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濟南 養豬 煎餅 不完美媽媽 喜雨堂王慶華 2019-08-16
"

麻九爺

(圖文無關,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第六生產隊的牲口棚是一個很大的三合院,北屋是八間寬敞的大屋,喂牲口。除了最東面的兩間住著飼養員,其它各間都相通。晚上,卸了車的馬、騾子、牛、驢等都依次拴在各自的石槽邊。這些石槽是人民公社初期從各家收集起來的,有的光滑大青石槽可能有幾百年的歷史;白天,不需要上坡幹活的牲口都牽到院子裡拴在靠東牆的幾個木樁上。

"

麻九爺

(圖文無關,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第六生產隊的牲口棚是一個很大的三合院,北屋是八間寬敞的大屋,喂牲口。除了最東面的兩間住著飼養員,其它各間都相通。晚上,卸了車的馬、騾子、牛、驢等都依次拴在各自的石槽邊。這些石槽是人民公社初期從各家收集起來的,有的光滑大青石槽可能有幾百年的歷史;白天,不需要上坡幹活的牲口都牽到院子裡拴在靠東牆的幾個木樁上。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南屋是幾間停放大車的車棚,西屋裡則散亂地放著些農具和部分儲藏起來的種子。平日裡,這個大院子裡只住著一個喂牲口的飼養員——大夥都叫他“九常”,或許是因為他小時候生過病,臉上落下了麻子,背地後大夥都叫他“麻九常”。

在這個曾被濟南日報稱作“小清河畔衛生村”的村子裡,同姓的人都是一家。即便不同姓,也多會按照老俗傳下來的習慣彼此稱呼,這叫“街坊輩”。按輩分,我叫他“麻九爺”, 他也不以為怒。

"

麻九爺

(圖文無關,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第六生產隊的牲口棚是一個很大的三合院,北屋是八間寬敞的大屋,喂牲口。除了最東面的兩間住著飼養員,其它各間都相通。晚上,卸了車的馬、騾子、牛、驢等都依次拴在各自的石槽邊。這些石槽是人民公社初期從各家收集起來的,有的光滑大青石槽可能有幾百年的歷史;白天,不需要上坡幹活的牲口都牽到院子裡拴在靠東牆的幾個木樁上。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南屋是幾間停放大車的車棚,西屋裡則散亂地放著些農具和部分儲藏起來的種子。平日裡,這個大院子裡只住著一個喂牲口的飼養員——大夥都叫他“九常”,或許是因為他小時候生過病,臉上落下了麻子,背地後大夥都叫他“麻九常”。

在這個曾被濟南日報稱作“小清河畔衛生村”的村子裡,同姓的人都是一家。即便不同姓,也多會按照老俗傳下來的習慣彼此稱呼,這叫“街坊輩”。按輩分,我叫他“麻九爺”, 他也不以為怒。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

麻九爺

(圖文無關,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第六生產隊的牲口棚是一個很大的三合院,北屋是八間寬敞的大屋,喂牲口。除了最東面的兩間住著飼養員,其它各間都相通。晚上,卸了車的馬、騾子、牛、驢等都依次拴在各自的石槽邊。這些石槽是人民公社初期從各家收集起來的,有的光滑大青石槽可能有幾百年的歷史;白天,不需要上坡幹活的牲口都牽到院子裡拴在靠東牆的幾個木樁上。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南屋是幾間停放大車的車棚,西屋裡則散亂地放著些農具和部分儲藏起來的種子。平日裡,這個大院子裡只住著一個喂牲口的飼養員——大夥都叫他“九常”,或許是因為他小時候生過病,臉上落下了麻子,背地後大夥都叫他“麻九常”。

在這個曾被濟南日報稱作“小清河畔衛生村”的村子裡,同姓的人都是一家。即便不同姓,也多會按照老俗傳下來的習慣彼此稱呼,這叫“街坊輩”。按輩分,我叫他“麻九爺”, 他也不以為怒。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水車

