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九月感恩教師,我以回憶的形式,真實地記錄那群曾為教育默默奮鬥的人們,他們辛苦了,他們才是真正的功臣!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

馬宏根

(一)激情歲月孔家堡

199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師範安排學生實習,我因預考上了師大文科班,所以在學校刻苦學習。半年後,高考成績揭曉,但師大錄取通知沒有我,查閱成績已超越師大對師範的錄取分數線,我便興沖沖找到了當時的師範校長詢問,校長答覆,師大對師範生的錄取,分數是其一,在分數的基礎上學校也有權推薦,我便垂頭喪氣地回到老家。想往事,在師大預考之前,我的老師推薦我到師範附小實習,是衝刺師大,還是在附小實習留校,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選擇了師大,而今,附小不再為我準備,師大也已經把我堵在門外。

那一年,我心情低落,萬般無奈被分派到了介休縣萬戶堡鄉孔家堡小學。擔任了五年級畢業班的班主任(當時五三學制)和語文,自然學科。在1992年11月13日,聯校長劉子文老師找我談話,(當時的教育體制是一所鄉鎮設立一所聯合學校,簡稱聯校,聯校長是一所鄉鎮最大的校長),談話要求我接任孔家堡小學的校長,我猶豫不決,(那時候的老師們的想法是願意做一名好老師,而不去想做學校的領導,比如趙明耀老師敬業一生。)11月14日,劉子文老師宣佈,我接任了孔家堡小學的校長,原校長郭寵德老師留在學校代一門歷史學科。至此,我開始了在孔家堡學校的4年校長生涯(1992.11-1996.7)。

孔家堡位於介休與平遙的接壤處,往北二里就可到達平遙縣西王智鄉南官地村了。孔家堡,我第一次聽說,那還是八十年代,我在讀初中,聽說孔家堡村發生了一起凶殺案,一天夜裡凶手殺了夫妻二人,那一段時間,嚇得我們玩耍的小朋友,一到夜裡就回家,不敢再玩了。在這裡工作後感受到孔家堡文化源遠流長,曾經是文化鎮,康熙年間有郭姓中過進士二甲(介休縣誌曾有記載),在介休也流傳著一句俗話“孔家堡家---佔地方”,一旦看到有人搶佔地方,人們便會說你是孔家堡的。這裡民風淳樸仗義疏財,村民們喜歡喝酒,喝酒之時更喜歡划拳,我記得村裡的人教我划拳時,以水代酒,把我整整灌了一暖瓶水。村裡郭姓較多,大體有南門北門之分。因為村裡並無孔姓,所以我曾問過村名的來歷,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說,孔家堡之名由其地形像一隻孔雀而來。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九月感恩教師,我以回憶的形式,真實地記錄那群曾為教育默默奮鬥的人們,他們辛苦了,他們才是真正的功臣!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

馬宏根

(一)激情歲月孔家堡

199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師範安排學生實習,我因預考上了師大文科班,所以在學校刻苦學習。半年後,高考成績揭曉,但師大錄取通知沒有我,查閱成績已超越師大對師範的錄取分數線,我便興沖沖找到了當時的師範校長詢問,校長答覆,師大對師範生的錄取,分數是其一,在分數的基礎上學校也有權推薦,我便垂頭喪氣地回到老家。想往事,在師大預考之前,我的老師推薦我到師範附小實習,是衝刺師大,還是在附小實習留校,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選擇了師大,而今,附小不再為我準備,師大也已經把我堵在門外。

那一年,我心情低落,萬般無奈被分派到了介休縣萬戶堡鄉孔家堡小學。擔任了五年級畢業班的班主任(當時五三學制)和語文,自然學科。在1992年11月13日,聯校長劉子文老師找我談話,(當時的教育體制是一所鄉鎮設立一所聯合學校,簡稱聯校,聯校長是一所鄉鎮最大的校長),談話要求我接任孔家堡小學的校長,我猶豫不決,(那時候的老師們的想法是願意做一名好老師,而不去想做學校的領導,比如趙明耀老師敬業一生。)11月14日,劉子文老師宣佈,我接任了孔家堡小學的校長,原校長郭寵德老師留在學校代一門歷史學科。至此,我開始了在孔家堡學校的4年校長生涯(1992.11-1996.7)。

孔家堡位於介休與平遙的接壤處,往北二里就可到達平遙縣西王智鄉南官地村了。孔家堡,我第一次聽說,那還是八十年代,我在讀初中,聽說孔家堡村發生了一起凶殺案,一天夜裡凶手殺了夫妻二人,那一段時間,嚇得我們玩耍的小朋友,一到夜裡就回家,不敢再玩了。在這裡工作後感受到孔家堡文化源遠流長,曾經是文化鎮,康熙年間有郭姓中過進士二甲(介休縣誌曾有記載),在介休也流傳著一句俗話“孔家堡家---佔地方”,一旦看到有人搶佔地方,人們便會說你是孔家堡的。這裡民風淳樸仗義疏財,村民們喜歡喝酒,喝酒之時更喜歡划拳,我記得村裡的人教我划拳時,以水代酒,把我整整灌了一暖瓶水。村裡郭姓較多,大體有南門北門之分。因為村裡並無孔姓,所以我曾問過村名的來歷,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說,孔家堡之名由其地形像一隻孔雀而來。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曾經是村東的一所廟宇,經過改造,成了現在的小學,大體是四合院,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北房有一間倉庫、一間辦公室、一間校工宿舍,東房有3間教室,南房是村裡的配電室放著變壓器,還有一間村裡停放棺木,西房為2間教室,校門朝西,校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最低端有風向儀,據說是北京知青的傑作。

那時候,學校的作息時間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相適應,當地人一天吃兩頓飯,學校的作息時間也就別有風格了:上午:7.00——7.15 早操,7.20——7.40 早讀,7.50——8.30第一節,8.40——9.20第二節 下學吃飯。中午:11.00——11.40第三節,11.50——12.30 第四節課間操,1.00——1.40第五節,1.50——2.30第六節下學吃飯。晚自學:6.00——6.40自學一,6.50——7.30自學二。一天三到校,不午休,即使休息一會也是在2.30下學以後。農村的孩子們一般在下學後,拿上籮筐,帶上鐮刀,去地裡割草做點家務活。曾記得有位領導來校檢查工作,上午吃過早餐來校9點多,學生放學回家,下午午睡後來校2點多,學生放學回家。領導納悶:下鄉到校,不見學生,只能看到護校的大爺。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九月感恩教師,我以回憶的形式,真實地記錄那群曾為教育默默奮鬥的人們,他們辛苦了,他們才是真正的功臣!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

馬宏根

(一)激情歲月孔家堡

199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師範安排學生實習,我因預考上了師大文科班,所以在學校刻苦學習。半年後,高考成績揭曉,但師大錄取通知沒有我,查閱成績已超越師大對師範的錄取分數線,我便興沖沖找到了當時的師範校長詢問,校長答覆,師大對師範生的錄取,分數是其一,在分數的基礎上學校也有權推薦,我便垂頭喪氣地回到老家。想往事,在師大預考之前,我的老師推薦我到師範附小實習,是衝刺師大,還是在附小實習留校,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選擇了師大,而今,附小不再為我準備,師大也已經把我堵在門外。

那一年,我心情低落,萬般無奈被分派到了介休縣萬戶堡鄉孔家堡小學。擔任了五年級畢業班的班主任(當時五三學制)和語文,自然學科。在1992年11月13日,聯校長劉子文老師找我談話,(當時的教育體制是一所鄉鎮設立一所聯合學校,簡稱聯校,聯校長是一所鄉鎮最大的校長),談話要求我接任孔家堡小學的校長,我猶豫不決,(那時候的老師們的想法是願意做一名好老師,而不去想做學校的領導,比如趙明耀老師敬業一生。)11月14日,劉子文老師宣佈,我接任了孔家堡小學的校長,原校長郭寵德老師留在學校代一門歷史學科。至此,我開始了在孔家堡學校的4年校長生涯(1992.11-1996.7)。

孔家堡位於介休與平遙的接壤處,往北二里就可到達平遙縣西王智鄉南官地村了。孔家堡,我第一次聽說,那還是八十年代,我在讀初中,聽說孔家堡村發生了一起凶殺案,一天夜裡凶手殺了夫妻二人,那一段時間,嚇得我們玩耍的小朋友,一到夜裡就回家,不敢再玩了。在這裡工作後感受到孔家堡文化源遠流長,曾經是文化鎮,康熙年間有郭姓中過進士二甲(介休縣誌曾有記載),在介休也流傳著一句俗話“孔家堡家---佔地方”,一旦看到有人搶佔地方,人們便會說你是孔家堡的。這裡民風淳樸仗義疏財,村民們喜歡喝酒,喝酒之時更喜歡划拳,我記得村裡的人教我划拳時,以水代酒,把我整整灌了一暖瓶水。村裡郭姓較多,大體有南門北門之分。因為村裡並無孔姓,所以我曾問過村名的來歷,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說,孔家堡之名由其地形像一隻孔雀而來。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曾經是村東的一所廟宇,經過改造,成了現在的小學,大體是四合院,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北房有一間倉庫、一間辦公室、一間校工宿舍,東房有3間教室,南房是村裡的配電室放著變壓器,還有一間村裡停放棺木,西房為2間教室,校門朝西,校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最低端有風向儀,據說是北京知青的傑作。

那時候,學校的作息時間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相適應,當地人一天吃兩頓飯,學校的作息時間也就別有風格了:上午:7.00——7.15 早操,7.20——7.40 早讀,7.50——8.30第一節,8.40——9.20第二節 下學吃飯。中午:11.00——11.40第三節,11.50——12.30 第四節課間操,1.00——1.40第五節,1.50——2.30第六節下學吃飯。晚自學:6.00——6.40自學一,6.50——7.30自學二。一天三到校,不午休,即使休息一會也是在2.30下學以後。農村的孩子們一般在下學後,拿上籮筐,帶上鐮刀,去地裡割草做點家務活。曾記得有位領導來校檢查工作,上午吃過早餐來校9點多,學生放學回家,下午午睡後來校2點多,學生放學回家。領導納悶:下鄉到校,不見學生,只能看到護校的大爺。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辦學條件簡陋,一切以實用為目的,因為學校的經費來源是向每一位學生收取學雜費5元,學校一年經費一千元左右,除了購買教科書教學參考和必要的辦公用品外,所剩無幾。升國旗,旗杆是村委砍倒一棵楊樹,去皮,晾乾,挖個坑埋好即可。升國旗的繩子是一根麻繩,後來改成了尼龍繩。國旗是先買了一面,然後自己買塊紅布和黃布仿製國旗。黑板是用水泥配沙然後倒上墨汁塗抹在牆上,黑板用久了漸漸變白,於是每一學期二次用墨汁刷黑板。教學設備除了三角板量角器外,基本就靠一張嘴一支筆了。冬季學校取暖,每個房間修一個爐子,燒的是焦炭,焦炭在我們本地比較便宜的,學校燒的也就是當地村民自己煉製的的土焦。火爐的焦炭旺起來,教室還是比較暖和的,但是每當下課,教師必須強調開窗戶,學生到教室外活動,怕孩子們煤煙中毒。

作為校長接觸的人員也就相對比較廣一些,經歷的事也就多一些。

1992年當時的局長是武曉彥,是一位從教師幹起直到局長的領導,在1993年局長是肖基農,原是一位鄉鎮長。局長雖然更換,但是那時候尊師重教風氣不變,我記得每到十月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校長們分組彙報,我彙報的組長是範培山老師,校長們逐個彙報,上學期的成績與不足,本學期的計劃與安排,會議一般進行2天,晚上我們農村的校長就住在賓館討論教學。教師節,模範教師到教育局集中(當時的教育局在北大街),集中好了,排隊,披紅掛綵,步行大約500米到會議室,走在街上,行人們都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學校的直接領導是聯校,聯校有:劉子文校長,王志亮老師,分管財務和人事,王德瑾老師,分管教學業務,田文燦老師,分管業教(掃盲)。

劉子文校長威信很高,在萬戶堡鄉工作了近10年,1995年調到龍鳳鄉當校長。

在與劉老師相處中,還是那件事令我難忘。

學校收學雜費,有一位村民婦女叫“四片”,她來學校啥也不說,站在門口就罵,“為啥收學雜費,校長是不是缺了棺材錢”,當時年輕氣盛的我,怒火勝過了涵養,就要和她幹仗,虧得老師們把我拉住,並介紹說這是俺村的“不機米”(傻子),但是怒氣未消的我,一甩校門,不幹了,去聯校找到劉老師說明情況,劉老師聽後,哈哈一笑,啥也別說,今天你就嚐嚐我的廚藝,說著就挽起袖子舀面加水做飯。(當時聯校沒有食堂,就是自己拿面自己做飯),飯後,他告訴我,回家休息,等候消息。隔了2天,村書記和村分管學校的領導來到我家,向我說明了“四片”的情況,並答應“四片”給我做檢查。事後才知道,劉老師為此事與村裡進行了多次交涉,現在回想起來,一個人的成長,真的是很多人在背後給與了無私的幫助。

王志亮老師,最大的優點是記性好,鄉里所有老師們的晉升職稱都瞭然於胸,該誰晉升了,王老師都會去提醒幫助。因此大家都叫他“腦子好的老好人。”

