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改變·展望”年度財經論壇在京召開

“改革·改變·展望”年度財經論壇在京召開

聚焦改革發展政策演進脈絡 聚焦企業發展故事

【環球時報-環球網綜合報道】2019年6月1日,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國資報告》雜誌社主辦,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央廣文娛(北京)國際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協辦的“改革·改變·展望”年度財經論壇在北京東方君悅大酒店圓滿舉行。

此次論壇以“回顧40年·致敬70年·迎接兩個100年”為主題,共分為兩個議程,第一個議程為“改革改變了中國”主題研討會,第二個議程為“中國經濟實踐論辯”。論壇共計22位學者、16位企業家參與了本次論壇的主旨發言與圓桌討論,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觀點。

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中國經濟改革研究會原會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高尚全,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深圳市原市長、發改委原副主任李子彬,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副院長周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原司長孔涇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尚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中國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沈繼奔,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惠敏,中國經濟出版社總經理兼總編輯、《國資報告》雜誌社總編輯毛增餘等出席了“改革改變了中國”主題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在論壇中發表了以“中國經濟發展的世界意義”為主題的主旨演講,從理論層面分析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的總量和增量對世界經濟發展不僅是發動機的作用,同時還是穩定器的作用。在人口紅利迅速弱化的現實情況下,潛在生產力發生了斷崖式下降,因此要繼續提高勞動力供給能力,找到全要素生產力的新源泉;在比較優勢弱化的現實下,要緊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對外的“一帶一路”、長江地區的一體化發展等新版本驗證模型,都能延續比較優勢,因此要維持製造業發展;在勞動力市場解決再分配問題弱化的因素下,要加大發揮政府再分配職能的作用。從時間、空間、分配三個維度詳細介紹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脈絡和中國未來的改革方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以“中國改革成功的內在邏輯”為題目發表了主題演講。闡述了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對未來經濟走向的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在創立這個體制的過程中,以危促機、搞對激勵、促進競爭、降低交易成本、宏觀穩定、統一市場這六點非常重要。持續的開放成為推動中國改革不斷深化和強大的外生動力。開放不僅對改革形成了內在的需求效應,開放還需要和國際制度接軌,因此必須對自身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革,這形成了需求效應和強大的供給效應,因此開放也是伴隨著中國改革的歷史。在未來仍需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按照十九大確定的路線繼續把改革向前推進,完善公平競爭的制度,確定競爭中心的原則,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加強公平競爭的審查,實現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而且清單進一步縮短。包括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深化土地、戶籍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把激勵搞對。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在論壇中闡述了中國改革開放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辯證關係,從基本理論層面分析中國改革開放的正確性和先進性。劉偉校長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的一次偉大實踐,從理論方面,它最成功的地方是因為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全面運營指導,最大的理論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逐漸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中國的改革開放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方面非常鮮明,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永恆的主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一個重大的理論突破,就是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的基本制度與起決定性作用的資源配置市場機制統一起來。發展是永恆的主題,發展是為了人民大眾,因此發展要以人民為中心。

在“改革改變了中國”主題研討會中,與會專家對李佐軍副所長和田慧敏研究院共同撰寫的《與改革同行——中國改革開放和偉大復興》書稿進行了研討和審議,與會專家對該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是一套有很時代意義的中國經濟改革的編年史,期待在近期儘快出版。會上,同時發佈該書的數據報告。該數據報告將書中所涉及到的“重要論述”部分中出現的專家名單及出現頻次等進行系統的彙總和統計。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唯一祕訣。改革與開放不可分割,相伴而行,相互促進。這其中,經濟體制改革始終佔據主導地位。

“改革改變了中國”主題研討會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歷程從理論層面進行深入分析,深度解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落後就會捱打。中國未來的開放將在規則、標準、體制機制等方面與國際高標準對接,全面深化改革能力,建設制度、建設跨境網絡要與國際高標準對接。因此,只有體制變革的開放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深圳市原市長、發改委原副主任李子彬,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中心主任、《國資報告》雜誌社社長毛一翔,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董事會祕書局主任、中國石化資本公司董事長黃文生,中國國石化集團公司發言人呂大鵬,中國經濟出版社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周志明、紀錄電影《他們正在改變中國》出品人,央廣文娛執行董事劉恩,中國水利水電出版傳媒集團公司總經理營幼峰、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副會長兼祕書長郭明社;中華出版促進會副會長陳垠,環球時報副總編謝戎彬,蔚來創始人李斌,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肖利華,海爾集團副總裁孫京巖,中國鐵建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董付堂,華大集團執行董事、執行副總裁朱巖梅,北京中聯建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克勤等參加了“中國經濟實踐論辯”。