從牲口棚的後門出去,背面有是一個很大的養豬的院子。院子南端是安著鉸鏈式鐵質水車的一眼井,緊靠東西兩邊的牆,各有八九個養豬用的豬圈。只是在院子的東北角有兩間小屋,供餵豬的人休息。這屋裡堆放著一些豬飼料和盛在麻袋裡的鹽,牆角還盤著一個大灶,大鐵鍋裡有時會為剛生完小豬的母豬煮些熱乎點的食物。過節殺豬的時候,也用這口大鍋燒熱水,給豬燙毛刮鬃-------

"

麻九爺

(圖文無關,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第六生產隊的牲口棚是一個很大的三合院,北屋是八間寬敞的大屋,喂牲口。除了最東面的兩間住著飼養員,其它各間都相通。晚上,卸了車的馬、騾子、牛、驢等都依次拴在各自的石槽邊。這些石槽是人民公社初期從各家收集起來的,有的光滑大青石槽可能有幾百年的歷史;白天,不需要上坡幹活的牲口都牽到院子裡拴在靠東牆的幾個木樁上。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南屋是幾間停放大車的車棚,西屋裡則散亂地放著些農具和部分儲藏起來的種子。平日裡,這個大院子裡只住著一個喂牲口的飼養員——大夥都叫他“九常”,或許是因為他小時候生過病,臉上落下了麻子,背地後大夥都叫他“麻九常”。

在這個曾被濟南日報稱作“小清河畔衛生村”的村子裡,同姓的人都是一家。即便不同姓,也多會按照老俗傳下來的習慣彼此稱呼,這叫“街坊輩”。按輩分,我叫他“麻九爺”, 他也不以為怒。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水車

從牲口棚的後門出去,背面有是一個很大的養豬的院子。院子南端是安著鉸鏈式鐵質水車的一眼井,緊靠東西兩邊的牆,各有八九個養豬用的豬圈。只是在院子的東北角有兩間小屋,供餵豬的人休息。這屋裡堆放著一些豬飼料和盛在麻袋裡的鹽,牆角還盤著一個大灶,大鐵鍋裡有時會為剛生完小豬的母豬煮些熱乎點的食物。過節殺豬的時候,也用這口大鍋燒熱水,給豬燙毛刮鬃-------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喂牛石槽

平常,麻九爺的活兒比較輕。他把吃飽了又沒出坡的牲口牽出來拴在院裡的木樁上,找一頭套上枷、矇住眼,用水車從水井裡往上提水。然後,再用獨輪車把圈裡的糞推出來堆在院子東南角上。至於牲口吃的草料,基本上不需要他動手,生產隊會定期派人來鍘草,或直接送來從莊稼地裡砍來的青草,他只需要張羅一下就行。

每到傍晚,生產隊收了工,車把式卸車後都會讓大牲口(我們叫頭牯)先在院子裡空地上打滾兒、放鬆,然後刷體、飲水,交給麻九爺牽到屋裡拴在石槽上。也有些牲口不用這樣麻煩——像牛,直接飲水後就牽到屋裡去吃草。

"

麻九爺

(圖文無關,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第六生產隊的牲口棚是一個很大的三合院,北屋是八間寬敞的大屋,喂牲口。除了最東面的兩間住著飼養員,其它各間都相通。晚上,卸了車的馬、騾子、牛、驢等都依次拴在各自的石槽邊。這些石槽是人民公社初期從各家收集起來的,有的光滑大青石槽可能有幾百年的歷史;白天,不需要上坡幹活的牲口都牽到院子裡拴在靠東牆的幾個木樁上。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南屋是幾間停放大車的車棚,西屋裡則散亂地放著些農具和部分儲藏起來的種子。平日裡,這個大院子裡只住著一個喂牲口的飼養員——大夥都叫他“九常”,或許是因為他小時候生過病,臉上落下了麻子,背地後大夥都叫他“麻九常”。

在這個曾被濟南日報稱作“小清河畔衛生村”的村子裡,同姓的人都是一家。即便不同姓,也多會按照老俗傳下來的習慣彼此稱呼,這叫“街坊輩”。按輩分,我叫他“麻九爺”, 他也不以為怒。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水車

