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


"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燈會,起源於漢,興盛於唐。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大唐盛世之時,百姓沿街賞燈的熱鬧場景再現。在劇中,著名工匠毛順為皇帝建了一座空前絕後的大燈樓“太上玄元燈樓”。這燈樓的絕妙之處,一是在於燈樓內部構造複雜且精巧,二則是燈樓在燃燈後,燈身最終會由初始雲霧繚繞的仙山,幻化成一尊老子神像。

正是因為看到皇帝耗費大量錢財造燈而不救濟災民,讓毛順被“反派”說動,加入利用燈樓刺殺皇帝的行動中。毛順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也確實為唐玄宗造過一座很壯麗的燈樓。鄭處誨《明皇雜錄》中記載“唐玄宗時,南方工匠毛順,善於巧思設計,以繒採結為燈樓”,韓鄂的《歲華紀麗·上雲燈樓》中也有相關記載,“時有匠毛順,巧思結創增彩,為燈樓三十間,高一百五十尺......”皆可證確有其人。

有人推論,毛順是唐長安三兆村人,因為三兆村從古至今一直都有燈籠村的稱號,大唐不夜城的彩燈就是由西安三兆村的老藝人所制。但事實上,點亮《長安十二時辰》的彩燈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彩燈”的四川自貢造。

"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燈會,起源於漢,興盛於唐。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大唐盛世之時,百姓沿街賞燈的熱鬧場景再現。在劇中,著名工匠毛順為皇帝建了一座空前絕後的大燈樓“太上玄元燈樓”。這燈樓的絕妙之處,一是在於燈樓內部構造複雜且精巧,二則是燈樓在燃燈後,燈身最終會由初始雲霧繚繞的仙山,幻化成一尊老子神像。

正是因為看到皇帝耗費大量錢財造燈而不救濟災民,讓毛順被“反派”說動,加入利用燈樓刺殺皇帝的行動中。毛順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也確實為唐玄宗造過一座很壯麗的燈樓。鄭處誨《明皇雜錄》中記載“唐玄宗時,南方工匠毛順,善於巧思設計,以繒採結為燈樓”,韓鄂的《歲華紀麗·上雲燈樓》中也有相關記載,“時有匠毛順,巧思結創增彩,為燈樓三十間,高一百五十尺......”皆可證確有其人。

有人推論,毛順是唐長安三兆村人,因為三兆村從古至今一直都有燈籠村的稱號,大唐不夜城的彩燈就是由西安三兆村的老藝人所制。但事實上,點亮《長安十二時辰》的彩燈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彩燈”的四川自貢造。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彩燈源於中原花燈習俗,到宋時遍及民間,隨著中原人的南遷在各地生根,於是便有了具備不同特點的各式彩燈。但佛山彩燈是否起源於宋,在史料中也並未找到明確依據,唯一能確定的是盛於清。

明清時期的佛山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經濟發達且當地民眾崇尚求神禮佛,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彩燈彩扎行業的發展日益成熟,不僅當地人購買,還出售到外地。發展到現在最大的改變的是,絕大部分的市場落在外地,佛山本地反而沒有了市場。當地節慶的沒落是主要原因,而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地傳統民俗多少都出現了這種狀況。

那作為傳統節慶相關物的“彩燈們”怎麼應對?它們在以前是作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實用物存在,時代變化後實用物使用的機會相應變少,像佛山的木版年畫,放到從前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人們用它鮮豔的色彩來點亮新年的喜慶,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讓年畫有些水土不服——門神年畫是成對貼但門變成單扇的了。況且這些傳統節慶用品大多是純手工製作,雖然目前也有一部分改用機器,但與純機器生產相比,製作週期較長,價格較高。

"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燈會,起源於漢,興盛於唐。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大唐盛世之時,百姓沿街賞燈的熱鬧場景再現。在劇中,著名工匠毛順為皇帝建了一座空前絕後的大燈樓“太上玄元燈樓”。這燈樓的絕妙之處,一是在於燈樓內部構造複雜且精巧,二則是燈樓在燃燈後,燈身最終會由初始雲霧繚繞的仙山,幻化成一尊老子神像。