在“中國經濟實踐論辯”中,由中國經濟出版社策劃的主題IP項目“他們正在改變中國”舉行了首發儀式。該主題IP項目由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40位財經媒體人撰寫的《他們正在改變中國》一書為起點,由《環球時報》副總編謝戎彬同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金融時報、中國經濟時報、新華社、中國網、封面新聞、中國財富網、創業邦、第一財經、財經記者圈、趙繼成頻道等是十餘家財經媒體作者一同見證了《他們正在改變中國》一書的首發儀式。他們用紮實的訪問和優美的文筆,描繪了中國企業發展的傳奇,從他們的視角敘述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中國企業的前進道路,展現出中國經濟在新中國成立的70年間所經歷的發展和變遷。

“改革·改變·展望”年度財經論壇在京召開

在對這些“中國奇蹟”背後的祕密深入策劃、深度解讀後,凝練而成了致敬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紀錄電影《他們正在改變中國》,用影像畫面,流轉記錄了中國經濟的騰飛和改變以及中國企業的發展,記錄下功成名就的企業家背後的酸甜苦辣,記錄下平凡崗位上普通員工的默默奉獻。由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呂大鵬、中國經濟出版社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周志明,央廣文娛執行董事、紀錄電影《他們正在改變中國》出品人劉恩,中國水利水電出版傳媒集團公司總經理營幼峰,以及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華大集團執行董事、執行副總裁朱巖梅,海爾集團副總裁孫京巖共同開啟了紀錄電影《他們正在改變中國》的首發儀式。

中國的石油化工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散變合,中國人困擾幾千年的穿衣難的問題得到解決,並且成為服裝出口大國;中國經濟出版社一直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企業作為責任,在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前提下提出了“圖書+”的發展模式,助力出版行業向融媒體方向發展,助力產業鏈延伸,助力出版價值的拓展;中國水利水電出版傳媒集團,加強國際合作業務拓展,位水電事業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企業的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時代造就人物,偉大的時代和偉大的社會給傑出的人才提供了條件,而反過來這些人才又譜寫了新的歷史,鑄就了新的輝煌。

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董事會祕書局主任、中國石化資本公司董事長黃文生就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改革、改變、展望”做出了深入解讀。中國石化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建立的國內四大化纖基地,解決了徵地的問題,解決了老百姓穿衣難的問題,從衣食住行方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在改革開放40年的關鍵節點,中國石化集團的業務進行了新的重組,設立了四個業務板塊,包括傳統的油氣新能源板塊,煉油和銷售板塊,化工和材料板塊,並且新設資本和金融板塊,未來,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將重點佈局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智能製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戰略新興產業,通過資本的投資尋求戰略投資的機遇,打造中國石化集團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使得傳統的國有企業“船大難掉頭”的這種現象變成了“大象也能起舞”,使得傳統的產業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在新一輪改革開放過程當中,中國石化將繼續圍繞著人民的獲得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進行佈局,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嚮往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企業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開啟了新的征程。

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就中國智能電動汽車這個產業以及能源產業、科技產業,三個產業變革及聚合進行了主題演講。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蔚來通過與江淮的深度合作,在模式創新方面走出了自己獨特的路。智能電動汽車對於中國的汽車產業來講是一個戰略的機遇,在中國對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有堅定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汽車市場及汽車產業技術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豐富了智能電動汽車的應用場景,也助力蔚來從跟隨者變為引領者。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肖利華通過《新零售、新商業、新動能時代的全鏈路數字化轉型變革之道》這個主題同我們分享了互聯網技術大發展所帶來的紅利。互聯網技術改革了整個生產關係,釋放生產力,從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完善了人們的消費體驗,提升了商業效率,打通線上線下,真正做到了萬物互聯的傳感。

海爾集團副總裁孫京巖表示,在國際管理模式探索上特別是在互聯網模式下的探索全球沒有參照物的背景下,2005年9月20日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提出人單合一模式,希望能把每一個人和市場結合起來,讓員工的價值和用戶的最佳體驗聯繫在一起,通過創新驅動打造工業互聯網的平臺,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當中的引領。海爾的自信也是源於對中國模式、對中國文化的自信,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讓全球消費者感覺到海爾是定製美好生活解決方案的企業,讓全球的創業者感到海爾是發揮智慧創造才能的創業平臺。

“改革·改變·展望”年度財經論壇,通過經濟學家從理論層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變革的成就進行深入剖析,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層面進行深入解讀,經濟體制變革、改革方向制定、國際貿易大發展、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經濟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政策制定的走向。通過企業家對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繁榮的優秀企業發展成果進行解讀,對企業發展模式的規劃進行創新,促進了經濟進步以及行業的發展繁榮。偉大的時代造就企業發展,企業發展推動中國經濟繁榮。我們需要從多視角審視改革開放的成就,正視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局面,更加要用新的視野佈局未來中國的改革開放。

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圍繞“回顧40年·致敬70年·迎接兩個100年”的論壇主題,深情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的改革發展歷程,深切關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旨在更好總結我國70輝煌成就背後的發展規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提供智力學者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