從牲口棚的後門出去,背面有是一個很大的養豬的院子。院子南端是安著鉸鏈式鐵質水車的一眼井,緊靠東西兩邊的牆,各有八九個養豬用的豬圈。只是在院子的東北角有兩間小屋,供餵豬的人休息。這屋裡堆放著一些豬飼料和盛在麻袋裡的鹽,牆角還盤著一個大灶,大鐵鍋裡有時會為剛生完小豬的母豬煮些熱乎點的食物。過節殺豬的時候,也用這口大鍋燒熱水,給豬燙毛刮鬃-------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喂牛石槽

平常,麻九爺的活兒比較輕。他把吃飽了又沒出坡的牲口牽出來拴在院裡的木樁上,找一頭套上枷、矇住眼,用水車從水井裡往上提水。然後,再用獨輪車把圈裡的糞推出來堆在院子東南角上。至於牲口吃的草料,基本上不需要他動手,生產隊會定期派人來鍘草,或直接送來從莊稼地裡砍來的青草,他只需要張羅一下就行。

每到傍晚,生產隊收了工,車把式卸車後都會讓大牲口(我們叫頭牯)先在院子裡空地上打滾兒、放鬆,然後刷體、飲水,交給麻九爺牽到屋裡拴在石槽上。也有些牲口不用這樣麻煩——像牛,直接飲水後就牽到屋裡去吃草。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到了這個時候,麻九爺就開始忙了。他用大竹篩子來回給各個石槽上草料。冬天的主料多是鍘碎的莊稼秸稈,有時也會添些糧食。只有特別出力乾重活的馬,才能享受到吃精料的待遇——這些精料多是炒熟的黃豆(我們叫它料豆)。據說如果大牲口不吃料就會掉膘,沒勁拉載沉重的大車或耕田犁地。夜深了,也會起來再給牲口添加一些草料。

"

麻九爺

(圖文無關,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第六生產隊的牲口棚是一個很大的三合院,北屋是八間寬敞的大屋,喂牲口。除了最東面的兩間住著飼養員,其它各間都相通。晚上,卸了車的馬、騾子、牛、驢等都依次拴在各自的石槽邊。這些石槽是人民公社初期從各家收集起來的,有的光滑大青石槽可能有幾百年的歷史;白天,不需要上坡幹活的牲口都牽到院子裡拴在靠東牆的幾個木樁上。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南屋是幾間停放大車的車棚,西屋裡則散亂地放著些農具和部分儲藏起來的種子。平日裡,這個大院子裡只住著一個喂牲口的飼養員——大夥都叫他“九常”,或許是因為他小時候生過病,臉上落下了麻子,背地後大夥都叫他“麻九常”。

在這個曾被濟南日報稱作“小清河畔衛生村”的村子裡,同姓的人都是一家。即便不同姓,也多會按照老俗傳下來的習慣彼此稱呼,這叫“街坊輩”。按輩分,我叫他“麻九爺”, 他也不以為怒。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水車

從牲口棚的後門出去,背面有是一個很大的養豬的院子。院子南端是安著鉸鏈式鐵質水車的一眼井,緊靠東西兩邊的牆,各有八九個養豬用的豬圈。只是在院子的東北角有兩間小屋,供餵豬的人休息。這屋裡堆放著一些豬飼料和盛在麻袋裡的鹽,牆角還盤著一個大灶,大鐵鍋裡有時會為剛生完小豬的母豬煮些熱乎點的食物。過節殺豬的時候,也用這口大鍋燒熱水,給豬燙毛刮鬃-------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喂牛石槽

平常,麻九爺的活兒比較輕。他把吃飽了又沒出坡的牲口牽出來拴在院裡的木樁上,找一頭套上枷、矇住眼,用水車從水井裡往上提水。然後,再用獨輪車把圈裡的糞推出來堆在院子東南角上。至於牲口吃的草料,基本上不需要他動手,生產隊會定期派人來鍘草,或直接送來從莊稼地裡砍來的青草,他只需要張羅一下就行。

