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

近日,一部紀錄片爆了!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做《徒手攀巖》,在觀影前,我的朋友們都好心提醒我,一定要帶好紙巾。我當時還疑惑,這電影看上去不像個有淚點的影片啊!朋友則表示,紙巾不是用來擦淚的,而是用來擦汗的!

觀影后才徹底明白,整部紀錄片的節奏驚心動魄、恰到好處,尤其是到最後,男主角真正開始挑戰酋長巖的時候,他的每一次小失誤或者攀登的小轉折都會讓影院的觀眾捏了把冷汗。

整部影片的觀影體驗,是將男主角的境遇和心境成功移植到了觀眾的身上,真正達到了“共情”的作用。

"

近日,一部紀錄片爆了!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做《徒手攀巖》,在觀影前,我的朋友們都好心提醒我,一定要帶好紙巾。我當時還疑惑,這電影看上去不像個有淚點的影片啊!朋友則表示,紙巾不是用來擦淚的,而是用來擦汗的!

觀影后才徹底明白,整部紀錄片的節奏驚心動魄、恰到好處,尤其是到最後,男主角真正開始挑戰酋長巖的時候,他的每一次小失誤或者攀登的小轉折都會讓影院的觀眾捏了把冷汗。

整部影片的觀影體驗,是將男主角的境遇和心境成功移植到了觀眾的身上,真正達到了“共情”的作用。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作為一部紀錄片,能夠達到和故事片等同的觀影體驗是非常難得的,這也得益於紀錄片導演大膽地打破了紀錄片與故事片的壁壘,用故事片的敘事模式來記錄攀巖大師亞歷克斯的真實故事。提醒觀眾們,煩請將這部紀錄片當成是一部傳記電影來看,不要帶有紀錄片枯燥無聊的固有印象。


建置:一位徒手攀巖大師的自我修養

根據悉德菲爾德總結出來的電影理論,影片的前三十分鐘是建置的過程,也就是用最快的方式讓觀眾們明白影片的起點和終點、每個人物的性格和動機以及影片的整體風格。

《徒手攀巖》同樣套用了這樣的模式,在影片開頭,向觀眾們科普了徒手攀巖以及本片的主人公亞歷克斯,同時向觀眾們客觀呈現了這項極限運動的危險係數,增強了影片的懸念性和可看性。

不僅如此,影片還明確地表現了亞歷克斯的人物動機,即他的終極目標,那就是挑戰酋長巖。從紀錄片給出的數據來看,許多同行們都身葬酋長巖,那麼從而引發了觀眾們的疑惑:“亞歷克斯會成功嗎?”

作為一部正敘結構的紀錄片,對於這個結果,就連拍攝團隊也是未知的,因此在最終亞歷克斯挑戰酋長巖的時候,連拍攝團隊的成員都“沒眼看”。通過拍攝工作人員的神態,成功拉近了觀眾們與紀錄片的距離、與片中人物的距離,成功建立起了情感鏈接,對於觀眾來說,工作人員成功表現出了自己的觀影狀態。

"

近日,一部紀錄片爆了!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做《徒手攀巖》,在觀影前,我的朋友們都好心提醒我,一定要帶好紙巾。我當時還疑惑,這電影看上去不像個有淚點的影片啊!朋友則表示,紙巾不是用來擦淚的,而是用來擦汗的!

觀影后才徹底明白,整部紀錄片的節奏驚心動魄、恰到好處,尤其是到最後,男主角真正開始挑戰酋長巖的時候,他的每一次小失誤或者攀登的小轉折都會讓影院的觀眾捏了把冷汗。

整部影片的觀影體驗,是將男主角的境遇和心境成功移植到了觀眾的身上,真正達到了“共情”的作用。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作為一部紀錄片,能夠達到和故事片等同的觀影體驗是非常難得的,這也得益於紀錄片導演大膽地打破了紀錄片與故事片的壁壘,用故事片的敘事模式來記錄攀巖大師亞歷克斯的真實故事。提醒觀眾們,煩請將這部紀錄片當成是一部傳記電影來看,不要帶有紀錄片枯燥無聊的固有印象。


