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大上,這本書教你輕鬆學會!'

經濟 期貨 慈善 亞當·斯密 亞當 白銀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07-19
""經濟學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大上,這本書教你輕鬆學會!

點擊上圖,直接買書!

經濟學的文章,沒有方程式,一樣可以手起刀落;這裡沒有人云亦云,有的只是相見恨晚。改造世界,非經濟學所長;但改造世界觀,改變你自己,卻是經濟學的強項。

本文純屬乾貨,節選自薛兆豐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學通識》一書。

以純樸的眼光看,人類至少面臨四項普遍約束:

東西不夠;生命有限;互相依賴;需要協調。

人類的種種制度安排,一概是為了應付這些約束而衍生的。若粗略地概括,這四項約束對應著四類經濟理論:需求定律;利息理論;制度理論;宏觀理論。這也可以理解為通過經濟學原理看社會萬象。

整座經濟學大廈中,最重要的基石是“需求第一定律”。即當其他條件不變時,代價越大,需求量越小;或者說,代價越小,需求量越大。

這個定律可以用圖形來表示。在習慣上,用橫座標表示需求量,縱座標表示價格,那麼需求定律就可以描繪成一條從左上角到右下。

但在中國經濟學界,認為“需求曲線有時向上”的不乏其人。他們的理由通常是這樣的:經濟社會存在“越貴越角的曲線,這條曲線的最基本特徵,就是“向右下傾斜”。買”的現象。

例如股票。價格低的股票是垃圾,不受人青睞;但當股票暴漲時,大家就會看好,願意出高價購買。

這個鐵一般的事實推翻了“需求曲線必定向下”定律,換言之,推翻了“代價越高,需求量越小”的規律。

經濟學家阿爾欽曾經寫道:

“需求曲線可以有多種形狀和斜率,但絕對沒有任何一段是向上傾斜(斜率為正)的。

在較高的代價上,絕對不會有較大的需求量。在某段價格範圍內,需求曲線可以垂直,那表示在這段價格範圍內,需求量沒有改變。但只要價格升得足夠高,需求量就會下降。

在整個可能的價格範圍內,需求曲線則絕對不是垂直的。需求定律是一個非常肯定的陳述,它恐怕是最有力、最可靠、最重要的經濟學原理了。”

解釋利率的形成,就先要重溫價格究竟是誰制定的:價格是由無數人的供求共同決定的。利率也是價格中的一種,它是由無數人的“不耐”(impatience)共同決定的

由於不耐,也就是急躁,人們總想早點享受,於是出現了“現貨”與“期貨”的交換;也正是由於不耐,離今天越遠的“期貨”,其價值就越低。

因此,若要達成“現貨”與“期貨”的交易,“期貨”的數量就必須比“現貨”的數量大,其中的差額便決定了利率的高低。

“合理調節收入再分配”一直是熱門話題。收入的“分佈”(distribution)由經濟規律決定,若作硬性“分配”(allocation),則會違背經濟規律,經濟效率會打折扣,結果往往是窮者更窮,不該得益者更富。

合理做法並非“調節”收入再分配,而是直接改變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對其解釋主要有以下幾點:

人為干擾分配會直接損害市場機制。

各種資本——包括勞動力資本——的收入水平,都是由市場力量決定的。

調節收入分配會墮入“戴瑞德定律”的陷阱。

扶貧不應該採用實物補貼或價格管制,而應該採用“負所得稅”辦法。

為什麼非要建立市場經濟不可?難道救濟不是一種幫助?難道救濟也要講求經濟效率?既然講求經濟效率,那還算什麼救濟?因為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慈善

那些在貧困中生活的人,他們是靠什麼活到今天?毫無疑問,他們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基本上還是靠市場,即那些為了牟利而向他們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個人和企業;而他們即使接受了我們短暫而有限的捐助,他們也得繼續依靠市場活下去。

當然,這並非要完全排斥慈善。正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說:

人皆有同情心,而行善能滿足同情心。儘管力量有限,但世上總有人行善。問題是,行善要不要講效率?而如果要講效率的話,為什麼行善的效率往往不如商業那樣令人滿意呢?