正是因為看到皇帝耗費大量錢財造燈而不救濟災民,讓毛順被“反派”說動,加入利用燈樓刺殺皇帝的行動中。毛順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也確實為唐玄宗造過一座很壯麗的燈樓。鄭處誨《明皇雜錄》中記載“唐玄宗時,南方工匠毛順,善於巧思設計,以繒採結為燈樓”,韓鄂的《歲華紀麗·上雲燈樓》中也有相關記載,“時有匠毛順,巧思結創增彩,為燈樓三十間,高一百五十尺......”皆可證確有其人。

有人推論,毛順是唐長安三兆村人,因為三兆村從古至今一直都有燈籠村的稱號,大唐不夜城的彩燈就是由西安三兆村的老藝人所制。但事實上,點亮《長安十二時辰》的彩燈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彩燈”的四川自貢造。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彩燈源於中原花燈習俗,到宋時遍及民間,隨著中原人的南遷在各地生根,於是便有了具備不同特點的各式彩燈。但佛山彩燈是否起源於宋,在史料中也並未找到明確依據,唯一能確定的是盛於清。

明清時期的佛山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經濟發達且當地民眾崇尚求神禮佛,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彩燈彩扎行業的發展日益成熟,不僅當地人購買,還出售到外地。發展到現在最大的改變的是,絕大部分的市場落在外地,佛山本地反而沒有了市場。當地節慶的沒落是主要原因,而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地傳統民俗多少都出現了這種狀況。

那作為傳統節慶相關物的“彩燈們”怎麼應對?它們在以前是作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實用物存在,時代變化後實用物使用的機會相應變少,像佛山的木版年畫,放到從前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人們用它鮮豔的色彩來點亮新年的喜慶,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讓年畫有些水土不服——門神年畫是成對貼但門變成單扇的了。況且這些傳統節慶用品大多是純手工製作,雖然目前也有一部分改用機器,但與純機器生產相比,製作週期較長,價格較高。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所以,即便彩燈是作為傳統節慶相關物存在,也不必要始終跟隨著節慶的走勢,在新時代可以嘗試一些新的表達。

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現在的佛山彩燈不符合他們的審美。而說起佛山彩燈給人的第一印象,那就是顏色豔麗,像大紅大黃深藍這樣的色彩使用起來毫不吝嗇。傳統的佛山彩燈選用的材料就是豔麗的玻璃紙、絲綢、彩色紙以及尼龍等等,後因它們顏色保存時間短而棄用。現代多采用新型材料色丁,它能讓花燈長期在室外展覽而不褪色。

從中也看到,佛山彩燈雖然實用性降低,觀賞性的比重卻在升高。近幾年“夜色經濟”成景區標配,白日遊一天,等日頭落山了,還能再開放小半天。但其中彩燈只是很小一部分,畢竟不是專門的彩燈展,佔大比重的還是性價比更高的LED。

佛山彩燈種類繁多,高達上百種。從款式上來分,有宮燈、走馬燈、鳥獸蟲魚燈、吊燈以及坐座燈五大類,其中不用“走馬觀燈”的走馬燈,可以靠蠟燭點燃後產生熱氣,促使氣流帶動輪軸轉動,燭光將剪紙影投在燈屏上,圖像隨輪軸轉動變換。現在使用新技術與傳統手工藝結合,改為了用電驅動輪軸轉動。

"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燈會,起源於漢,興盛於唐。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大唐盛世之時,百姓沿街賞燈的熱鬧場景再現。在劇中,著名工匠毛順為皇帝建了一座空前絕後的大燈樓“太上玄元燈樓”。這燈樓的絕妙之處,一是在於燈樓內部構造複雜且精巧,二則是燈樓在燃燈後,燈身最終會由初始雲霧繚繞的仙山,幻化成一尊老子神像。

正是因為看到皇帝耗費大量錢財造燈而不救濟災民,讓毛順被“反派”說動,加入利用燈樓刺殺皇帝的行動中。毛順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也確實為唐玄宗造過一座很壯麗的燈樓。鄭處誨《明皇雜錄》中記載“唐玄宗時,南方工匠毛順,善於巧思設計,以繒採結為燈樓”,韓鄂的《歲華紀麗·上雲燈樓》中也有相關記載,“時有匠毛順,巧思結創增彩,為燈樓三十間,高一百五十尺......”皆可證確有其人。