建置:一位徒手攀巖大師的自我修養

根據悉德菲爾德總結出來的電影理論,影片的前三十分鐘是建置的過程,也就是用最快的方式讓觀眾們明白影片的起點和終點、每個人物的性格和動機以及影片的整體風格。

《徒手攀巖》同樣套用了這樣的模式,在影片開頭,向觀眾們科普了徒手攀巖以及本片的主人公亞歷克斯,同時向觀眾們客觀呈現了這項極限運動的危險係數,增強了影片的懸念性和可看性。

不僅如此,影片還明確地表現了亞歷克斯的人物動機,即他的終極目標,那就是挑戰酋長巖。從紀錄片給出的數據來看,許多同行們都身葬酋長巖,那麼從而引發了觀眾們的疑惑:“亞歷克斯會成功嗎?”

作為一部正敘結構的紀錄片,對於這個結果,就連拍攝團隊也是未知的,因此在最終亞歷克斯挑戰酋長巖的時候,連拍攝團隊的成員都“沒眼看”。通過拍攝工作人員的神態,成功拉近了觀眾們與紀錄片的距離、與片中人物的距離,成功建立起了情感鏈接,對於觀眾來說,工作人員成功表現出了自己的觀影狀態。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好萊塢的電影總是喜歡在影片開頭設計一個懸念,也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主人公能否完成這樣的艱鉅任務成為了懸念,而這樣的劇作模式也被應用在了該紀錄片中。攀登酋長巖有可能成為亞歷克斯生命的終點,也有可能是他事業的巔峰,對於成敗,亞歷克斯似乎顯得非常坦然。

在影片紀錄的過程中,觀眾們通過觀察亞歷克斯為這次挑戰所做出的的練習,能夠感受到這次挑戰的難度。一向無所畏懼的亞歷克斯,甚至在一次挑戰之前退縮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挑戰非同小可,最後一次的挑戰能否成功,是牽引著觀眾繼續觀影的動力。


B故事:紀錄片也需要“撒糖產糧”

所謂的B故事,是劇作理論中的一個名詞,是指主線劇情以外的輔助線索。一般的影片或劇集都以愛情作為B故事,而《徒手攀巖》也告訴觀眾,紀錄片同樣少不了B故事。

大概是影片進行到20分鐘左右的時候,亞歷克斯在鏡頭前表示,攀巖者的戀愛之路是非常坎坷的,而他非常幸運地擁有一位女朋友。

這波狗糧真的可以!但是亞歷克斯隨後表示,攀巖第一位,女友第二位。聽上去是不是非常渣男?但看到亞歷克斯和女朋友珊妮的相處模式時,真的會被兩個人的甜蜜露出“姨母笑”,真的太甜了!

亞歷克斯和珊妮是在西雅圖認識的,當時亞歷克斯正在創作自己的新書,和女友的相遇也是一次浪漫的收穫。自此後,他就開始和女友約會,但是每一次的約會都是戶外攀巖,不由覺得這樣的約會方式非常特別。但或許也是因為太愛亞歷克斯,珊妮默默支持著亞歷克斯的夢想,並且享受著攀巖的過程。

"

近日,一部紀錄片爆了!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做《徒手攀巖》,在觀影前,我的朋友們都好心提醒我,一定要帶好紙巾。我當時還疑惑,這電影看上去不像個有淚點的影片啊!朋友則表示,紙巾不是用來擦淚的,而是用來擦汗的!

觀影后才徹底明白,整部紀錄片的節奏驚心動魄、恰到好處,尤其是到最後,男主角真正開始挑戰酋長巖的時候,他的每一次小失誤或者攀登的小轉折都會讓影院的觀眾捏了把冷汗。

整部影片的觀影體驗,是將男主角的境遇和心境成功移植到了觀眾的身上,真正達到了“共情”的作用。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作為一部紀錄片,能夠達到和故事片等同的觀影體驗是非常難得的,這也得益於紀錄片導演大膽地打破了紀錄片與故事片的壁壘,用故事片的敘事模式來記錄攀巖大師亞歷克斯的真實故事。提醒觀眾們,煩請將這部紀錄片當成是一部傳記電影來看,不要帶有紀錄片枯燥無聊的固有印象。


建置:一位徒手攀巖大師的自我修養

根據悉德菲爾德總結出來的電影理論,影片的前三十分鐘是建置的過程,也就是用最快的方式讓觀眾們明白影片的起點和終點、每個人物的性格和動機以及影片的整體風格。

《徒手攀巖》同樣套用了這樣的模式,在影片開頭,向觀眾們科普了徒手攀巖以及本片的主人公亞歷克斯,同時向觀眾們客觀呈現了這項極限運動的危險係數,增強了影片的懸念性和可看性。

不僅如此,影片還明確地表現了亞歷克斯的人物動機,即他的終極目標,那就是挑戰酋長巖。從紀錄片給出的數據來看,許多同行們都身葬酋長巖,那麼從而引發了觀眾們的疑惑:“亞歷克斯會成功嗎?”