村委是學校的辦學單位,因此,為了取得村委的支持,校長也必須周旋於村委之中。

郭中茂,小名“三老虎”,是村支書,在我所任校長期間十分關心教育。記得1994年,晉中地區組織作文大賽,介休市獲得一等獎者2名,其中一名是我校學生郭海臣,這兩名學生必須到榆次參加頒獎活動,還要在電視上播出頒獎盛況,介休市教育委員會(就是現在的教科局)通知我在榆次找田主席報到,我可有點頭大,獲獎學生郭海臣、輔導教師張香梅和我三人的路費、住宿費哪裡來?於是去找郭書記,記得郭書記半天沒開口,最後叫來老伴,命令道,把賣棉花的錢拿來給了馬校長,我拿著錢心裡沉甸甸的。

書記,喜歡喝酒,喝上酒有時候罵街,有一次,看著他跌跌撞撞的一邊走一邊罵,快到學校時,一轉彎走了,其實我是懂他的,因為和他聊天才能真正觸摸到他的內心,搞計劃生育,交攤派,好多事不能不搞,但從他內心也不想搞,因此有時候借酒澆愁,或者借酒發揮,把平時不願說不想說的,借酒給說出來,但對教育毫無條件地支持,所以即使喝酒再多也從不來學校。

張玉海,小名“四管”,村委分管學校的領導。部隊轉業進入村委,素質較高,他在1993年經常看的幾本書《三字經》,《朱之治家格言》,《女兒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去他家,看到一個大紙箱子,炕上有一小孩哭的正歡,我正納悶,是不是剛生了小娃娃。他說去原平辦事在火車上撿到了一個娃娃,還從紙箱裡拿出一張紙,紙上寫著孩子的出生年月,他給娃娃起名叫“原原”(去原平的紀念)。“四管”,我叫四哥,經常來學校聊天,聊天之中常用一些民間俗語諺語,因此聊天很有趣味,我也就稱之為精神糧食。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九月感恩教師,我以回憶的形式,真實地記錄那群曾為教育默默奮鬥的人們,他們辛苦了,他們才是真正的功臣!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

馬宏根

(一)激情歲月孔家堡

199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師範安排學生實習,我因預考上了師大文科班,所以在學校刻苦學習。半年後,高考成績揭曉,但師大錄取通知沒有我,查閱成績已超越師大對師範的錄取分數線,我便興沖沖找到了當時的師範校長詢問,校長答覆,師大對師範生的錄取,分數是其一,在分數的基礎上學校也有權推薦,我便垂頭喪氣地回到老家。想往事,在師大預考之前,我的老師推薦我到師範附小實習,是衝刺師大,還是在附小實習留校,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選擇了師大,而今,附小不再為我準備,師大也已經把我堵在門外。

那一年,我心情低落,萬般無奈被分派到了介休縣萬戶堡鄉孔家堡小學。擔任了五年級畢業班的班主任(當時五三學制)和語文,自然學科。在1992年11月13日,聯校長劉子文老師找我談話,(當時的教育體制是一所鄉鎮設立一所聯合學校,簡稱聯校,聯校長是一所鄉鎮最大的校長),談話要求我接任孔家堡小學的校長,我猶豫不決,(那時候的老師們的想法是願意做一名好老師,而不去想做學校的領導,比如趙明耀老師敬業一生。)11月14日,劉子文老師宣佈,我接任了孔家堡小學的校長,原校長郭寵德老師留在學校代一門歷史學科。至此,我開始了在孔家堡學校的4年校長生涯(1992.11-1996.7)。

孔家堡位於介休與平遙的接壤處,往北二里就可到達平遙縣西王智鄉南官地村了。孔家堡,我第一次聽說,那還是八十年代,我在讀初中,聽說孔家堡村發生了一起凶殺案,一天夜裡凶手殺了夫妻二人,那一段時間,嚇得我們玩耍的小朋友,一到夜裡就回家,不敢再玩了。在這裡工作後感受到孔家堡文化源遠流長,曾經是文化鎮,康熙年間有郭姓中過進士二甲(介休縣誌曾有記載),在介休也流傳著一句俗話“孔家堡家---佔地方”,一旦看到有人搶佔地方,人們便會說你是孔家堡的。這裡民風淳樸仗義疏財,村民們喜歡喝酒,喝酒之時更喜歡划拳,我記得村裡的人教我划拳時,以水代酒,把我整整灌了一暖瓶水。村裡郭姓較多,大體有南門北門之分。因為村裡並無孔姓,所以我曾問過村名的來歷,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說,孔家堡之名由其地形像一隻孔雀而來。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曾經是村東的一所廟宇,經過改造,成了現在的小學,大體是四合院,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北房有一間倉庫、一間辦公室、一間校工宿舍,東房有3間教室,南房是村裡的配電室放著變壓器,還有一間村裡停放棺木,西房為2間教室,校門朝西,校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最低端有風向儀,據說是北京知青的傑作。

那時候,學校的作息時間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相適應,當地人一天吃兩頓飯,學校的作息時間也就別有風格了:上午:7.00——7.15 早操,7.20——7.40 早讀,7.50——8.30第一節,8.40——9.20第二節 下學吃飯。中午:11.00——11.40第三節,11.50——12.30 第四節課間操,1.00——1.40第五節,1.50——2.30第六節下學吃飯。晚自學:6.00——6.40自學一,6.50——7.30自學二。一天三到校,不午休,即使休息一會也是在2.30下學以後。農村的孩子們一般在下學後,拿上籮筐,帶上鐮刀,去地裡割草做點家務活。曾記得有位領導來校檢查工作,上午吃過早餐來校9點多,學生放學回家,下午午睡後來校2點多,學生放學回家。領導納悶:下鄉到校,不見學生,只能看到護校的大爺。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辦學條件簡陋,一切以實用為目的,因為學校的經費來源是向每一位學生收取學雜費5元,學校一年經費一千元左右,除了購買教科書教學參考和必要的辦公用品外,所剩無幾。升國旗,旗杆是村委砍倒一棵楊樹,去皮,晾乾,挖個坑埋好即可。升國旗的繩子是一根麻繩,後來改成了尼龍繩。國旗是先買了一面,然後自己買塊紅布和黃布仿製國旗。黑板是用水泥配沙然後倒上墨汁塗抹在牆上,黑板用久了漸漸變白,於是每一學期二次用墨汁刷黑板。教學設備除了三角板量角器外,基本就靠一張嘴一支筆了。冬季學校取暖,每個房間修一個爐子,燒的是焦炭,焦炭在我們本地比較便宜的,學校燒的也就是當地村民自己煉製的的土焦。火爐的焦炭旺起來,教室還是比較暖和的,但是每當下課,教師必須強調開窗戶,學生到教室外活動,怕孩子們煤煙中毒。

作為校長接觸的人員也就相對比較廣一些,經歷的事也就多一些。

1992年當時的局長是武曉彥,是一位從教師幹起直到局長的領導,在1993年局長是肖基農,原是一位鄉鎮長。局長雖然更換,但是那時候尊師重教風氣不變,我記得每到十月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校長們分組彙報,我彙報的組長是範培山老師,校長們逐個彙報,上學期的成績與不足,本學期的計劃與安排,會議一般進行2天,晚上我們農村的校長就住在賓館討論教學。教師節,模範教師到教育局集中(當時的教育局在北大街),集中好了,排隊,披紅掛綵,步行大約500米到會議室,走在街上,行人們都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學校的直接領導是聯校,聯校有:劉子文校長,王志亮老師,分管財務和人事,王德瑾老師,分管教學業務,田文燦老師,分管業教(掃盲)。

劉子文校長威信很高,在萬戶堡鄉工作了近10年,1995年調到龍鳳鄉當校長。

在與劉老師相處中,還是那件事令我難忘。

學校收學雜費,有一位村民婦女叫“四片”,她來學校啥也不說,站在門口就罵,“為啥收學雜費,校長是不是缺了棺材錢”,當時年輕氣盛的我,怒火勝過了涵養,就要和她幹仗,虧得老師們把我拉住,並介紹說這是俺村的“不機米”(傻子),但是怒氣未消的我,一甩校門,不幹了,去聯校找到劉老師說明情況,劉老師聽後,哈哈一笑,啥也別說,今天你就嚐嚐我的廚藝,說著就挽起袖子舀面加水做飯。(當時聯校沒有食堂,就是自己拿面自己做飯),飯後,他告訴我,回家休息,等候消息。隔了2天,村書記和村分管學校的領導來到我家,向我說明了“四片”的情況,並答應“四片”給我做檢查。事後才知道,劉老師為此事與村裡進行了多次交涉,現在回想起來,一個人的成長,真的是很多人在背後給與了無私的幫助。

王志亮老師,最大的優點是記性好,鄉里所有老師們的晉升職稱都瞭然於胸,該誰晉升了,王老師都會去提醒幫助。因此大家都叫他“腦子好的老好人。”

村委是學校的辦學單位,因此,為了取得村委的支持,校長也必須周旋於村委之中。

郭中茂,小名“三老虎”,是村支書,在我所任校長期間十分關心教育。記得1994年,晉中地區組織作文大賽,介休市獲得一等獎者2名,其中一名是我校學生郭海臣,這兩名學生必須到榆次參加頒獎活動,還要在電視上播出頒獎盛況,介休市教育委員會(就是現在的教科局)通知我在榆次找田主席報到,我可有點頭大,獲獎學生郭海臣、輔導教師張香梅和我三人的路費、住宿費哪裡來?於是去找郭書記,記得郭書記半天沒開口,最後叫來老伴,命令道,把賣棉花的錢拿來給了馬校長,我拿著錢心裡沉甸甸的。

書記,喜歡喝酒,喝上酒有時候罵街,有一次,看著他跌跌撞撞的一邊走一邊罵,快到學校時,一轉彎走了,其實我是懂他的,因為和他聊天才能真正觸摸到他的內心,搞計劃生育,交攤派,好多事不能不搞,但從他內心也不想搞,因此有時候借酒澆愁,或者借酒發揮,把平時不願說不想說的,借酒給說出來,但對教育毫無條件地支持,所以即使喝酒再多也從不來學校。

張玉海,小名“四管”,村委分管學校的領導。部隊轉業進入村委,素質較高,他在1993年經常看的幾本書《三字經》,《朱之治家格言》,《女兒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去他家,看到一個大紙箱子,炕上有一小孩哭的正歡,我正納悶,是不是剛生了小娃娃。他說去原平辦事在火車上撿到了一個娃娃,還從紙箱裡拿出一張紙,紙上寫著孩子的出生年月,他給娃娃起名叫“原原”(去原平的紀念)。“四管”,我叫四哥,經常來學校聊天,聊天之中常用一些民間俗語諺語,因此聊天很有趣味,我也就稱之為精神糧食。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汾賢,小名“百利兒”,1995年擔任村長,此人敢作敢為,頭腦靈活,曾開過麵粉廠,並無償地給學校廚房提供麵粉,上任之後大刀闊斧,在村西蓋起了鄉里的第一所二層教學樓,1996年學校搬遷。郭汾賢,我叫“八叔”,性情中人,記得有一次找他辦事,吃飯時和我喝酒提出划拳,我輸了喝一杯,他輸了喝兩杯,在這不公平的條約下,也把我喝的天旋地轉。

作為校長處理好外部關係,也要平衡內部關係。對每一位老師的瞭解,才是平衡關係的基礎。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九月感恩教師,我以回憶的形式,真實地記錄那群曾為教育默默奮鬥的人們,他們辛苦了,他們才是真正的功臣!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

馬宏根

(一)激情歲月孔家堡

199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師範安排學生實習,我因預考上了師大文科班,所以在學校刻苦學習。半年後,高考成績揭曉,但師大錄取通知沒有我,查閱成績已超越師大對師範的錄取分數線,我便興沖沖找到了當時的師範校長詢問,校長答覆,師大對師範生的錄取,分數是其一,在分數的基礎上學校也有權推薦,我便垂頭喪氣地回到老家。想往事,在師大預考之前,我的老師推薦我到師範附小實習,是衝刺師大,還是在附小實習留校,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選擇了師大,而今,附小不再為我準備,師大也已經把我堵在門外。

那一年,我心情低落,萬般無奈被分派到了介休縣萬戶堡鄉孔家堡小學。擔任了五年級畢業班的班主任(當時五三學制)和語文,自然學科。在1992年11月13日,聯校長劉子文老師找我談話,(當時的教育體制是一所鄉鎮設立一所聯合學校,簡稱聯校,聯校長是一所鄉鎮最大的校長),談話要求我接任孔家堡小學的校長,我猶豫不決,(那時候的老師們的想法是願意做一名好老師,而不去想做學校的領導,比如趙明耀老師敬業一生。)11月14日,劉子文老師宣佈,我接任了孔家堡小學的校長,原校長郭寵德老師留在學校代一門歷史學科。至此,我開始了在孔家堡學校的4年校長生涯(1992.11-1996.7)。

孔家堡位於介休與平遙的接壤處,往北二里就可到達平遙縣西王智鄉南官地村了。孔家堡,我第一次聽說,那還是八十年代,我在讀初中,聽說孔家堡村發生了一起凶殺案,一天夜裡凶手殺了夫妻二人,那一段時間,嚇得我們玩耍的小朋友,一到夜裡就回家,不敢再玩了。在這裡工作後感受到孔家堡文化源遠流長,曾經是文化鎮,康熙年間有郭姓中過進士二甲(介休縣誌曾有記載),在介休也流傳著一句俗話“孔家堡家---佔地方”,一旦看到有人搶佔地方,人們便會說你是孔家堡的。這裡民風淳樸仗義疏財,村民們喜歡喝酒,喝酒之時更喜歡划拳,我記得村裡的人教我划拳時,以水代酒,把我整整灌了一暖瓶水。村裡郭姓較多,大體有南門北門之分。因為村裡並無孔姓,所以我曾問過村名的來歷,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說,孔家堡之名由其地形像一隻孔雀而來。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曾經是村東的一所廟宇,經過改造,成了現在的小學,大體是四合院,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北房有一間倉庫、一間辦公室、一間校工宿舍,東房有3間教室,南房是村裡的配電室放著變壓器,還有一間村裡停放棺木,西房為2間教室,校門朝西,校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最低端有風向儀,據說是北京知青的傑作。