有人推論,毛順是唐長安三兆村人,因為三兆村從古至今一直都有燈籠村的稱號,大唐不夜城的彩燈就是由西安三兆村的老藝人所制。但事實上,點亮《長安十二時辰》的彩燈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彩燈”的四川自貢造。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彩燈源於中原花燈習俗,到宋時遍及民間,隨著中原人的南遷在各地生根,於是便有了具備不同特點的各式彩燈。但佛山彩燈是否起源於宋,在史料中也並未找到明確依據,唯一能確定的是盛於清。

明清時期的佛山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經濟發達且當地民眾崇尚求神禮佛,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彩燈彩扎行業的發展日益成熟,不僅當地人購買,還出售到外地。發展到現在最大的改變的是,絕大部分的市場落在外地,佛山本地反而沒有了市場。當地節慶的沒落是主要原因,而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地傳統民俗多少都出現了這種狀況。

那作為傳統節慶相關物的“彩燈們”怎麼應對?它們在以前是作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實用物存在,時代變化後實用物使用的機會相應變少,像佛山的木版年畫,放到從前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人們用它鮮豔的色彩來點亮新年的喜慶,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讓年畫有些水土不服——門神年畫是成對貼但門變成單扇的了。況且這些傳統節慶用品大多是純手工製作,雖然目前也有一部分改用機器,但與純機器生產相比,製作週期較長,價格較高。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所以,即便彩燈是作為傳統節慶相關物存在,也不必要始終跟隨著節慶的走勢,在新時代可以嘗試一些新的表達。

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現在的佛山彩燈不符合他們的審美。而說起佛山彩燈給人的第一印象,那就是顏色豔麗,像大紅大黃深藍這樣的色彩使用起來毫不吝嗇。傳統的佛山彩燈選用的材料就是豔麗的玻璃紙、絲綢、彩色紙以及尼龍等等,後因它們顏色保存時間短而棄用。現代多采用新型材料色丁,它能讓花燈長期在室外展覽而不褪色。

從中也看到,佛山彩燈雖然實用性降低,觀賞性的比重卻在升高。近幾年“夜色經濟”成景區標配,白日遊一天,等日頭落山了,還能再開放小半天。但其中彩燈只是很小一部分,畢竟不是專門的彩燈展,佔大比重的還是性價比更高的LED。

佛山彩燈種類繁多,高達上百種。從款式上來分,有宮燈、走馬燈、鳥獸蟲魚燈、吊燈以及坐座燈五大類,其中不用“走馬觀燈”的走馬燈,可以靠蠟燭點燃後產生熱氣,促使氣流帶動輪軸轉動,燭光將剪紙影投在燈屏上,圖像隨輪軸轉動變換。現在使用新技術與傳統手工藝結合,改為了用電驅動輪軸轉動。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剪紙與佛山彩燈關係甚祕,在彩燈中使用剪紙也是佛山彩燈的獨特之處。像蘇州燈綵,燈面上習慣以顏料繪製素雅的蘭梅竹菊等花草樹木或其他蟲魚鳥獸。並且,傳統的蘇州燈綵在顏料的使用上,黃、白不用,大紅大綠少用,紅搭紫不用,秉持著江南一帶慣有的清淡。相比於佛山彩燈配色的喜慶,蘇州燈綵的清淡可能更受年輕人喜愛。蘇州燈綵的手藝人則表示,會突破傳統,吸收各燈之所長,大膽採用配色。

傳統技藝幾乎都面臨著傳承人斷層的難題,這已然成為保護非遺路上的關卡。前面提到彩燈的製做週期較長且工藝繁雜,不能不說是難以找到傳承人的原因之一。彩燈製作分為設計、扎廊、捫襯,裝配四大工序。設計是第一步,通常由工藝師設計好彩燈的形狀,色彩以及裝配樣式,理論上要求既保持傳統,又美觀新穎。這是能讓傳統藝術轉變為時尚藝術的重要一步,事實上,各種傳統手藝都在逐漸擴寬題材。彩燈除了引入貼近生活的題材,也在緊跟網絡時尚,也就是“跟上潮流,就能活下來”。第二步扎廊又叫扎骨架,是彩燈製作的核心技藝。扎廊、捫襯、裝配三個步驟和獅頭與紙紮這類技藝在製作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製作技藝上,有一種燈與眾燈不同,它以針刺聞名,那就是硤石彩燈。每張燈片都需經過手工針刺,一件成品一般需要手工針刺幾百萬個針孔,最密時指甲蓋大小的地方能針刺32個孔。為什麼硤石燈綵要以燈刺呢?據說這項工藝是從隋唐時期流傳下來,針孔的作用是,讓光線從中透出來,達到流光溢彩的效果。