作為一部正敘結構的紀錄片,對於這個結果,就連拍攝團隊也是未知的,因此在最終亞歷克斯挑戰酋長巖的時候,連拍攝團隊的成員都“沒眼看”。通過拍攝工作人員的神態,成功拉近了觀眾們與紀錄片的距離、與片中人物的距離,成功建立起了情感鏈接,對於觀眾來說,工作人員成功表現出了自己的觀影狀態。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好萊塢的電影總是喜歡在影片開頭設計一個懸念,也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主人公能否完成這樣的艱鉅任務成為了懸念,而這樣的劇作模式也被應用在了該紀錄片中。攀登酋長巖有可能成為亞歷克斯生命的終點,也有可能是他事業的巔峰,對於成敗,亞歷克斯似乎顯得非常坦然。

在影片紀錄的過程中,觀眾們通過觀察亞歷克斯為這次挑戰所做出的的練習,能夠感受到這次挑戰的難度。一向無所畏懼的亞歷克斯,甚至在一次挑戰之前退縮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挑戰非同小可,最後一次的挑戰能否成功,是牽引著觀眾繼續觀影的動力。


B故事:紀錄片也需要“撒糖產糧”

所謂的B故事,是劇作理論中的一個名詞,是指主線劇情以外的輔助線索。一般的影片或劇集都以愛情作為B故事,而《徒手攀巖》也告訴觀眾,紀錄片同樣少不了B故事。

大概是影片進行到20分鐘左右的時候,亞歷克斯在鏡頭前表示,攀巖者的戀愛之路是非常坎坷的,而他非常幸運地擁有一位女朋友。

這波狗糧真的可以!但是亞歷克斯隨後表示,攀巖第一位,女友第二位。聽上去是不是非常渣男?但看到亞歷克斯和女朋友珊妮的相處模式時,真的會被兩個人的甜蜜露出“姨母笑”,真的太甜了!

亞歷克斯和珊妮是在西雅圖認識的,當時亞歷克斯正在創作自己的新書,和女友的相遇也是一次浪漫的收穫。自此後,他就開始和女友約會,但是每一次的約會都是戶外攀巖,不由覺得這樣的約會方式非常特別。但或許也是因為太愛亞歷克斯,珊妮默默支持著亞歷克斯的夢想,並且享受著攀巖的過程。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珊妮也在進行著簡單的攀巖訓練,甚至會幫助亞歷克斯拉繩子,但是不專業的珊妮總是會幫倒忙,這樣的糗事放在紀錄片裡也增添了一些喜劇效果。

因為珊妮的失誤,亞歷克斯從岩石上掉下來,腳骨骨折,害得他要修復很久才能重新攀巖。

亞歷克斯開玩笑說自己想過分手,但是女友卻反問自己,分手會不會比較好過,於是他就決定不分了。這樣的情商,怪不得能夠成功俘獲亞歷克斯的心。

在亞歷克斯為攀登酋長巖做準備的過程中,珊妮一直陪伴著,她選擇默默支持,即便總是擔心亞歷克斯會離開人世,但還是覺得,那是亞歷克斯的愛好,一直想要尋求關注和刺激的亞歷克斯值得這樣的精彩人生。

"

近日,一部紀錄片爆了!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做《徒手攀巖》,在觀影前,我的朋友們都好心提醒我,一定要帶好紙巾。我當時還疑惑,這電影看上去不像個有淚點的影片啊!朋友則表示,紙巾不是用來擦淚的,而是用來擦汗的!