那時候,學校的作息時間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相適應,當地人一天吃兩頓飯,學校的作息時間也就別有風格了:上午:7.00——7.15 早操,7.20——7.40 早讀,7.50——8.30第一節,8.40——9.20第二節 下學吃飯。中午:11.00——11.40第三節,11.50——12.30 第四節課間操,1.00——1.40第五節,1.50——2.30第六節下學吃飯。晚自學:6.00——6.40自學一,6.50——7.30自學二。一天三到校,不午休,即使休息一會也是在2.30下學以後。農村的孩子們一般在下學後,拿上籮筐,帶上鐮刀,去地裡割草做點家務活。曾記得有位領導來校檢查工作,上午吃過早餐來校9點多,學生放學回家,下午午睡後來校2點多,學生放學回家。領導納悶:下鄉到校,不見學生,只能看到護校的大爺。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辦學條件簡陋,一切以實用為目的,因為學校的經費來源是向每一位學生收取學雜費5元,學校一年經費一千元左右,除了購買教科書教學參考和必要的辦公用品外,所剩無幾。升國旗,旗杆是村委砍倒一棵楊樹,去皮,晾乾,挖個坑埋好即可。升國旗的繩子是一根麻繩,後來改成了尼龍繩。國旗是先買了一面,然後自己買塊紅布和黃布仿製國旗。黑板是用水泥配沙然後倒上墨汁塗抹在牆上,黑板用久了漸漸變白,於是每一學期二次用墨汁刷黑板。教學設備除了三角板量角器外,基本就靠一張嘴一支筆了。冬季學校取暖,每個房間修一個爐子,燒的是焦炭,焦炭在我們本地比較便宜的,學校燒的也就是當地村民自己煉製的的土焦。火爐的焦炭旺起來,教室還是比較暖和的,但是每當下課,教師必須強調開窗戶,學生到教室外活動,怕孩子們煤煙中毒。

作為校長接觸的人員也就相對比較廣一些,經歷的事也就多一些。

1992年當時的局長是武曉彥,是一位從教師幹起直到局長的領導,在1993年局長是肖基農,原是一位鄉鎮長。局長雖然更換,但是那時候尊師重教風氣不變,我記得每到十月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校長們分組彙報,我彙報的組長是範培山老師,校長們逐個彙報,上學期的成績與不足,本學期的計劃與安排,會議一般進行2天,晚上我們農村的校長就住在賓館討論教學。教師節,模範教師到教育局集中(當時的教育局在北大街),集中好了,排隊,披紅掛綵,步行大約500米到會議室,走在街上,行人們都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學校的直接領導是聯校,聯校有:劉子文校長,王志亮老師,分管財務和人事,王德瑾老師,分管教學業務,田文燦老師,分管業教(掃盲)。

劉子文校長威信很高,在萬戶堡鄉工作了近10年,1995年調到龍鳳鄉當校長。

在與劉老師相處中,還是那件事令我難忘。

學校收學雜費,有一位村民婦女叫“四片”,她來學校啥也不說,站在門口就罵,“為啥收學雜費,校長是不是缺了棺材錢”,當時年輕氣盛的我,怒火勝過了涵養,就要和她幹仗,虧得老師們把我拉住,並介紹說這是俺村的“不機米”(傻子),但是怒氣未消的我,一甩校門,不幹了,去聯校找到劉老師說明情況,劉老師聽後,哈哈一笑,啥也別說,今天你就嚐嚐我的廚藝,說著就挽起袖子舀面加水做飯。(當時聯校沒有食堂,就是自己拿面自己做飯),飯後,他告訴我,回家休息,等候消息。隔了2天,村書記和村分管學校的領導來到我家,向我說明了“四片”的情況,並答應“四片”給我做檢查。事後才知道,劉老師為此事與村裡進行了多次交涉,現在回想起來,一個人的成長,真的是很多人在背後給與了無私的幫助。

王志亮老師,最大的優點是記性好,鄉里所有老師們的晉升職稱都瞭然於胸,該誰晉升了,王老師都會去提醒幫助。因此大家都叫他“腦子好的老好人。”

村委是學校的辦學單位,因此,為了取得村委的支持,校長也必須周旋於村委之中。

郭中茂,小名“三老虎”,是村支書,在我所任校長期間十分關心教育。記得1994年,晉中地區組織作文大賽,介休市獲得一等獎者2名,其中一名是我校學生郭海臣,這兩名學生必須到榆次參加頒獎活動,還要在電視上播出頒獎盛況,介休市教育委員會(就是現在的教科局)通知我在榆次找田主席報到,我可有點頭大,獲獎學生郭海臣、輔導教師張香梅和我三人的路費、住宿費哪裡來?於是去找郭書記,記得郭書記半天沒開口,最後叫來老伴,命令道,把賣棉花的錢拿來給了馬校長,我拿著錢心裡沉甸甸的。

書記,喜歡喝酒,喝上酒有時候罵街,有一次,看著他跌跌撞撞的一邊走一邊罵,快到學校時,一轉彎走了,其實我是懂他的,因為和他聊天才能真正觸摸到他的內心,搞計劃生育,交攤派,好多事不能不搞,但從他內心也不想搞,因此有時候借酒澆愁,或者借酒發揮,把平時不願說不想說的,借酒給說出來,但對教育毫無條件地支持,所以即使喝酒再多也從不來學校。

張玉海,小名“四管”,村委分管學校的領導。部隊轉業進入村委,素質較高,他在1993年經常看的幾本書《三字經》,《朱之治家格言》,《女兒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去他家,看到一個大紙箱子,炕上有一小孩哭的正歡,我正納悶,是不是剛生了小娃娃。他說去原平辦事在火車上撿到了一個娃娃,還從紙箱裡拿出一張紙,紙上寫著孩子的出生年月,他給娃娃起名叫“原原”(去原平的紀念)。“四管”,我叫四哥,經常來學校聊天,聊天之中常用一些民間俗語諺語,因此聊天很有趣味,我也就稱之為精神糧食。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汾賢,小名“百利兒”,1995年擔任村長,此人敢作敢為,頭腦靈活,曾開過麵粉廠,並無償地給學校廚房提供麵粉,上任之後大刀闊斧,在村西蓋起了鄉里的第一所二層教學樓,1996年學校搬遷。郭汾賢,我叫“八叔”,性情中人,記得有一次找他辦事,吃飯時和我喝酒提出划拳,我輸了喝一杯,他輸了喝兩杯,在這不公平的條約下,也把我喝的天旋地轉。

作為校長處理好外部關係,也要平衡內部關係。對每一位老師的瞭解,才是平衡關係的基礎。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寵德老師,本村人,我的前任校長,辭去校長後在學校擔任歷史老師。為人敬業,目光長遠。我曾問過,為什麼讓我21歲的人接你的班,你就放心嗎?他說,他因身體原因早就想辭校長,一直在找合適的人選,因為畢竟自己就是本村人,若是繼任者幹不好,也是他的責任,他把我從上初中到師範經歷都打聽過,甚至連我的家庭情況都瞭解過,所以決定向劉子文校長要我到學校,安頓好後讓我接班。郭老師,育有四子,孩子們在村裡都很出色,長子也是村裡的會計,曾種植葡萄園,每當葡萄成熟時就拿到學校讓老師們品嚐。次子,也是我初三的班主任,是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師。三子喜歡攝影,我也稱呼他是師傅。

王德玉老師,本村人,代教。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帶畢業班的數學,每當小學畢業考試結束,總要把學生先集中到教室,開始估分,逐個詢問核實。每當開學前總是和我相跟上領書,騎上自行車將近40裡到新華書店,到了城裡,滿頭大汗,喝一杯2角的開水,便會開心一笑,到了書店先排隊,書店的領導叫“五小”,我們便開口合口地叫“五哥”,其目的就是讓五哥能早點給我們發書,我們領書後還有40里路往回返。從書店裡領出書來,王老師便拿出他家裝過化肥的編織袋,把課本裝進編織袋裡,往自行車上綁好後,北河沿電影院附近的老李頭“永濟牛肉餃子”吃上一碗,美滋滋的一抹嘴,回家。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民辦代教真的為教育付出了很多,而得到的卻很少。

郭迎春老師,民辦轉正教師,幹工作盡心竭力,一絲不苟,愛生如子,常把自己家孩子穿剩的衣服給了學校貧困的孩子。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九月感恩教師,我以回憶的形式,真實地記錄那群曾為教育默默奮鬥的人們,他們辛苦了,他們才是真正的功臣!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

馬宏根

(一)激情歲月孔家堡

199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師範安排學生實習,我因預考上了師大文科班,所以在學校刻苦學習。半年後,高考成績揭曉,但師大錄取通知沒有我,查閱成績已超越師大對師範的錄取分數線,我便興沖沖找到了當時的師範校長詢問,校長答覆,師大對師範生的錄取,分數是其一,在分數的基礎上學校也有權推薦,我便垂頭喪氣地回到老家。想往事,在師大預考之前,我的老師推薦我到師範附小實習,是衝刺師大,還是在附小實習留校,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選擇了師大,而今,附小不再為我準備,師大也已經把我堵在門外。

那一年,我心情低落,萬般無奈被分派到了介休縣萬戶堡鄉孔家堡小學。擔任了五年級畢業班的班主任(當時五三學制)和語文,自然學科。在1992年11月13日,聯校長劉子文老師找我談話,(當時的教育體制是一所鄉鎮設立一所聯合學校,簡稱聯校,聯校長是一所鄉鎮最大的校長),談話要求我接任孔家堡小學的校長,我猶豫不決,(那時候的老師們的想法是願意做一名好老師,而不去想做學校的領導,比如趙明耀老師敬業一生。)11月14日,劉子文老師宣佈,我接任了孔家堡小學的校長,原校長郭寵德老師留在學校代一門歷史學科。至此,我開始了在孔家堡學校的4年校長生涯(1992.11-1996.7)。

孔家堡位於介休與平遙的接壤處,往北二里就可到達平遙縣西王智鄉南官地村了。孔家堡,我第一次聽說,那還是八十年代,我在讀初中,聽說孔家堡村發生了一起凶殺案,一天夜裡凶手殺了夫妻二人,那一段時間,嚇得我們玩耍的小朋友,一到夜裡就回家,不敢再玩了。在這裡工作後感受到孔家堡文化源遠流長,曾經是文化鎮,康熙年間有郭姓中過進士二甲(介休縣誌曾有記載),在介休也流傳著一句俗話“孔家堡家---佔地方”,一旦看到有人搶佔地方,人們便會說你是孔家堡的。這裡民風淳樸仗義疏財,村民們喜歡喝酒,喝酒之時更喜歡划拳,我記得村裡的人教我划拳時,以水代酒,把我整整灌了一暖瓶水。村裡郭姓較多,大體有南門北門之分。因為村裡並無孔姓,所以我曾問過村名的來歷,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說,孔家堡之名由其地形像一隻孔雀而來。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曾經是村東的一所廟宇,經過改造,成了現在的小學,大體是四合院,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北房有一間倉庫、一間辦公室、一間校工宿舍,東房有3間教室,南房是村裡的配電室放著變壓器,還有一間村裡停放棺木,西房為2間教室,校門朝西,校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最低端有風向儀,據說是北京知青的傑作。

那時候,學校的作息時間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相適應,當地人一天吃兩頓飯,學校的作息時間也就別有風格了:上午:7.00——7.15 早操,7.20——7.40 早讀,7.50——8.30第一節,8.40——9.20第二節 下學吃飯。中午:11.00——11.40第三節,11.50——12.30 第四節課間操,1.00——1.40第五節,1.50——2.30第六節下學吃飯。晚自學:6.00——6.40自學一,6.50——7.30自學二。一天三到校,不午休,即使休息一會也是在2.30下學以後。農村的孩子們一般在下學後,拿上籮筐,帶上鐮刀,去地裡割草做點家務活。曾記得有位領導來校檢查工作,上午吃過早餐來校9點多,學生放學回家,下午午睡後來校2點多,學生放學回家。領導納悶:下鄉到校,不見學生,只能看到護校的大爺。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辦學條件簡陋,一切以實用為目的,因為學校的經費來源是向每一位學生收取學雜費5元,學校一年經費一千元左右,除了購買教科書教學參考和必要的辦公用品外,所剩無幾。升國旗,旗杆是村委砍倒一棵楊樹,去皮,晾乾,挖個坑埋好即可。升國旗的繩子是一根麻繩,後來改成了尼龍繩。國旗是先買了一面,然後自己買塊紅布和黃布仿製國旗。黑板是用水泥配沙然後倒上墨汁塗抹在牆上,黑板用久了漸漸變白,於是每一學期二次用墨汁刷黑板。教學設備除了三角板量角器外,基本就靠一張嘴一支筆了。冬季學校取暖,每個房間修一個爐子,燒的是焦炭,焦炭在我們本地比較便宜的,學校燒的也就是當地村民自己煉製的的土焦。火爐的焦炭旺起來,教室還是比較暖和的,但是每當下課,教師必須強調開窗戶,學生到教室外活動,怕孩子們煤煙中毒。

