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

當孩子表現不盡如人意時,你是否會灰心失望?

當孩子與你的期望相去甚遠時,你是否會心有不甘?

當你想象中能力超強孩子,實際上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娃,你是否會恨鐵不成鋼?

相信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少吃自己吃過的苦,能站上更高的臺階,看見更遠的未來。

但是在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如何不動聲色地幫孩子爆發他的小宇宙?

感動全球20億人的泰國短片《每天努力一點點》中,這位媽媽淡定從容,卻又非常智慧地展現了“鼓勵”的驚人力量。

"

當孩子表現不盡如人意時,你是否會灰心失望?

當孩子與你的期望相去甚遠時,你是否會心有不甘?

當你想象中能力超強孩子,實際上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娃,你是否會恨鐵不成鋼?

相信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少吃自己吃過的苦,能站上更高的臺階,看見更遠的未來。

但是在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如何不動聲色地幫孩子爆發他的小宇宙?

感動全球20億人的泰國短片《每天努力一點點》中,這位媽媽淡定從容,卻又非常智慧地展現了“鼓勵”的驚人力量。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短片裡,孩子和同齡的小朋友在足球場上奔跑、搶球,他跑得不快、個子也不高,賽場上的表現並不出色,甚至還有點糟糕。教練說他的頭球技術幾乎為零。

媽媽卻告訴他:“教練說你很努力!”

當別的媽媽聲嘶力竭為自己孩子呼喊“加油”時,這位媽媽卻安之若素地坐在椅子上。

孩子說:“媽媽,我追不上其他人。”

她不急不緩地回答:“沒關係,再努力一點點,努力超過你前面的那個人就好。”

“每天只超越自己一點就好。”

她沒有用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來刺激自己家孩子,也沒有歇斯底里責怪他為什麼會失敗。她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慢一點沒關係!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

“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為自己的樣子。”

"

當孩子表現不盡如人意時,你是否會灰心失望?

當孩子與你的期望相去甚遠時,你是否會心有不甘?

當你想象中能力超強孩子,實際上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娃,你是否會恨鐵不成鋼?

相信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少吃自己吃過的苦,能站上更高的臺階,看見更遠的未來。

但是在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如何不動聲色地幫孩子爆發他的小宇宙?

感動全球20億人的泰國短片《每天努力一點點》中,這位媽媽淡定從容,卻又非常智慧地展現了“鼓勵”的驚人力量。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短片裡,孩子和同齡的小朋友在足球場上奔跑、搶球,他跑得不快、個子也不高,賽場上的表現並不出色,甚至還有點糟糕。教練說他的頭球技術幾乎為零。

媽媽卻告訴他:“教練說你很努力!”

當別的媽媽聲嘶力竭為自己孩子呼喊“加油”時,這位媽媽卻安之若素地坐在椅子上。

孩子說:“媽媽,我追不上其他人。”

她不急不緩地回答:“沒關係,再努力一點點,努力超過你前面的那個人就好。”

“每天只超越自己一點就好。”

她沒有用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來刺激自己家孩子,也沒有歇斯底里責怪他為什麼會失敗。她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慢一點沒關係!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

“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為自己的樣子。”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顯然,這位媽媽深深領會到了這一點!她用輕描淡寫的話語,傳達了最有力量的愛,讓孩子堅信:彆著急,你總有一天,會成為你想要的自己,但是要每天進步一點點!

她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成為最棒的那個,但是要每天成長一點點。就是那麼一點點,激勵著孩子不斷超越自己,勇往無前。

這部短片,讓我們明白:想要激發孩子的內心力量,需要講究技巧、掌握力道,需要那麼一點點分寸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細膩,但是卻有“入木三分”的效果。

這種分寸感是不偏不倚、不放任不壓抑、恰到好處,卻能起到最佳效果。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業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精耕細作;而工業講究的是整齊劃一的流水線作業,任務完不成加個班就好了。但是禾苗不長,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所以,教育急不得。

孩子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有自己的節奏。你的孩子或許會被別人超越,或許遠遠落後於同齡人,但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耐心一點,在被拒12次之後, JK·羅琳32歲才出版了《哈利·波特》;Ortega到39歲才創辦了Zara;馬雲35歲才建立了阿里巴巴;摩根弗里曼到52歲才迎來他演藝事業的高峰。

每一個偉大的成功都不是在匆匆之間完成的,重要是的有沒有找到人生的爆發點。

"

當孩子表現不盡如人意時,你是否會灰心失望?