觀影后才徹底明白,整部紀錄片的節奏驚心動魄、恰到好處,尤其是到最後,男主角真正開始挑戰酋長巖的時候,他的每一次小失誤或者攀登的小轉折都會讓影院的觀眾捏了把冷汗。

整部影片的觀影體驗,是將男主角的境遇和心境成功移植到了觀眾的身上,真正達到了“共情”的作用。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作為一部紀錄片,能夠達到和故事片等同的觀影體驗是非常難得的,這也得益於紀錄片導演大膽地打破了紀錄片與故事片的壁壘,用故事片的敘事模式來記錄攀巖大師亞歷克斯的真實故事。提醒觀眾們,煩請將這部紀錄片當成是一部傳記電影來看,不要帶有紀錄片枯燥無聊的固有印象。


建置:一位徒手攀巖大師的自我修養

根據悉德菲爾德總結出來的電影理論,影片的前三十分鐘是建置的過程,也就是用最快的方式讓觀眾們明白影片的起點和終點、每個人物的性格和動機以及影片的整體風格。

《徒手攀巖》同樣套用了這樣的模式,在影片開頭,向觀眾們科普了徒手攀巖以及本片的主人公亞歷克斯,同時向觀眾們客觀呈現了這項極限運動的危險係數,增強了影片的懸念性和可看性。

不僅如此,影片還明確地表現了亞歷克斯的人物動機,即他的終極目標,那就是挑戰酋長巖。從紀錄片給出的數據來看,許多同行們都身葬酋長巖,那麼從而引發了觀眾們的疑惑:“亞歷克斯會成功嗎?”

作為一部正敘結構的紀錄片,對於這個結果,就連拍攝團隊也是未知的,因此在最終亞歷克斯挑戰酋長巖的時候,連拍攝團隊的成員都“沒眼看”。通過拍攝工作人員的神態,成功拉近了觀眾們與紀錄片的距離、與片中人物的距離,成功建立起了情感鏈接,對於觀眾來說,工作人員成功表現出了自己的觀影狀態。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好萊塢的電影總是喜歡在影片開頭設計一個懸念,也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主人公能否完成這樣的艱鉅任務成為了懸念,而這樣的劇作模式也被應用在了該紀錄片中。攀登酋長巖有可能成為亞歷克斯生命的終點,也有可能是他事業的巔峰,對於成敗,亞歷克斯似乎顯得非常坦然。

在影片紀錄的過程中,觀眾們通過觀察亞歷克斯為這次挑戰所做出的的練習,能夠感受到這次挑戰的難度。一向無所畏懼的亞歷克斯,甚至在一次挑戰之前退縮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挑戰非同小可,最後一次的挑戰能否成功,是牽引著觀眾繼續觀影的動力。


B故事:紀錄片也需要“撒糖產糧”

所謂的B故事,是劇作理論中的一個名詞,是指主線劇情以外的輔助線索。一般的影片或劇集都以愛情作為B故事,而《徒手攀巖》也告訴觀眾,紀錄片同樣少不了B故事。

大概是影片進行到20分鐘左右的時候,亞歷克斯在鏡頭前表示,攀巖者的戀愛之路是非常坎坷的,而他非常幸運地擁有一位女朋友。

這波狗糧真的可以!但是亞歷克斯隨後表示,攀巖第一位,女友第二位。聽上去是不是非常渣男?但看到亞歷克斯和女朋友珊妮的相處模式時,真的會被兩個人的甜蜜露出“姨母笑”,真的太甜了!

亞歷克斯和珊妮是在西雅圖認識的,當時亞歷克斯正在創作自己的新書,和女友的相遇也是一次浪漫的收穫。自此後,他就開始和女友約會,但是每一次的約會都是戶外攀巖,不由覺得這樣的約會方式非常特別。但或許也是因為太愛亞歷克斯,珊妮默默支持著亞歷克斯的夢想,並且享受著攀巖的過程。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珊妮也在進行著簡單的攀巖訓練,甚至會幫助亞歷克斯拉繩子,但是不專業的珊妮總是會幫倒忙,這樣的糗事放在紀錄片裡也增添了一些喜劇效果。