每到傍晚,生產隊收了工,車把式卸車後都會讓大牲口(我們叫頭牯)先在院子裡空地上打滾兒、放鬆,然後刷體、飲水,交給麻九爺牽到屋裡拴在石槽上。也有些牲口不用這樣麻煩——像牛,直接飲水後就牽到屋裡去吃草。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到了這個時候,麻九爺就開始忙了。他用大竹篩子來回給各個石槽上草料。冬天的主料多是鍘碎的莊稼秸稈,有時也會添些糧食。只有特別出力乾重活的馬,才能享受到吃精料的待遇——這些精料多是炒熟的黃豆(我們叫它料豆)。據說如果大牲口不吃料就會掉膘,沒勁拉載沉重的大車或耕田犁地。夜深了,也會起來再給牲口添加一些草料。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小時候,我常到牲口棚裡去找麻九爺玩,有時也是為了吃些炒熟的豆子。這在那缺吃少喝的貧困年代,已是不容易得到的吃食。

麻九爺是個高大而又健壯的老光棍,特別會講故事。也只有講故事的時候,他那眯著的小圓眼才會瞪起來,顯得格外有精神。

麻九爺平時就住在這裡,很少回家。有一回,他讓我一塊去他家裡拿點東西,他那破家卻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麻九爺的家在整個村莊的最北面,遠遠地就可以看到院子裡那三棵扭扭歪歪、隨意生長的百年老榆樹。想進入他的院子毫不費力——朝東面臨街既無院牆又無大門,亦或許是早就傾塌了?也可能從來就不曾有過。祖上留下來的幾間土坯草房,僅剩下東邊兩間;西邊坍塌掉的幾間早就露出了天空,朽壞的粗大榆木樑仍然斜撐在最初掉下來的地方,雜亂的蒿草早已把原來是房間的地方填滿。只有靠低矮的西牆與前鄰相連,才勉強算得上是個院落的樣子。

在這荒蕪院子的中間,有個用紅土摻草製成的小土灶——村民們把這種不需要風箱的土灶稱之為“懶漢爐子”,上面架著一口薰得黢黑的雙耳鐵鍋,鍋裡面還存著上次做飯後的殘湯剩飯。灶邊是一個缺了沿的大瓦缸,半缸水上飄浮著長滿青色苔斑的水瓢。隨著來人,驚得一群正在覓食的麻雀轟然而起。有的驚飛而遠去,也有幾隻盤旋後又落在了老榆樹的枝頭。院子的西南角落裡,藉著前鄰家的屋牆,用一小段殘破的土坯牆掩成一個露天的茅廁。

麻九爺兩片木板屋門只是象徵性的用鐵搭鏈掛著,“根本用不著上鎖,咱也沒有什麼可偷的東西”麻九爺不以為然地對我說。說話時,他得意地露出了那半嘴黑黃的牙,那顆金屬的假牙格外顯眼。

屋門“吱扭”一下打開,屋子裡都是被煙火燻黑的牆壁,看不出本來面目、汙漬斑斑的破桌子上落滿了厚厚的一層積灰。我敢說這是我在村裡見過的最髒的人家!土炕上的被褥胡亂地推著,根本看不出什麼顏色。被褥四周露出了鋪在土炕上的黃色麥秸——是打完場後壓扁的那種。

麻九爺的祖上是幹啥的?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打小就死了爹,只和母親相依為命、苦度時光,也沒有什麼近支族親。老人們傳說,麻九爺的娘是個大高個兒的長臉女人,靠攤煎餅維持娘倆的生活。一年四季,她總是坐在煙熏火燎的鏊子前,攤好煎餅,再擔著挑子去串鄉叫賣。據說她的嗓門很大,站在街上拖著長腔吆喝一聲:“油煎餅——熱煎餅——”,三裡地外的趙王河橋上都能聽得見!

