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改造如何延續“原汁原味”

建築 時政 南方都市報 南方都市報 2017-08-29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了廣州文化地標恩寧路永慶坊微改造的終期評審,專家指出,保留歷史文化特色是改造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做到“原汁原味”。

舊城改造是全國性的難題。廣州是全國首個設立城市更新局,探索舊城改造新模式的城市。永慶坊作為廣州市城市更新局在歷史街區的首個微更新改造項目,可見其樣本性質意義重大。開業10個月,效果逐步呈現,確實到了全面審視的時候。

從街區活化的角度來看,項目實施的初衷基本實現了:在微改造前後,街區的路網更加通達,環境整潔,房租、鋪租普遍提高了1-5倍,“年輕人又回來了”。

但是,參會的官員也直言,項目最大的痛處就在於公眾參與,下一步要吸取這個教訓。

引人深思的問題被拋出來:在政策法規銜接還不夠健全,各方利益錯綜複雜的舊城區實施改造,如何才能做到“原汁原味”?

筆者認為,永慶坊提供了很好的城市更新制度創新的實踐,在制度和實踐上提供了城市更新新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投入、居民參與”的運作機制,這是最大亮點。

首先,政府在政策和制度供給上要全面通盤考慮。從編制保護規劃、制定更新導則,到引入市場機制、協調社情民意,要形成城市更新的完善“政策鏈”。政府的主導作用如何發揮得更好,無疑是舊城改造能否成功的關鍵。

例如,永慶坊微改造採用企業投入、運營15年後交還政府的模式。評審會上,企業透露了永慶坊的運營情況,預期回本週期高達12年半。微薄的利潤空間,顯然不利於調動市場積極性。同時,運營期的確定,還要綜合考慮公眾參與、社區活化等成本。如何根據投入成本確定運營時間值得商榷。

其次,企業按市場原則競標進入,則要真正做到“修舊如舊、原汁原味”,又要進行管理創新和業態引入。在政府主導和遵守規則的前提下,要發揮企業在設計、建設和運營上的優勢,為社區引來“活水”,引來新的活力。

讓街區重新煥發活力,與“原汁原味”並不矛盾的。在尊重建築遺產真實性、完整性、街區歷史風貌的基礎上,注入現代文化生活,讓老街區能活起來,既能重現歷史街區的繁榮氣象,也能使歷史文化傳承和延續下去。

再次,居民和公眾參與,要貫穿整個城市更新的全過程,這也是提升舊城改造滿意度的必要條件。在事前編制規劃、建設導則之時,就要充分聽取公眾意見,在改造過程中也要接受社會監督。

政府和企業本身都是城市更新的參與者,不可避免會在改造中與居民產生利益衝突。因此在協調意見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引入第三方的機構,例如可讓社會專業組織參與、建立社區規劃師制度等,通過第三方聯繫各方,協調矛盾,有利於提升城市更新項目的滿意度。

“原汁原味”一般是指建築遺產及環境保持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在歷史街區要真正做到原汁原味是很專業很難的事,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我們不能脫離現實,盲目追求原汁原味。

舊城改造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制度和經驗仍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正如會上專家所言,永慶坊微改造作為探路型的項目,一項重要的意義就是敢於探索,對這項探索,我們都要有包容的心態,要允許試錯,這樣才能在工作中不斷地改進,讓城市更新有越來越多的“原汁原味”。

(作者朱秋利,系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建築遺產保護協會祕書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