相比於其他手藝,彩燈的學習週期算是比較長的,因為要學的東西很多,比如剪紙和裝飾。據省級傳承人陳棣楨接受訪談時說,至少要先做三年入門期的學徒,經三到五年的基本功學習後,才能專攻燈色扎制技藝,八到十年後再成長為彩燈扎作藝人。這樣程序化、系統化的艱苦學習,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起到了優勝劣汰的效果。

"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燈會,起源於漢,興盛於唐。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大唐盛世之時,百姓沿街賞燈的熱鬧場景再現。在劇中,著名工匠毛順為皇帝建了一座空前絕後的大燈樓“太上玄元燈樓”。這燈樓的絕妙之處,一是在於燈樓內部構造複雜且精巧,二則是燈樓在燃燈後,燈身最終會由初始雲霧繚繞的仙山,幻化成一尊老子神像。

正是因為看到皇帝耗費大量錢財造燈而不救濟災民,讓毛順被“反派”說動,加入利用燈樓刺殺皇帝的行動中。毛順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也確實為唐玄宗造過一座很壯麗的燈樓。鄭處誨《明皇雜錄》中記載“唐玄宗時,南方工匠毛順,善於巧思設計,以繒採結為燈樓”,韓鄂的《歲華紀麗·上雲燈樓》中也有相關記載,“時有匠毛順,巧思結創增彩,為燈樓三十間,高一百五十尺......”皆可證確有其人。

有人推論,毛順是唐長安三兆村人,因為三兆村從古至今一直都有燈籠村的稱號,大唐不夜城的彩燈就是由西安三兆村的老藝人所制。但事實上,點亮《長安十二時辰》的彩燈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彩燈”的四川自貢造。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彩燈源於中原花燈習俗,到宋時遍及民間,隨著中原人的南遷在各地生根,於是便有了具備不同特點的各式彩燈。但佛山彩燈是否起源於宋,在史料中也並未找到明確依據,唯一能確定的是盛於清。

明清時期的佛山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經濟發達且當地民眾崇尚求神禮佛,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彩燈彩扎行業的發展日益成熟,不僅當地人購買,還出售到外地。發展到現在最大的改變的是,絕大部分的市場落在外地,佛山本地反而沒有了市場。當地節慶的沒落是主要原因,而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地傳統民俗多少都出現了這種狀況。

那作為傳統節慶相關物的“彩燈們”怎麼應對?它們在以前是作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實用物存在,時代變化後實用物使用的機會相應變少,像佛山的木版年畫,放到從前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人們用它鮮豔的色彩來點亮新年的喜慶,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讓年畫有些水土不服——門神年畫是成對貼但門變成單扇的了。況且這些傳統節慶用品大多是純手工製作,雖然目前也有一部分改用機器,但與純機器生產相比,製作週期較長,價格較高。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所以,即便彩燈是作為傳統節慶相關物存在,也不必要始終跟隨著節慶的走勢,在新時代可以嘗試一些新的表達。

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現在的佛山彩燈不符合他們的審美。而說起佛山彩燈給人的第一印象,那就是顏色豔麗,像大紅大黃深藍這樣的色彩使用起來毫不吝嗇。傳統的佛山彩燈選用的材料就是豔麗的玻璃紙、絲綢、彩色紙以及尼龍等等,後因它們顏色保存時間短而棄用。現代多采用新型材料色丁,它能讓花燈長期在室外展覽而不褪色。

從中也看到,佛山彩燈雖然實用性降低,觀賞性的比重卻在升高。近幾年“夜色經濟”成景區標配,白日遊一天,等日頭落山了,還能再開放小半天。但其中彩燈只是很小一部分,畢竟不是專門的彩燈展,佔大比重的還是性價比更高的LED。