麻九爺的娘沒工夫管他,他從小就很淘氣,也沒讀過書。但他卻身手敏捷、體格強壯。那時,每逢過年,村莊裡的人們都要組織“玩燈”,俺村的傳統是“四蟹燈”和“貓蝶富貴”。

"

麻九爺

(圖文無關,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第六生產隊的牲口棚是一個很大的三合院,北屋是八間寬敞的大屋,喂牲口。除了最東面的兩間住著飼養員,其它各間都相通。晚上,卸了車的馬、騾子、牛、驢等都依次拴在各自的石槽邊。這些石槽是人民公社初期從各家收集起來的,有的光滑大青石槽可能有幾百年的歷史;白天,不需要上坡幹活的牲口都牽到院子裡拴在靠東牆的幾個木樁上。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南屋是幾間停放大車的車棚,西屋裡則散亂地放著些農具和部分儲藏起來的種子。平日裡,這個大院子裡只住著一個喂牲口的飼養員——大夥都叫他“九常”,或許是因為他小時候生過病,臉上落下了麻子,背地後大夥都叫他“麻九常”。

在這個曾被濟南日報稱作“小清河畔衛生村”的村子裡,同姓的人都是一家。即便不同姓,也多會按照老俗傳下來的習慣彼此稱呼,這叫“街坊輩”。按輩分,我叫他“麻九爺”, 他也不以為怒。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水車

從牲口棚的後門出去,背面有是一個很大的養豬的院子。院子南端是安著鉸鏈式鐵質水車的一眼井,緊靠東西兩邊的牆,各有八九個養豬用的豬圈。只是在院子的東北角有兩間小屋,供餵豬的人休息。這屋裡堆放著一些豬飼料和盛在麻袋裡的鹽,牆角還盤著一個大灶,大鐵鍋裡有時會為剛生完小豬的母豬煮些熱乎點的食物。過節殺豬的時候,也用這口大鍋燒熱水,給豬燙毛刮鬃-------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喂牛石槽

平常,麻九爺的活兒比較輕。他把吃飽了又沒出坡的牲口牽出來拴在院裡的木樁上,找一頭套上枷、矇住眼,用水車從水井裡往上提水。然後,再用獨輪車把圈裡的糞推出來堆在院子東南角上。至於牲口吃的草料,基本上不需要他動手,生產隊會定期派人來鍘草,或直接送來從莊稼地裡砍來的青草,他只需要張羅一下就行。

每到傍晚,生產隊收了工,車把式卸車後都會讓大牲口(我們叫頭牯)先在院子裡空地上打滾兒、放鬆,然後刷體、飲水,交給麻九爺牽到屋裡拴在石槽上。也有些牲口不用這樣麻煩——像牛,直接飲水後就牽到屋裡去吃草。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到了這個時候,麻九爺就開始忙了。他用大竹篩子來回給各個石槽上草料。冬天的主料多是鍘碎的莊稼秸稈,有時也會添些糧食。只有特別出力乾重活的馬,才能享受到吃精料的待遇——這些精料多是炒熟的黃豆(我們叫它料豆)。據說如果大牲口不吃料就會掉膘,沒勁拉載沉重的大車或耕田犁地。夜深了,也會起來再給牲口添加一些草料。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小時候,我常到牲口棚裡去找麻九爺玩,有時也是為了吃些炒熟的豆子。這在那缺吃少喝的貧困年代,已是不容易得到的吃食。

麻九爺是個高大而又健壯的老光棍,特別會講故事。也只有講故事的時候,他那眯著的小圓眼才會瞪起來,顯得格外有精神。

麻九爺平時就住在這裡,很少回家。有一回,他讓我一塊去他家裡拿點東西,他那破家卻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麻九爺的家在整個村莊的最北面,遠遠地就可以看到院子裡那三棵扭扭歪歪、隨意生長的百年老榆樹。想進入他的院子毫不費力——朝東面臨街既無院牆又無大門,亦或許是早就傾塌了?也可能從來就不曾有過。祖上留下來的幾間土坯草房,僅剩下東邊兩間;西邊坍塌掉的幾間早就露出了天空,朽壞的粗大榆木樑仍然斜撐在最初掉下來的地方,雜亂的蒿草早已把原來是房間的地方填滿。只有靠低矮的西牆與前鄰相連,才勉強算得上是個院落的樣子。

在這荒蕪院子的中間,有個用紅土摻草製成的小土灶——村民們把這種不需要風箱的土灶稱之為“懶漢爐子”,上面架著一口薰得黢黑的雙耳鐵鍋,鍋裡面還存著上次做飯後的殘湯剩飯。灶邊是一個缺了沿的大瓦缸,半缸水上飄浮著長滿青色苔斑的水瓢。隨著來人,驚得一群正在覓食的麻雀轟然而起。有的驚飛而遠去,也有幾隻盤旋後又落在了老榆樹的枝頭。院子的西南角落裡,藉著前鄰家的屋牆,用一小段殘破的土坯牆掩成一個露天的茅廁。

