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邸明慧:以運河遺產為核心,帶動滄州“全域旅遊”發展

京杭大運河 民俗 考古 文物 燕趙都市報 燕趙都市報 2017-09-04

日前,在滄州市第一屆旅遊發展產業大會的“滄州地域文化特色與全域旅遊發展高峰論壇”上,河北省科學院地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邸明慧提出,大運河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完全可以擔當滄州全域旅遊“龍頭”產品的重任。為此,記者特地走訪了邸明慧,聽他詳解這條古老運河將如何為滄州旅遊勾勒出魅力藍圖。

專訪邸明慧:以運河遺產為核心,帶動滄州“全域旅遊”發展

專家名片:

邸明慧,河北省旅遊規劃首席專家,河北省地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旅遊資源委員會副主任、河北旅遊品質促進會會長、河北省自然保護區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等,歷任河北省旅遊業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發展規劃專家組組長。多年來一直從事旅遊開發研究。

運河文化的“華彩段”

記者:作為滄州人的“母親河”,大運河究竟給滄州帶來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中,又有哪些變成了“歷史財富”?

邸明慧:滄州可以說是一座因大運河而孕育並繁榮起來的城市。千年來,大運河養育了世世代代的滄州百姓,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商貿的繁榮和璀璨的文化。正是有了運河,滄州成了京、津、冀、魯、豫商品流通必經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成為官商巨賈“走鏢”的要道,這使滄州迎來了商業上的繁榮。另外,大運河滄州段可以說是運河文化的“華彩段”,正因為有了這條水系,所以才較早地實現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並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從資源的角度來分析大運河滄州段,有三大特點:

一是文化遺蹟數量多。大運河滄州段目前共有各類物質文化遺蹟129處,包括運河兩岸的重要碼頭、古遺址、水利設施、軍事設施、沿線墓葬、碑刻、與運河相關的古建築以及其他遺存等,其中青縣馬廠炮臺及軍營遺址、滄縣捷地鎮分洪設施及乾隆御碑、東光縣碼頭遺址及連鎮謝家壩等最具代表性。

二是文化遺產原生態性明顯。大運河的申遺是分點分段來進行的。首批申遺的“兩點一段”就包括了滄州東光縣連鎮的謝家壩。選擇河北運河段來申遺,是因為河北遺址線路清晰,體系完整,擁有較為完整的人工河道和堤防體系,代表了我國北方大運河遺產的特色。

三是文化豐富多樣。工商業文化發達,元代以來,在滄州大運河兩岸形成了一條帶狀的商業文化空間,以滄州舊城和沿岸連鎮碼頭為依託,由運河向周邊村鎮輻射。滄州境內已發現的沉船點近30處。民俗文化璀璨,大運河帶來文化的交流融合,孕育了滄州獨特的民俗民風,形成了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如武術文化、雜技文化都有著獨特的價值,而且滄州歷史名人眾多。

總之,大運河滄州段運河遺址遺蹟數量眾多,部分運河文化遺蹟品質較高,這構成運河文化帶開發的核心基礎。同時,與運河伴生的特色文化、生活習俗等元素,也是運河文化旅遊開發的重要依託。

與運河有關的“樣本”

記者:其實在滄州當地,對運河的保護與開發也是持續多年的一個話題。但是似乎這些年並沒有特別大的動作,當然,有時候“沒有動作”遠比“亂動作”要好得多。所以想請教您,不知有沒有一些富有啟迪性的“案例”來為我們提供理念與行動上的“樣本”?

邸明慧:其實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不乏“樣本”。比如杭州段大運河的文化旅遊開發最具代表性。2002年以來,運河進行了5次卓有成效的綜合保護工程,實現水上客貨運輸與旅遊的分離,先後打造了運河文化廣場、拱宸橋、小河直街、運河天地、運河新城和塘棲古鎮等重要節點。

開發措施總結起來說,要注重保護、發展節點、空間延伸、產品多元等關鍵點。

“八大戰略”助力古老運河“發新枝”

記者:大運河對滄州來說意義非凡。在新的歷史時期,滄州當地也在努力嘗試著利用好運河,如果進行旅遊開發,您會拿出怎樣的解決方案呢?

邸明慧:我認為,大運河滄州段的旅遊開發可以實施“八大戰略”。

一是加強保護。一方面,要保護好重要的遺址遺蹟等物質遺產,重要節點儘可能地恢復歷史原貌或利用現代科技向遊客展示。同時,要保護和傳承好因運河而產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要進行汙染治理,加快兩岸風景道、綠道建設,開闢景觀遊憩空間等優化運河周邊環境。

二是高點定位。以打造“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帶”為核心目標,結合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加強運河兩岸的綠化、美化,引入多元化休閒消費業態,將其打造成運河風情帶、生態體驗帶、文化產業帶。

三是打造節點。結合大運河流經區域的城市、鄉村、田園、特色農業等打造一批旅遊節點——古村、古鎮、古街區、古碼頭、連鎮謝家壩、御碑苑區、騎行綠道、滄州鐵獅古城,形成運河旅遊的載體,風貌形式要體現運河沿岸城市的文化融合。

四是創造體驗。利用運河遺產以及雜技文化、武術文化等,通過“老瓶裝新酒”“新瓶裝老酒”的方式,讓遊客能體驗、參與,讓遊客有說頭、有聽頭、有看頭、有玩頭。

五是差異發展。如吳橋縣可重點依託雜技文化,東光縣可打造運動休閒,泊頭市和滄縣可以將重點放到歷史人文方面,青縣是盤古文化,滄州中心城區是武術文化再加上綜合體驗。

六是多業融合。以大運河為核心吸引,發展文、旅產業,以多元理念為“核心”,輻射出“古典運河”“時尚運河”“生態運河”“風情運河”“創意運河”,涵蓋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文化演藝、文化會展、文化娛樂、休閒農業、工業旅遊等業態。

七是聯動全域。以大運河水系為主軸,以重要節點為吸引核,與濱海及周邊的景區點形成小環線,以此實現區域聯合發展。

八是強化合作。2014年6月京杭大運河帶沿線城市共同發表了《京杭大運河城市旅遊推廣聯盟杭州共識》,推廣整體旅遊品牌。滄州要融入京杭運河城市旅遊推廣聯盟中,開展線路、市場、文化宣傳等方面的合作,打出滄州運河旅遊的知名度,提高市場競爭力。

總之,大運河旅遊實際上是一種以水為媒介的文化旅遊。因水而生的文化形態創造了動態的文化沉澱與旅遊元素,形成了以水脈為特色的旅遊產品主線,也架構了大運河旅遊體系的基本框架。滄州的運河旅遊也要以運河遺產為核心,進行空間和內容的延展,帶動“全域旅遊”發展。

(燕趙都市報 記者 李家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