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錢進股市/堵錢入樓市,背後啥邏輯?機會在哪裡?'

"


"


推錢進股市/堵錢入樓市,背後啥邏輯?機會在哪裡?


博傻投機、搶奪存量財富的年代正在遠去,精細化管理、創造並分配增量財富的年代正在到來……把握好這種趨勢的轉變,並從中發現機會。

1、推股和抑樓


最近的年中政治局會議,關於房地的論述如下: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這是自2016年底中央經濟會議首提“房住不炒”以來,近三年樓市調控中一再強調的原則,並且首次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這將很多人寄希望放水樓市、刺激經濟的夢幻徹底破碎掉。

而在此前,關於房地產的種種限制調控措施手段不可謂不嚴厲:嚴禁信貸資金流入股市、房地產信託融資進行餘額總量控制、房企海外發債只能用於償還到期債務……似乎有一種不把樓市/地產商“搞死”誓不休的架勢。

高層對抑制房價、控制樓市的堅決態度可見一斑。

與抑制樓市相反的是,政府對股市的愛卻是“一片赤誠”。

從鼓勵海外上市的獨角獸企業迴歸國內,到獨角獸基金的審批發售;從科創板的創設開板,到科創板基金火速推出;從打擊上市企業財務業績做假,到加大對會計/券商等中介機構違規處罰力度;從保護投資者利益,到科創板實施註冊制、並鼓勵有潛質的科創類企業上市……


監管層對股市真是關愛有加,為了讓老百姓買股票也真是操碎了心。

有些人會說“抑樓推股”主要是出於政治因素的考慮,畢竟房子關係到千萬家百姓的居住生活,穩房價就是穩預期、穩房價就是穩民心……這種說法當然很有道理,但我們也不能忽視背後的經濟因素。

鼓勵股市、抑制樓市的背後是一盤經濟大棋,它牽涉到經濟轉型升級、金融風險控制、產業迭代躍升等一系列要素變化。我們平時或許能隱約感到股市和樓市的不同,也大致瞭解期間的厲害關係……今天我們就深入談談二者的不同和影響,以及從中能發現哪些新趨勢。


2、樓市的缺陷


樓市的問題是信貸。

很多人會說,大家去買房、尤其是買新房同樣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啊……帶動了水泥、鋼鐵、玻璃、建材、家電等一系列產業的發展,過去近二十年經濟的發展房地產功不可沒。

確實如此,但它是有前提的:買房的錢應儘可能多的是自己的積蓄,即使借貸也要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月收入能裹住每月的月供。

可現實是,隨著一二線城市房價的高企,越來越多人買房只能憑藉銀行貸款。什麼意思呢?就是買房的資金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銀行貸款(按揭房貸70%就是70%的資金來自於信貸),且隨著房價的上漲,貸款的金額越來越大。

對個人來說,當貸款債務額大到一定程度——月收入不足以還月供時,就會出現資金鍊斷裂,對應的就是銀行的資產出現了損失(貸款人的債務就是銀行的資產)。當斷供的人足夠大、銀行的資產損失也就足夠大,而銀行的對外債務(也就是居民的儲蓄存款)卻沒有減少,當資產損失到一定程度,銀行就會資不抵債。

結果是什麼?銀行破產、儲戶的錢取不出來、市場中會極度缺錢(知道一個結論就好了:市場中的錢幾乎都是信貸、債務、負債)……這就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

如果大家買房都是自己的錢、且是全款買房、沒有任何信貸參與,當然就不會發生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也就不存在房價下跌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可現實是大家買房絕大部分都得銀行信貸參與、且金額越來越大,很容易引發中國版的次貸危機,這正是政府嚴控樓市的深層次原因。


3、股市的優點


經濟發展靠什麼?靠創新。創新來自哪裡?來自試錯。股市就是一個很好的試錯場所。

科技創新、模式創新、產業迭代升級……靠的不是想、而是去幹,乾的過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並且是絕大部分的失敗和極少部分的成功。

而失敗就是成本,成本就是投入,投入就是損失,為了獲得極少部分的成功又必須付出巨大的成本投入,100個嘗試當中,可能99個成了炮灰、只有1個成功了。

不嘗試就不可能有創新,可一嘗試就意味著巨大的成本投入,但又不得不創新啊。

企業通過股市融資來了一筆錢,可以擴大商品/服務生產、可以建立銷售網絡、可以創新研發……在這個過程中本身就能刺激經濟。

同時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可能會改進生產線提升生產效率、可能會嘗試出一種新的銷售模式、也可能研發出一種新的技術……誰知道呢?反正在嘗試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可能。

股市的優勢在哪裡?把社會中的錢、尤其是大量閒置的錢,通過股市這個平臺聚集起來,給一部分願意冒險嘗試、膽大肯幹的人去試錯,只要試錯的次數足夠多,說不定哪次就有一個重大發現或突破,進而整個社會都會因此獲益。

前兩年風光無限的共享單車,目前看或許不算一個好的商業模式,但這種經驗教訓也是試錯出來的啊。並且在整個試錯過程中,帶動了單車製造、單車維修/維護、後臺技術等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經濟、帶動了就業。

或許這種投資打了水漂、造成了浪費,但這些錢大多數是風投的錢、閒置的錢、有錢人的錢,對社會來說利大於弊……試錯創新的過程中,是有成本的

在這樣一個集權國家、政府對資源調動能力很強的現實條件下,瞭解政府意圖能看到哪些趨勢呢?對我們來說有哪些機會可以捕捉呢?


4、機會在哪裡?


從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和具體執行來看,支持實體、鼓勵增量財富的創造,抑制投機、打擊存量財富分配的決心日益堅決,我們也應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

1.放棄財富暴擊心理、注意債務槓桿控制、有長線投資的預期打算。當樓市調控不放鬆,資金就很難流入樓市,對應的就是房價微漲、橫盤、甚至下跌,此前三五年一個樓市週期的循環就會打破,2016年那種短期價格暴擊的現象也就很難再出現。

因此,要做好長期持有的打算,對應的就是避免高槓杆投資、控制資金的利息成本、同時要做好長期的現金流規劃,避免現金流斷裂。

2.選擇那種龍頭性企業、壟斷性企業、穩定持續性分紅企業的股票,獲取穩定的收益。

這種類債券類的股票(價值/價格穩定、分紅穩定持續),因其收益的確定性,會獲得越來越高的溢價,而垃圾股/重組股/概念股等因政府監管打擊力度的加大,其投機價值會越來越低,會逐漸的被資本拋棄。

雖然有些人對科創板持否定的態度,但我認為期間會存在機會……就像前文說的,創新來自於試錯,這麼多的科創板企業說不定哪個就試錯成功了呢?建議以少量資金投資於科創板基金,這樣增加贏得概率。

3.放棄整體、關注局部,尋找市場/調控中的結構性機會。以前大家喜歡分析整體樓市如何、整體股市如何……要漲一起漲、要跌一起跌,而今後的行情大概率是結構性行情——有的漲有的跌、存在機會也存在陷阱。

對樓市投資來說,尋找政府調控限價下的價差機會、開發商維持現金流的突擊降價撿漏機會、二手房交易冷清下的筍盤機會;對股市來說,就是要關注第二條中的個股機會,盡少評判整體大勢。

舊套路正在遠去,新趨勢正在形成……你,準備好了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