當孩子與你的期望相去甚遠時,你是否會心有不甘?

當你想象中能力超強孩子,實際上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娃,你是否會恨鐵不成鋼?

相信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少吃自己吃過的苦,能站上更高的臺階,看見更遠的未來。

但是在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如何不動聲色地幫孩子爆發他的小宇宙?

感動全球20億人的泰國短片《每天努力一點點》中,這位媽媽淡定從容,卻又非常智慧地展現了“鼓勵”的驚人力量。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短片裡,孩子和同齡的小朋友在足球場上奔跑、搶球,他跑得不快、個子也不高,賽場上的表現並不出色,甚至還有點糟糕。教練說他的頭球技術幾乎為零。

媽媽卻告訴他:“教練說你很努力!”

當別的媽媽聲嘶力竭為自己孩子呼喊“加油”時,這位媽媽卻安之若素地坐在椅子上。

孩子說:“媽媽,我追不上其他人。”

她不急不緩地回答:“沒關係,再努力一點點,努力超過你前面的那個人就好。”

“每天只超越自己一點就好。”

她沒有用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來刺激自己家孩子,也沒有歇斯底里責怪他為什麼會失敗。她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慢一點沒關係!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

“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為自己的樣子。”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顯然,這位媽媽深深領會到了這一點!她用輕描淡寫的話語,傳達了最有力量的愛,讓孩子堅信:彆著急,你總有一天,會成為你想要的自己,但是要每天進步一點點!

她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成為最棒的那個,但是要每天成長一點點。就是那麼一點點,激勵著孩子不斷超越自己,勇往無前。

這部短片,讓我們明白:想要激發孩子的內心力量,需要講究技巧、掌握力道,需要那麼一點點分寸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細膩,但是卻有“入木三分”的效果。

這種分寸感是不偏不倚、不放任不壓抑、恰到好處,卻能起到最佳效果。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業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精耕細作;而工業講究的是整齊劃一的流水線作業,任務完不成加個班就好了。但是禾苗不長,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所以,教育急不得。

孩子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有自己的節奏。你的孩子或許會被別人超越,或許遠遠落後於同齡人,但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耐心一點,在被拒12次之後, JK·羅琳32歲才出版了《哈利·波特》;Ortega到39歲才創辦了Zara;馬雲35歲才建立了阿里巴巴;摩根弗里曼到52歲才迎來他演藝事業的高峰。

每一個偉大的成功都不是在匆匆之間完成的,重要是的有沒有找到人生的爆發點。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但是現實中,我們卻往往忘記了這一點。

當我們被各種焦慮磨損掉僅有的那點耐心.....

當我們呼喊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當我們因為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藝,

就不明所以被裹挾著給孩子報了各類興趣班的時候.....

是否真正瞭解孩子內心的渴望?是否清楚孩子處於什麼樣的時區?

我們可能還沒有心情靜待一朵花開,就迫不及待地種上了其他的種子。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所謂“潛能開發”,對孩子的人生來說可能毫無意義。

那麼,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分寸感到底如何拿捏?

這個完全沒有標準答案,任何一個簡單是與非的回答,都是不科學的,至少是簡單粗暴的。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生生給家長上了一堂公開課,劇中宋倩對喬英子360度無死角、全方位關注,看得讓人有點壓抑。

"

當孩子表現不盡如人意時,你是否會灰心失望?

當孩子與你的期望相去甚遠時,你是否會心有不甘?

當你想象中能力超強孩子,實際上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娃,你是否會恨鐵不成鋼?

相信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少吃自己吃過的苦,能站上更高的臺階,看見更遠的未來。

但是在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如何不動聲色地幫孩子爆發他的小宇宙?

感動全球20億人的泰國短片《每天努力一點點》中,這位媽媽淡定從容,卻又非常智慧地展現了“鼓勵”的驚人力量。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短片裡,孩子和同齡的小朋友在足球場上奔跑、搶球,他跑得不快、個子也不高,賽場上的表現並不出色,甚至還有點糟糕。教練說他的頭球技術幾乎為零。

媽媽卻告訴他:“教練說你很努力!”