佛山彩燈種類繁多,高達上百種。從款式上來分,有宮燈、走馬燈、鳥獸蟲魚燈、吊燈以及坐座燈五大類,其中不用“走馬觀燈”的走馬燈,可以靠蠟燭點燃後產生熱氣,促使氣流帶動輪軸轉動,燭光將剪紙影投在燈屏上,圖像隨輪軸轉動變換。現在使用新技術與傳統手工藝結合,改為了用電驅動輪軸轉動。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剪紙與佛山彩燈關係甚祕,在彩燈中使用剪紙也是佛山彩燈的獨特之處。像蘇州燈綵,燈面上習慣以顏料繪製素雅的蘭梅竹菊等花草樹木或其他蟲魚鳥獸。並且,傳統的蘇州燈綵在顏料的使用上,黃、白不用,大紅大綠少用,紅搭紫不用,秉持著江南一帶慣有的清淡。相比於佛山彩燈配色的喜慶,蘇州燈綵的清淡可能更受年輕人喜愛。蘇州燈綵的手藝人則表示,會突破傳統,吸收各燈之所長,大膽採用配色。

傳統技藝幾乎都面臨著傳承人斷層的難題,這已然成為保護非遺路上的關卡。前面提到彩燈的製做週期較長且工藝繁雜,不能不說是難以找到傳承人的原因之一。彩燈製作分為設計、扎廊、捫襯,裝配四大工序。設計是第一步,通常由工藝師設計好彩燈的形狀,色彩以及裝配樣式,理論上要求既保持傳統,又美觀新穎。這是能讓傳統藝術轉變為時尚藝術的重要一步,事實上,各種傳統手藝都在逐漸擴寬題材。彩燈除了引入貼近生活的題材,也在緊跟網絡時尚,也就是“跟上潮流,就能活下來”。第二步扎廊又叫扎骨架,是彩燈製作的核心技藝。扎廊、捫襯、裝配三個步驟和獅頭與紙紮這類技藝在製作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製作技藝上,有一種燈與眾燈不同,它以針刺聞名,那就是硤石彩燈。每張燈片都需經過手工針刺,一件成品一般需要手工針刺幾百萬個針孔,最密時指甲蓋大小的地方能針刺32個孔。為什麼硤石燈綵要以燈刺呢?據說這項工藝是從隋唐時期流傳下來,針孔的作用是,讓光線從中透出來,達到流光溢彩的效果。

相比於其他手藝,彩燈的學習週期算是比較長的,因為要學的東西很多,比如剪紙和裝飾。據省級傳承人陳棣楨接受訪談時說,至少要先做三年入門期的學徒,經三到五年的基本功學習後,才能專攻燈色扎制技藝,八到十年後再成長為彩燈扎作藝人。這樣程序化、系統化的艱苦學習,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起到了優勝劣汰的效果。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陳棣楨(左一)

傳統手藝申遺之後,政府會為選定的傳承人提供一定的資金援助,同時需要他們參與技藝的傳播活動,如作品展覽,授課等等。佛山彩燈藝人李文濤在向年輕人授課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人受不了這個苦,他們的父母也不願意孩子將來從事這個。像他這樣因長期製作彩燈,到了晚上手的關節則會隱隱作痛,職業的艱辛他親身體驗到了,所以也能理解年輕人學藝的半途而廢。

既然手工製作起來艱苦又費時,那能否採用批量化生產?有一句話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有速度就擁有了一切,也有另外一句“欲速則不達”講究慢工出細活。誠然,批量生產的商品更大眾,像家家戶戶過節掛的花燈,就屬於可以批量生產這一類的;而另一類也是大多數的彩燈藝人所製作的,用以觀賞的藝術品。質佳量少,就是珍品,所吸引的用戶是有欣賞及購買能力的人群,和高定奢侈品定位接近,兩者的差距在於品牌的塑造,即能否把一個故事講好,賦予產品一個獨特又貼合的標籤。

彩燈最初出現的場景是在燈會上,燈會在古時是國家經濟繁盛的象徵,如果國家不夠強大,百姓流離失所,溫飽都顧不上,就更不會有這樣的娛樂活動了,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唐玄宗邀請各國使節在上元節當日一同賞燈,以大國氣勢震懾四方。在隴右道的戍邊劇情中也提到了,所有戍邊陣亡的人,名字都會出現在花燈上,從正月十四夜燃到正月十七早上,長安百萬眾,莫不竟相觀看。燈素來與求神祈福相關,試猜想在花燈上寫上亡者姓名的原因,是他們對此生揚名的祈願,或是對下一世的期盼?