原因可以概括為四點:

其一,行善往往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

其二,行善過程中也存在嚴重的“委託代理”問題;

其三,當地政府的管治;

其四,永久的和官辦的慈善體系會自動地製造貧困。

春運、房價、人民幣匯率等等這些生活中的詞語皆可以用經濟學相關,其實,經濟學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大上、深不可測,生活離不開經濟學。

點擊上圖,直接買書!

一、東西不夠

所謂“東西不夠”,就是稀缺。稀缺不僅指資源不足,同時也指慾望無限。

只有野菜的時候,人想要饅頭。有了饅頭,就想要喝酒,想要吃肉,想要備足了饅頭和酒肉到遠方去捕撈海鮮,還要用饅頭、酒肉和魚蝦餵養藝術家來拍電影。

某登山家在攀登珠峰時藉助直升飛機越過了一段路程,遭到紛紛指責,那是因為人們不樂意稀釋登頂的榮譽。為了爭奪這種人造榮譽,就得花費真金白銀和時間精力。

物質越豐富,慾望越新奇,所以物質無限豐富、人類慾望得到充分滿足的日子是不會到來的。

與稀缺相連的就是競爭。稀缺和競爭,是同義詞,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為了爭出勝負,就必須確定競爭規則;不同的競爭規則,就會導致不同的行為和不同的後果。

其中,所有制是競爭規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所有制——集體所有制、私有制、全民所有制和政府所有制——不是理想與否的問題,也不是道德與否的問題,而是它們所導致的經濟效果,人們能否受得了的問題

二、生命有限

所謂“生命有限”,就是指由於未來總是不確定的,所以人們不樂意延遲消費的事實。

把今天可以吃的蘋果推遲到明天吃,就不僅有早晚之別,還有有無之別——明天不一定能吃得上這個蘋果了。

所以,在其他情況不變時,早一點消費總比晚一點好。

人們往往以為,利息產生的原因是資源有增長的自然趨勢。問題是,如果增長是確定無誤的,那增長就早落入預期之內,並反映在資源的現值之中,其現值就不會再出現任何意外的增長。

事實上,形成利息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延遲消費會帶來潛在的風險,這使得以期貨換取現貨的人,必須向出讓現貨以獲取期貨的人給予充分的補償,否則沒有人願意延遲消費。

這部分補償,是真實利息的本源。不論資源是否增長,也不論增長快慢,只要未來存在不確定性,利息就會存在;而不確定性越大,真實利息就越高。

現貨與期貨的交易,構成了金融活動的基礎。

三、互相依賴

所謂“互相依賴”,就是指沒有任何人是絕對可靠的、但我們又不得不與無數人相互協作才能改善生活的事實。

人是自私的,但也有同情心——人們會設身處地地揣度別人的感受,並把這種揣度當作個人感受的一部分。人間因此充滿了關愛。

然而,人的這種揣度能力,會隨著交際網絡的擴大而削弱。所以,每個人的愛都只能波及很小的範圍。愛心有限,但人無時無刻不需要千萬人的幫助,市場便填補了空白

在家庭和朋友圈裡,人們重視感情;離開了小圈子,人們仰仗市場和制度的力量。這個連續的光譜,是我們理解人際關係的起點。

只要社會上超過一個人,人與人之間就必然存在知情不告、爾虞我詐、過河拆橋和互不信任等現象。於是,各種合約安排、組織結構和防範行為便應運而生。

環顧我們的社會,法庭、警察、家庭、企業、學校、協會和政黨,婚姻中涉及的鑽戒、禮金、嫁妝,朋友之間的喝酒、喝酒時夾雜的粗話……種種現象,無一不是為了防範“人際依賴”的隱患而衍生出來的對策。

四、需要協同

所謂“需要協調”,是指只有依靠合理而可靠的參照系,才能將個人自發的行為導向社會和諧,而不是導向社會混亂的事實。

三個人制磚,兩個人砌牆,本來合作得天衣無縫。後來一位砌牆的因為熟能生巧而加快了速度,五人的合作便出現了“失衡”,砌牆的勞動力出現了“閒置”或“失業”。

要摸索出新的“和諧模式”,不論是讓一位砌牆的人轉業去幫助制磚,還是改造制磚設備以提高生產率,都需要花費時間和資源。

種種宏觀經濟理論試圖刻畫、解釋和調節的,不外乎是這種因為需要協調而產生的困境。

貨幣是典型的協調工具。

哪怕最簡單的鉛筆,也需要成千上萬人來參與生產。他們不認識對方,不說對方的語言,不信對方的宗教,甚至彼此蔑視和憎惡。世上沒有任何人能獨自掌握生產鉛筆的全部知識,然而鉛筆卻神奇地被這些獨立而分隔的人造出來了。

點擊上圖,直接買書!

