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老城:吉林市北京路財神廟的變遷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歷史文化名城吉林市的城區內原本有很多廟宇,這些廟宇並非是指北山上的寺廟群,而是指那些星羅棋佈於街市,隱形於吉林人舉手投足之間的寺廟。早年間吉林有句老話說:“山上寺廟香火盛,城裡庵堂施主多。吉林寺廟知多少,拐彎抹角可看廟。”由此不難想象,當年吉林城內寺廟數量之多。

解放前,市區裡規模較大的寺廟有數十座之多,比較有名的如大東門的天齊廟、牛馬行的城隍廟、通天街的廣濟寺(永昌源注:今解放中路,廣濟寺是供奉濟公的廟)等等。但是由於時代的不斷髮展,以及城市建設的需要,當年那些香火鼎盛的寺廟漸漸消逝,目前市區內只有觀音古剎、文廟還在撐著歷史文化名城的門面。在那些消失的寺廟中,有一座財神廟最為特殊。或許是因為這座寺廟中供奉的神祗本就主管著世間的財富,所以它向俗世的市民生活不斷演進,竟然變成了吉林省最早的金融交易所。

吉林老城:吉林市北京路財神廟的變遷

吉林財神廟 《吉林舊影》

吉林市的財神廟位於今天北京路西段(原西關財神廟衚衕)。廟宇始建於清代嘉慶十五年(1810年),道光、同治兩次重修。清代薩英額所撰《吉林外紀》中記載:財神廟,在城西北隅。正殿三楹(永昌源注:楹本是屋前的柱子,後通用計算房間數量的單位),左右配廡各三楹,禪房三楹,牌樓一座,戲樓一座,大門三楹,東西角門二。由此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廟得規模是不小的。財神廟在後期不斷修葺擴建,到清朝滅亡時,規模已經相當大了。

清朝末年,財神廟因臨近西大街永衡官銀錢號,出於迷信等原因,陸續有人在此進行錢幣兌換等零散交易。當時吉林通行的本國貨幣是源自清朝的吉林永衡官銀錢號發行的官帖,因政治腐敗,官帖一直過量發行。這便導致沙俄的盧布和日本的金票乘虛而入,充斥市場。1900年,沙俄兵不血刃入侵吉林,將機械局造幣廠的白銀洗劫一空,使得風雨飄搖中的吉林金融業危如累卵,一時間官帖貶值,羌帖氾濫。

當時號稱吉林首富的鉅商牛子厚也囤積了大量的俄幣羌帖。誰料想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沙俄盧布一夜之間成為廢紙,結果把牛子厚這個在吉林金融業呼風喚雨的大人物一下子推到破產的邊緣。所以吉林老典故中有“牛財主,捱了槍”( 羌、槍同音)的說法。而當時,挨“槍”的又何止牛子厚一人?吉林市的許多金融機構皆因此一難而灰飛煙滅。

吉林老城:吉林市北京路財神廟的變遷

民國初年吉林市地圖,紅字所標即財神廟位置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羌帖浩劫之後略恢復元氣的吉林金融界人士,覺得有必要建立一個本行業共有的交易平臺。經過反覆磋商,大家一致決定,共同集資改建財神廟,把財神廟建成錢商營業的市場——交易所。這種創意在當時是比較前衛的。於是,財神廟的正房被改造成樓房,正式擺脫了舊時寺廟的格局。

吉林老城:吉林市北京路財神廟的變遷

取自日文版《水都吉林市勢概要》

這座樓房在後來一直存在,交易所停業後,它和財神廟的附屬建築一起成為吉林省商務總會辦公處。解放後,財神廟部分淪為民宅,其他部分劃歸吉林市棉織廠。後來棉織廠擴建,將財神廟所有地面建築全部拆毀。再後來吉林市棉織廠也成為歷史,財神廟原址建起大樓。吉林市最早的金融交易所——財神廟,連同由它而產生的“財神廟衚衕”、“財神廟西衚衕”等老地名一道,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吉林老城:吉林市北京路財神廟的變遷

今天北京路上防汛指揮中心和大眾醫院即財神廟舊址,取自百度

本文為優雅的鬍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