作為校長接觸的人員也就相對比較廣一些,經歷的事也就多一些。

1992年當時的局長是武曉彥,是一位從教師幹起直到局長的領導,在1993年局長是肖基農,原是一位鄉鎮長。局長雖然更換,但是那時候尊師重教風氣不變,我記得每到十月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校長們分組彙報,我彙報的組長是範培山老師,校長們逐個彙報,上學期的成績與不足,本學期的計劃與安排,會議一般進行2天,晚上我們農村的校長就住在賓館討論教學。教師節,模範教師到教育局集中(當時的教育局在北大街),集中好了,排隊,披紅掛綵,步行大約500米到會議室,走在街上,行人們都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學校的直接領導是聯校,聯校有:劉子文校長,王志亮老師,分管財務和人事,王德瑾老師,分管教學業務,田文燦老師,分管業教(掃盲)。

劉子文校長威信很高,在萬戶堡鄉工作了近10年,1995年調到龍鳳鄉當校長。

在與劉老師相處中,還是那件事令我難忘。

學校收學雜費,有一位村民婦女叫“四片”,她來學校啥也不說,站在門口就罵,“為啥收學雜費,校長是不是缺了棺材錢”,當時年輕氣盛的我,怒火勝過了涵養,就要和她幹仗,虧得老師們把我拉住,並介紹說這是俺村的“不機米”(傻子),但是怒氣未消的我,一甩校門,不幹了,去聯校找到劉老師說明情況,劉老師聽後,哈哈一笑,啥也別說,今天你就嚐嚐我的廚藝,說著就挽起袖子舀面加水做飯。(當時聯校沒有食堂,就是自己拿面自己做飯),飯後,他告訴我,回家休息,等候消息。隔了2天,村書記和村分管學校的領導來到我家,向我說明了“四片”的情況,並答應“四片”給我做檢查。事後才知道,劉老師為此事與村裡進行了多次交涉,現在回想起來,一個人的成長,真的是很多人在背後給與了無私的幫助。

王志亮老師,最大的優點是記性好,鄉里所有老師們的晉升職稱都瞭然於胸,該誰晉升了,王老師都會去提醒幫助。因此大家都叫他“腦子好的老好人。”

村委是學校的辦學單位,因此,為了取得村委的支持,校長也必須周旋於村委之中。

郭中茂,小名“三老虎”,是村支書,在我所任校長期間十分關心教育。記得1994年,晉中地區組織作文大賽,介休市獲得一等獎者2名,其中一名是我校學生郭海臣,這兩名學生必須到榆次參加頒獎活動,還要在電視上播出頒獎盛況,介休市教育委員會(就是現在的教科局)通知我在榆次找田主席報到,我可有點頭大,獲獎學生郭海臣、輔導教師張香梅和我三人的路費、住宿費哪裡來?於是去找郭書記,記得郭書記半天沒開口,最後叫來老伴,命令道,把賣棉花的錢拿來給了馬校長,我拿著錢心裡沉甸甸的。

書記,喜歡喝酒,喝上酒有時候罵街,有一次,看著他跌跌撞撞的一邊走一邊罵,快到學校時,一轉彎走了,其實我是懂他的,因為和他聊天才能真正觸摸到他的內心,搞計劃生育,交攤派,好多事不能不搞,但從他內心也不想搞,因此有時候借酒澆愁,或者借酒發揮,把平時不願說不想說的,借酒給說出來,但對教育毫無條件地支持,所以即使喝酒再多也從不來學校。

張玉海,小名“四管”,村委分管學校的領導。部隊轉業進入村委,素質較高,他在1993年經常看的幾本書《三字經》,《朱之治家格言》,《女兒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去他家,看到一個大紙箱子,炕上有一小孩哭的正歡,我正納悶,是不是剛生了小娃娃。他說去原平辦事在火車上撿到了一個娃娃,還從紙箱裡拿出一張紙,紙上寫著孩子的出生年月,他給娃娃起名叫“原原”(去原平的紀念)。“四管”,我叫四哥,經常來學校聊天,聊天之中常用一些民間俗語諺語,因此聊天很有趣味,我也就稱之為精神糧食。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汾賢,小名“百利兒”,1995年擔任村長,此人敢作敢為,頭腦靈活,曾開過麵粉廠,並無償地給學校廚房提供麵粉,上任之後大刀闊斧,在村西蓋起了鄉里的第一所二層教學樓,1996年學校搬遷。郭汾賢,我叫“八叔”,性情中人,記得有一次找他辦事,吃飯時和我喝酒提出划拳,我輸了喝一杯,他輸了喝兩杯,在這不公平的條約下,也把我喝的天旋地轉。

作為校長處理好外部關係,也要平衡內部關係。對每一位老師的瞭解,才是平衡關係的基礎。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寵德老師,本村人,我的前任校長,辭去校長後在學校擔任歷史老師。為人敬業,目光長遠。我曾問過,為什麼讓我21歲的人接你的班,你就放心嗎?他說,他因身體原因早就想辭校長,一直在找合適的人選,因為畢竟自己就是本村人,若是繼任者幹不好,也是他的責任,他把我從上初中到師範經歷都打聽過,甚至連我的家庭情況都瞭解過,所以決定向劉子文校長要我到學校,安頓好後讓我接班。郭老師,育有四子,孩子們在村裡都很出色,長子也是村裡的會計,曾種植葡萄園,每當葡萄成熟時就拿到學校讓老師們品嚐。次子,也是我初三的班主任,是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師。三子喜歡攝影,我也稱呼他是師傅。

王德玉老師,本村人,代教。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帶畢業班的數學,每當小學畢業考試結束,總要把學生先集中到教室,開始估分,逐個詢問核實。每當開學前總是和我相跟上領書,騎上自行車將近40裡到新華書店,到了城裡,滿頭大汗,喝一杯2角的開水,便會開心一笑,到了書店先排隊,書店的領導叫“五小”,我們便開口合口地叫“五哥”,其目的就是讓五哥能早點給我們發書,我們領書後還有40里路往回返。從書店裡領出書來,王老師便拿出他家裝過化肥的編織袋,把課本裝進編織袋裡,往自行車上綁好後,北河沿電影院附近的老李頭“永濟牛肉餃子”吃上一碗,美滋滋的一抹嘴,回家。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民辦代教真的為教育付出了很多,而得到的卻很少。

郭迎春老師,民辦轉正教師,幹工作盡心竭力,一絲不苟,愛生如子,常把自己家孩子穿剩的衣服給了學校貧困的孩子。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也是一所中心小學,(那時候萬戶堡鄉有4箇中心校,分別是南四村的樂善中心校,中三堡的中堡中心校,東二村的中街中心校,北三村的孔家堡中心校,)分管著田李小學和任家堡小學。有一次,在任家堡小學聽課教研後回家,大約晚上十點多,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走在月朗星稀的夜晚,鄉間小路沒有一個行人,蛐蛐的叫聲格外清晰,當走在孔家堡村西亂墳灘時,抬頭一看,嚇得我頭髮都站起來了,只見一座墳墓上有一個披頭散髮的人,嚇得我趕緊走,心急馬不快,不知咋地,自行車一下摔倒,我坐在地上,仔細揉揉眼,定了定神,再抬頭看,墳墓上的確還有那人披頭散髮。難道見鬼了?自己心裡嘀咕,聽老人們說,鬼怕惡人,鬼怕文人,不行,今天必須見個究竟,我站起來,從路旁撿了一塊磚頭以防不測,自己給自己壯膽向墳墓走去,口裡故意哼起了小調,手裡磚頭握的緊緊的,越來越近,那人還是一動不動,終於看清了,“啪”的一聲,我把磚頭甩在地上,長出一口氣,原來是鄰村的一個神經病人。

我那時候週一至週六上課,週六下午就可以回家,週日到校上晚自習。因為剛參加工作,父親給我買了一輛新自行車。第一次騎著新自行車到學校,好多村民都圍過來與自己打招呼,當時鄉下很少分派教師,學校就我一個正式的科班出身。有人就問我,馬老師你是飛鴿牌還是永久牌,飛鴿牌和永久牌這是當時候的自行車,人們看似問自行車的名稱,其實是暗探,你是在這裡計劃長久工作,還是像飛鴿一樣幹一段時間就飛走呢。

因為自己一週回一次家,吃午飯時,我就端著碗,蹲在校門口,附近的村民也都圍過來,一邊吃飯一邊聊天,我們學校校工老郭看門,老伴吳英梅給學校做飯,我喜歡吃拉條,她做的拉條又長又細,至今想起來都流口水。在學校沒事時,也就到學生家看看,學校一百多學生,我基本上都去過學生家,家訪時你會真正感受到村民的淳樸厚道,讓我這個校長能在家吃一頓飯為榮,所以我也自嘲一下家訪也是“加飯”。有一次傍晚到學生家訪,看到燈光黑乎乎的,學生趴在炕上寫作業,我很生氣,馬上就告訴家長,這個不行,孩子的眼重要還是省點電費重要。現在想起來,自己宛如教師訓學生一樣訓家長,真是不應該。還有一次家訪時,遇到曾在學校維修過桌凳的郭師,郭師家境貧困,兄弟姐妹多,娶了位雲南姑娘做媳婦,孩子要做滿月,在院中修火爐做飯,但是缺少焦炭生火,問學校能不能給他一些。我當時也很為難,郭師為人厚道,熱情,也想幫助他渡過難關,但是焦炭不是學校的而是村委的,答應了,村委肯定對我不滿意,再說,答應了一個人,第二人來問學校要,我該咋辦。我向他解釋後,最後留了一句話,我估計今晚校工12點不會鎖門吧。用“偷”的形式解決了郭師的燃眉之急。

回首在孔家堡的四年,真的讓我回到了那個樸實無華的年代。

風華正茂孔家堡

令人難忘一段情

未完待續,請看第二回《重返禮世村》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九月感恩教師,我以回憶的形式,真實地記錄那群曾為教育默默奮鬥的人們,他們辛苦了,他們才是真正的功臣!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

馬宏根

(一)激情歲月孔家堡

199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師範安排學生實習,我因預考上了師大文科班,所以在學校刻苦學習。半年後,高考成績揭曉,但師大錄取通知沒有我,查閱成績已超越師大對師範的錄取分數線,我便興沖沖找到了當時的師範校長詢問,校長答覆,師大對師範生的錄取,分數是其一,在分數的基礎上學校也有權推薦,我便垂頭喪氣地回到老家。想往事,在師大預考之前,我的老師推薦我到師範附小實習,是衝刺師大,還是在附小實習留校,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選擇了師大,而今,附小不再為我準備,師大也已經把我堵在門外。

那一年,我心情低落,萬般無奈被分派到了介休縣萬戶堡鄉孔家堡小學。擔任了五年級畢業班的班主任(當時五三學制)和語文,自然學科。在1992年11月13日,聯校長劉子文老師找我談話,(當時的教育體制是一所鄉鎮設立一所聯合學校,簡稱聯校,聯校長是一所鄉鎮最大的校長),談話要求我接任孔家堡小學的校長,我猶豫不決,(那時候的老師們的想法是願意做一名好老師,而不去想做學校的領導,比如趙明耀老師敬業一生。)11月14日,劉子文老師宣佈,我接任了孔家堡小學的校長,原校長郭寵德老師留在學校代一門歷史學科。至此,我開始了在孔家堡學校的4年校長生涯(1992.11-1996.7)。

孔家堡位於介休與平遙的接壤處,往北二里就可到達平遙縣西王智鄉南官地村了。孔家堡,我第一次聽說,那還是八十年代,我在讀初中,聽說孔家堡村發生了一起凶殺案,一天夜裡凶手殺了夫妻二人,那一段時間,嚇得我們玩耍的小朋友,一到夜裡就回家,不敢再玩了。在這裡工作後感受到孔家堡文化源遠流長,曾經是文化鎮,康熙年間有郭姓中過進士二甲(介休縣誌曾有記載),在介休也流傳著一句俗話“孔家堡家---佔地方”,一旦看到有人搶佔地方,人們便會說你是孔家堡的。這裡民風淳樸仗義疏財,村民們喜歡喝酒,喝酒之時更喜歡划拳,我記得村裡的人教我划拳時,以水代酒,把我整整灌了一暖瓶水。村裡郭姓較多,大體有南門北門之分。因為村裡並無孔姓,所以我曾問過村名的來歷,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說,孔家堡之名由其地形像一隻孔雀而來。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曾經是村東的一所廟宇,經過改造,成了現在的小學,大體是四合院,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北房有一間倉庫、一間辦公室、一間校工宿舍,東房有3間教室,南房是村裡的配電室放著變壓器,還有一間村裡停放棺木,西房為2間教室,校門朝西,校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最低端有風向儀,據說是北京知青的傑作。

那時候,學校的作息時間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相適應,當地人一天吃兩頓飯,學校的作息時間也就別有風格了:上午:7.00——7.15 早操,7.20——7.40 早讀,7.50——8.30第一節,8.40——9.20第二節 下學吃飯。中午:11.00——11.40第三節,11.50——12.30 第四節課間操,1.00——1.40第五節,1.50——2.30第六節下學吃飯。晚自學:6.00——6.40自學一,6.50——7.30自學二。一天三到校,不午休,即使休息一會也是在2.30下學以後。農村的孩子們一般在下學後,拿上籮筐,帶上鐮刀,去地裡割草做點家務活。曾記得有位領導來校檢查工作,上午吃過早餐來校9點多,學生放學回家,下午午睡後來校2點多,學生放學回家。領導納悶:下鄉到校,不見學生,只能看到護校的大爺。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辦學條件簡陋,一切以實用為目的,因為學校的經費來源是向每一位學生收取學雜費5元,學校一年經費一千元左右,除了購買教科書教學參考和必要的辦公用品外,所剩無幾。升國旗,旗杆是村委砍倒一棵楊樹,去皮,晾乾,挖個坑埋好即可。升國旗的繩子是一根麻繩,後來改成了尼龍繩。國旗是先買了一面,然後自己買塊紅布和黃布仿製國旗。黑板是用水泥配沙然後倒上墨汁塗抹在牆上,黑板用久了漸漸變白,於是每一學期二次用墨汁刷黑板。教學設備除了三角板量角器外,基本就靠一張嘴一支筆了。冬季學校取暖,每個房間修一個爐子,燒的是焦炭,焦炭在我們本地比較便宜的,學校燒的也就是當地村民自己煉製的的土焦。火爐的焦炭旺起來,教室還是比較暖和的,但是每當下課,教師必須強調開窗戶,學生到教室外活動,怕孩子們煤煙中毒。

