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導讀:目前中國電視劇行業哀鴻遍野的現狀,是在為前幾年的產量過剩“贖罪”。政策的宏觀調控是必須的,劇集市場供給側改革也是必須的。我們要看到希望,至少2020—2021年的劇集市場會回到理性的軌道上。

中國電視劇行業到底怎麼了?

文丨周燚

來源丨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

某視頻平臺大佬曾說過關於版權採購“滯後性”問題:比如2019年採購的很多劇要到2020年甚至2021年上半年才會播,而2019年在播的一些劇可能是2017年或是2018年採購的。

這是劇集製作週期形成的客觀市場現象,但是這樣的市場現象存在一個很大的“隱患”,非市場因素的政策一旦出臺,就會影響甚至打亂平臺先前的部署和排播,進而波及到供應商劇目的發行情況。

目前中國電視劇行業哀鴻遍野的現狀,是在為前幾年的產量過剩“贖罪”。政策的宏觀調控是必須的,劇集市場供給側改革也是必須的。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資本家把大量的牛奶和咖啡倒入河中以挽救市場。我們要看到希望,至少2020—2021年的劇集市場會回到理性的軌道上。

筆者對2019年下半年的劇場市場做了一些觀察和預測,站在觀眾的立場也期盼著一波波好劇會襲來。

撤檔後的“再發行”找不到關鍵人

現在流行的口號:播出就是勝利。我要和大家探討一下“播不出”的本質問題。

以前一個劇過不了審,只要發行人找到總局關鍵性的人、拿到關鍵性的修改意見,做出修改後,這個劇最後還是能播出來的。

現在是一個劇臨時撤檔了,總局也是懵逼的。因為是其它部門給到的總局通知、總局把這個通知給到平臺、平臺把這個通知在給到片方。可能就只有三個字:不讓播,而沒有具體的修改意見。所以現在的“介質問題”“技術問題”只有最上面的少數幾個人知道具體的原因,可能很多片方和平臺都不知道具體原因。

中國電視劇行業到底怎麼了?

一個片子“有問題”問題不在“細節”而在“立場”,這是最要命的。因為對這種“立場”的定義,可能還來自軍方、外交部、公安部、教育部、國防部等等機關。

發行的時候,你可能平臺有人、上面(總局)也有人,但是不一定你“上面的上面”還有人。

現階段,大劇不敢宣發,不敢高調。高出不勝寒。

“舉報”和“撕逼”會一波接一波

楊爍和片方的撕逼、王千源和片方的撕逼不會是個案,這樣的“舉報”和“撕逼”會一波接一波發生。

為什麼製作方要和藝人經紀公司撕逼?因為很多劇在售賣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價格因素就是演員價格,一段時間賣劇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賣演員”,片方把演員賣給平臺,平臺把演員賣給廣告主,中間還夾雜一條買數據的產業鏈。

中國電視劇行業到底怎麼了?

現在演員限片酬的政策以來,這種商業邏輯被打破了,壓力都放到了製作方頭上,製作方和演員的矛盾自然會升級。

同樣的道理,供應商和平臺已經簽約採購合同的項目,如果因為某些政策原因播出受阻,或者是大環境下供應商不願意降價,供應商和平臺的矛盾也會放大。

利益一旦失衡,經濟糾紛就會出現,毀壞契約合同的法律糾紛也會隨之而來。說不定類似楊偉東那樣的因為“舉報”而出現的腐敗案又會冒出來。

頭部劇高毛利一去不復返

過去幾年視頻網站的版權軍備競賽催生了頭部電視劇公司的高毛利時代,過去幾年頭部電視劇公司賺了不少錢,但是現在最慘的也是頭部劇公司,仔細盤點一下,除了正午陽光,基本第一梯隊的電視劇公司都壓著一部大劇發不出來(有的劇是受演員負面新聞波及)。幾位不懂資本玩法的江湖大佬,最後選擇賣公司。

忍氣吞聲幾年後,視頻平臺已經掌握了絕對主動權,現在是規則制定者和行業終極玩家。

中國電視劇行業到底怎麼了?