當別的媽媽聲嘶力竭為自己孩子呼喊“加油”時,這位媽媽卻安之若素地坐在椅子上。

孩子說:“媽媽,我追不上其他人。”

她不急不緩地回答:“沒關係,再努力一點點,努力超過你前面的那個人就好。”

“每天只超越自己一點就好。”

她沒有用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來刺激自己家孩子,也沒有歇斯底里責怪他為什麼會失敗。她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慢一點沒關係!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

“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為自己的樣子。”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顯然,這位媽媽深深領會到了這一點!她用輕描淡寫的話語,傳達了最有力量的愛,讓孩子堅信:彆著急,你總有一天,會成為你想要的自己,但是要每天進步一點點!

她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成為最棒的那個,但是要每天成長一點點。就是那麼一點點,激勵著孩子不斷超越自己,勇往無前。

這部短片,讓我們明白:想要激發孩子的內心力量,需要講究技巧、掌握力道,需要那麼一點點分寸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細膩,但是卻有“入木三分”的效果。

這種分寸感是不偏不倚、不放任不壓抑、恰到好處,卻能起到最佳效果。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業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精耕細作;而工業講究的是整齊劃一的流水線作業,任務完不成加個班就好了。但是禾苗不長,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所以,教育急不得。

孩子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有自己的節奏。你的孩子或許會被別人超越,或許遠遠落後於同齡人,但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耐心一點,在被拒12次之後, JK·羅琳32歲才出版了《哈利·波特》;Ortega到39歲才創辦了Zara;馬雲35歲才建立了阿里巴巴;摩根弗里曼到52歲才迎來他演藝事業的高峰。

每一個偉大的成功都不是在匆匆之間完成的,重要是的有沒有找到人生的爆發點。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但是現實中,我們卻往往忘記了這一點。

當我們被各種焦慮磨損掉僅有的那點耐心.....

當我們呼喊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當我們因為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藝,

就不明所以被裹挾著給孩子報了各類興趣班的時候.....

是否真正瞭解孩子內心的渴望?是否清楚孩子處於什麼樣的時區?

我們可能還沒有心情靜待一朵花開,就迫不及待地種上了其他的種子。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所謂“潛能開發”,對孩子的人生來說可能毫無意義。

那麼,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分寸感到底如何拿捏?

這個完全沒有標準答案,任何一個簡單是與非的回答,都是不科學的,至少是簡單粗暴的。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生生給家長上了一堂公開課,劇中宋倩對喬英子360度無死角、全方位關注,看得讓人有點壓抑。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這種分寸感的缺失直接導致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內心裡的壓力山大,母女之間衝突不斷!也最終導致了喬英子得了抑鬱症。

而季楊楊一家的苦惱,卻源自於家長對孩子陪伴的嚴重缺失,在孩子本該在父母身邊嬉笑哭鬧的日子,被孤零零地送往姥姥家,親生父母錯失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每一份美好,長大後他的心裡充滿怨恨!

可以看出,父母付出太多,期望太高,孩子倍感壓抑,只想逃離;父母付出太少,關係疏離,孩子同樣迴應你一顆冰冷的心。

所以,作為家長要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有時候是領隊、有時候是朋友、有時候是陪練,有時候是助手,有時候是拉拉隊長,有時候需要蹲下來向孩子學習……

但孩子的人生體驗和成長還需要在父母的合理參與下進行,任何過度的干預或者過度的缺乏,都是會導致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

"

當孩子表現不盡如人意時,你是否會灰心失望?

當孩子與你的期望相去甚遠時,你是否會心有不甘?

當你想象中能力超強孩子,實際上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娃,你是否會恨鐵不成鋼?

相信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少吃自己吃過的苦,能站上更高的臺階,看見更遠的未來。

但是在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如何不動聲色地幫孩子爆發他的小宇宙?

感動全球20億人的泰國短片《每天努力一點點》中,這位媽媽淡定從容,卻又非常智慧地展現了“鼓勵”的驚人力量。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短片裡,孩子和同齡的小朋友在足球場上奔跑、搶球,他跑得不快、個子也不高,賽場上的表現並不出色,甚至還有點糟糕。教練說他的頭球技術幾乎為零。

媽媽卻告訴他:“教練說你很努力!”