作為校長接觸的人員也就相對比較廣一些,經歷的事也就多一些。

1992年當時的局長是武曉彥,是一位從教師幹起直到局長的領導,在1993年局長是肖基農,原是一位鄉鎮長。局長雖然更換,但是那時候尊師重教風氣不變,我記得每到十月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校長們分組彙報,我彙報的組長是範培山老師,校長們逐個彙報,上學期的成績與不足,本學期的計劃與安排,會議一般進行2天,晚上我們農村的校長就住在賓館討論教學。教師節,模範教師到教育局集中(當時的教育局在北大街),集中好了,排隊,披紅掛綵,步行大約500米到會議室,走在街上,行人們都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學校的直接領導是聯校,聯校有:劉子文校長,王志亮老師,分管財務和人事,王德瑾老師,分管教學業務,田文燦老師,分管業教(掃盲)。

劉子文校長威信很高,在萬戶堡鄉工作了近10年,1995年調到龍鳳鄉當校長。

在與劉老師相處中,還是那件事令我難忘。

學校收學雜費,有一位村民婦女叫“四片”,她來學校啥也不說,站在門口就罵,“為啥收學雜費,校長是不是缺了棺材錢”,當時年輕氣盛的我,怒火勝過了涵養,就要和她幹仗,虧得老師們把我拉住,並介紹說這是俺村的“不機米”(傻子),但是怒氣未消的我,一甩校門,不幹了,去聯校找到劉老師說明情況,劉老師聽後,哈哈一笑,啥也別說,今天你就嚐嚐我的廚藝,說著就挽起袖子舀面加水做飯。(當時聯校沒有食堂,就是自己拿面自己做飯),飯後,他告訴我,回家休息,等候消息。隔了2天,村書記和村分管學校的領導來到我家,向我說明了“四片”的情況,並答應“四片”給我做檢查。事後才知道,劉老師為此事與村裡進行了多次交涉,現在回想起來,一個人的成長,真的是很多人在背後給與了無私的幫助。

王志亮老師,最大的優點是記性好,鄉里所有老師們的晉升職稱都瞭然於胸,該誰晉升了,王老師都會去提醒幫助。因此大家都叫他“腦子好的老好人。”

村委是學校的辦學單位,因此,為了取得村委的支持,校長也必須周旋於村委之中。

郭中茂,小名“三老虎”,是村支書,在我所任校長期間十分關心教育。記得1994年,晉中地區組織作文大賽,介休市獲得一等獎者2名,其中一名是我校學生郭海臣,這兩名學生必須到榆次參加頒獎活動,還要在電視上播出頒獎盛況,介休市教育委員會(就是現在的教科局)通知我在榆次找田主席報到,我可有點頭大,獲獎學生郭海臣、輔導教師張香梅和我三人的路費、住宿費哪裡來?於是去找郭書記,記得郭書記半天沒開口,最後叫來老伴,命令道,把賣棉花的錢拿來給了馬校長,我拿著錢心裡沉甸甸的。

書記,喜歡喝酒,喝上酒有時候罵街,有一次,看著他跌跌撞撞的一邊走一邊罵,快到學校時,一轉彎走了,其實我是懂他的,因為和他聊天才能真正觸摸到他的內心,搞計劃生育,交攤派,好多事不能不搞,但從他內心也不想搞,因此有時候借酒澆愁,或者借酒發揮,把平時不願說不想說的,借酒給說出來,但對教育毫無條件地支持,所以即使喝酒再多也從不來學校。

張玉海,小名“四管”,村委分管學校的領導。部隊轉業進入村委,素質較高,他在1993年經常看的幾本書《三字經》,《朱之治家格言》,《女兒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去他家,看到一個大紙箱子,炕上有一小孩哭的正歡,我正納悶,是不是剛生了小娃娃。他說去原平辦事在火車上撿到了一個娃娃,還從紙箱裡拿出一張紙,紙上寫著孩子的出生年月,他給娃娃起名叫“原原”(去原平的紀念)。“四管”,我叫四哥,經常來學校聊天,聊天之中常用一些民間俗語諺語,因此聊天很有趣味,我也就稱之為精神糧食。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汾賢,小名“百利兒”,1995年擔任村長,此人敢作敢為,頭腦靈活,曾開過麵粉廠,並無償地給學校廚房提供麵粉,上任之後大刀闊斧,在村西蓋起了鄉里的第一所二層教學樓,1996年學校搬遷。郭汾賢,我叫“八叔”,性情中人,記得有一次找他辦事,吃飯時和我喝酒提出划拳,我輸了喝一杯,他輸了喝兩杯,在這不公平的條約下,也把我喝的天旋地轉。

作為校長處理好外部關係,也要平衡內部關係。對每一位老師的瞭解,才是平衡關係的基礎。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寵德老師,本村人,我的前任校長,辭去校長後在學校擔任歷史老師。為人敬業,目光長遠。我曾問過,為什麼讓我21歲的人接你的班,你就放心嗎?他說,他因身體原因早就想辭校長,一直在找合適的人選,因為畢竟自己就是本村人,若是繼任者幹不好,也是他的責任,他把我從上初中到師範經歷都打聽過,甚至連我的家庭情況都瞭解過,所以決定向劉子文校長要我到學校,安頓好後讓我接班。郭老師,育有四子,孩子們在村裡都很出色,長子也是村裡的會計,曾種植葡萄園,每當葡萄成熟時就拿到學校讓老師們品嚐。次子,也是我初三的班主任,是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師。三子喜歡攝影,我也稱呼他是師傅。

王德玉老師,本村人,代教。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帶畢業班的數學,每當小學畢業考試結束,總要把學生先集中到教室,開始估分,逐個詢問核實。每當開學前總是和我相跟上領書,騎上自行車將近40裡到新華書店,到了城裡,滿頭大汗,喝一杯2角的開水,便會開心一笑,到了書店先排隊,書店的領導叫“五小”,我們便開口合口地叫“五哥”,其目的就是讓五哥能早點給我們發書,我們領書後還有40里路往回返。從書店裡領出書來,王老師便拿出他家裝過化肥的編織袋,把課本裝進編織袋裡,往自行車上綁好後,北河沿電影院附近的老李頭“永濟牛肉餃子”吃上一碗,美滋滋的一抹嘴,回家。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民辦代教真的為教育付出了很多,而得到的卻很少。

郭迎春老師,民辦轉正教師,幹工作盡心竭力,一絲不苟,愛生如子,常把自己家孩子穿剩的衣服給了學校貧困的孩子。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也是一所中心小學,(那時候萬戶堡鄉有4箇中心校,分別是南四村的樂善中心校,中三堡的中堡中心校,東二村的中街中心校,北三村的孔家堡中心校,)分管著田李小學和任家堡小學。有一次,在任家堡小學聽課教研後回家,大約晚上十點多,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走在月朗星稀的夜晚,鄉間小路沒有一個行人,蛐蛐的叫聲格外清晰,當走在孔家堡村西亂墳灘時,抬頭一看,嚇得我頭髮都站起來了,只見一座墳墓上有一個披頭散髮的人,嚇得我趕緊走,心急馬不快,不知咋地,自行車一下摔倒,我坐在地上,仔細揉揉眼,定了定神,再抬頭看,墳墓上的確還有那人披頭散髮。難道見鬼了?自己心裡嘀咕,聽老人們說,鬼怕惡人,鬼怕文人,不行,今天必須見個究竟,我站起來,從路旁撿了一塊磚頭以防不測,自己給自己壯膽向墳墓走去,口裡故意哼起了小調,手裡磚頭握的緊緊的,越來越近,那人還是一動不動,終於看清了,“啪”的一聲,我把磚頭甩在地上,長出一口氣,原來是鄰村的一個神經病人。

我那時候週一至週六上課,週六下午就可以回家,週日到校上晚自習。因為剛參加工作,父親給我買了一輛新自行車。第一次騎著新自行車到學校,好多村民都圍過來與自己打招呼,當時鄉下很少分派教師,學校就我一個正式的科班出身。有人就問我,馬老師你是飛鴿牌還是永久牌,飛鴿牌和永久牌這是當時候的自行車,人們看似問自行車的名稱,其實是暗探,你是在這裡計劃長久工作,還是像飛鴿一樣幹一段時間就飛走呢。

因為自己一週回一次家,吃午飯時,我就端著碗,蹲在校門口,附近的村民也都圍過來,一邊吃飯一邊聊天,我們學校校工老郭看門,老伴吳英梅給學校做飯,我喜歡吃拉條,她做的拉條又長又細,至今想起來都流口水。在學校沒事時,也就到學生家看看,學校一百多學生,我基本上都去過學生家,家訪時你會真正感受到村民的淳樸厚道,讓我這個校長能在家吃一頓飯為榮,所以我也自嘲一下家訪也是“加飯”。有一次傍晚到學生家訪,看到燈光黑乎乎的,學生趴在炕上寫作業,我很生氣,馬上就告訴家長,這個不行,孩子的眼重要還是省點電費重要。現在想起來,自己宛如教師訓學生一樣訓家長,真是不應該。還有一次家訪時,遇到曾在學校維修過桌凳的郭師,郭師家境貧困,兄弟姐妹多,娶了位雲南姑娘做媳婦,孩子要做滿月,在院中修火爐做飯,但是缺少焦炭生火,問學校能不能給他一些。我當時也很為難,郭師為人厚道,熱情,也想幫助他渡過難關,但是焦炭不是學校的而是村委的,答應了,村委肯定對我不滿意,再說,答應了一個人,第二人來問學校要,我該咋辦。我向他解釋後,最後留了一句話,我估計今晚校工12點不會鎖門吧。用“偷”的形式解決了郭師的燃眉之急。

回首在孔家堡的四年,真的讓我回到了那個樸實無華的年代。

風華正茂孔家堡

令人難忘一段情

未完待續,請看第二回《重返禮世村》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九月感恩教師,我以回憶的形式,真實地記錄那群曾為教育默默奮鬥的人們,他們辛苦了,他們才是真正的功臣!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

馬宏根

(一)激情歲月孔家堡

199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師範安排學生實習,我因預考上了師大文科班,所以在學校刻苦學習。半年後,高考成績揭曉,但師大錄取通知沒有我,查閱成績已超越師大對師範的錄取分數線,我便興沖沖找到了當時的師範校長詢問,校長答覆,師大對師範生的錄取,分數是其一,在分數的基礎上學校也有權推薦,我便垂頭喪氣地回到老家。想往事,在師大預考之前,我的老師推薦我到師範附小實習,是衝刺師大,還是在附小實習留校,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選擇了師大,而今,附小不再為我準備,師大也已經把我堵在門外。

那一年,我心情低落,萬般無奈被分派到了介休縣萬戶堡鄉孔家堡小學。擔任了五年級畢業班的班主任(當時五三學制)和語文,自然學科。在1992年11月13日,聯校長劉子文老師找我談話,(當時的教育體制是一所鄉鎮設立一所聯合學校,簡稱聯校,聯校長是一所鄉鎮最大的校長),談話要求我接任孔家堡小學的校長,我猶豫不決,(那時候的老師們的想法是願意做一名好老師,而不去想做學校的領導,比如趙明耀老師敬業一生。)11月14日,劉子文老師宣佈,我接任了孔家堡小學的校長,原校長郭寵德老師留在學校代一門歷史學科。至此,我開始了在孔家堡學校的4年校長生涯(1992.11-1996.7)。

孔家堡位於介休與平遙的接壤處,往北二里就可到達平遙縣西王智鄉南官地村了。孔家堡,我第一次聽說,那還是八十年代,我在讀初中,聽說孔家堡村發生了一起凶殺案,一天夜裡凶手殺了夫妻二人,那一段時間,嚇得我們玩耍的小朋友,一到夜裡就回家,不敢再玩了。在這裡工作後感受到孔家堡文化源遠流長,曾經是文化鎮,康熙年間有郭姓中過進士二甲(介休縣誌曾有記載),在介休也流傳著一句俗話“孔家堡家---佔地方”,一旦看到有人搶佔地方,人們便會說你是孔家堡的。這裡民風淳樸仗義疏財,村民們喜歡喝酒,喝酒之時更喜歡划拳,我記得村裡的人教我划拳時,以水代酒,把我整整灌了一暖瓶水。村裡郭姓較多,大體有南門北門之分。因為村裡並無孔姓,所以我曾問過村名的來歷,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說,孔家堡之名由其地形像一隻孔雀而來。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曾經是村東的一所廟宇,經過改造,成了現在的小學,大體是四合院,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北房有一間倉庫、一間辦公室、一間校工宿舍,東房有3間教室,南房是村裡的配電室放著變壓器,還有一間村裡停放棺木,西房為2間教室,校門朝西,校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最低端有風向儀,據說是北京知青的傑作。