無論是大公司腰部公司還是小公司,在平臺眼裡:你們都是給我打工的。

從長行業週期來看,電視劇投資就像是買股票,再精明的分析師也預測不到走向。如果你想你的公司15年20年還不倒,就不要想著暴利,要時刻懷著對這個行業的初心和敬畏感。

尤其對於老闆,賺錢和初心之間,是一定會面臨一個選擇的。

臺灣劇的採購和同步播出成為趨勢

從買賣關係上,國產劇目前有三種形式:版權劇、自制劇、分賬劇。

目前版權劇在平臺所佔的比列大概是40%—60%。視頻平臺不可能全部都是自制劇,版權劇之所存在是因為版權劇在某些層面具備自制劇缺乏的優勢(很多都是內容優勢,比如正午陽光的內容優勢,比如耀客傳媒綁定的周梅森)。

龔宇在世界大會上曾說過去大規模版權劇的採購是“方向性的錯誤”,很重要的原因是國產版權劇的內容質量跟不上。

愛奇藝在《太陽的後裔》《來自星星的你》上嚐到過甜頭,現階段三個視頻網站對海外劇的版權採購都是極有敏銳度和資金實力的。

和國內版權劇比,海外版權劇內容好、價格便宜,物美價廉。但是難度在於採購的環境要看國際關係。

中國電視劇行業到底怎麼了?

薩德系統部署後限韓令尚未解除,貿易戰後美劇也不好引進。臺劇的引進要和港劇做對比。

三大視頻平臺和TVB很早的時候都簽約過合作協議,但港劇在內地的效果就是一直不理想,歷史證明港劇在三大視頻平臺中只能作為一個細分類型。文化上的“水土不服”是一個解決不了的永恆難題,資本和技術都解決不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盤上的熱度和高口碑,使得平臺看到了臺劇的潛力。未來,縮小臺灣和大陸的播出時間差,努力做到兩地同步播出,是平臺要努力的目標。

大公司副總流動到平臺工作室當經理

孫忠懷在前不久企鵝影視遠航的發佈會上提到過一個現象:現在很多創業公司的老闆過去都是在給大公司、大平臺打工。

過去一個大項目,裡面有多個“精英”彙集在這項目上。現在“精英”分散了。

前幾年,市場最“泡沫”的時候,遍地都是黃金,一些高管出來創業單幹,融資源頭上不缺錢,平臺採購的尾端也不缺錢。

現在,源頭上的錢資本撤走了(很多是業外資本)、平臺版權大戰的錢燒完後也不盲目採購了,採購價格壓下來了。源頭和尾端,都沒錢了。已經有很多公司在今年倒下去了。

中國電視劇行業到底怎麼了?

那這個行業的人才怎麼流動?第一種流動就是跨行流動,不幹影視了;第二種流動是業內流動,大公司的副總、職業經理人流動到背靠金主大山的工作室當經理。比如騰訊影業、阿里影業、企鵝影視等。

這些高管在特殊題材(比如重大歷史革命題材)的製作上,都有自己的內容優勢和人脈優勢。這是平臺的訴求。某大平臺的高管組成,廣電基因就很濃厚,這使得它在特定題材的製作上,具備其它平臺不具備的人脈優勢。

但是歷史規律向來都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楊偉東事件後,阿里巴巴的人進駐了大文娛的關鍵崗位。如果一個大集團有自己的組織原則,那“外來人”的晉升其實是充滿挑戰的。

小公司的機會有多少?

頭部中部公司的利潤正在變薄,那麼小公司的機會到底有多少?

小公司的機會肯定在網不在臺,前幾年《老九門》《精絕古城》等帶有網感的劇目還可以在電視臺播出,現在“有網感”的劇集在電視臺播出機會變小。這對小公司來說,意味著更高的門檻。

那分賬劇是不是小公司的突破口?目前的分賬劇的質量普遍堪憂,大部分是平臺評估後覺得質量達不到版權劇的標準,進而放到平臺上來和製作方分賬。小公司要想在分賬劇上突破,必須做出口碑劇。但是反過來,我的劇都有口碑了,為什麼還要和你平臺分賬?

中國電視劇行業到底怎麼了?

