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特殊兒童 首藝聯舉辦紀錄片《梧桐樹》展映活動

關注特殊兒童 首藝聯舉辦紀錄片《梧桐樹》展映活動

映後交流會。主辦方供圖

映後交流會。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戴夢嵐)看不到、聽不見、說不出,世界還存在嗎?導演蘇青和米娜的作品——紀錄片《梧桐樹》給出的答案是,世界不僅依然存在,而且它像梧桐樹一樣,充滿向上生長的力量。在《梧桐樹》裡,盲、聾、啞的孩子們即便身體殘疾,卻熱愛生活,勇於追夢。

6月3日晚,首都之星藝術影廳聯盟(簡稱首藝聯)在北京舉辦《梧桐樹》展映活動,導演米娜和剪輯師兼製片人郭曉東到場與觀眾交流。

關注特殊兒童 首藝聯舉辦紀錄片《梧桐樹》展映活動

導演米娜現場教觀眾手語。主辦方供圖

從2011年開始,蘇青和妻子米娜連續6年前往鄭州一所盲聾啞學校,用超過500個小時的影像記錄了這所學校幾個孩子的成長與夢想。曹寒子,青春期的她有無數的問題希望得到解答;張丹彤,從小學習豫劇,期待通過電視選秀節目獲得關注;李聰,將改變社會現實的理想寄語小烏龜;王怡文,希望自導自演一場意大利歌劇……

米娜介紹了拍攝此片的初衷。“蘇青的大哥是聾人,小時候大哥經常帶他玩耍,長期跟大哥在一起,蘇青慢慢學會了手語,他是家裡唯一可以用手語與大哥正常溝通的人。每到過年時大哥就非常盼望蘇青回家,因為平時過的很孤獨。不幸的是,後來大哥患病離世。”此後,蘇青萌生了通過創作來了解、接近、紀念大哥的想法。

關注特殊兒童 首藝聯舉辦紀錄片《梧桐樹》展映活動

觀眾導演現場合影。主辦方供圖

有觀眾提問,如何將超過500個小時的素材剪成2個小時的電影?郭曉東迴應說:“我的剪輯線索是,這些孩子展現的一種共性——脆弱的美感。”米娜則認為,她和蘇青想通過影片表達的是陪伴和關愛,影片定名為《梧桐樹》,亦是因為校園裡的梧桐樹葉生葉落,陪伴著孩子們一年年走進校園,同時走向社會。米娜還現場教觀眾“你好!”“你很棒!”等簡單的手語手勢。

據悉,此次《梧桐樹》展映是“首藝聯·關注未來——優秀兒童題材電影展映”的組成部分。6月1日至16日,首藝聯旗下20餘家商業影院和多所高校還將放映《我的影子在奔跑》《蜻蜓少年》《米花之味》三部兒童題材電影。

關注特殊兒童 首藝聯舉辦紀錄片《梧桐樹》展映活動

剪輯師兼製片人郭曉東。主辦方供圖

《我的影子在奔跑》把鏡頭對準一個單親的自閉症兒童家庭,觀眾可通過張靜初飾演的母親,感受到自閉症兒童家庭生活的曲折與艱難;《蜻蜓少年》和《米花之味》則將背景置於鄉村,以孩童視角,在美輪美奐的山水田園中譜寫了兩段充滿諧趣的桃源詩歌,同時也隱含了城鄉差距等問題。

記者瞭解到,《梧桐樹》《蜻蜓少年》《米花之味》《我的影子在奔跑》這四部影片均是從青年影展過往的競賽作品和大象點映片庫中精選而出,觀賞性與思想性兼具。觀眾可關注“首都之星藝術影廳聯盟”微信公眾號,查詢影片購票信息。

首藝聯負責人表示,首藝聯堅持落實主辦單位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與北京市電影局“弘揚主流價值、引領大眾審美”的主旨要求,將這些小眾題材影片重新予以“整合”,使其擁有更多的放映機會。希望此次展映活動引起全社會關注農村兒童、特殊兒童、留守兒童等群體在成長中的境遇與困惑。(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