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鉅著,戰爭詩篇 | 樂評

交響鉅著,戰爭詩篇 | 樂評

簡文彬與臺灣交響樂團排練©️NSO

文 | 麥瓊

肖斯塔科維奇的《C大調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是交響樂歷史上的鴻篇鉅製,更由於誕生於戰火之中,體現了戰爭之殘酷、人性之堅韌,和對和平的熱情歌頌,而成為里程碑式的“戰鬥詩篇”(作曲家語)。6月6日,臺北兩院廳音樂廳上演這一部偉大的交響鉅著,是臺灣交響樂團(NSO)本樂季的經典系列音樂會之一。音樂會由著名指揮家簡文彬執棒,其實是一場“救火”的臨時受命,替代因身體抱恙而不能來臺的指揮大師根特·赫比希(Gunther Herbig),也是簡文彬首次與老東家臺灣交響樂團傾力演繹這一部音樂史詩。

儘管《第七交響曲》規模長達75分鐘,但畢竟一個作品不足一場音樂會的時長。因此,主辦方搭上貝多芬的《萊昂諾拉序曲第三號》,也是與戰爭題材有關的曲子,算是切合音樂會的主題。不過上半場只有這一首曲子,雖然也有一定的分量,但畢竟不能支撐半場,很快就進入中場休息,有點不太適應的古怪。NSO致力於追求精緻和自信,果然有國際範兒,出場校音都是顯得利索簡潔,貝多芬的作品也是演奏得乾脆利索。音樂的完整性和指揮所強調的細節,以及聲部之間的層次變化都是很有感染力的。聽簡文彬指揮的音樂會不多,但是印象比較深。他是擅長運用體態表情的指揮家,從觀感到音樂韻律的細緻表現,都能予人審美的愉悅。將貝多芬的交響曲演繹出精緻的結構和緊湊的節奏,當然算得上佳的演繹了,是一個不錯的暖場。而接下來的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在管絃樂的氣勢和戲劇性的表現上才是考驗。

交響音樂在某個局部獲得聽眾的好感和陶醉是不難的,難的是讓整體性的音樂構思能牽引聽者的注意力,甚至自覺的情感投入。尤其是規模龐大的作品,作曲家必然在戲劇性、敘事性上大做文章。當然這也考驗樂隊和指揮,如何將這其中的故事交待得生動而有趣。NSO在簡文彬的仔細控制下,對《第七交響曲》的演繹基本上做到了史詩般的恢弘氣勢和幾個樂章中不同思想主題的貫徹,抓住了這部交響曲的“魂”。其中,雖然小軍鼓開始和結束都有一點瑕疵,插部的最後高潮部分的節奏也有渙散之嫌,但其可圈可點的地方也不少,譬如“侵略插部”的漸強有很好的控制,高潮來臨之前的漸快有引起人們頭皮發麻的審美效果。第二樂章應該是表現最好的部分,抒情和精巧都十分動人。絃樂聲部之間的交替互動,自然而新穎,撥絃清脆、乾淨,都是樂隊實力的展示。慢板的第三樂章,開始時小提琴在高音區長氣息的、大段水銀瀉地般的流暢旋律,也是過耳不忘的體驗。從聽眾熱烈的掌聲、喝彩和指揮家的多次出場謝幕看,音樂會是成功的。

若說聽完之後存在不滿足的地方,恐怕是在宏觀的藝術處理上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吧,感覺後面兩個樂章出現疲態,好在管樂不拖後腿,最後的“勝利”樂章的結束仍然氣勢如虹。另外,第一樂章的主、副部的對比顯得平淡了。也許是過於期待侵入部分的戲劇性到來吧,前面的鋪墊有所馬虎。由於這個作品誕生於特殊的戰爭背景和作曲家傳奇的人生,還有幾十年來常常被作為隆重的儀式演出,承載著反法西斯的文化精神,免不了被作過多溢出音樂之外的意義讀解。此番簡文彬與NSO努力迴歸作品的原作,尋找原始的樂譜進行研究,在樂譜的音符中尋找更為純粹的音樂表達,是值得欽佩的藝術態度。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北京合唱節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張國勇:由一次歷險而想到……

《梁祝》誕生60週年,見證者終於還原作品創作歷史真相

童聲合唱是個慢活兒,急不得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交響鉅著,戰爭詩篇 | 樂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