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靖邊治沙人幾十年的無悔選擇~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靖邊治沙人幾十年的無悔選擇~

治沙者總是很晚才收工。

“不叫沙給欺負死……”一場綿延70 年的治沙戰役,無數治沙英雄用生命苦守治沙一線。生存,成了治沙人最樸素的初衷。

解放初期,位於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榆林,流沙吞沒農田牧場,城鎮和村莊被風沙侵襲壓埋,沙進人退。1979年後,“三北”防護林工程、全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及陝西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動相繼啟動,極大改善了毛烏素的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圖顯示,榆林市林木面積和覆蓋率分別由新中國成立初的60萬畝和0.9%,提高到現在的2157萬畝和33%。陝西成為全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治沙戰役中,有一群治沙人默默地用一棵棵小樹苗在沙漠裡書寫自己的綠色傳奇。

張立強:把治沙變為用沙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靖邊治沙人幾十年的無悔選擇~

紅松上結出了果實,讓張立強激動不已。

一個出生在沙漠邊緣的人,從小看著母親植樹護林,耳濡目染,張立強日後很自然地走上了“植綠”之路。

以前,沒有機械,樹苗都是扛的。一天下來,母親要挖300多個坑,種300多棵樹。但辛苦並沒有帶來經濟效益。年輕的張立強開始思考,怎樣通過技術讓沙漠綠化產生效益?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靖邊治沙人幾十年的無悔選擇~

牛玉琴與兒子張立強種下一棵樟子鬆

20世紀80年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了治理沙漠的“12字方針”: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尤其是他“把治沙變為用沙”的理念讓張立強眼前一亮。為了摸清影響沙生植物生長的環境因素,他走遍全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還購買了皁角、油牡丹、歐李等不同品種的植物,在自家院子進行栽種試驗。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靖邊治沙人幾十年的無悔選擇~

樟子鬆耐旱,強大的根系還能固牢沙土。

通過試驗,張立強發現樟子鬆耐旱,強大的根系還能固牢沙土,而紅松木質好,又能產松子,效益高。將二者嫁接,沙漠就能產生經濟價值了。

經過三年不懈努力,4月13日,張立強在巡查嫁接試驗林時,驚訝地發現一棵紅松枝條上長出了黃豆大小的小果實。

“哈,打上蛋蛋咧!”這個已過而立之年的西北漢子激動得跳了起來。稍許平復,他起飛了無人機,在空中“檢閱”這片嫁接的“搖錢樹”。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靖邊治沙人幾十年的無悔選擇~

治沙者在沙地種下一棵棵樟子鬆。

郭成旺:一家四代的堅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靖邊治沙人幾十年的無悔選擇~

郭成旺一家四代。

4月的毛烏素沙漠腹地,晨風中還夾雜著一絲寒意。天剛破曉,98歲的郭成旺帶著71歲的兒子郭喜和、49歲的孫子郭建軍收拾好“傢伙”,準備進入沙地。他們要趁著沙地的氣溫還沒有升高,給新栽種的樹苗澆水固根。察覺到有響動,重孫郭濤也從炕上爬了起來,穿好衣服,和長輩們一起出發了……

1984年,聽說靖邊縣開始實施荒山荒沙劃撥到戶,承包治理,有著十多年護林員經驗的郭成旺果斷承包了離家10多公里外的4.5萬畝荒沙地。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1200元和借到的4000元,買下了5萬株樹苗,和家人一起搬進了沙窩子,開始了30多年與沙漠的艱苦鬥爭。

郭建軍說,陝北的風沙頻繁,很多時候,樹剛種下,就會被連根拔起,村裡人都笑我爺爺“瓜”,他們認為沙漠裡沒有水,種樹根本無法成活。

面對嘲諷,郭成旺並沒有放棄。在沙地中反覆栽植,他逐漸摸索到了一些經驗,樹苗的成活率越來越高。經過一家四代人的不斷努力,昔日的4.5萬畝漫漫黃沙,現在已變成了鬱鬱蔥蔥的森林。

郭濤說:“我老爺爺、爺爺、爸爸身上都有股不服輸的倔勁,我們一家幾代人就是憑著這股子倔勁,鎖牢了這片移動的沙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靖邊治沙人幾十年的無悔選擇~

新種植的成片樹木與沙漠形成鮮明的對比。

石光銀: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靖邊治沙人幾十年的無悔選擇~

石光銀查看馬鈴薯育苗情況。

30多年前的“三戰狼窩沙”拴牢了流動的沙地,讓石光銀聲名鵲起。這位昔日被人調侃的“石灰錘”,一躍成為那個時代的“沙漠男神”。他黝黑的臉上被風沙刻滿了皺紋,眼神中卻流露出與貧窮抗爭的堅毅。在定邊縣,但凡是舊相識,遇到他,都會尊稱一句:“石老英雄。”

而這位被多個“第一”榮譽加持的治沙英雄,並沒有忘記他治沙的初心:就是把治沙與致富緊密結合起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石光銀在沙窩裡長大,從記事起就飽嘗風沙之苦。從20歲擔任生產隊長開始,他便帶領群眾投身治沙事業。

1984年,石光銀成為榆林市個人承包治沙造林第一人。在家人堅決反對下,他毅然賣掉了家裡的羊和騾子,帶領群眾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治沙攻堅戰。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靖邊治沙人幾十年的無悔選擇~

定邊縣繼旺果蔬冷藏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內,工人們正在進行辣椒育苗工作。

為了使治沙能長久堅持下去,石光銀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聯合農戶治沙”的農民治沙公司。公司依託“治理荒沙,開發利用荒沙”的總體發展戰略,走“公司+農戶+基地”的新路子,把治沙與致富緊密結合起來。他帶領鄉親們全面發展馬鈴薯育苗、風沙區大棚蔬菜和養殖業等,這讓不少群眾嚐到了甜頭,收穫了經濟效益。

石光銀說:“我這輩子治沙吃了很多苦,但是樹活了,群眾過上好日子了,這讓我覺得,我吃的苦都是值得的。”(記者 張辰)

來源:陝西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