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棠樾牌坊群》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歙縣《棠樾牌坊群》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歙縣《棠樾牌坊群》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歙縣《棠樾牌坊群》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歙縣《棠樾牌坊群》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歙縣《棠樾牌坊群》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歙縣《棠樾牌坊群》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歙縣《棠樾牌坊群》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歙縣《棠樾牌坊群》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黃山運營中心
1/8 棠樾牌坊群,位於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為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圖文精選自網絡)
2/8 棠樾的七連座牌坊群,不僅體現了徽文化程朱理學“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內涵極為豐富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歷史,同時亦是徽商縱橫商界三百餘年的重要見證。(圖文精選自網絡)
3/8 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裡,袞繡江南第一鄉”。(圖文精選自網絡)
4/8 牌坊,是歷史授予黃山的勳音。歷史上,黃山(徽州)英才輩出,代不乏人,誕生過李廷、朱熹、畢昇、胡開文、王茂蔭、戴震、胡適、陶行知、黃賓虹等一大批傑出人物。僅歙縣一地,明清兩代就有542個進士,1531個舉人,“父子尚書”、“同胞翰林”流譽鄉里,“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為美淡。(圖文精選自網絡)
5/8 棠樾牌坊群結構佈局都採用嚴格的中軸對稱手法,給人以穩重感,在視覺的焦點處加以強調,精心雕刻。牌坊群兩側保留了永久農田,四周沒有構造物,遠眺牌坊群,七座牌坊彷彿從農田“拔地而起”,顯得格外突出。(圖文精選自網絡)
6/8 牌坊群位於棠樾村口,其周圍的農田、樹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環境(如古橋)等構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環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選址、建設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圖文精選自網絡)
7/8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築風格確混然一體。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採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撥。既不用釘,又不用鉚,石與石之間巧妙結合,可歷千百年不倒不敗。(圖文精選自網絡)
8/8 棠樾,古稱“唐越”,又名棠川、慈孝裡。相傳唐代初年,東晉新安太守鮑弘的後裔鮑安國與妻弟汪華捐資濟民有功,唐高祖劾封為“唐越國公”,他們居住的村莊稱作“唐越”。後來鮑氏借《詩經·甘棠》篇中“蔽芾甘棠”之句,諧音“唐”為“棠”,“越”字諧音為“樾”,意為甘棠樹枝葉繁茂,利及後人之意,故“棠樾”村名沿用至今。(圖文精選自網絡)
2017-04-1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