協調這成千上萬人的自發行為的參照系,就是價格。如果價格本身受到人為的扭曲,那經濟就必定會失調,社會就必定會撕裂。

宏觀經濟理論的核心就是理解社會的協調機制,以及探討刻意的協調是否會造成更嚴重的失調等問題。

五、從約束中理解社會

東西不夠,生命有限,互相依賴,需要協調——如果我們反覆從這四類約束來理解社會,我們就很容易察覺人類社會的一些不同尋常的特點。

首先,人類主要以社會的方式而不是自然的方式展開競爭。

在大多數場合裡,我們不是直接肉搏,而是依照各種各樣的人際安排和規則,迂迴地爭名逐利。

生產、經營、求學、交友、成家、結社、訴訟、發表、集會和選舉,都是既文明禮貌,又毫不含糊的競爭。認識這些人際安排和規則,幾乎就是認識競爭的全部。

其次,競爭與合作不可分。

兩個原本單獨賣燒餅的人,結成團隊來賣燒餅,貌似競爭由於合作而消減了,但他倆合作恰恰就是為了與其他對手以其他方式展開更激烈的競爭。

增加合作,並不意味著減少競爭;要鼓勵競爭,也未必要靠遏制合作來實現。我們深化對合作的理解,也就是深化了對競爭的理解

再有,貧與富未必有關聯。

除了搶劫和徵稅等短暫效應外,貧窮和富裕並非總是因果相關的。社會中的少部分財富,是來自於自然界並且可直接享用的,比如山雞、野果、陽光和空氣。

但大部分則源自於技術和制度創新,並以無中生有的方式創造出來,比如汽車、輪船、電影和軟件。

縱觀全球,有些地區一貧如洗,有些地區則燈紅酒綠,其間的差異絕大部分是技術和制度創新造成的。

也就是說,窮人往往不是富人的犧牲品,而富人也往往沒有虧欠窮人

更重要的是,觀念的力量是驚人的。

人類因荒誕觀念而招致的傷亡,包括戰爭、政治清洗、宗教迫害、計劃經濟導致的饑荒等,往往與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傷亡不相上下。

令人深思的是,打著善意的旗號所犯下的罪行,也往往比明目張膽的犯罪造成的破壞更深重。

在美國“9·11”事件中,恐怖主義者公然地殺死了三千人,而以美好願望為誘因而引發的戰爭或饑荒,則可以造成數以千萬計的傷亡和病殘。

小測驗

作者薛兆豐特別強調,這本書並不適合所有人。他出了一套測試題,看看你是否需要這本《經濟學通識》。

你認同嗎?

01. 高峰期打車難的根本原因是出租車不夠

02. 要減少失業,就必須創造更多的職位

03. 掌握價格規律有助於預測價格波動

04. 商人實行“價格歧視”,會損害消費者利益

05. 政府拍賣土地推高了房屋價格

06. 實施“同工同酬”法有利於保護弱者的權益

07. 基尼係數越高說明收入分配越不公

08. 商人亂提價會引起通貨膨脹

09. 冗長的銷售鏈條和貪婪的中間商抬高了藥價

10. 遏制投機需求有助於降低房價

11. 反壟斷法是維護市場經濟的根本大法

12. 成功的企業家應該回報社會

13. 罷工能抵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

14. 沒有民主就沒有自由

15. 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裡是正確的

如果你從沒有認可過這些說法,那恭喜你,你不必讀這本書了。

如果你認同過其中一些,那麼還是推薦你讀一下這本《經濟學通識》吧。

點擊上圖,直接買書!

- 版權信息 -

本期編輯:王薇 孫嘉陽

編排:嘉琪

觀點資料來自

《經濟學通識(第二版)》

授權微信公眾號“筆記俠”搶先發布

圖片來自網絡

"經濟學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大上,這本書教你輕鬆學會!