當別的媽媽聲嘶力竭為自己孩子呼喊“加油”時,這位媽媽卻安之若素地坐在椅子上。

孩子說:“媽媽,我追不上其他人。”

她不急不緩地回答:“沒關係,再努力一點點,努力超過你前面的那個人就好。”

“每天只超越自己一點就好。”

她沒有用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來刺激自己家孩子,也沒有歇斯底里責怪他為什麼會失敗。她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慢一點沒關係!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

“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為自己的樣子。”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顯然,這位媽媽深深領會到了這一點!她用輕描淡寫的話語,傳達了最有力量的愛,讓孩子堅信:彆著急,你總有一天,會成為你想要的自己,但是要每天進步一點點!

她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成為最棒的那個,但是要每天成長一點點。就是那麼一點點,激勵著孩子不斷超越自己,勇往無前。

這部短片,讓我們明白:想要激發孩子的內心力量,需要講究技巧、掌握力道,需要那麼一點點分寸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細膩,但是卻有“入木三分”的效果。

這種分寸感是不偏不倚、不放任不壓抑、恰到好處,卻能起到最佳效果。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業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精耕細作;而工業講究的是整齊劃一的流水線作業,任務完不成加個班就好了。但是禾苗不長,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所以,教育急不得。

孩子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有自己的節奏。你的孩子或許會被別人超越,或許遠遠落後於同齡人,但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耐心一點,在被拒12次之後, JK·羅琳32歲才出版了《哈利·波特》;Ortega到39歲才創辦了Zara;馬雲35歲才建立了阿里巴巴;摩根弗里曼到52歲才迎來他演藝事業的高峰。

每一個偉大的成功都不是在匆匆之間完成的,重要是的有沒有找到人生的爆發點。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但是現實中,我們卻往往忘記了這一點。

當我們被各種焦慮磨損掉僅有的那點耐心.....

當我們呼喊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當我們因為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藝,

就不明所以被裹挾著給孩子報了各類興趣班的時候.....

是否真正瞭解孩子內心的渴望?是否清楚孩子處於什麼樣的時區?

我們可能還沒有心情靜待一朵花開,就迫不及待地種上了其他的種子。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所謂“潛能開發”,對孩子的人生來說可能毫無意義。

那麼,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分寸感到底如何拿捏?

這個完全沒有標準答案,任何一個簡單是與非的回答,都是不科學的,至少是簡單粗暴的。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生生給家長上了一堂公開課,劇中宋倩對喬英子360度無死角、全方位關注,看得讓人有點壓抑。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這種分寸感的缺失直接導致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內心裡的壓力山大,母女之間衝突不斷!也最終導致了喬英子得了抑鬱症。

而季楊楊一家的苦惱,卻源自於家長對孩子陪伴的嚴重缺失,在孩子本該在父母身邊嬉笑哭鬧的日子,被孤零零地送往姥姥家,親生父母錯失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每一份美好,長大後他的心裡充滿怨恨!

可以看出,父母付出太多,期望太高,孩子倍感壓抑,只想逃離;父母付出太少,關係疏離,孩子同樣迴應你一顆冰冷的心。

所以,作為家長要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有時候是領隊、有時候是朋友、有時候是陪練,有時候是助手,有時候是拉拉隊長,有時候需要蹲下來向孩子學習……

但孩子的人生體驗和成長還需要在父母的合理參與下進行,任何過度的干預或者過度的缺乏,都是會導致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

感動20億人的催淚短片: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高度

分寸感到底如何把握,需要我們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對時機上的選擇、技巧上的拿捏、距離上的掌控、參與深度上的調節……

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至少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那就是每一個孩子都不盡相同,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也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人活著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地成為自己,發揮上蒼給你的獨特性。

正如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在演講中說的:

“無論你一路上經歷到怎樣的挑戰、挫折和絕望,如果你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目標,真的只有這一個目標,你就會找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這個目標就是:作為一個人,要最大可能的活出你自己的樣子。”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核心是你得知道羅馬在哪裡。

想讓孩子一生幸福,明智的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竭盡所能幫助孩子發現他自己,並支持孩子成為他自己。

當然,不要指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完全理解這件事,但我們只要在她幼小的心靈裡種上這麼顆種子,然後,靜待它生根發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