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從為城市管理市民,到為市民管理城市

經濟 社會 中國江蘇網 2018-12-21

朱維平的回憶

作為首任市城管局局長,朱維平參與了多項城管體制機制改革。“我體會最深的一項改革,就是城管體制改革中的‘管理重心下移+數字化城管’,著實讓整個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朱維平說。

“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由政府主導向全民治理轉變,最終實現全民自治。這個過程既漫長又痛苦,也是一種博弈。”朱維平說,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最關鍵的核心,就是解決“看到的管不了,能管的看不到”的問題,真正把背街小巷、城鄉接合部等邊緣區域管起來,形成城市網格化管理全覆蓋。

“這一管理模式,不僅限於城市主次幹道,還要延伸至背街小巷和城鄉接合部,乃至鄉鎮及自然村。”朱維平說,這一變化來之不易,整整花了18年。

記得2001年10月1日,市領導對城鄉接合部、老小區等進行實地調查時發現,各區、街道為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問題,相繼設立了“光彩一條街”,導致道路擁堵、環境面貌髒亂。時隔半個多月,市領導專門召集相關部門、街道負責人,到市政府平房會議室開會,共同商討“如何解決城市管理中的髒亂差問題”。沒想到,街道人員叫苦連天,攤牌“缺乏城市管理資金”,只能通過亭棚經濟來養活下崗失業人員和解決城管經費問題。由此,市裡開始重視街道,建立“二級政府三級管理”機制,決定全市城區街道應以城市管理為主,並由市財政貼補每個街道50萬元,區財政同步配套貼補50萬元。朱維平說:“當時,城區街道都比較小,貼補的100萬元對於每個街道來說,足以解決城市管理中的人員經費和管理經費等問題。”

“管理重心下移”說說簡單,但真正落到實處不容易。據朱維平介紹,這不是管理權的下放,而是責、權、利全部要放下去。記得2006年,市政府要求城管局牽頭,把“責、權、利”全部進行下移。城市管理面廣量大,涉及部門多,一些部門擔心:“權力全部放下去了,會不會亂?”譬如綠化審批權下放,會不會發生隨意搬移綠化等問題。經過兩年反覆推敲和商定,直到2008年,全市22項管理責權全部由市級下放到各區乃至街道,實行責、權、利同步配套和信息對等機制,真正做到了“管理重心下移”。

從“三整頓”到“9313”行動

從早期的市清管所到市環衛處,再到1981年4月成立市城管委,直至市城管局——40年間,常州城市管理髮生了五大轉變:管理內容由街巷清掃到單項管理,再向全覆蓋管理轉變;組織由臨時、固定至分設、合併,再向組建獨立機構轉變;體制由市統管至條塊結合,再向二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轉變;理念由為城市管理市民到為市民管理城市,再向讓市民管理城市轉變;人員由清潔隊到專業隊伍再向全民城管轉變。如今,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大城管格局,城市管理逐步走上“標準化、數字化、精細化、法治化、民本化”的軌道。

1978年至1980年,城市管理初次以“三整頓”形式出現,臨時組建的糾察隊首次進入城管領域,開始治理髒、亂、差,常州城市管理初顯雛形。

1980年代初,常州城管工作正式啟動,市、區、街道三級城管體系初步建立,並著手探索城市管理新路。從江蘇首部“生活垃圾處置專項規劃”編制實施、設立常州城管史上第一個市霓虹燈管理所、成立常州第一家環境衛生綜合廠、組建第一支城管監察隊伍履行城管執法職責起步,啟動了城區臨街“門前三包”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以拆除老城區違章建築、實施臨街圍牆開放式改造為重點的城區市容治理進行了有序推進。1993年,常州市被授予江蘇省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稱號,名列全省地級市第一名。

1994年起,我市連續3年開展城市管理年活動。1996年,市政府首次成立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並頒發《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市區垃圾全面實行袋裝化,全市建成生活垃圾終端處置“三合一”(堆肥、焚燒、殘渣填埋)模式,城管監察實現全覆蓋,市容管理向縱深推進,城市面貌展現靚麗新姿,常州對外形象得以有效提升。

2001年,全市城管工作步入規範化發展軌道,形成了以市為中心、轄市區為重點、街道為基礎的高效運行城管體制新格局。2003年7月我市作為全國和省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試點城市,對無證攤販、馬路市場、佔道經營、建築渣土和亂停車等展開專項整治,通過創新執法方式,實行分級巡查,凸現了我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制優勢,彰顯了我市文明執法形象。

2006年起,常州城管開啟了創新發展的新曆程,城市長效綜合管理步入全國先進行列——2006年3月,常州被列為全國數字化城市管理第二批試點城市。2007年7月,市政府決定建立數字化城市長效綜合管理運行平臺和管理體系,全市構建成二級監督、三級考評、四級聯動機制,部件以條為主、事件以塊為主的新型模式,實現視頻監控網絡與運用系統對接,圖像監控、問題立項、平臺派遣有機整合,成為全國數字城管之首創。2008年,我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竣工投運,實現了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2012年5月,我市餐廚廢棄物應急處理工程建成投用,有效解決了無害化處理問題,創建了餐廚廢棄物應急處理的常州模式;2015年12月,市餐廚廢棄物綜合處置工程投入試運行。

近10年間,全市2600萬平方米城市道路清掃保潔全部實行車行道、綠化帶、人行道“一體化”市場化作業,街巷裡弄全部由環衛員工實行專業化保潔,城區公廁全部免費開放;全市成功創建省級城市管理示範路19條,省級城市管理示範社區10個,市級市容管理示範路43條,市級城市管理示範社區30個;我市開展的“九整治、三規範、一提升、三創建”常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9313”行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有序推進城市管理規範化,展現了天藍、水清、地綠、路暢、街淨、景美的常州城市新貌。如今,常州市民可通過12319熱線、城管微博、數字城管、訪問平臺網站,24小時表達訴求,實現全民城管。全市數字化城管已覆蓋326平方公里的建成區,涉及1轄市、5個區、13個職能部門、9個責任單位和13大類、126項事件及98小類、114萬個部件,形成涵蓋27個二級平臺、54個三級處置部門的城市管理網絡,實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達到全覆蓋、最大化。

藍圖:管理全面覆蓋、環境全面提升、社會全面參與

未來,常州城市長效管理的新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我市將深入推進長效管理智慧化、市容管理精細化、環衛作業市場化、行政執法規範化,逐步實現管理全面覆蓋、環境全面提升、社會全面參與的目標。

在長效管理上,進一步優化考核方式,完善考核標準,體現公平公正;推進網格融合,打通管理末端、提高處置效率;強化數據運用,規範數據運行、突出整合共享;探索技術創新,運用物聯技術、實現智能監管。加快推進向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的轉型,實現從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管理手段從數字向智慧的轉變。

在行政執法上,持續推進和全面落實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和綜合執法工作,強化層級執法力量,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提高執法效率。

在市容管理上,通過系統規劃、有序建設、專項整治、長效管理,落實市容環衛責任區制度,逐步塑造“道路與功能相呼應,街景與生態相協調”的常州形象。

在環衛管理上,逐步推廣垃圾分類,完善垃圾分類體系,實現源頭減量,至2020年年底,常州市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覆蓋率達85%,生活垃圾基本實現全量焚燒。全面實現餐廚廢棄物集中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實現建築垃圾、大件垃圾等其他垃圾綜合利用,使廢物轉化為可再生利用的資源和產品;道路清掃全面推行機械化作業模式,確保全市城市道路環衛機械化作業率95%以上。 秋冰 徐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