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發現的兩尊“太歲”首次與觀眾見面

酵母 動物 靈芝 孢子 新朝視傳媒 2017-05-04

本報訊(記者 肖景昕)4月29日,朝陽太歲文化展在北塔博物館舉辦,兩尊“太歲”首次與市民見面。
我市發現的兩尊“太歲”首次與觀眾見面

我市發現的兩尊“太歲”首次與觀眾見面

朝陽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自2001年起,我市相繼發現了大小不一的十尊“太歲”。本次展出的是第七尊和第九尊,也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兩尊。 第七尊是2013年10月1日清晨,李某在雙塔區長寶鄉梨樹溝村牤牛河中發現,直徑約45釐米,厚約13釐米,重約10公斤,呈圓柱狀,有圍沿,經長時間浸泡後,表皮呈淡黃色,肉質純白色,用手觸摸感覺皮質較硬,經專家簽定為“太歲肉靈芝”。外形酷似生日蛋糕,實屬罕見。第九尊是2014年9月9日,劉某在朝陽市龍城區大平房鎮東平房村一樹林草叢中發現,外表呈淺灰色,肉質白色,皮質較硬,用手觸摸有彈性,直徑約65釐米,厚約10釐米,重約21公斤,有圍沿,形狀完整,在其表面呈現形象逼真、雙目炯炯有神的壽星臉龐形狀。經遼寧省微生物研究院專家鑑定為“太歲肉靈芝”,年齡千歲以上,是朝陽目前發現的體積最大、重量最重、並呈現壽星臉龐形狀的驚世“太歲”。

我市發現的兩尊“太歲”首次與觀眾見面

我市發現的兩尊“太歲”首次與觀眾見面

據瞭解,太歲,又稱肉靈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有肉靈芝,並把它收入“菜”部“芝”類,可食用、入藥,奉為“本經上品”,功效為“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現代科學發現,肉靈芝是介於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大型粘菌複合體,其結構不是由單一的細胞構成,而是由細菌、粘菌和真菌三類構成的一個聚合體。研究證明,肉靈芝是以細菌、酵母菌、黴菌孢子等微小生物為食,以纖維素、幾丁素、甲殼質等為營養,肌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核酸以及假絲酵母菌和白地黴。它的細胞中含光合色素。按照《生命起源及進化譜系圖》分析,它的位置應在菌(藻)類植物和原生物、動物之間。既有營養體又有實體,可惜的是該生物進化到此種程度後,因受外界光的限制,停止了進化。因此生物專家稱它為“盲支”,處於生命演化的一個岔道口上。往左會發展到植物界,往右就會向動物界發展,原地不動就會變成像蘑菇靈芝一樣的真菌類,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動物和非菌類的第四種生命形式,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是人類和一切動植物的祖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