"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燈會,起源於漢,興盛於唐。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大唐盛世之時,百姓沿街賞燈的熱鬧場景再現。在劇中,著名工匠毛順為皇帝建了一座空前絕後的大燈樓“太上玄元燈樓”。這燈樓的絕妙之處,一是在於燈樓內部構造複雜且精巧,二則是燈樓在燃燈後,燈身最終會由初始雲霧繚繞的仙山,幻化成一尊老子神像。

正是因為看到皇帝耗費大量錢財造燈而不救濟災民,讓毛順被“反派”說動,加入利用燈樓刺殺皇帝的行動中。毛順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也確實為唐玄宗造過一座很壯麗的燈樓。鄭處誨《明皇雜錄》中記載“唐玄宗時,南方工匠毛順,善於巧思設計,以繒採結為燈樓”,韓鄂的《歲華紀麗·上雲燈樓》中也有相關記載,“時有匠毛順,巧思結創增彩,為燈樓三十間,高一百五十尺......”皆可證確有其人。

有人推論,毛順是唐長安三兆村人,因為三兆村從古至今一直都有燈籠村的稱號,大唐不夜城的彩燈就是由西安三兆村的老藝人所制。但事實上,點亮《長安十二時辰》的彩燈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彩燈”的四川自貢造。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彩燈源於中原花燈習俗,到宋時遍及民間,隨著中原人的南遷在各地生根,於是便有了具備不同特點的各式彩燈。但佛山彩燈是否起源於宋,在史料中也並未找到明確依據,唯一能確定的是盛於清。

明清時期的佛山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經濟發達且當地民眾崇尚求神禮佛,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彩燈彩扎行業的發展日益成熟,不僅當地人購買,還出售到外地。發展到現在最大的改變的是,絕大部分的市場落在外地,佛山本地反而沒有了市場。當地節慶的沒落是主要原因,而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地傳統民俗多少都出現了這種狀況。

那作為傳統節慶相關物的“彩燈們”怎麼應對?它們在以前是作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實用物存在,時代變化後實用物使用的機會相應變少,像佛山的木版年畫,放到從前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人們用它鮮豔的色彩來點亮新年的喜慶,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讓年畫有些水土不服——門神年畫是成對貼但門變成單扇的了。況且這些傳統節慶用品大多是純手工製作,雖然目前也有一部分改用機器,但與純機器生產相比,製作週期較長,價格較高。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所以,即便彩燈是作為傳統節慶相關物存在,也不必要始終跟隨著節慶的走勢,在新時代可以嘗試一些新的表達。

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現在的佛山彩燈不符合他們的審美。而說起佛山彩燈給人的第一印象,那就是顏色豔麗,像大紅大黃深藍這樣的色彩使用起來毫不吝嗇。傳統的佛山彩燈選用的材料就是豔麗的玻璃紙、絲綢、彩色紙以及尼龍等等,後因它們顏色保存時間短而棄用。現代多采用新型材料色丁,它能讓花燈長期在室外展覽而不褪色。

從中也看到,佛山彩燈雖然實用性降低,觀賞性的比重卻在升高。近幾年“夜色經濟”成景區標配,白日遊一天,等日頭落山了,還能再開放小半天。但其中彩燈只是很小一部分,畢竟不是專門的彩燈展,佔大比重的還是性價比更高的LED。

佛山彩燈種類繁多,高達上百種。從款式上來分,有宮燈、走馬燈、鳥獸蟲魚燈、吊燈以及坐座燈五大類,其中不用“走馬觀燈”的走馬燈,可以靠蠟燭點燃後產生熱氣,促使氣流帶動輪軸轉動,燭光將剪紙影投在燈屏上,圖像隨輪軸轉動變換。現在使用新技術與傳統手工藝結合,改為了用電驅動輪軸轉動。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剪紙與佛山彩燈關係甚祕,在彩燈中使用剪紙也是佛山彩燈的獨特之處。像蘇州燈綵,燈面上習慣以顏料繪製素雅的蘭梅竹菊等花草樹木或其他蟲魚鳥獸。並且,傳統的蘇州燈綵在顏料的使用上,黃、白不用,大紅大綠少用,紅搭紫不用,秉持著江南一帶慣有的清淡。相比於佛山彩燈配色的喜慶,蘇州燈綵的清淡可能更受年輕人喜愛。蘇州燈綵的手藝人則表示,會突破傳統,吸收各燈之所長,大膽採用配色。