那時候,學校的作息時間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相適應,當地人一天吃兩頓飯,學校的作息時間也就別有風格了:上午:7.00——7.15 早操,7.20——7.40 早讀,7.50——8.30第一節,8.40——9.20第二節 下學吃飯。中午:11.00——11.40第三節,11.50——12.30 第四節課間操,1.00——1.40第五節,1.50——2.30第六節下學吃飯。晚自學:6.00——6.40自學一,6.50——7.30自學二。一天三到校,不午休,即使休息一會也是在2.30下學以後。農村的孩子們一般在下學後,拿上籮筐,帶上鐮刀,去地裡割草做點家務活。曾記得有位領導來校檢查工作,上午吃過早餐來校9點多,學生放學回家,下午午睡後來校2點多,學生放學回家。領導納悶:下鄉到校,不見學生,只能看到護校的大爺。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辦學條件簡陋,一切以實用為目的,因為學校的經費來源是向每一位學生收取學雜費5元,學校一年經費一千元左右,除了購買教科書教學參考和必要的辦公用品外,所剩無幾。升國旗,旗杆是村委砍倒一棵楊樹,去皮,晾乾,挖個坑埋好即可。升國旗的繩子是一根麻繩,後來改成了尼龍繩。國旗是先買了一面,然後自己買塊紅布和黃布仿製國旗。黑板是用水泥配沙然後倒上墨汁塗抹在牆上,黑板用久了漸漸變白,於是每一學期二次用墨汁刷黑板。教學設備除了三角板量角器外,基本就靠一張嘴一支筆了。冬季學校取暖,每個房間修一個爐子,燒的是焦炭,焦炭在我們本地比較便宜的,學校燒的也就是當地村民自己煉製的的土焦。火爐的焦炭旺起來,教室還是比較暖和的,但是每當下課,教師必須強調開窗戶,學生到教室外活動,怕孩子們煤煙中毒。

作為校長接觸的人員也就相對比較廣一些,經歷的事也就多一些。

1992年當時的局長是武曉彥,是一位從教師幹起直到局長的領導,在1993年局長是肖基農,原是一位鄉鎮長。局長雖然更換,但是那時候尊師重教風氣不變,我記得每到十月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校長們分組彙報,我彙報的組長是範培山老師,校長們逐個彙報,上學期的成績與不足,本學期的計劃與安排,會議一般進行2天,晚上我們農村的校長就住在賓館討論教學。教師節,模範教師到教育局集中(當時的教育局在北大街),集中好了,排隊,披紅掛綵,步行大約500米到會議室,走在街上,行人們都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學校的直接領導是聯校,聯校有:劉子文校長,王志亮老師,分管財務和人事,王德瑾老師,分管教學業務,田文燦老師,分管業教(掃盲)。

劉子文校長威信很高,在萬戶堡鄉工作了近10年,1995年調到龍鳳鄉當校長。

在與劉老師相處中,還是那件事令我難忘。

學校收學雜費,有一位村民婦女叫“四片”,她來學校啥也不說,站在門口就罵,“為啥收學雜費,校長是不是缺了棺材錢”,當時年輕氣盛的我,怒火勝過了涵養,就要和她幹仗,虧得老師們把我拉住,並介紹說這是俺村的“不機米”(傻子),但是怒氣未消的我,一甩校門,不幹了,去聯校找到劉老師說明情況,劉老師聽後,哈哈一笑,啥也別說,今天你就嚐嚐我的廚藝,說著就挽起袖子舀面加水做飯。(當時聯校沒有食堂,就是自己拿面自己做飯),飯後,他告訴我,回家休息,等候消息。隔了2天,村書記和村分管學校的領導來到我家,向我說明了“四片”的情況,並答應“四片”給我做檢查。事後才知道,劉老師為此事與村裡進行了多次交涉,現在回想起來,一個人的成長,真的是很多人在背後給與了無私的幫助。

王志亮老師,最大的優點是記性好,鄉里所有老師們的晉升職稱都瞭然於胸,該誰晉升了,王老師都會去提醒幫助。因此大家都叫他“腦子好的老好人。”

村委是學校的辦學單位,因此,為了取得村委的支持,校長也必須周旋於村委之中。

郭中茂,小名“三老虎”,是村支書,在我所任校長期間十分關心教育。記得1994年,晉中地區組織作文大賽,介休市獲得一等獎者2名,其中一名是我校學生郭海臣,這兩名學生必須到榆次參加頒獎活動,還要在電視上播出頒獎盛況,介休市教育委員會(就是現在的教科局)通知我在榆次找田主席報到,我可有點頭大,獲獎學生郭海臣、輔導教師張香梅和我三人的路費、住宿費哪裡來?於是去找郭書記,記得郭書記半天沒開口,最後叫來老伴,命令道,把賣棉花的錢拿來給了馬校長,我拿著錢心裡沉甸甸的。

書記,喜歡喝酒,喝上酒有時候罵街,有一次,看著他跌跌撞撞的一邊走一邊罵,快到學校時,一轉彎走了,其實我是懂他的,因為和他聊天才能真正觸摸到他的內心,搞計劃生育,交攤派,好多事不能不搞,但從他內心也不想搞,因此有時候借酒澆愁,或者借酒發揮,把平時不願說不想說的,借酒給說出來,但對教育毫無條件地支持,所以即使喝酒再多也從不來學校。

張玉海,小名“四管”,村委分管學校的領導。部隊轉業進入村委,素質較高,他在1993年經常看的幾本書《三字經》,《朱之治家格言》,《女兒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去他家,看到一個大紙箱子,炕上有一小孩哭的正歡,我正納悶,是不是剛生了小娃娃。他說去原平辦事在火車上撿到了一個娃娃,還從紙箱裡拿出一張紙,紙上寫著孩子的出生年月,他給娃娃起名叫“原原”(去原平的紀念)。“四管”,我叫四哥,經常來學校聊天,聊天之中常用一些民間俗語諺語,因此聊天很有趣味,我也就稱之為精神糧食。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汾賢,小名“百利兒”,1995年擔任村長,此人敢作敢為,頭腦靈活,曾開過麵粉廠,並無償地給學校廚房提供麵粉,上任之後大刀闊斧,在村西蓋起了鄉里的第一所二層教學樓,1996年學校搬遷。郭汾賢,我叫“八叔”,性情中人,記得有一次找他辦事,吃飯時和我喝酒提出划拳,我輸了喝一杯,他輸了喝兩杯,在這不公平的條約下,也把我喝的天旋地轉。

作為校長處理好外部關係,也要平衡內部關係。對每一位老師的瞭解,才是平衡關係的基礎。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寵德老師,本村人,我的前任校長,辭去校長後在學校擔任歷史老師。為人敬業,目光長遠。我曾問過,為什麼讓我21歲的人接你的班,你就放心嗎?他說,他因身體原因早就想辭校長,一直在找合適的人選,因為畢竟自己就是本村人,若是繼任者幹不好,也是他的責任,他把我從上初中到師範經歷都打聽過,甚至連我的家庭情況都瞭解過,所以決定向劉子文校長要我到學校,安頓好後讓我接班。郭老師,育有四子,孩子們在村裡都很出色,長子也是村裡的會計,曾種植葡萄園,每當葡萄成熟時就拿到學校讓老師們品嚐。次子,也是我初三的班主任,是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師。三子喜歡攝影,我也稱呼他是師傅。

王德玉老師,本村人,代教。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帶畢業班的數學,每當小學畢業考試結束,總要把學生先集中到教室,開始估分,逐個詢問核實。每當開學前總是和我相跟上領書,騎上自行車將近40裡到新華書店,到了城裡,滿頭大汗,喝一杯2角的開水,便會開心一笑,到了書店先排隊,書店的領導叫“五小”,我們便開口合口地叫“五哥”,其目的就是讓五哥能早點給我們發書,我們領書後還有40里路往回返。從書店裡領出書來,王老師便拿出他家裝過化肥的編織袋,把課本裝進編織袋裡,往自行車上綁好後,北河沿電影院附近的老李頭“永濟牛肉餃子”吃上一碗,美滋滋的一抹嘴,回家。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民辦代教真的為教育付出了很多,而得到的卻很少。

郭迎春老師,民辦轉正教師,幹工作盡心竭力,一絲不苟,愛生如子,常把自己家孩子穿剩的衣服給了學校貧困的孩子。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也是一所中心小學,(那時候萬戶堡鄉有4箇中心校,分別是南四村的樂善中心校,中三堡的中堡中心校,東二村的中街中心校,北三村的孔家堡中心校,)分管著田李小學和任家堡小學。有一次,在任家堡小學聽課教研後回家,大約晚上十點多,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走在月朗星稀的夜晚,鄉間小路沒有一個行人,蛐蛐的叫聲格外清晰,當走在孔家堡村西亂墳灘時,抬頭一看,嚇得我頭髮都站起來了,只見一座墳墓上有一個披頭散髮的人,嚇得我趕緊走,心急馬不快,不知咋地,自行車一下摔倒,我坐在地上,仔細揉揉眼,定了定神,再抬頭看,墳墓上的確還有那人披頭散髮。難道見鬼了?自己心裡嘀咕,聽老人們說,鬼怕惡人,鬼怕文人,不行,今天必須見個究竟,我站起來,從路旁撿了一塊磚頭以防不測,自己給自己壯膽向墳墓走去,口裡故意哼起了小調,手裡磚頭握的緊緊的,越來越近,那人還是一動不動,終於看清了,“啪”的一聲,我把磚頭甩在地上,長出一口氣,原來是鄰村的一個神經病人。

我那時候週一至週六上課,週六下午就可以回家,週日到校上晚自習。因為剛參加工作,父親給我買了一輛新自行車。第一次騎著新自行車到學校,好多村民都圍過來與自己打招呼,當時鄉下很少分派教師,學校就我一個正式的科班出身。有人就問我,馬老師你是飛鴿牌還是永久牌,飛鴿牌和永久牌這是當時候的自行車,人們看似問自行車的名稱,其實是暗探,你是在這裡計劃長久工作,還是像飛鴿一樣幹一段時間就飛走呢。

因為自己一週回一次家,吃午飯時,我就端著碗,蹲在校門口,附近的村民也都圍過來,一邊吃飯一邊聊天,我們學校校工老郭看門,老伴吳英梅給學校做飯,我喜歡吃拉條,她做的拉條又長又細,至今想起來都流口水。在學校沒事時,也就到學生家看看,學校一百多學生,我基本上都去過學生家,家訪時你會真正感受到村民的淳樸厚道,讓我這個校長能在家吃一頓飯為榮,所以我也自嘲一下家訪也是“加飯”。有一次傍晚到學生家訪,看到燈光黑乎乎的,學生趴在炕上寫作業,我很生氣,馬上就告訴家長,這個不行,孩子的眼重要還是省點電費重要。現在想起來,自己宛如教師訓學生一樣訓家長,真是不應該。還有一次家訪時,遇到曾在學校維修過桌凳的郭師,郭師家境貧困,兄弟姐妹多,娶了位雲南姑娘做媳婦,孩子要做滿月,在院中修火爐做飯,但是缺少焦炭生火,問學校能不能給他一些。我當時也很為難,郭師為人厚道,熱情,也想幫助他渡過難關,但是焦炭不是學校的而是村委的,答應了,村委肯定對我不滿意,再說,答應了一個人,第二人來問學校要,我該咋辦。我向他解釋後,最後留了一句話,我估計今晚校工12點不會鎖門吧。用“偷”的形式解決了郭師的燃眉之急。

回首在孔家堡的四年,真的讓我回到了那個樸實無華的年代。

風華正茂孔家堡

令人難忘一段情

未完待續,請看第二回《重返禮世村》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九月感恩教師,我以回憶的形式,真實地記錄那群曾為教育默默奮鬥的人們,他們辛苦了,他們才是真正的功臣!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

馬宏根

(一)激情歲月孔家堡

199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師範安排學生實習,我因預考上了師大文科班,所以在學校刻苦學習。半年後,高考成績揭曉,但師大錄取通知沒有我,查閱成績已超越師大對師範的錄取分數線,我便興沖沖找到了當時的師範校長詢問,校長答覆,師大對師範生的錄取,分數是其一,在分數的基礎上學校也有權推薦,我便垂頭喪氣地回到老家。想往事,在師大預考之前,我的老師推薦我到師範附小實習,是衝刺師大,還是在附小實習留校,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選擇了師大,而今,附小不再為我準備,師大也已經把我堵在門外。

那一年,我心情低落,萬般無奈被分派到了介休縣萬戶堡鄉孔家堡小學。擔任了五年級畢業班的班主任(當時五三學制)和語文,自然學科。在1992年11月13日,聯校長劉子文老師找我談話,(當時的教育體制是一所鄉鎮設立一所聯合學校,簡稱聯校,聯校長是一所鄉鎮最大的校長),談話要求我接任孔家堡小學的校長,我猶豫不決,(那時候的老師們的想法是願意做一名好老師,而不去想做學校的領導,比如趙明耀老師敬業一生。)11月14日,劉子文老師宣佈,我接任了孔家堡小學的校長,原校長郭寵德老師留在學校代一門歷史學科。至此,我開始了在孔家堡學校的4年校長生涯(1992.11-1996.7)。

