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我在這裡尋找也在這兒失去

建築 美文 換讀 換讀 2017-09-06

北京,我在這裡尋找也在這兒失去

北京這座城,永遠無法一言以蔽之。它雄視天下、包容四海,它大氣喧囂、滄桑厚重,從一定意義上講,它並不僅僅是一座城,更是一座路標,決定著所有偉業的長度。這裡升騰著慾望也交織著絕望,充溢著溫暖也折射著冰冷。

或許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北京這樣的城市,常常令人愛恨交織,或許這才是城市的本來面目,也是生活的本質。寫下來,願意與更多的朋友們分享這種複雜的感受。

by 王玉

北京從來都不是一座簡單的城,它常常會令人肅然起敬。從一定意義上講,北京不僅僅是一座城,它更是一座路標,決定著所有偉業的長度。

“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

它厚重、大氣、喧囂、殘酷,它雄視天下,包容四海,並由此生成了獨一無二的至尊地位,古老北京的山水景色無疑就是一個歷史的縮影,面對這樣一個城市,你常常會覺得靜態的北京城,給了你歷史的流動。

宮殿、城池、愛恨、野心,在歲月裡沿襲、發酵、萌動,它們像肥料一樣千百年來滋潤著這座城,使它變得滄桑、強壯、豐厚、有力。

但是這樣的城市,也常常令人愛恨交織,或許這才是城市的本來面目,也是生活的本質。

北京,我在這裡尋找也在這兒失去

每天上班途中,都會在鼓樓橋畔看到那位修理自行車的老人,彎曲的脊背、破舊、寬大的衣服,一根寬寬的腰帶繫住了襤褸的衣衫,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溝壑縱橫的痕跡,老人的面前整齊地擺放著:車胎、臉盆、氣筒,這是他的全部營生。

冬日北京的清晨,冷風刺骨的寒涼,而這位年愈古稀的老人風雨無阻地常年堅守於此,他的目光在川流不息的車流中尋覓著可能到來的生意,一輛輛豪車穿梭來往,倒從未看見過有騎車人停下來修車,可是老人依然執著地守候著微薄的希望。

寒風裡老人佝僂的身影、襤褸的衣衫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是啊,在北京同一片天空下,生活著截然不同的多個世界。一切世俗的權力、名譽、或者地位,依次組合在這個城市不同的位置。

北京,我在這裡尋找也在這兒失去

在這裡,最富有的人群與最有權勢的階層盡情地揮灑著各自人生的絢麗,而一無所有、一文不名的人也在這裡掙扎尋覓著他們眼中的機會。

正如斬獲雨果獎的小說《北京摺疊》所隱喻的,隨著科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階層的分化將大大地加速,深邃的鴻溝隔絕的是頂層統治者、中層精英及底層老百姓完全不同的世界與未來,根深蒂固的階層劃分,讓好多人從一出生就已經遠遠地輸在了起跑線上。

社會在撕裂,階層在固化,人們擦肩而過,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卻從不會產生生命的交集。貧富差距將日益加大,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這就是世間最殘酷冰冷的規則。

據調查,農村學子正在普遍放棄中國高考,因為對於許多農村家庭來講,高額的學費與就業的嚴酷,使得畢業就失業成為普遍的現實,離開了土地,寒門學子更難以找到改變命運的機會,或許他們也將沿著祖祖輩輩的足跡,繼續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守候著土地上生長的希望。

而更多的人,則會像草芥一樣被風吹向廣闊無垠的平原,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在流水線上、建築工地上用勤勞的雙手耕耘著微薄的希望。

北京,我在這裡尋找也在這兒失去

即使在北京這樣現代化氣息濃厚的城市裡,也有成千上萬的這樣的人群,他們棲息於這個城市的每個角落,夜晚蕭瑟的寒風裡,過街天橋幽暗的燈光下,地下室逼仄的空間裡,多少人在寒冷裡期盼著溫暖,多少人在勞碌中守候著希望。

每一個沉睡的夜晚,安靜而平凡,有多少歡笑在飛揚,就有多少淚水在流淌,希望、辛酸、麻木與睏倦交織著這個群體眼中遙遠而又觸手可及的幸福與淚水.....

