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不叫座,為什麼家庭醫生在中國遇冷?

經濟 英國 加拿大 計劃生育 財經網精選 2017-05-10

叫好不叫座,為什麼家庭醫生在中國遇冷?

文/十七醬

回想看過的英劇美劇,你一定會有印象:當主人公身體抱恙時,第一時間趕來救助的或許不是來自醫院的救護團隊,而是上門服務的家庭醫生們。

在真實環境中,家庭醫生也的確是許多發達國家中居民患病時的首選求助對象,他們的存在緩解了正規醫院診療的巨大壓力。

叫好不叫座,為什麼家庭醫生在中國遇冷?

美劇《逍遙神醫》中講述有關家庭醫生的故事

而在看病難、看病貴的中國,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複雜的排隊、掛號、就診等程序,便捷的上門服務幾乎不敢想象。不過在未來,家庭醫生或許也將成為常見,至少政策方面已經開始重視,不過美好願景是否能夠順利實施?這還有待於時間的考量。

2020年每個中國家庭都有簽約醫生

昨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佈關於“做實做好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區、市)在85%以上的地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人群覆蓋率達到30%以上,老年人、兒童以及高血壓等慢性病重點人群覆蓋率達到60%以上。力爭實現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人口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衛計委方面還表示:中國將力爭實現在2020年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名合格的簽約醫生。

叫好不叫座,為什麼家庭醫生在中國遇冷?

這也就意味著,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中國的家庭醫生要達到全民普及的狀態。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普及家庭醫生真的現實嗎?

家庭醫生來自全科醫生 負責基層醫療

家庭醫生指的是經過範圍寬廣的醫學專業教育訓練的,能為家庭內的每個成員提供持續系、綜合性的醫療健康管理和預防服務的醫生。因為工作性質的不同,我們或許會認為家庭醫生是富人專屬的私人醫生,但事實情況並非如此。

家庭醫生行業最早起源於美國,目前在歐美地區,居民只要辦理了醫療保險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有些家庭醫生甚至兌現著對一個家庭幾代人的健康承諾。

叫好不叫座,為什麼家庭醫生在中國遇冷?

而在我國,家庭醫生也顯示了充分的“中國特色”,我國目前所倡導的家庭醫生更多是為了分級診療中的基層醫療甚至是鄉村醫療所服務,利用社區和家庭的衛生資源,以低廉的成本維護大多數民眾的健康以處理基層醫療的問題。

叫好不叫座,為什麼家庭醫生在中國遇冷?

中國的家庭醫生主要承擔基層醫療的工作

但與國外相同的是,我國的家庭醫生中大部分也來自於全科醫生群體。與專業治療某一類疾病的專科醫生不同,全科醫生具備綜合的醫學知識結構和實踐技能,服務於居民的前期醫療階段,監測居民健康狀況併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和常見病治療方案。

換句話說,全科醫生提供的是更為基礎和綜合的醫療服務,因此也就成為了我國倡導的家庭醫生的主力軍。

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全科醫生供給量嚴重不足、存在著巨大的缺口,這也是我國落實家庭醫生普及政策的最大障礙。

全科醫生供給不足 家庭醫生普及難落實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世界家庭醫師組織(WONCA)提出的要求:2000個居民至少要配備一個全科醫生,才能滿足基層醫療衛生保健的需求。

例如在大部分的歐美國家,全科醫生佔醫生總數30%~60%以上,承擔了其國內絕大部分的基礎保健工作。

目前我國的全科醫生屬於畢業後教育的範疇,儘管一些醫學院設立了全科醫學的專業,但要真正上崗還需要3年左右的基層實踐培訓。據統計,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經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僅有20.9萬人。粗略計算,按照聯合國的最低比例要求,我國目前全科醫生的缺口超過了40萬人。

叫好不叫座,為什麼家庭醫生在中國遇冷?

國家衛計委科教司司長秦懷金透露,我國的全科醫生的規範化培訓的工作招生非常艱難,2014年計劃1萬人的招生額度最後只招到5000人。例如青島,其計劃招聘基層全科醫生240人,僅有90人報名;南京首屆全科醫生培訓計劃招收110人,結果也只招了49人。

可見,全科醫生或家庭醫生醫生行業在中國受到遭到爆冷遭遇。而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呢?

為何家庭醫生在我國這麼冷清?

家庭醫生在中國的推行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與發達國家根深蒂固的家庭醫生文化不同,中國目前推廣家庭醫生主要是為了普及基層醫療,實現分級診療的願景。

因此經濟支撐、政策支撐、 社會支撐和技術支撐等都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家庭醫生是二流醫生?

家庭醫生制度是個舶來品,中國人並不熟悉。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人並沒有認識到家庭醫生對維護全家人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還是停留在“有病看醫生、無病不求醫”的心理,對於健康管理的意識尚未形成。因此,同樣是醫生,專科醫生的飯碗明顯更加穩妥。

另外,家庭醫生的工作較為繁雜,不僅要保證患者隨叫隨到,還要佔用大量的休息時間,因此,在職業選擇的時候,家庭醫生相對於專業醫生的確不佔優勢。

與此同時,各方對家庭醫生能力存疑還造成了他們尊嚴不保的問題。目前我國的家庭醫生一般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的醫生或鄉村醫生擔任。在患者看來,與大醫院中的專科醫生相比,家庭醫生變成了一個二流的行當,醫生自身也沒有較高的職業滿足感。

全科醫生工資過低

與大醫院的同行相比,家庭醫生的薪水相對比較低。業內普遍估算,與專科醫生相比,全科醫生的收入僅為一半左右。

造成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現行的“收支兩條線”政策,在當前的家庭醫生政策中,工作總量是固定的,也就是每位醫生固定負責的人數是有限的,績效工資佔比也很少,難以調動人員的積極性。

目前國家對於家庭醫生做出了一定的補助,例如中國的家庭醫生簽約後,得到的簽約費由社保支付,但基本在每人每月僅在10元上下。

與國外相比,美國的全科醫生排在1200個職位中的第六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都排得比較靠前,按照國際慣例,全科醫生在薪酬待遇上相對較高,而對於依託於醫保和基礎醫療基金的中國家庭醫生來說卻是很難實現的。

培養體系不規範

中國當下尚未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全科醫師培訓體系,極少有醫學院校設立全科醫學系,目前全科醫生或家庭醫生主要通過轉崗培訓、“3+2”住培、“5+3”住培和農村訂單定向等幾種方式。

而在這種情況下,培訓機構主要依託三甲醫院的專科醫生對學員進行培訓,專科醫生一般缺乏全科醫學理念,會習慣性地用專科思維培訓學員。

同時,有些基地對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老師水平也亟須提高。目前對於全科醫生的培養,師資隊伍力量薄弱,高校理論師資、臨床師資、社區基地師資不僅數量不足,更存在帶教能力不足和培訓質量不高的問題

總而言之,家庭醫生的觀念和政策雖然先進,是我國的分級診療制度完善的重要的突破口,但家庭醫生短缺的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在我國當前的許多地區中,甚至出現了社區帶頭盲目追求籤約率的情況,而這對於我國的醫療進步只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因此,家庭醫生在我國的全面普及任重而道遠,全方位落實還需一步一個腳印。

(參考資料來源:生物谷,北京商報,新京報,東方網等)

財經網(ID:caijingwangwx)出品,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