麻九爺兩片木板屋門只是象徵性的用鐵搭鏈掛著,“根本用不著上鎖,咱也沒有什麼可偷的東西”麻九爺不以為然地對我說。說話時,他得意地露出了那半嘴黑黃的牙,那顆金屬的假牙格外顯眼。

屋門“吱扭”一下打開,屋子裡都是被煙火燻黑的牆壁,看不出本來面目、汙漬斑斑的破桌子上落滿了厚厚的一層積灰。我敢說這是我在村裡見過的最髒的人家!土炕上的被褥胡亂地推著,根本看不出什麼顏色。被褥四周露出了鋪在土炕上的黃色麥秸——是打完場後壓扁的那種。

麻九爺的祖上是幹啥的?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打小就死了爹,只和母親相依為命、苦度時光,也沒有什麼近支族親。老人們傳說,麻九爺的娘是個大高個兒的長臉女人,靠攤煎餅維持娘倆的生活。一年四季,她總是坐在煙熏火燎的鏊子前,攤好煎餅,再擔著挑子去串鄉叫賣。據說她的嗓門很大,站在街上拖著長腔吆喝一聲:“油煎餅——熱煎餅——”,三裡地外的趙王河橋上都能聽得見!

麻九爺的娘沒工夫管他,他從小就很淘氣,也沒讀過書。但他卻身手敏捷、體格強壯。那時,每逢過年,村莊裡的人們都要組織“玩燈”,俺村的傳統是“四蟹燈”和“貓蝶富貴”。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四蟹燈場景

這“四蟹燈”是描寫漁夫打魚、摸蝦、掐王八、逮嘎喇,反映的是大、小清河岸邊的水鄉生活;而“貓蝶富貴”則取(耄耋富貴)諧音,比喻長壽富貴,取貓、蝴蝶、老鼠等形象。少年時代麻九爺裝扮“貓”,三張八仙桌摞起來,他能一個箭步竄上去,往往會引得一片叫好,這是他在村子裡外最風光的時候。

等他稍大一些,並沒有跟著他娘去賣煎餅,而是靠著自己的力氣挑著油鹽醬醋去沿街叫賣:“也有醬油也有醋,九常也有臭豆腐”。儘管他很有力氣,走街串巷也不怕吃苦,可這種小本生意能混上飯吃就不錯了,直到他娘去世,也沒能娶上個媳婦。

"

麻九爺

(圖文無關,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第六生產隊的牲口棚是一個很大的三合院,北屋是八間寬敞的大屋,喂牲口。除了最東面的兩間住著飼養員,其它各間都相通。晚上,卸了車的馬、騾子、牛、驢等都依次拴在各自的石槽邊。這些石槽是人民公社初期從各家收集起來的,有的光滑大青石槽可能有幾百年的歷史;白天,不需要上坡幹活的牲口都牽到院子裡拴在靠東牆的幾個木樁上。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南屋是幾間停放大車的車棚,西屋裡則散亂地放著些農具和部分儲藏起來的種子。平日裡,這個大院子裡只住著一個喂牲口的飼養員——大夥都叫他“九常”,或許是因為他小時候生過病,臉上落下了麻子,背地後大夥都叫他“麻九常”。

在這個曾被濟南日報稱作“小清河畔衛生村”的村子裡,同姓的人都是一家。即便不同姓,也多會按照老俗傳下來的習慣彼此稱呼,這叫“街坊輩”。按輩分,我叫他“麻九爺”, 他也不以為怒。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水車

從牲口棚的後門出去,背面有是一個很大的養豬的院子。院子南端是安著鉸鏈式鐵質水車的一眼井,緊靠東西兩邊的牆,各有八九個養豬用的豬圈。只是在院子的東北角有兩間小屋,供餵豬的人休息。這屋裡堆放著一些豬飼料和盛在麻袋裡的鹽,牆角還盤著一個大灶,大鐵鍋裡有時會為剛生完小豬的母豬煮些熱乎點的食物。過節殺豬的時候,也用這口大鍋燒熱水,給豬燙毛刮鬃-------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喂牛石槽