孔家堡位於介休與平遙的接壤處,往北二里就可到達平遙縣西王智鄉南官地村了。孔家堡,我第一次聽說,那還是八十年代,我在讀初中,聽說孔家堡村發生了一起凶殺案,一天夜裡凶手殺了夫妻二人,那一段時間,嚇得我們玩耍的小朋友,一到夜裡就回家,不敢再玩了。在這裡工作後感受到孔家堡文化源遠流長,曾經是文化鎮,康熙年間有郭姓中過進士二甲(介休縣誌曾有記載),在介休也流傳著一句俗話“孔家堡家---佔地方”,一旦看到有人搶佔地方,人們便會說你是孔家堡的。這裡民風淳樸仗義疏財,村民們喜歡喝酒,喝酒之時更喜歡划拳,我記得村裡的人教我划拳時,以水代酒,把我整整灌了一暖瓶水。村裡郭姓較多,大體有南門北門之分。因為村裡並無孔姓,所以我曾問過村名的來歷,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說,孔家堡之名由其地形像一隻孔雀而來。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曾經是村東的一所廟宇,經過改造,成了現在的小學,大體是四合院,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北房有一間倉庫、一間辦公室、一間校工宿舍,東房有3間教室,南房是村裡的配電室放著變壓器,還有一間村裡停放棺木,西房為2間教室,校門朝西,校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最低端有風向儀,據說是北京知青的傑作。

那時候,學校的作息時間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相適應,當地人一天吃兩頓飯,學校的作息時間也就別有風格了:上午:7.00——7.15 早操,7.20——7.40 早讀,7.50——8.30第一節,8.40——9.20第二節 下學吃飯。中午:11.00——11.40第三節,11.50——12.30 第四節課間操,1.00——1.40第五節,1.50——2.30第六節下學吃飯。晚自學:6.00——6.40自學一,6.50——7.30自學二。一天三到校,不午休,即使休息一會也是在2.30下學以後。農村的孩子們一般在下學後,拿上籮筐,帶上鐮刀,去地裡割草做點家務活。曾記得有位領導來校檢查工作,上午吃過早餐來校9點多,學生放學回家,下午午睡後來校2點多,學生放學回家。領導納悶:下鄉到校,不見學生,只能看到護校的大爺。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辦學條件簡陋,一切以實用為目的,因為學校的經費來源是向每一位學生收取學雜費5元,學校一年經費一千元左右,除了購買教科書教學參考和必要的辦公用品外,所剩無幾。升國旗,旗杆是村委砍倒一棵楊樹,去皮,晾乾,挖個坑埋好即可。升國旗的繩子是一根麻繩,後來改成了尼龍繩。國旗是先買了一面,然後自己買塊紅布和黃布仿製國旗。黑板是用水泥配沙然後倒上墨汁塗抹在牆上,黑板用久了漸漸變白,於是每一學期二次用墨汁刷黑板。教學設備除了三角板量角器外,基本就靠一張嘴一支筆了。冬季學校取暖,每個房間修一個爐子,燒的是焦炭,焦炭在我們本地比較便宜的,學校燒的也就是當地村民自己煉製的的土焦。火爐的焦炭旺起來,教室還是比較暖和的,但是每當下課,教師必須強調開窗戶,學生到教室外活動,怕孩子們煤煙中毒。

作為校長接觸的人員也就相對比較廣一些,經歷的事也就多一些。

1992年當時的局長是武曉彥,是一位從教師幹起直到局長的領導,在1993年局長是肖基農,原是一位鄉鎮長。局長雖然更換,但是那時候尊師重教風氣不變,我記得每到十月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校長們分組彙報,我彙報的組長是範培山老師,校長們逐個彙報,上學期的成績與不足,本學期的計劃與安排,會議一般進行2天,晚上我們農村的校長就住在賓館討論教學。教師節,模範教師到教育局集中(當時的教育局在北大街),集中好了,排隊,披紅掛綵,步行大約500米到會議室,走在街上,行人們都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學校的直接領導是聯校,聯校有:劉子文校長,王志亮老師,分管財務和人事,王德瑾老師,分管教學業務,田文燦老師,分管業教(掃盲)。

劉子文校長威信很高,在萬戶堡鄉工作了近10年,1995年調到龍鳳鄉當校長。

在與劉老師相處中,還是那件事令我難忘。

學校收學雜費,有一位村民婦女叫“四片”,她來學校啥也不說,站在門口就罵,“為啥收學雜費,校長是不是缺了棺材錢”,當時年輕氣盛的我,怒火勝過了涵養,就要和她幹仗,虧得老師們把我拉住,並介紹說這是俺村的“不機米”(傻子),但是怒氣未消的我,一甩校門,不幹了,去聯校找到劉老師說明情況,劉老師聽後,哈哈一笑,啥也別說,今天你就嚐嚐我的廚藝,說著就挽起袖子舀面加水做飯。(當時聯校沒有食堂,就是自己拿面自己做飯),飯後,他告訴我,回家休息,等候消息。隔了2天,村書記和村分管學校的領導來到我家,向我說明了“四片”的情況,並答應“四片”給我做檢查。事後才知道,劉老師為此事與村裡進行了多次交涉,現在回想起來,一個人的成長,真的是很多人在背後給與了無私的幫助。

王志亮老師,最大的優點是記性好,鄉里所有老師們的晉升職稱都瞭然於胸,該誰晉升了,王老師都會去提醒幫助。因此大家都叫他“腦子好的老好人。”

村委是學校的辦學單位,因此,為了取得村委的支持,校長也必須周旋於村委之中。

郭中茂,小名“三老虎”,是村支書,在我所任校長期間十分關心教育。記得1994年,晉中地區組織作文大賽,介休市獲得一等獎者2名,其中一名是我校學生郭海臣,這兩名學生必須到榆次參加頒獎活動,還要在電視上播出頒獎盛況,介休市教育委員會(就是現在的教科局)通知我在榆次找田主席報到,我可有點頭大,獲獎學生郭海臣、輔導教師張香梅和我三人的路費、住宿費哪裡來?於是去找郭書記,記得郭書記半天沒開口,最後叫來老伴,命令道,把賣棉花的錢拿來給了馬校長,我拿著錢心裡沉甸甸的。

書記,喜歡喝酒,喝上酒有時候罵街,有一次,看著他跌跌撞撞的一邊走一邊罵,快到學校時,一轉彎走了,其實我是懂他的,因為和他聊天才能真正觸摸到他的內心,搞計劃生育,交攤派,好多事不能不搞,但從他內心也不想搞,因此有時候借酒澆愁,或者借酒發揮,把平時不願說不想說的,借酒給說出來,但對教育毫無條件地支持,所以即使喝酒再多也從不來學校。

張玉海,小名“四管”,村委分管學校的領導。部隊轉業進入村委,素質較高,他在1993年經常看的幾本書《三字經》,《朱之治家格言》,《女兒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去他家,看到一個大紙箱子,炕上有一小孩哭的正歡,我正納悶,是不是剛生了小娃娃。他說去原平辦事在火車上撿到了一個娃娃,還從紙箱裡拿出一張紙,紙上寫著孩子的出生年月,他給娃娃起名叫“原原”(去原平的紀念)。“四管”,我叫四哥,經常來學校聊天,聊天之中常用一些民間俗語諺語,因此聊天很有趣味,我也就稱之為精神糧食。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汾賢,小名“百利兒”,1995年擔任村長,此人敢作敢為,頭腦靈活,曾開過麵粉廠,並無償地給學校廚房提供麵粉,上任之後大刀闊斧,在村西蓋起了鄉里的第一所二層教學樓,1996年學校搬遷。郭汾賢,我叫“八叔”,性情中人,記得有一次找他辦事,吃飯時和我喝酒提出划拳,我輸了喝一杯,他輸了喝兩杯,在這不公平的條約下,也把我喝的天旋地轉。

作為校長處理好外部關係,也要平衡內部關係。對每一位老師的瞭解,才是平衡關係的基礎。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寵德老師,本村人,我的前任校長,辭去校長後在學校擔任歷史老師。為人敬業,目光長遠。我曾問過,為什麼讓我21歲的人接你的班,你就放心嗎?他說,他因身體原因早就想辭校長,一直在找合適的人選,因為畢竟自己就是本村人,若是繼任者幹不好,也是他的責任,他把我從上初中到師範經歷都打聽過,甚至連我的家庭情況都瞭解過,所以決定向劉子文校長要我到學校,安頓好後讓我接班。郭老師,育有四子,孩子們在村裡都很出色,長子也是村裡的會計,曾種植葡萄園,每當葡萄成熟時就拿到學校讓老師們品嚐。次子,也是我初三的班主任,是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師。三子喜歡攝影,我也稱呼他是師傅。

王德玉老師,本村人,代教。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帶畢業班的數學,每當小學畢業考試結束,總要把學生先集中到教室,開始估分,逐個詢問核實。每當開學前總是和我相跟上領書,騎上自行車將近40裡到新華書店,到了城裡,滿頭大汗,喝一杯2角的開水,便會開心一笑,到了書店先排隊,書店的領導叫“五小”,我們便開口合口地叫“五哥”,其目的就是讓五哥能早點給我們發書,我們領書後還有40里路往回返。從書店裡領出書來,王老師便拿出他家裝過化肥的編織袋,把課本裝進編織袋裡,往自行車上綁好後,北河沿電影院附近的老李頭“永濟牛肉餃子”吃上一碗,美滋滋的一抹嘴,回家。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民辦代教真的為教育付出了很多,而得到的卻很少。

郭迎春老師,民辦轉正教師,幹工作盡心竭力,一絲不苟,愛生如子,常把自己家孩子穿剩的衣服給了學校貧困的孩子。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也是一所中心小學,(那時候萬戶堡鄉有4箇中心校,分別是南四村的樂善中心校,中三堡的中堡中心校,東二村的中街中心校,北三村的孔家堡中心校,)分管著田李小學和任家堡小學。有一次,在任家堡小學聽課教研後回家,大約晚上十點多,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走在月朗星稀的夜晚,鄉間小路沒有一個行人,蛐蛐的叫聲格外清晰,當走在孔家堡村西亂墳灘時,抬頭一看,嚇得我頭髮都站起來了,只見一座墳墓上有一個披頭散髮的人,嚇得我趕緊走,心急馬不快,不知咋地,自行車一下摔倒,我坐在地上,仔細揉揉眼,定了定神,再抬頭看,墳墓上的確還有那人披頭散髮。難道見鬼了?自己心裡嘀咕,聽老人們說,鬼怕惡人,鬼怕文人,不行,今天必須見個究竟,我站起來,從路旁撿了一塊磚頭以防不測,自己給自己壯膽向墳墓走去,口裡故意哼起了小調,手裡磚頭握的緊緊的,越來越近,那人還是一動不動,終於看清了,“啪”的一聲,我把磚頭甩在地上,長出一口氣,原來是鄰村的一個神經病人。

我那時候週一至週六上課,週六下午就可以回家,週日到校上晚自習。因為剛參加工作,父親給我買了一輛新自行車。第一次騎著新自行車到學校,好多村民都圍過來與自己打招呼,當時鄉下很少分派教師,學校就我一個正式的科班出身。有人就問我,馬老師你是飛鴿牌還是永久牌,飛鴿牌和永久牌這是當時候的自行車,人們看似問自行車的名稱,其實是暗探,你是在這裡計劃長久工作,還是像飛鴿一樣幹一段時間就飛走呢。

因為自己一週回一次家,吃午飯時,我就端著碗,蹲在校門口,附近的村民也都圍過來,一邊吃飯一邊聊天,我們學校校工老郭看門,老伴吳英梅給學校做飯,我喜歡吃拉條,她做的拉條又長又細,至今想起來都流口水。在學校沒事時,也就到學生家看看,學校一百多學生,我基本上都去過學生家,家訪時你會真正感受到村民的淳樸厚道,讓我這個校長能在家吃一頓飯為榮,所以我也自嘲一下家訪也是“加飯”。有一次傍晚到學生家訪,看到燈光黑乎乎的,學生趴在炕上寫作業,我很生氣,馬上就告訴家長,這個不行,孩子的眼重要還是省點電費重要。現在想起來,自己宛如教師訓學生一樣訓家長,真是不應該。還有一次家訪時,遇到曾在學校維修過桌凳的郭師,郭師家境貧困,兄弟姐妹多,娶了位雲南姑娘做媳婦,孩子要做滿月,在院中修火爐做飯,但是缺少焦炭生火,問學校能不能給他一些。我當時也很為難,郭師為人厚道,熱情,也想幫助他渡過難關,但是焦炭不是學校的而是村委的,答應了,村委肯定對我不滿意,再說,答應了一個人,第二人來問學校要,我該咋辦。我向他解釋後,最後留了一句話,我估計今晚校工12點不會鎖門吧。用“偷”的形式解決了郭師的燃眉之急。

回首在孔家堡的四年,真的讓我回到了那個樸實無華的年代。

風華正茂孔家堡

令人難忘一段情

未完待續,請看第二回《重返禮世村》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九月感恩教師,我以回憶的形式,真實地記錄那群曾為教育默默奮鬥的人們,他們辛苦了,他們才是真正的功臣!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

馬宏根

(一)激情歲月孔家堡

199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師範安排學生實習,我因預考上了師大文科班,所以在學校刻苦學習。半年後,高考成績揭曉,但師大錄取通知沒有我,查閱成績已超越師大對師範的錄取分數線,我便興沖沖找到了當時的師範校長詢問,校長答覆,師大對師範生的錄取,分數是其一,在分數的基礎上學校也有權推薦,我便垂頭喪氣地回到老家。想往事,在師大預考之前,我的老師推薦我到師範附小實習,是衝刺師大,還是在附小實習留校,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選擇了師大,而今,附小不再為我準備,師大也已經把我堵在門外。