點擊上圖,直接買書!

經濟學的文章,沒有方程式,一樣可以手起刀落;這裡沒有人云亦云,有的只是相見恨晚。改造世界,非經濟學所長;但改造世界觀,改變你自己,卻是經濟學的強項。

本文純屬乾貨,節選自薛兆豐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學通識》一書。

以純樸的眼光看,人類至少面臨四項普遍約束:

東西不夠;生命有限;互相依賴;需要協調。

人類的種種制度安排,一概是為了應付這些約束而衍生的。若粗略地概括,這四項約束對應著四類經濟理論:需求定律;利息理論;制度理論;宏觀理論。這也可以理解為通過經濟學原理看社會萬象。

整座經濟學大廈中,最重要的基石是“需求第一定律”。即當其他條件不變時,代價越大,需求量越小;或者說,代價越小,需求量越大。

這個定律可以用圖形來表示。在習慣上,用橫座標表示需求量,縱座標表示價格,那麼需求定律就可以描繪成一條從左上角到右下。

但在中國經濟學界,認為“需求曲線有時向上”的不乏其人。他們的理由通常是這樣的:經濟社會存在“越貴越角的曲線,這條曲線的最基本特徵,就是“向右下傾斜”。買”的現象。

例如股票。價格低的股票是垃圾,不受人青睞;但當股票暴漲時,大家就會看好,願意出高價購買。

這個鐵一般的事實推翻了“需求曲線必定向下”定律,換言之,推翻了“代價越高,需求量越小”的規律。

經濟學家阿爾欽曾經寫道:

“需求曲線可以有多種形狀和斜率,但絕對沒有任何一段是向上傾斜(斜率為正)的。

在較高的代價上,絕對不會有較大的需求量。在某段價格範圍內,需求曲線可以垂直,那表示在這段價格範圍內,需求量沒有改變。但只要價格升得足夠高,需求量就會下降。

在整個可能的價格範圍內,需求曲線則絕對不是垂直的。需求定律是一個非常肯定的陳述,它恐怕是最有力、最可靠、最重要的經濟學原理了。”

解釋利率的形成,就先要重溫價格究竟是誰制定的:價格是由無數人的供求共同決定的。利率也是價格中的一種,它是由無數人的“不耐”(impatience)共同決定的

由於不耐,也就是急躁,人們總想早點享受,於是出現了“現貨”與“期貨”的交換;也正是由於不耐,離今天越遠的“期貨”,其價值就越低。

因此,若要達成“現貨”與“期貨”的交易,“期貨”的數量就必須比“現貨”的數量大,其中的差額便決定了利率的高低。

“合理調節收入再分配”一直是熱門話題。收入的“分佈”(distribution)由經濟規律決定,若作硬性“分配”(allocation),則會違背經濟規律,經濟效率會打折扣,結果往往是窮者更窮,不該得益者更富。

合理做法並非“調節”收入再分配,而是直接改變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對其解釋主要有以下幾點:

人為干擾分配會直接損害市場機制。

各種資本——包括勞動力資本——的收入水平,都是由市場力量決定的。

調節收入分配會墮入“戴瑞德定律”的陷阱。

扶貧不應該採用實物補貼或價格管制,而應該採用“負所得稅”辦法。

為什麼非要建立市場經濟不可?難道救濟不是一種幫助?難道救濟也要講求經濟效率?既然講求經濟效率,那還算什麼救濟?因為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慈善

那些在貧困中生活的人,他們是靠什麼活到今天?毫無疑問,他們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基本上還是靠市場,即那些為了牟利而向他們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個人和企業;而他們即使接受了我們短暫而有限的捐助,他們也得繼續依靠市場活下去。

當然,這並非要完全排斥慈善。正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說:

人皆有同情心,而行善能滿足同情心。儘管力量有限,但世上總有人行善。問題是,行善要不要講效率?而如果要講效率的話,為什麼行善的效率往往不如商業那樣令人滿意呢?

