一路”區域貿易的主要形式,2017年“一帶一路”中間品貿易佔區域內貿易的61.0%。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比較,“一帶一路”內部貿易在全球總貿易中的佔比提升明顯,至2017年已達13.4%,其體量已相當於歐盟內部貿易的65%。“一帶一路”成為了僅次於歐盟的全球第二大貿易板塊,貿易紅利進一步顯現。

這其中,中國作為“一帶一路”最大的中間品貿易大國,及其“中國市場”的角色將成為引領“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根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聯合課題組研究測算結果,2017年中國中間品進口總額為9431.2億美元,佔“一帶一路”中間品進口額的36.3%,其比重較2013年上升5.0個百分點。其中自“一帶一路”共國家進口3023.1億美元,佔中國中間品進口總額的32.1%。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極大促進“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增長。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推動與有關國家的自貿區協定,形成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以促進開放型世界經濟蓬勃發展。六年來,中國已與25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17個自貿協定,涵蓋了38%的對外貿易額。2018年,中國簽署了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升級議定書,結束了中國-毛里求斯自貿協定談判,啟動了中國-巴拿馬、中國-巴勒斯坦自貿協定談判和中國-祕魯自貿協定升級談判。自貿夥伴遍及亞洲、歐洲、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加速推動各國共同開放的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目前,中國正在與27個國家進行12個自貿協定談判或者升級談判,“一帶一路”建設正加快向高質量發展。

此外,“一帶一路”建設通過產能合作以及境外產業園區建設,推動了沿線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促使一些發展中國家能夠以此逐步建立自己的製造業基礎,促進貿易產品升級,從而避免一些國家靠單一資源出口而陷入低收入陷阱,改變一直以來僅是作為世界貿易發展的過道而淪為經濟凹陷地區的局面。例如,中國在推進國際產能合作過程中,根據合作內在需要開展經濟技術合作,主要以中國具有優勢的先進裝備製造業為主,在核電、鐵路、通信、智能電網等領域加大合作力度,這與發達國家把低端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做法有著本質不同,可以讓更多後發國家利用全球新技術革命和產業合作的契機實現“跨越式”發展。由此可見,“一帶一路”貿易投資與產業合作超越了國際體系中傳統的“中心—外圍”格局,改變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傳統的垂直分工模式,勢必對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體系重構,以及國際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有效解決發展不平衡,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

踐行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一帶一路”倡議正成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全球努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願景讓發展紅利惠及包括貧困國家,彌合貧富差距鴻溝,共享全球化紅利提供機會。“一帶一路”所倡導的五大重點合作領域,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與聯合國致力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提供技術、設備等方面幫助有高度契合之處,將有助於加快區域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17項大類和169項具體目標落實的重要支撐點。特別是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與農、林、牧、漁方面的合作聯繫十分密切,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率,實現糧食安全,縮小發展差異,最終基本消除極端貧困。

但就現實情況而言,隨著“一帶一路”區域和範圍的而擴大,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地緣政治複雜,基礎設施從數量到質量上參差不齊的情況將進一步凸顯。沿線國家間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還比較低,自由貿易區協定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整體較低,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的關稅及市場壁壘等問題矛盾還比較突出。因此,在戰略對接、規劃對接、政策對接基礎上,全面加強能力對接和能力建設,充分利用來自“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最佳實踐經驗,幫助一些相對落後國家解決監管障礙、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知識技能和人力資本短缺等方面的障礙,提升要素生產效率,擴大經濟發展潛力,縮小內陸與沿海國家之間的差距,減少區域間的不均衡,將“一帶一路”真正打造成為更加普惠、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續的國際多邊增長合作框架。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