這是因為內容這個行業的核心,還是內容創意,創意的價值的獨特性形成了版權。分賬劇在某種意義上是在用平臺思維和商業模式去降低直接購買版權的風險。

大的製作方願不願意分攤風險,和平臺方是有一個博弈的過程的。

分賬劇的路途還很遙遠,頭部公司腰部公司如果再進入分賬劇的陣營,同一個賽道,對小公司來說算不算是空間上的積壓,也是未知數。

會員和廣告模式是互斥的

國內視頻網站會員平均價格在20元左右,Netflix會員的平均價格是10美元左右,比國內的會員要貴很多。目前從國內視頻網站提供的整體內容質量來看,還不敢貿然漲價。

目前Netflix和愛奇藝的會員都已過億,今年年初,愛奇藝的會員收入超過廣告收入。但Netflix已經負擔不起它的內容成本了。

在大洋彼岸,美國NBC環球公司廣告主管Linda Yaccarino與視頻網站Hulu廣告銷售主管Peter Nayler則預測稱,Netflix遲早會播廣告。實際上,Netflix的廣告模式從去年就已經開始給用戶“吹風”,並且今年3月也有外媒稱其正在招聘營銷團隊,以拓展廣告業務。

中國電視劇行業到底怎麼了?

一方面是國內視頻網站越來越重視付費用戶制度,而另一方面則是海外代表企業將接納廣告模式。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無論是購買內容的版權,還是高昂的服務器與帶寬都需要成本。隨著平臺用戶量的不斷壯大,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就是廣告時長越來越長,插入方式也越來越多樣。

廣告模式是和流量掛鉤的,經濟大環境在根本上影響著和廣告收入,會員是和用戶體驗度掛鉤的。本質上廣告模式和會員模式是互斥的,國內視頻網站需要找到一個合理的中間地帶去過渡。

內容的春天是一定要建立在市場的冬天上的

行業的良性發展一定建立在陣痛的基礎上。之前的爛劇太多就是因為錢太多了,內容的春天是一定要建立在市場冬天的洗禮之上的。

起碼總局五年百部重點劇集的劇本,是要遠遠好於一些粗製濫造的古裝玄幻劇的。

中國電視劇行業到底怎麼了?

新的政策起碼提高了行業的門檻,殺死了一些爛公司和爛劇,淨化了市場,提高了市場資源利用效率。

對於心懷初心的手藝人而言,未來幾年的市場是公平的市場。因為不會再有爛劇通過各種方式賣出很高的價格了。

老牌的導演、老牌的編劇,又會引來事業第二春,比如《破冰》的導演傅東育、《破冰》的編劇陳育新等等。

從業者對“主旋律”的誤解

書記說“以為群眾不懂藝術,以為群眾是下里巴人,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

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藝術,一定要面對的是主流觀眾。現在的有些劇,投入了很多錢,拍出來效果並不好。這些劇是拍給從業者自己看的,是小範圍內的自嗨,這些劇不是拍給老百姓看的,撲街是必然。

國外的好萊塢迪士尼,國內正午陽光、博納影業,能生產一個接一個的爆款,莫不是抓住了主流觀眾,堅持了主流價值觀。

近些年的爆款《戰狼2》《紅海行動》《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流浪地球》《人民的名義》《大江大河》《破冰行動》等,無一不是在主旋律中產生。

中國電視劇行業到底怎麼了?

從業者對“主旋律”的誤解是因為,之前充斥著太多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日神劇”,因為技法的不成熟把“主旋律”玩壞了。筆者在之前的《為什麼群像結構電視劇更容易出爆款》《為什麼經典敘事模式電視劇更容易出爆款》《為什麼主流價值觀電視劇更容易出爆款》文章中提到過爆款的規律。顯然,“主旋律”的爆款,是要講究電視劇的創作規律的。

希望越來越多的優質創作團隊能為“主旋律”正名。

低調、低調、再低調!

最近有消息傳,為了獻禮檔做準備,古裝玄幻要在獻禮檔之前,清倉打包上線。

政策對古裝劇不會是“一刀切”,而是“保護性”的引領,政策是在指導市場去消化積壓的古裝玄幻劇。政策也在幫市場想辦法。

但是毫無疑問,上面對文娛內容的嚴控未來會成為常態。

中國電視劇行業到底怎麼了?

愛奇藝騰訊優酷已經成為巨頭,樹大招風,高處不勝寒。但上面對視頻平臺的管控不會像管理國企電視臺那麼直接,中間有一個“過渡的過程”,可能現在就正處在這個過渡的階段。

現在的大環境下,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要低調、低調、再低調!

中國電視劇行業到底怎麼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