傳統技藝幾乎都面臨著傳承人斷層的難題,這已然成為保護非遺路上的關卡。前面提到彩燈的製做週期較長且工藝繁雜,不能不說是難以找到傳承人的原因之一。彩燈製作分為設計、扎廊、捫襯,裝配四大工序。設計是第一步,通常由工藝師設計好彩燈的形狀,色彩以及裝配樣式,理論上要求既保持傳統,又美觀新穎。這是能讓傳統藝術轉變為時尚藝術的重要一步,事實上,各種傳統手藝都在逐漸擴寬題材。彩燈除了引入貼近生活的題材,也在緊跟網絡時尚,也就是“跟上潮流,就能活下來”。第二步扎廊又叫扎骨架,是彩燈製作的核心技藝。扎廊、捫襯、裝配三個步驟和獅頭與紙紮這類技藝在製作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製作技藝上,有一種燈與眾燈不同,它以針刺聞名,那就是硤石彩燈。每張燈片都需經過手工針刺,一件成品一般需要手工針刺幾百萬個針孔,最密時指甲蓋大小的地方能針刺32個孔。為什麼硤石燈綵要以燈刺呢?據說這項工藝是從隋唐時期流傳下來,針孔的作用是,讓光線從中透出來,達到流光溢彩的效果。

相比於其他手藝,彩燈的學習週期算是比較長的,因為要學的東西很多,比如剪紙和裝飾。據省級傳承人陳棣楨接受訪談時說,至少要先做三年入門期的學徒,經三到五年的基本功學習後,才能專攻燈色扎制技藝,八到十年後再成長為彩燈扎作藝人。這樣程序化、系統化的艱苦學習,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起到了優勝劣汰的效果。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陳棣楨(左一)

傳統手藝申遺之後,政府會為選定的傳承人提供一定的資金援助,同時需要他們參與技藝的傳播活動,如作品展覽,授課等等。佛山彩燈藝人李文濤在向年輕人授課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人受不了這個苦,他們的父母也不願意孩子將來從事這個。像他這樣因長期製作彩燈,到了晚上手的關節則會隱隱作痛,職業的艱辛他親身體驗到了,所以也能理解年輕人學藝的半途而廢。

既然手工製作起來艱苦又費時,那能否採用批量化生產?有一句話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有速度就擁有了一切,也有另外一句“欲速則不達”講究慢工出細活。誠然,批量生產的商品更大眾,像家家戶戶過節掛的花燈,就屬於可以批量生產這一類的;而另一類也是大多數的彩燈藝人所製作的,用以觀賞的藝術品。質佳量少,就是珍品,所吸引的用戶是有欣賞及購買能力的人群,和高定奢侈品定位接近,兩者的差距在於品牌的塑造,即能否把一個故事講好,賦予產品一個獨特又貼合的標籤。

彩燈最初出現的場景是在燈會上,燈會在古時是國家經濟繁盛的象徵,如果國家不夠強大,百姓流離失所,溫飽都顧不上,就更不會有這樣的娛樂活動了,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唐玄宗邀請各國使節在上元節當日一同賞燈,以大國氣勢震懾四方。在隴右道的戍邊劇情中也提到了,所有戍邊陣亡的人,名字都會出現在花燈上,從正月十四夜燃到正月十七早上,長安百萬眾,莫不竟相觀看。燈素來與求神祈福相關,試猜想在花燈上寫上亡者姓名的原因,是他們對此生揚名的祈願,或是對下一世的期盼?

這些彩燈,竟被廣東佛山人用來求福、求財、求子......

等彩燈到了佛山,與佛山民眾崇實尚利的民俗審美需求結合,利用其拜神求佛來求子、求財、求福的用途完全凸顯出來。在佛山甚至整個嶺南地區內,凡年前添丁的人家,每到過年節慶時,都要在本族祠堂掛燈,以示新丁入族,且每年燈節都要更換新燈,以示香燈延續。在掛燈時,還會配以一整套獨具當地傳統風俗的流程,在之前的《連平忠信花燈》(加超鏈接)一文中有詳細提到過,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的上燈流程或許會有一些細節上的差異。

彩燈藝術發展到今天也算經歷過大起大落,在絕境時也藉助生產、流通、銷售這些生產性保護的手段安然度過。對於佛山彩燈來說,除培養繼承人之外,塑造品牌增加文化附加值,不斷注入新素材繼續贏得市場和受眾也是必要的。畢竟傳承不僅停留在師徒相傳上,更是通過一些文化產業的途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