但是無論怎樣,他們都沒有理由放棄努力,沒有理由放棄改變命運的機會,努力是他們唯一的宿命。

城市是一個巨大的舞臺,我們每個人都或大或小地扮演著一些角色。城市更像一臺巨大的機器,夜以繼日地從不停歇,每個人都是一顆普普通通的螺絲釘。

城市複雜的底色讓人常常不知所措,東突西撞急匆匆地為自己貼上各種光鮮的標籤,亮給了別人的同時,彷彿也找到了自己的某種成就感。

北京,我在這裡尋找也在這兒失去

只是在這光鮮的幸福背後,暗夜裡又多少次獨自舔舐冷暖與辛酸。北京的殘酷,來自於它的強大,它讓一切都黯然失色,它逼迫著你堅強地向上生長,它也讓人性變得十分的脆弱。

穿行在金融街高大敞亮的寫字樓間,每個人都是西裝革履,昂首挺胸,一股優越感會無端地升起,那些資本運作、金融投資,那些投行間大手筆的交易與驚心動魄的資本較量,讓人充滿了一種自豪感。

這裡聚集了眾多的精英,當你把目光投視其中,就會發現越是優秀的人,越是拼命地去努力,因為不滿的背後是無時不在的焦慮與不安。

北京,我在這裡尋找也在這兒失去

曾經在上班高峰期乘坐號稱“人間地獄”的地鐵某號線,蜂擁的人群,毫無轉身空間的車廂,再有教養風度的男女都失去了修養,逼仄的空間讓人的目光無處安放,因為身體的觸碰而引發的爭吵隨著轟隆前行的地鐵一路喧鬧於耳。

清晨的地鐵呼嘯著從遠處駛來,昏黃的燈光下,疲憊的人群還在搖晃中昏睡,你在想,都市也是一場夢,它是人類最宏大的戲劇佈景,我們就著這宏大而真實的佈景,演繹著各自的喜怒悲歡。

無數的人千辛萬苦追逐著這座城,融入其中,你會發現,你已經沒有了時間與心情去欣賞這裡標註的風景。人群猶如螻蟻,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熙熙攘攘,來往穿梭。

眼前的高樓林立與車水馬龍,現代化的氣息無處不在,城市正在一天天日新月異,古老的標籤正在變得越來越難以尋覓。

天壇的明月、北海的風、盧溝橋的獅子、潭柘寺的鬆,紅牆碧瓦太和殿,紫藤古槐四合院,曾經是這個古老都市最鮮亮的標籤與記憶,而城南的舊事更是寄託了幾代人對北京美好的記憶。

北京,我在這裡尋找也在這兒失去

林立的高樓、擁擠的人群正在悄然改變著這座城市的面貌與精神,正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說的:“我們正在擁有越來越多的房子,卻在失去越來越多的家園。”

在這個令人仰視的千年古都,還有多少人能找到心靈的家園?城市正在現代化與傳統的漩渦之間撕扯與分裂。

只有當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去俯瞰這座龐大都市的時候,才會在喧囂的人群與市聲裡,重新思考、找尋自己在這座城市的定位與意義。

這裡可能是夢想的開始,也可能是理想的終結。人是主觀的,城市是客觀的。

這裡繁華、喧囂,慾望與希望無處不在;這裡冰冷殘酷,絕望與無奈充斥其中,為生存人們奔波勞碌、爾虞我詐,照見了社會的殘酷與人性的不堪。

但是,依然有暗夜裡那道明媚的光照進心靈,所以我們才會更加珍視那些善意的幫助與微笑,他們讓這座城市有了最溫暖的背景與亮色,也才讓尋夢的你溫暖之餘心生感動。

北京這座城市,有時也是一個迷人的存在,讓人歡喜讓人憂,讓人痛苦也讓人成長。即使看到了城市諸多的不如意,也阻擋不了人們對它由衷的喜歡與追逐。

或許對於更多的人來說,生活在這裡,是一種痛並深愛的感覺。愛與恨,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所在。人性大抵相同,並不會因城市的大小而冷暖不同,生活其中,都需要拿出足夠的勇氣與智慧來與它和諧共處。

或許我們如果始終能從黑暗裡照見光明,在困難時也能夠尋得到人性的善良與美好,並把這些溫暖善良變成滋潤人心的力量傳遞下去,這樣的你、這樣的城,才是我們最希望遇到的。

-END-

北京,我在這裡尋找也在這兒失去

作者簡介:王玉,文學愛好者與寫作者,自由撰稿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打開世界,記錄美好,攜一顆想走就走的心靈,一雙發現真善美的眼睛,穿行於世界的山山水水,以夢為馬,在文字的世界裡浪跡天涯。

圖 | 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