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恭喜你,這真的是好事!

焦慮症 J·K·羅琳 心理 紐寶育兒 紐寶育兒 2017-10-21

關於孩子的性格,家長們大多希望他們是外向,覺得這樣的孩子到了哪裡都大方得體,見到陌生人也不會羞怯。而內向則被定義為膽小、孤僻、人際交往能力差。如果孩子剛好是內向,家長會非常著急,覺得孩子內向性格以後不會受歡迎,會影響未來發展;所以會採取一些方式去“矯正”孩子的內向性格。

孩子內向?恭喜你,這真的是好事!

圖片來自lost7

分享兩個小故事:

1

朋友家的兒子非常內向怕生,面對陌生人,他總是沉默地站在一旁,在我們提醒要打招呼時,他才會小聲叫人,聲音還經常會淹沒在大人的寒暄聲中,手足無措地尷尬。

朋友一度也非常焦慮,孩子這麼怕生,在人際關係上,會不會遇到困難?

於是有很長一段時間,朋友經常會帶孩子出去接觸其他的家長和小朋友,孩子爸爸也經常給孩子創造當眾表演的機會,希望孩子能更加活潑外向一些。沒想到效果卻適得其反,孩子更加排斥這種場合。

2

國慶期間,我去一個遠房姑媽家串門,聊天的時候一個小姑娘跑了過來。因為平常很少來這個姑媽家,所以這個小姑娘我也不認識。看出了我的疑惑,姑媽笑著跟我介紹道:“這是我的孫女琪琪,今年四歲了。來喊聲小姨!”很明顯,最後一句是對著小姑娘說的。

小姑娘似乎有些認生,躲在姑媽身後看了我兩眼沒有說話。見此姑媽一聲嘆息,有點生氣的說道:“我家這個姑娘什麼都好,就是內向。明明就是順嘴的事情,她就是開不了口。以後怎麼找工作、嫁人啊!”

我們對“內向”的誤解太大了。其實,內向,只是正常性格的一種,不是缺陷也不是病。只要正確對待和引導,性格內向的孩子將來也會很有出息,甚至比外向的孩子做得更好!

蘇珊·凱恩在《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寫道:

如果一個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自己的性格問題,使父母經常向別人表達歉意,或被父母有意或無意地糾正,那麼他就會對自己的性格自卑,不僅不會去尋找自己這種性格的優勢,反而還會因為讓父母失望,於是痛恨自己為何是這樣的人。這種自卑會給他內心造成很多衝突,這些衝突會引發心理障礙,比如會引起社交恐懼症、焦慮症等。

在《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這本書中,作者蘇珊·凱恩指出,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內向者。比如,以喜愛獨處而聞名的愛因斯坦;比如,優雅的女神赫本;比如,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比如,J.K.羅琳。

內向是一種力量

1、內向的人專注力更強,做事情認真,善於自省,有責任感,創造力和分析能力俱佳。

2、內向的人有耐心,善於傾聽,懂得換位思考,是很好的的聊天對象。

3、內向的人有更豐富的內心世界。研究表明,內向的孩子內部對話更多,更熱愛學習,能獨處,遵守規則,懂得自我剋制。

家長要幫助內向的孩子更好地成長

如果你家裡有個內向的孩子,請不要否定他的個性,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1、不要試圖去扭轉孩子的性格

作為孩子最信賴的人,要充分肯定孩子的內向,請告訴他,內向是一筆財富,是值得尊重和理解的品質,讓他明白內向也有很多優勢,讓他知道內向並沒什麼值得羞愧和不安的地方。千萬不要老想著去顛覆和改變,試圖把孩子改造成一個外向的人。這樣反而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如引發孩子的焦慮症等等。

2、關注孩子的情緒及情感

內向型孩子習慣將情緒、情感及需求藏在自己心理,很少直接表達出來。作為家長,要多去傾聽和理解孩子,及時給予迴應及關注,並鼓勵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心情,讓他們更有自信表達自我。如“今天你主動找媽媽講了你的困惑,感謝你對媽媽的信任,媽媽希望你以後多找媽媽溝通,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

3、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與包容

內向的孩子在新環境中或面對陌生人時往往會表現出焦慮的情緒,家長要對孩子有足夠的包容,可以多做些“鋪墊”工作,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外界。如帶孩子參加活動時,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帶孩子提前到達活動現場,讓孩子熟悉環境,營造一種安全舒適的感覺,還可以允許孩子先與活動的焦點地帶保持一定距離,讓孩子先默默地觀察,然後再鼓勵他去嘗試。

4、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多點耐心

家長們總是會進入一個教育誤區,當孩子不愛交流,不能很好地融入小集體時,我們總會給孩子貼標籤、下定義:這孩子內向、害羞!不合群!

孩子本來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但是經常被父母罵為“內向、不合群”後,孩子內心也會對自己充滿懷疑和否定:“原來,我是個內向、不合群的孩子呀!”這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是很大的。

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接受孩子的性格,給孩子一些親身的示範,讓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

紐寶有話說:面對內向的孩子,擔憂和焦慮是最不需要的兩種情緒,我們只要放心大膽的給他們更多“獨處”的空間,讓他們在探索內心世界中獲得能量,那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