因為珊妮的失誤,亞歷克斯從岩石上掉下來,腳骨骨折,害得他要修復很久才能重新攀巖。

亞歷克斯開玩笑說自己想過分手,但是女友卻反問自己,分手會不會比較好過,於是他就決定不分了。這樣的情商,怪不得能夠成功俘獲亞歷克斯的心。

在亞歷克斯為攀登酋長巖做準備的過程中,珊妮一直陪伴著,她選擇默默支持,即便總是擔心亞歷克斯會離開人世,但還是覺得,那是亞歷克斯的愛好,一直想要尋求關注和刺激的亞歷克斯值得這樣的精彩人生。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在亞歷克斯挑戰酋長巖的當日,珊妮選擇了離開,在車上,她開始落淚,從鏡頭裡能夠感知到她的痛苦和不捨。

當亞歷克斯挑戰成功以後,珊妮也是第一個打電話來道喜的。作為攀巖者,他們只是享受著攀巖的快感,生命的刺激,專注做一件事的奇妙感。但作為攀巖者的家人,要承載著比攀巖者更強烈的擔憂和焦慮。

該紀錄片,通過B故事的呈現,向觀眾們不僅展現了攀巖者的心理活動,也同樣呈現了攀巖者身邊人的想法和狀態。


主題明示:征服世界前先征服自己

主題的展現是蘊含在故事之中的,但《徒手攀巖》卻是通過對亞歷克斯的採訪來呈現的。

採訪從亞歷克斯的兒時開始談起,10歲開始接觸攀巖,父母都非常支持他,也培育了他的興趣愛好。但是當他考上伯克利大學以後,父親卻突然心臟病去世,而給予了亞歷克斯攀巖愛好和細胞的人恰就是父親,於是傷心欲絕的亞歷克斯毅然退學,開始了孤獨的旅程。

父親的離世對他影響巨大,也讓他變得非常孤僻。雖然珊妮的存在讓他變得開朗了許多,但長久的孤獨還是讓他在情感表達方面非常遲鈍。

"

近日,一部紀錄片爆了!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做《徒手攀巖》,在觀影前,我的朋友們都好心提醒我,一定要帶好紙巾。我當時還疑惑,這電影看上去不像個有淚點的影片啊!朋友則表示,紙巾不是用來擦淚的,而是用來擦汗的!

觀影后才徹底明白,整部紀錄片的節奏驚心動魄、恰到好處,尤其是到最後,男主角真正開始挑戰酋長巖的時候,他的每一次小失誤或者攀登的小轉折都會讓影院的觀眾捏了把冷汗。

整部影片的觀影體驗,是將男主角的境遇和心境成功移植到了觀眾的身上,真正達到了“共情”的作用。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作為一部紀錄片,能夠達到和故事片等同的觀影體驗是非常難得的,這也得益於紀錄片導演大膽地打破了紀錄片與故事片的壁壘,用故事片的敘事模式來記錄攀巖大師亞歷克斯的真實故事。提醒觀眾們,煩請將這部紀錄片當成是一部傳記電影來看,不要帶有紀錄片枯燥無聊的固有印象。


建置:一位徒手攀巖大師的自我修養

根據悉德菲爾德總結出來的電影理論,影片的前三十分鐘是建置的過程,也就是用最快的方式讓觀眾們明白影片的起點和終點、每個人物的性格和動機以及影片的整體風格。

《徒手攀巖》同樣套用了這樣的模式,在影片開頭,向觀眾們科普了徒手攀巖以及本片的主人公亞歷克斯,同時向觀眾們客觀呈現了這項極限運動的危險係數,增強了影片的懸念性和可看性。

不僅如此,影片還明確地表現了亞歷克斯的人物動機,即他的終極目標,那就是挑戰酋長巖。從紀錄片給出的數據來看,許多同行們都身葬酋長巖,那麼從而引發了觀眾們的疑惑:“亞歷克斯會成功嗎?”