平常,麻九爺的活兒比較輕。他把吃飽了又沒出坡的牲口牽出來拴在院裡的木樁上,找一頭套上枷、矇住眼,用水車從水井裡往上提水。然後,再用獨輪車把圈裡的糞推出來堆在院子東南角上。至於牲口吃的草料,基本上不需要他動手,生產隊會定期派人來鍘草,或直接送來從莊稼地裡砍來的青草,他只需要張羅一下就行。

每到傍晚,生產隊收了工,車把式卸車後都會讓大牲口(我們叫頭牯)先在院子裡空地上打滾兒、放鬆,然後刷體、飲水,交給麻九爺牽到屋裡拴在石槽上。也有些牲口不用這樣麻煩——像牛,直接飲水後就牽到屋裡去吃草。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到了這個時候,麻九爺就開始忙了。他用大竹篩子來回給各個石槽上草料。冬天的主料多是鍘碎的莊稼秸稈,有時也會添些糧食。只有特別出力乾重活的馬,才能享受到吃精料的待遇——這些精料多是炒熟的黃豆(我們叫它料豆)。據說如果大牲口不吃料就會掉膘,沒勁拉載沉重的大車或耕田犁地。夜深了,也會起來再給牲口添加一些草料。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小時候,我常到牲口棚裡去找麻九爺玩,有時也是為了吃些炒熟的豆子。這在那缺吃少喝的貧困年代,已是不容易得到的吃食。

麻九爺是個高大而又健壯的老光棍,特別會講故事。也只有講故事的時候,他那眯著的小圓眼才會瞪起來,顯得格外有精神。

麻九爺平時就住在這裡,很少回家。有一回,他讓我一塊去他家裡拿點東西,他那破家卻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麻九爺的家在整個村莊的最北面,遠遠地就可以看到院子裡那三棵扭扭歪歪、隨意生長的百年老榆樹。想進入他的院子毫不費力——朝東面臨街既無院牆又無大門,亦或許是早就傾塌了?也可能從來就不曾有過。祖上留下來的幾間土坯草房,僅剩下東邊兩間;西邊坍塌掉的幾間早就露出了天空,朽壞的粗大榆木樑仍然斜撐在最初掉下來的地方,雜亂的蒿草早已把原來是房間的地方填滿。只有靠低矮的西牆與前鄰相連,才勉強算得上是個院落的樣子。

在這荒蕪院子的中間,有個用紅土摻草製成的小土灶——村民們把這種不需要風箱的土灶稱之為“懶漢爐子”,上面架著一口薰得黢黑的雙耳鐵鍋,鍋裡面還存著上次做飯後的殘湯剩飯。灶邊是一個缺了沿的大瓦缸,半缸水上飄浮著長滿青色苔斑的水瓢。隨著來人,驚得一群正在覓食的麻雀轟然而起。有的驚飛而遠去,也有幾隻盤旋後又落在了老榆樹的枝頭。院子的西南角落裡,藉著前鄰家的屋牆,用一小段殘破的土坯牆掩成一個露天的茅廁。

麻九爺兩片木板屋門只是象徵性的用鐵搭鏈掛著,“根本用不著上鎖,咱也沒有什麼可偷的東西”麻九爺不以為然地對我說。說話時,他得意地露出了那半嘴黑黃的牙,那顆金屬的假牙格外顯眼。

屋門“吱扭”一下打開,屋子裡都是被煙火燻黑的牆壁,看不出本來面目、汙漬斑斑的破桌子上落滿了厚厚的一層積灰。我敢說這是我在村裡見過的最髒的人家!土炕上的被褥胡亂地推著,根本看不出什麼顏色。被褥四周露出了鋪在土炕上的黃色麥秸——是打完場後壓扁的那種。

麻九爺的祖上是幹啥的?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打小就死了爹,只和母親相依為命、苦度時光,也沒有什麼近支族親。老人們傳說,麻九爺的娘是個大高個兒的長臉女人,靠攤煎餅維持娘倆的生活。一年四季,她總是坐在煙熏火燎的鏊子前,攤好煎餅,再擔著挑子去串鄉叫賣。據說她的嗓門很大,站在街上拖著長腔吆喝一聲:“油煎餅——熱煎餅——”,三裡地外的趙王河橋上都能聽得見!