原因可以概括為四點:

其一,行善往往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

其二,行善過程中也存在嚴重的“委託代理”問題;

其三,當地政府的管治;

其四,永久的和官辦的慈善體系會自動地製造貧困。

春運、房價、人民幣匯率等等這些生活中的詞語皆可以用經濟學相關,其實,經濟學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大上、深不可測,生活離不開經濟學。

點擊上圖,直接買書!

一、東西不夠

所謂“東西不夠”,就是稀缺。稀缺不僅指資源不足,同時也指慾望無限。

只有野菜的時候,人想要饅頭。有了饅頭,就想要喝酒,想要吃肉,想要備足了饅頭和酒肉到遠方去捕撈海鮮,還要用饅頭、酒肉和魚蝦餵養藝術家來拍電影。

某登山家在攀登珠峰時藉助直升飛機越過了一段路程,遭到紛紛指責,那是因為人們不樂意稀釋登頂的榮譽。為了爭奪這種人造榮譽,就得花費真金白銀和時間精力。

物質越豐富,慾望越新奇,所以物質無限豐富、人類慾望得到充分滿足的日子是不會到來的。

與稀缺相連的就是競爭。稀缺和競爭,是同義詞,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為了爭出勝負,就必須確定競爭規則;不同的競爭規則,就會導致不同的行為和不同的後果。

其中,所有制是競爭規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所有制——集體所有制、私有制、全民所有制和政府所有制——不是理想與否的問題,也不是道德與否的問題,而是它們所導致的經濟效果,人們能否受得了的問題

二、生命有限

所謂“生命有限”,就是指由於未來總是不確定的,所以人們不樂意延遲消費的事實。

把今天可以吃的蘋果推遲到明天吃,就不僅有早晚之別,還有有無之別——明天不一定能吃得上這個蘋果了。

所以,在其他情況不變時,早一點消費總比晚一點好。

人們往往以為,利息產生的原因是資源有增長的自然趨勢。問題是,如果增長是確定無誤的,那增長就早落入預期之內,並反映在資源的現值之中,其現值就不會再出現任何意外的增長。

事實上,形成利息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延遲消費會帶來潛在的風險,這使得以期貨換取現貨的人,必須向出讓現貨以獲取期貨的人給予充分的補償,否則沒有人願意延遲消費。

這部分補償,是真實利息的本源。不論資源是否增長,也不論增長快慢,只要未來存在不確定性,利息就會存在;而不確定性越大,真實利息就越高。

現貨與期貨的交易,構成了金融活動的基礎。

三、互相依賴

所謂“互相依賴”,就是指沒有任何人是絕對可靠的、但我們又不得不與無數人相互協作才能改善生活的事實。

人是自私的,但也有同情心——人們會設身處地地揣度別人的感受,並把這種揣度當作個人感受的一部分。人間因此充滿了關愛。

然而,人的這種揣度能力,會隨著交際網絡的擴大而削弱。所以,每個人的愛都只能波及很小的範圍。愛心有限,但人無時無刻不需要千萬人的幫助,市場便填補了空白

在家庭和朋友圈裡,人們重視感情;離開了小圈子,人們仰仗市場和制度的力量。這個連續的光譜,是我們理解人際關係的起點。

只要社會上超過一個人,人與人之間就必然存在知情不告、爾虞我詐、過河拆橋和互不信任等現象。於是,各種合約安排、組織結構和防範行為便應運而生。

環顧我們的社會,法庭、警察、家庭、企業、學校、協會和政黨,婚姻中涉及的鑽戒、禮金、嫁妝,朋友之間的喝酒、喝酒時夾雜的粗話……種種現象,無一不是為了防範“人際依賴”的隱患而衍生出來的對策。

四、需要協同

所謂“需要協調”,是指只有依靠合理而可靠的參照系,才能將個人自發的行為導向社會和諧,而不是導向社會混亂的事實。

三個人制磚,兩個人砌牆,本來合作得天衣無縫。後來一位砌牆的因為熟能生巧而加快了速度,五人的合作便出現了“失衡”,砌牆的勞動力出現了“閒置”或“失業”。

要摸索出新的“和諧模式”,不論是讓一位砌牆的人轉業去幫助制磚,還是改造制磚設備以提高生產率,都需要花費時間和資源。

種種宏觀經濟理論試圖刻畫、解釋和調節的,不外乎是這種因為需要協調而產生的困境。

貨幣是典型的協調工具。

哪怕最簡單的鉛筆,也需要成千上萬人來參與生產。他們不認識對方,不說對方的語言,不信對方的宗教,甚至彼此蔑視和憎惡。世上沒有任何人能獨自掌握生產鉛筆的全部知識,然而鉛筆卻神奇地被這些獨立而分隔的人造出來了。

點擊上圖,直接買書!