作為一部正敘結構的紀錄片,對於這個結果,就連拍攝團隊也是未知的,因此在最終亞歷克斯挑戰酋長巖的時候,連拍攝團隊的成員都“沒眼看”。通過拍攝工作人員的神態,成功拉近了觀眾們與紀錄片的距離、與片中人物的距離,成功建立起了情感鏈接,對於觀眾來說,工作人員成功表現出了自己的觀影狀態。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好萊塢的電影總是喜歡在影片開頭設計一個懸念,也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主人公能否完成這樣的艱鉅任務成為了懸念,而這樣的劇作模式也被應用在了該紀錄片中。攀登酋長巖有可能成為亞歷克斯生命的終點,也有可能是他事業的巔峰,對於成敗,亞歷克斯似乎顯得非常坦然。

在影片紀錄的過程中,觀眾們通過觀察亞歷克斯為這次挑戰所做出的的練習,能夠感受到這次挑戰的難度。一向無所畏懼的亞歷克斯,甚至在一次挑戰之前退縮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挑戰非同小可,最後一次的挑戰能否成功,是牽引著觀眾繼續觀影的動力。


B故事:紀錄片也需要“撒糖產糧”

所謂的B故事,是劇作理論中的一個名詞,是指主線劇情以外的輔助線索。一般的影片或劇集都以愛情作為B故事,而《徒手攀巖》也告訴觀眾,紀錄片同樣少不了B故事。

大概是影片進行到20分鐘左右的時候,亞歷克斯在鏡頭前表示,攀巖者的戀愛之路是非常坎坷的,而他非常幸運地擁有一位女朋友。

這波狗糧真的可以!但是亞歷克斯隨後表示,攀巖第一位,女友第二位。聽上去是不是非常渣男?但看到亞歷克斯和女朋友珊妮的相處模式時,真的會被兩個人的甜蜜露出“姨母笑”,真的太甜了!

亞歷克斯和珊妮是在西雅圖認識的,當時亞歷克斯正在創作自己的新書,和女友的相遇也是一次浪漫的收穫。自此後,他就開始和女友約會,但是每一次的約會都是戶外攀巖,不由覺得這樣的約會方式非常特別。但或許也是因為太愛亞歷克斯,珊妮默默支持著亞歷克斯的夢想,並且享受著攀巖的過程。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珊妮也在進行著簡單的攀巖訓練,甚至會幫助亞歷克斯拉繩子,但是不專業的珊妮總是會幫倒忙,這樣的糗事放在紀錄片裡也增添了一些喜劇效果。

因為珊妮的失誤,亞歷克斯從岩石上掉下來,腳骨骨折,害得他要修復很久才能重新攀巖。

亞歷克斯開玩笑說自己想過分手,但是女友卻反問自己,分手會不會比較好過,於是他就決定不分了。這樣的情商,怪不得能夠成功俘獲亞歷克斯的心。

在亞歷克斯為攀登酋長巖做準備的過程中,珊妮一直陪伴著,她選擇默默支持,即便總是擔心亞歷克斯會離開人世,但還是覺得,那是亞歷克斯的愛好,一直想要尋求關注和刺激的亞歷克斯值得這樣的精彩人生。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在亞歷克斯挑戰酋長巖的當日,珊妮選擇了離開,在車上,她開始落淚,從鏡頭裡能夠感知到她的痛苦和不捨。

當亞歷克斯挑戰成功以後,珊妮也是第一個打電話來道喜的。作為攀巖者,他們只是享受著攀巖的快感,生命的刺激,專注做一件事的奇妙感。但作為攀巖者的家人,要承載著比攀巖者更強烈的擔憂和焦慮。

該紀錄片,通過B故事的呈現,向觀眾們不僅展現了攀巖者的心理活動,也同樣呈現了攀巖者身邊人的想法和狀態。


主題明示:征服世界前先征服自己

主題的展現是蘊含在故事之中的,但《徒手攀巖》卻是通過對亞歷克斯的採訪來呈現的。

採訪從亞歷克斯的兒時開始談起,10歲開始接觸攀巖,父母都非常支持他,也培育了他的興趣愛好。但是當他考上伯克利大學以後,父親卻突然心臟病去世,而給予了亞歷克斯攀巖愛好和細胞的人恰就是父親,於是傷心欲絕的亞歷克斯毅然退學,開始了孤獨的旅程。

父親的離世對他影響巨大,也讓他變得非常孤僻。雖然珊妮的存在讓他變得開朗了許多,但長久的孤獨還是讓他在情感表達方面非常遲鈍。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亞歷克斯總是在攀登和挑戰新的岩石,他坦言,自己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關注,想要征服世界,他的人生總是充滿挑戰,而他享受其中。