麻九爺的娘沒工夫管他,他從小就很淘氣,也沒讀過書。但他卻身手敏捷、體格強壯。那時,每逢過年,村莊裡的人們都要組織“玩燈”,俺村的傳統是“四蟹燈”和“貓蝶富貴”。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四蟹燈場景

這“四蟹燈”是描寫漁夫打魚、摸蝦、掐王八、逮嘎喇,反映的是大、小清河岸邊的水鄉生活;而“貓蝶富貴”則取(耄耋富貴)諧音,比喻長壽富貴,取貓、蝴蝶、老鼠等形象。少年時代麻九爺裝扮“貓”,三張八仙桌摞起來,他能一個箭步竄上去,往往會引得一片叫好,這是他在村子裡外最風光的時候。

等他稍大一些,並沒有跟著他娘去賣煎餅,而是靠著自己的力氣挑著油鹽醬醋去沿街叫賣:“也有醬油也有醋,九常也有臭豆腐”。儘管他很有力氣,走街串巷也不怕吃苦,可這種小本生意能混上飯吃就不錯了,直到他娘去世,也沒能娶上個媳婦。

濟南小清河畔,把老婆送給別人的麻九爺

父親與麻九爺挺能談得來,我經常坐在喂牲口的大石槽旁,一邊吃著炒黃豆,一邊聽麻九爺與父親談古說今。“ 韓復渠 做山東省主席時的種種令人捧腹的趣聞,張宗昌是如何被鄰村北辛店的鄭繼成替父報仇、殺死在濟南火車站,死後連口棺材都買不著(張宗昌身高兩米多,被稱為‘狗肉將軍’, 百姓都恨他,棺材店老闆都說:‘沒合適的’不賣給他用。)”。“濟南解放後,王耀武怎樣躲進農民拉大糞的車混出城,又如何在莊稼地裡解大便因用‘手紙’而被識破抓獲······”

麻九爺沒別的愛好,只是特別嗜茶,他那老茶壺裡幾乎經常裝有小半壺茶葉。多年的嗜茶如命,給他悲苦的生活似乎增添了些許快慰,他自己還總結出一套“茶經”:

“頭壺有土,二壺瞧苦,三壺沒色(SHEI),四壺蹦德(DEI) ”

“喝茶不燙嘴,不如喝涼水。”

他經常燒好熱水請我父親過去喝茶,有時也會到我家來喝茶。

記得有一次我好奇地問他:“九爺,您為什麼沒有老婆孩子?”聽了這句話,他像是被刺了一下,愕然一驚,張開掉了幾個牙的嘴想說什麼。可是張了半天嘴,竟然什麼也沒說上來。最後,他神祕的笑了一下搖搖頭說:“爺兒們,有些事你還不懂!其實一個人過日子也挺好的。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父親示意我趕快離開,不要再問了。

多年後才知道麻九爺也曾有段姻緣,不過他對這段不長的婚史諱莫如深,對誰也不講。

麻九爺二十幾歲時,黃河北面鬧水災,從濟陽來了一群逃難的人。其中有一個叫“黑妹”,約莫也二十多歲,只不過長得又瘦、又黑、又醜,還長著兩個獠牙。那時,麻九爺也不小了,滿臉麻子,一個人,家裡又窮,哪個閨女能看上她?在街房鄰居的撮合下,麻九爺娶了黑妹子,可誰也不會想到——他們結婚沒幾天,就發生了一件奇奇怪怪的事。他把自己的媳婦讓給了本村另外一個窮漢子,還搭上了幾十塊錢和一袋子高粱 。

黑妹給那位窮漢一連生了幾個兒女,兩個人的日子慢慢好起來,自己的模樣也發變得讓人順眼了些。而麻九爺,依然是獨身一人。(待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