協調這成千上萬人的自發行為的參照系,就是價格。如果價格本身受到人為的扭曲,那經濟就必定會失調,社會就必定會撕裂。

宏觀經濟理論的核心就是理解社會的協調機制,以及探討刻意的協調是否會造成更嚴重的失調等問題。

五、從約束中理解社會

東西不夠,生命有限,互相依賴,需要協調——如果我們反覆從這四類約束來理解社會,我們就很容易察覺人類社會的一些不同尋常的特點。

首先,人類主要以社會的方式而不是自然的方式展開競爭。

在大多數場合裡,我們不是直接肉搏,而是依照各種各樣的人際安排和規則,迂迴地爭名逐利。

生產、經營、求學、交友、成家、結社、訴訟、發表、集會和選舉,都是既文明禮貌,又毫不含糊的競爭。認識這些人際安排和規則,幾乎就是認識競爭的全部。

其次,競爭與合作不可分。

兩個原本單獨賣燒餅的人,結成團隊來賣燒餅,貌似競爭由於合作而消減了,但他倆合作恰恰就是為了與其他對手以其他方式展開更激烈的競爭。

增加合作,並不意味著減少競爭;要鼓勵競爭,也未必要靠遏制合作來實現。我們深化對合作的理解,也就是深化了對競爭的理解

再有,貧與富未必有關聯。

除了搶劫和徵稅等短暫效應外,貧窮和富裕並非總是因果相關的。社會中的少部分財富,是來自於自然界並且可直接享用的,比如山雞、野果、陽光和空氣。

但大部分則源自於技術和制度創新,並以無中生有的方式創造出來,比如汽車、輪船、電影和軟件。

縱觀全球,有些地區一貧如洗,有些地區則燈紅酒綠,其間的差異絕大部分是技術和制度創新造成的。

也就是說,窮人往往不是富人的犧牲品,而富人也往往沒有虧欠窮人

更重要的是,觀念的力量是驚人的。

人類因荒誕觀念而招致的傷亡,包括戰爭、政治清洗、宗教迫害、計劃經濟導致的饑荒等,往往與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傷亡不相上下。

令人深思的是,打著善意的旗號所犯下的罪行,也往往比明目張膽的犯罪造成的破壞更深重。

在美國“9·11”事件中,恐怖主義者公然地殺死了三千人,而以美好願望為誘因而引發的戰爭或饑荒,則可以造成數以千萬計的傷亡和病殘。

小測驗

作者薛兆豐特別強調,這本書並不適合所有人。他出了一套測試題,看看你是否需要這本《經濟學通識》。

你認同嗎?

01. 高峰期打車難的根本原因是出租車不夠

02. 要減少失業,就必須創造更多的職位

03. 掌握價格規律有助於預測價格波動

04. 商人實行“價格歧視”,會損害消費者利益

05. 政府拍賣土地推高了房屋價格

06. 實施“同工同酬”法有利於保護弱者的權益

07. 基尼係數越高說明收入分配越不公

08. 商人亂提價會引起通貨膨脹

09. 冗長的銷售鏈條和貪婪的中間商抬高了藥價

10. 遏制投機需求有助於降低房價

11. 反壟斷法是維護市場經濟的根本大法

12. 成功的企業家應該回報社會

13. 罷工能抵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

14. 沒有民主就沒有自由

15. 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裡是正確的

如果你從沒有認可過這些說法,那恭喜你,你不必讀這本書了。

如果你認同過其中一些,那麼還是推薦你讀一下這本《經濟學通識》吧。

點擊上圖,直接買書!

- 版權信息 -

本期編輯:王薇 孫嘉陽

編排:嘉琪

觀點資料來自

《經濟學通識(第二版)》

授權微信公眾號“筆記俠”搶先發布

圖片來自網絡

經濟學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大上,這本書教你輕鬆學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