不過,後來他也覺悟到,征服世界之前要先征服自己。攀巖就是這樣,在攀登每一塊岩石之前,要先克服心裡的恐懼,因為他們是徒手攀巖者,有太多的攀巖者在記錄攝像中英勇犧牲,在攀登酋長巖之前,也有不少攀巖者甚至是亞歷克斯的好朋友死在了攀巖中,這對於亞歷克斯來說都是壓力。

尤其是在拍攝過程中,拍攝團隊總是會起到一些干擾作用,工作人員害怕打擾亞歷克斯的專注力,而必須隱藏攝像機在合適的角度。

"

近日,一部紀錄片爆了!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做《徒手攀巖》,在觀影前,我的朋友們都好心提醒我,一定要帶好紙巾。我當時還疑惑,這電影看上去不像個有淚點的影片啊!朋友則表示,紙巾不是用來擦淚的,而是用來擦汗的!

觀影后才徹底明白,整部紀錄片的節奏驚心動魄、恰到好處,尤其是到最後,男主角真正開始挑戰酋長巖的時候,他的每一次小失誤或者攀登的小轉折都會讓影院的觀眾捏了把冷汗。

整部影片的觀影體驗,是將男主角的境遇和心境成功移植到了觀眾的身上,真正達到了“共情”的作用。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作為一部紀錄片,能夠達到和故事片等同的觀影體驗是非常難得的,這也得益於紀錄片導演大膽地打破了紀錄片與故事片的壁壘,用故事片的敘事模式來記錄攀巖大師亞歷克斯的真實故事。提醒觀眾們,煩請將這部紀錄片當成是一部傳記電影來看,不要帶有紀錄片枯燥無聊的固有印象。


建置:一位徒手攀巖大師的自我修養

根據悉德菲爾德總結出來的電影理論,影片的前三十分鐘是建置的過程,也就是用最快的方式讓觀眾們明白影片的起點和終點、每個人物的性格和動機以及影片的整體風格。

《徒手攀巖》同樣套用了這樣的模式,在影片開頭,向觀眾們科普了徒手攀巖以及本片的主人公亞歷克斯,同時向觀眾們客觀呈現了這項極限運動的危險係數,增強了影片的懸念性和可看性。

不僅如此,影片還明確地表現了亞歷克斯的人物動機,即他的終極目標,那就是挑戰酋長巖。從紀錄片給出的數據來看,許多同行們都身葬酋長巖,那麼從而引發了觀眾們的疑惑:“亞歷克斯會成功嗎?”

作為一部正敘結構的紀錄片,對於這個結果,就連拍攝團隊也是未知的,因此在最終亞歷克斯挑戰酋長巖的時候,連拍攝團隊的成員都“沒眼看”。通過拍攝工作人員的神態,成功拉近了觀眾們與紀錄片的距離、與片中人物的距離,成功建立起了情感鏈接,對於觀眾來說,工作人員成功表現出了自己的觀影狀態。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好萊塢的電影總是喜歡在影片開頭設計一個懸念,也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主人公能否完成這樣的艱鉅任務成為了懸念,而這樣的劇作模式也被應用在了該紀錄片中。攀登酋長巖有可能成為亞歷克斯生命的終點,也有可能是他事業的巔峰,對於成敗,亞歷克斯似乎顯得非常坦然。

在影片紀錄的過程中,觀眾們通過觀察亞歷克斯為這次挑戰所做出的的練習,能夠感受到這次挑戰的難度。一向無所畏懼的亞歷克斯,甚至在一次挑戰之前退縮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挑戰非同小可,最後一次的挑戰能否成功,是牽引著觀眾繼續觀影的動力。


B故事:紀錄片也需要“撒糖產糧”

所謂的B故事,是劇作理論中的一個名詞,是指主線劇情以外的輔助線索。一般的影片或劇集都以愛情作為B故事,而《徒手攀巖》也告訴觀眾,紀錄片同樣少不了B故事。

大概是影片進行到20分鐘左右的時候,亞歷克斯在鏡頭前表示,攀巖者的戀愛之路是非常坎坷的,而他非常幸運地擁有一位女朋友。

這波狗糧真的可以!但是亞歷克斯隨後表示,攀巖第一位,女友第二位。聽上去是不是非常渣男?但看到亞歷克斯和女朋友珊妮的相處模式時,真的會被兩個人的甜蜜露出“姨母笑”,真的太甜了!