那一年,我心情低落,萬般無奈被分派到了介休縣萬戶堡鄉孔家堡小學。擔任了五年級畢業班的班主任(當時五三學制)和語文,自然學科。在1992年11月13日,聯校長劉子文老師找我談話,(當時的教育體制是一所鄉鎮設立一所聯合學校,簡稱聯校,聯校長是一所鄉鎮最大的校長),談話要求我接任孔家堡小學的校長,我猶豫不決,(那時候的老師們的想法是願意做一名好老師,而不去想做學校的領導,比如趙明耀老師敬業一生。)11月14日,劉子文老師宣佈,我接任了孔家堡小學的校長,原校長郭寵德老師留在學校代一門歷史學科。至此,我開始了在孔家堡學校的4年校長生涯(1992.11-1996.7)。

孔家堡位於介休與平遙的接壤處,往北二里就可到達平遙縣西王智鄉南官地村了。孔家堡,我第一次聽說,那還是八十年代,我在讀初中,聽說孔家堡村發生了一起凶殺案,一天夜裡凶手殺了夫妻二人,那一段時間,嚇得我們玩耍的小朋友,一到夜裡就回家,不敢再玩了。在這裡工作後感受到孔家堡文化源遠流長,曾經是文化鎮,康熙年間有郭姓中過進士二甲(介休縣誌曾有記載),在介休也流傳著一句俗話“孔家堡家---佔地方”,一旦看到有人搶佔地方,人們便會說你是孔家堡的。這裡民風淳樸仗義疏財,村民們喜歡喝酒,喝酒之時更喜歡划拳,我記得村裡的人教我划拳時,以水代酒,把我整整灌了一暖瓶水。村裡郭姓較多,大體有南門北門之分。因為村裡並無孔姓,所以我曾問過村名的來歷,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說,孔家堡之名由其地形像一隻孔雀而來。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曾經是村東的一所廟宇,經過改造,成了現在的小學,大體是四合院,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北房有一間倉庫、一間辦公室、一間校工宿舍,東房有3間教室,南房是村裡的配電室放著變壓器,還有一間村裡停放棺木,西房為2間教室,校門朝西,校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最低端有風向儀,據說是北京知青的傑作。

那時候,學校的作息時間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相適應,當地人一天吃兩頓飯,學校的作息時間也就別有風格了:上午:7.00——7.15 早操,7.20——7.40 早讀,7.50——8.30第一節,8.40——9.20第二節 下學吃飯。中午:11.00——11.40第三節,11.50——12.30 第四節課間操,1.00——1.40第五節,1.50——2.30第六節下學吃飯。晚自學:6.00——6.40自學一,6.50——7.30自學二。一天三到校,不午休,即使休息一會也是在2.30下學以後。農村的孩子們一般在下學後,拿上籮筐,帶上鐮刀,去地裡割草做點家務活。曾記得有位領導來校檢查工作,上午吃過早餐來校9點多,學生放學回家,下午午睡後來校2點多,學生放學回家。領導納悶:下鄉到校,不見學生,只能看到護校的大爺。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辦學條件簡陋,一切以實用為目的,因為學校的經費來源是向每一位學生收取學雜費5元,學校一年經費一千元左右,除了購買教科書教學參考和必要的辦公用品外,所剩無幾。升國旗,旗杆是村委砍倒一棵楊樹,去皮,晾乾,挖個坑埋好即可。升國旗的繩子是一根麻繩,後來改成了尼龍繩。國旗是先買了一面,然後自己買塊紅布和黃布仿製國旗。黑板是用水泥配沙然後倒上墨汁塗抹在牆上,黑板用久了漸漸變白,於是每一學期二次用墨汁刷黑板。教學設備除了三角板量角器外,基本就靠一張嘴一支筆了。冬季學校取暖,每個房間修一個爐子,燒的是焦炭,焦炭在我們本地比較便宜的,學校燒的也就是當地村民自己煉製的的土焦。火爐的焦炭旺起來,教室還是比較暖和的,但是每當下課,教師必須強調開窗戶,學生到教室外活動,怕孩子們煤煙中毒。

作為校長接觸的人員也就相對比較廣一些,經歷的事也就多一些。

1992年當時的局長是武曉彥,是一位從教師幹起直到局長的領導,在1993年局長是肖基農,原是一位鄉鎮長。局長雖然更換,但是那時候尊師重教風氣不變,我記得每到十月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校長們分組彙報,我彙報的組長是範培山老師,校長們逐個彙報,上學期的成績與不足,本學期的計劃與安排,會議一般進行2天,晚上我們農村的校長就住在賓館討論教學。教師節,模範教師到教育局集中(當時的教育局在北大街),集中好了,排隊,披紅掛綵,步行大約500米到會議室,走在街上,行人們都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學校的直接領導是聯校,聯校有:劉子文校長,王志亮老師,分管財務和人事,王德瑾老師,分管教學業務,田文燦老師,分管業教(掃盲)。

劉子文校長威信很高,在萬戶堡鄉工作了近10年,1995年調到龍鳳鄉當校長。

在與劉老師相處中,還是那件事令我難忘。

學校收學雜費,有一位村民婦女叫“四片”,她來學校啥也不說,站在門口就罵,“為啥收學雜費,校長是不是缺了棺材錢”,當時年輕氣盛的我,怒火勝過了涵養,就要和她幹仗,虧得老師們把我拉住,並介紹說這是俺村的“不機米”(傻子),但是怒氣未消的我,一甩校門,不幹了,去聯校找到劉老師說明情況,劉老師聽後,哈哈一笑,啥也別說,今天你就嚐嚐我的廚藝,說著就挽起袖子舀面加水做飯。(當時聯校沒有食堂,就是自己拿面自己做飯),飯後,他告訴我,回家休息,等候消息。隔了2天,村書記和村分管學校的領導來到我家,向我說明了“四片”的情況,並答應“四片”給我做檢查。事後才知道,劉老師為此事與村裡進行了多次交涉,現在回想起來,一個人的成長,真的是很多人在背後給與了無私的幫助。

王志亮老師,最大的優點是記性好,鄉里所有老師們的晉升職稱都瞭然於胸,該誰晉升了,王老師都會去提醒幫助。因此大家都叫他“腦子好的老好人。”

村委是學校的辦學單位,因此,為了取得村委的支持,校長也必須周旋於村委之中。

郭中茂,小名“三老虎”,是村支書,在我所任校長期間十分關心教育。記得1994年,晉中地區組織作文大賽,介休市獲得一等獎者2名,其中一名是我校學生郭海臣,這兩名學生必須到榆次參加頒獎活動,還要在電視上播出頒獎盛況,介休市教育委員會(就是現在的教科局)通知我在榆次找田主席報到,我可有點頭大,獲獎學生郭海臣、輔導教師張香梅和我三人的路費、住宿費哪裡來?於是去找郭書記,記得郭書記半天沒開口,最後叫來老伴,命令道,把賣棉花的錢拿來給了馬校長,我拿著錢心裡沉甸甸的。

書記,喜歡喝酒,喝上酒有時候罵街,有一次,看著他跌跌撞撞的一邊走一邊罵,快到學校時,一轉彎走了,其實我是懂他的,因為和他聊天才能真正觸摸到他的內心,搞計劃生育,交攤派,好多事不能不搞,但從他內心也不想搞,因此有時候借酒澆愁,或者借酒發揮,把平時不願說不想說的,借酒給說出來,但對教育毫無條件地支持,所以即使喝酒再多也從不來學校。

張玉海,小名“四管”,村委分管學校的領導。部隊轉業進入村委,素質較高,他在1993年經常看的幾本書《三字經》,《朱之治家格言》,《女兒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去他家,看到一個大紙箱子,炕上有一小孩哭的正歡,我正納悶,是不是剛生了小娃娃。他說去原平辦事在火車上撿到了一個娃娃,還從紙箱裡拿出一張紙,紙上寫著孩子的出生年月,他給娃娃起名叫“原原”(去原平的紀念)。“四管”,我叫四哥,經常來學校聊天,聊天之中常用一些民間俗語諺語,因此聊天很有趣味,我也就稱之為精神糧食。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汾賢,小名“百利兒”,1995年擔任村長,此人敢作敢為,頭腦靈活,曾開過麵粉廠,並無償地給學校廚房提供麵粉,上任之後大刀闊斧,在村西蓋起了鄉里的第一所二層教學樓,1996年學校搬遷。郭汾賢,我叫“八叔”,性情中人,記得有一次找他辦事,吃飯時和我喝酒提出划拳,我輸了喝一杯,他輸了喝兩杯,在這不公平的條約下,也把我喝的天旋地轉。

作為校長處理好外部關係,也要平衡內部關係。對每一位老師的瞭解,才是平衡關係的基礎。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郭寵德老師,本村人,我的前任校長,辭去校長後在學校擔任歷史老師。為人敬業,目光長遠。我曾問過,為什麼讓我21歲的人接你的班,你就放心嗎?他說,他因身體原因早就想辭校長,一直在找合適的人選,因為畢竟自己就是本村人,若是繼任者幹不好,也是他的責任,他把我從上初中到師範經歷都打聽過,甚至連我的家庭情況都瞭解過,所以決定向劉子文校長要我到學校,安頓好後讓我接班。郭老師,育有四子,孩子們在村裡都很出色,長子也是村裡的會計,曾種植葡萄園,每當葡萄成熟時就拿到學校讓老師們品嚐。次子,也是我初三的班主任,是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師。三子喜歡攝影,我也稱呼他是師傅。

王德玉老師,本村人,代教。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帶畢業班的數學,每當小學畢業考試結束,總要把學生先集中到教室,開始估分,逐個詢問核實。每當開學前總是和我相跟上領書,騎上自行車將近40裡到新華書店,到了城裡,滿頭大汗,喝一杯2角的開水,便會開心一笑,到了書店先排隊,書店的領導叫“五小”,我們便開口合口地叫“五哥”,其目的就是讓五哥能早點給我們發書,我們領書後還有40里路往回返。從書店裡領出書來,王老師便拿出他家裝過化肥的編織袋,把課本裝進編織袋裡,往自行車上綁好後,北河沿電影院附近的老李頭“永濟牛肉餃子”吃上一碗,美滋滋的一抹嘴,回家。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民辦代教真的為教育付出了很多,而得到的卻很少。

郭迎春老師,民辦轉正教師,幹工作盡心竭力,一絲不苟,愛生如子,常把自己家孩子穿剩的衣服給了學校貧困的孩子。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孔家堡小學也是一所中心小學,(那時候萬戶堡鄉有4箇中心校,分別是南四村的樂善中心校,中三堡的中堡中心校,東二村的中街中心校,北三村的孔家堡中心校,)分管著田李小學和任家堡小學。有一次,在任家堡小學聽課教研後回家,大約晚上十點多,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走在月朗星稀的夜晚,鄉間小路沒有一個行人,蛐蛐的叫聲格外清晰,當走在孔家堡村西亂墳灘時,抬頭一看,嚇得我頭髮都站起來了,只見一座墳墓上有一個披頭散髮的人,嚇得我趕緊走,心急馬不快,不知咋地,自行車一下摔倒,我坐在地上,仔細揉揉眼,定了定神,再抬頭看,墳墓上的確還有那人披頭散髮。難道見鬼了?自己心裡嘀咕,聽老人們說,鬼怕惡人,鬼怕文人,不行,今天必須見個究竟,我站起來,從路旁撿了一塊磚頭以防不測,自己給自己壯膽向墳墓走去,口裡故意哼起了小調,手裡磚頭握的緊緊的,越來越近,那人還是一動不動,終於看清了,“啪”的一聲,我把磚頭甩在地上,長出一口氣,原來是鄰村的一個神經病人。

我那時候週一至週六上課,週六下午就可以回家,週日到校上晚自習。因為剛參加工作,父親給我買了一輛新自行車。第一次騎著新自行車到學校,好多村民都圍過來與自己打招呼,當時鄉下很少分派教師,學校就我一個正式的科班出身。有人就問我,馬老師你是飛鴿牌還是永久牌,飛鴿牌和永久牌這是當時候的自行車,人們看似問自行車的名稱,其實是暗探,你是在這裡計劃長久工作,還是像飛鴿一樣幹一段時間就飛走呢。

因為自己一週回一次家,吃午飯時,我就端著碗,蹲在校門口,附近的村民也都圍過來,一邊吃飯一邊聊天,我們學校校工老郭看門,老伴吳英梅給學校做飯,我喜歡吃拉條,她做的拉條又長又細,至今想起來都流口水。在學校沒事時,也就到學生家看看,學校一百多學生,我基本上都去過學生家,家訪時你會真正感受到村民的淳樸厚道,讓我這個校長能在家吃一頓飯為榮,所以我也自嘲一下家訪也是“加飯”。有一次傍晚到學生家訪,看到燈光黑乎乎的,學生趴在炕上寫作業,我很生氣,馬上就告訴家長,這個不行,孩子的眼重要還是省點電費重要。現在想起來,自己宛如教師訓學生一樣訓家長,真是不應該。還有一次家訪時,遇到曾在學校維修過桌凳的郭師,郭師家境貧困,兄弟姐妹多,娶了位雲南姑娘做媳婦,孩子要做滿月,在院中修火爐做飯,但是缺少焦炭生火,問學校能不能給他一些。我當時也很為難,郭師為人厚道,熱情,也想幫助他渡過難關,但是焦炭不是學校的而是村委的,答應了,村委肯定對我不滿意,再說,答應了一個人,第二人來問學校要,我該咋辦。我向他解釋後,最後留了一句話,我估計今晚校工12點不會鎖門吧。用“偷”的形式解決了郭師的燃眉之急。

回首在孔家堡的四年,真的讓我回到了那個樸實無華的年代。

風華正茂孔家堡

令人難忘一段情

未完待續,請看第二回《重返禮世村》

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我當校長的那些年|馬宏根

投稿郵箱:874761158@qq.com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