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頻頻“踩雷”的警:投資不能僅僅盯著收益

基金 投資 華安基金 國聯安基金 中證網 2017-06-12

日前,國聯安基金因所投債券違約起訴聖達威和華創證券,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也與他人因債券違約糾紛鬧上法庭。基金公司頻頻“踩雷”警示業界和投資人,投資不能僅僅盯著收益。

近年來,債券不能按時兌付利息和本金的違約現象開始增多。從基金“踩雷”案例來看,主要集中在兩類:一是中小企業債,以其高票息吸引了諸多機構。而一旦公司違約,這種高收益就成了水中月,而且還要牽涉大量精力人力處理。比如,聖達威發行的一期債券票面利率高達10.2%。資料顯示,國聯安曾在2016年就提起過一起訴訟,索賠約3000多萬元。後曾撤訴,而2017年再次提起訴訟,訴訟事實及理由、訴訟請求和金額均未有變化,由此可判斷應為同一案。

二是傳統行業國企發行的債。比如去年的東北特鋼債券違約案例中,華安基金就曾不幸中招。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末,華安旗下一隻基金持有15東特鋼CP001市值2021.20萬元,佔基金淨值比例6.16%。2016年3月,在東北特鋼正式違約後,華安基金隨後公告稱,基於東北特殊鋼債券違約事實,評級機構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將發行人的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由AA下調為C。為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維持基金平穩運作,華安基金決定以公司固有資金購買基金所涉及的風險資產。也就是說,這個“苦果”由基金公司兜底,不會讓基金產品承擔虧損。

這種做法,與貨幣基金出現大面積虧損時,由基金公司自掏腰包補足如出一轍。這也就是某種形式的“剛兌”,避免了事態的升級。

但可以預計,這種由基金公司兜底的“剛兌”不可持續。

此前“踩雷”的情況還只是零星發生,但隨著債券違約案例越來越多,基金公司需要正視這一問題,因為即便是大公司,淨資產也就10億元左右,能力有限。如果是中小公司,一年淨利潤可能就幾千萬元,更不可能全都由自己硬扛。

但無論是與發行人協商,還是提起訴訟,要想拿回本金,整個流程耗時頗長。上述已被法院受理的案件會如何進展,值得業界持續追蹤。但總的來說,投資,真的不能僅盯收益,背後更要下工夫。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