亞歷克斯和珊妮是在西雅圖認識的,當時亞歷克斯正在創作自己的新書,和女友的相遇也是一次浪漫的收穫。自此後,他就開始和女友約會,但是每一次的約會都是戶外攀巖,不由覺得這樣的約會方式非常特別。但或許也是因為太愛亞歷克斯,珊妮默默支持著亞歷克斯的夢想,並且享受著攀巖的過程。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珊妮也在進行著簡單的攀巖訓練,甚至會幫助亞歷克斯拉繩子,但是不專業的珊妮總是會幫倒忙,這樣的糗事放在紀錄片裡也增添了一些喜劇效果。

因為珊妮的失誤,亞歷克斯從岩石上掉下來,腳骨骨折,害得他要修復很久才能重新攀巖。

亞歷克斯開玩笑說自己想過分手,但是女友卻反問自己,分手會不會比較好過,於是他就決定不分了。這樣的情商,怪不得能夠成功俘獲亞歷克斯的心。

在亞歷克斯為攀登酋長巖做準備的過程中,珊妮一直陪伴著,她選擇默默支持,即便總是擔心亞歷克斯會離開人世,但還是覺得,那是亞歷克斯的愛好,一直想要尋求關注和刺激的亞歷克斯值得這樣的精彩人生。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在亞歷克斯挑戰酋長巖的當日,珊妮選擇了離開,在車上,她開始落淚,從鏡頭裡能夠感知到她的痛苦和不捨。

當亞歷克斯挑戰成功以後,珊妮也是第一個打電話來道喜的。作為攀巖者,他們只是享受著攀巖的快感,生命的刺激,專注做一件事的奇妙感。但作為攀巖者的家人,要承載著比攀巖者更強烈的擔憂和焦慮。

該紀錄片,通過B故事的呈現,向觀眾們不僅展現了攀巖者的心理活動,也同樣呈現了攀巖者身邊人的想法和狀態。


主題明示:征服世界前先征服自己

主題的展現是蘊含在故事之中的,但《徒手攀巖》卻是通過對亞歷克斯的採訪來呈現的。

採訪從亞歷克斯的兒時開始談起,10歲開始接觸攀巖,父母都非常支持他,也培育了他的興趣愛好。但是當他考上伯克利大學以後,父親卻突然心臟病去世,而給予了亞歷克斯攀巖愛好和細胞的人恰就是父親,於是傷心欲絕的亞歷克斯毅然退學,開始了孤獨的旅程。

父親的離世對他影響巨大,也讓他變得非常孤僻。雖然珊妮的存在讓他變得開朗了許多,但長久的孤獨還是讓他在情感表達方面非常遲鈍。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亞歷克斯總是在攀登和挑戰新的岩石,他坦言,自己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關注,想要征服世界,他的人生總是充滿挑戰,而他享受其中。

不過,後來他也覺悟到,征服世界之前要先征服自己。攀巖就是這樣,在攀登每一塊岩石之前,要先克服心裡的恐懼,因為他們是徒手攀巖者,有太多的攀巖者在記錄攝像中英勇犧牲,在攀登酋長巖之前,也有不少攀巖者甚至是亞歷克斯的好朋友死在了攀巖中,這對於亞歷克斯來說都是壓力。

尤其是在拍攝過程中,拍攝團隊總是會起到一些干擾作用,工作人員害怕打擾亞歷克斯的專注力,而必須隱藏攝像機在合適的角度。

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壁壘,淺析《徒手攀巖》的敘事結構

在亞歷克斯終於躊躇滿珠地想要挑戰酋長巖的時候,他還是在半路上退縮了,一是由於他的腳踝還沒有完全修復好,二是因為他不想在朋友面前死去,如果是自己的話他並沒有那麼大的心理壓力,但當時是很多人一起出發的。

雖然只是紀錄片,但對於人物的刻畫卻非常到位,而且是比故事片要更加直觀。因為採訪的內容,就相當於人物自白,人物可以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

《徒手攀巖》是由金國威和伊麗莎白共同執導的紀錄片,表現手法讓觀眾非常舒服,擁有真實性,但同時也不乏藝術性,真正達到了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高度統一。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看的紀錄片,也是人類紀錄片歷史上的一個創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