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是蜀國後期的中流砥柱,從公元247年到公元263年,極力主持北伐,大的用兵共有九次。

諸葛孔明立關修道,姜維為何依舊守關失敗?

他繼承諸葛亮遺志,專心奪取隴右,不惜一切代價與魏國反覆爭奪,九伐中原,前後兩次大勝,一次小勝,一次大敗,一次小敗,打成平手四次。

諸葛孔明立關修道,姜維為何依舊守關失敗?

然而,姜維卻能攻不能守,公元263年,就在他屯田沓中,依舊打算進攻洮陽的時候,被魏軍偷襲,漢中失守,此後魏軍勢如破竹,一路進抵成都郊外,迫使劉禪開城投降。

此時,姜維主力卻被鍾會軍隊牽制在劍閣,只能眼睜睜看著國家滅亡。

四川自古號稱天險,是蜀漢乃以立國的關鍵所在,正如賈詡對曹丕所言“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

諸葛孔明立關修道,姜維為何依舊守關失敗?

可以說,蜀漢雖然在人力和資源上處於劣勢,但依靠秦嶺數百里峽谷,扼守各處關隘,據險而守,要想不亡國,還是綽綽有餘。

那麼,既然蜀國有如此優越的地理優勢,為何還會兵敗如山倒,短短几個月內就滅亡呢?

一、防守益州的大門:漢中

漢中夾在關中和四川之間,是防守四川的北大門。早在劉備進取四川的時候,當地士人就紛紛向其指出漢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如黃權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也。”

法正建議劉備奪取漢中,認為“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從事楊洪也說,“漢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機,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諸葛孔明立關修道,姜維為何依舊守關失敗?

最初,劉備留魏延鎮守漢中,此後,從諸葛亮開始,蜀漢自丞相、大司馬及大將軍皆率親率重兵,置立軍事據點,扼守險要,控制秦嶺穀道,阻止魏軍進入漢中盆地,實現守衛漢中,以保益州。

如諸葛亮經營漢中,以此為北伐基地。蔣琬、費禕或是駐紮在漢中,或者在水陸交通樞紐涪縣、漢壽等。

從效果上來看,蜀漢大力經營漢中後,曹真曹爽先後引兵進攻益州,均為蜀漢扼險所拒。

二、姜維錯誤降低漢中防務水平

諸葛亮病逝後,蔣琬費禕先後為相,二人均對北伐不感興趣,力主保境安民,於是極力控制姜維用兵。

如姜維每每欲興兵北伐,費禕常常制裁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費禕的理由很簡單,“諸葛丞相那麼厲害,北伐都不能成功,你我這樣的,既然實力遠遠不如丞相,就保境安民好了,等什麼時候來個有能耐的再去北伐不遲。”

諸葛孔明立關修道,姜維為何依舊守關失敗?

253年,費禕被魏國降將刺殺,隨後姜維無人能制,於是開始大舉北伐。

此時的魏國,經過數十年休養生息,在國力上已經對蜀國形成壓倒性優勢。拿軍隊數量來看,司馬昭說過,“今諸軍五十萬,以眾擊寡,蔑不克矣。”

如在隴右,魏軍就有兵馬六七萬人,相比之下,蜀漢全國亦不過才十萬之眾,還要分兵防守全國各地。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姜維於公元258年駱谷之役後,決心集中兵力加強隴右方向,從而作出了調整漢中防務的部署。

他給朝廷上奏的理由是,這種防禦策略雖然可以拒敵於國門之外,但需要太多兵力,“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以禦敵,不獲大利。”

因此決定放棄漢中外圍要塞,“退據漢、樂二城,積穀堅壁。”

同時,建議在漢中派出“遊軍”,即遊擊部隊對入谷敵軍進行騷擾,待其因疲乏缺糧被迫撤退時,與守城部隊共同出擊予以殲滅。

很快,蜀漢朝廷批准了姜維的建議,讓漢中都督胡濟率部分軍隊撤往漢壽(四川省廣元市昭化鎮),其餘軍隊集中到漢、樂二城,外圍僅僅留下少量警戒人員。

這樣一來,駐守漢中、漢、樂與秦嶺諸圍的蜀軍,只有萬人不到,僅僅相當於此前的三分之一!

姜維的失誤,很快就被魏國所意識到,司馬昭很快制定了以偏師牽制姜維,主力進攻漢中的計劃,“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東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

此後,從蜀國的滅亡過程來看,魏國對漢、樂二城圍而不打,一路迅速南下。

姜維儘管擺脫了鄧艾、諸葛緒的圍攻,但一切為時已晚。另一路的鐘會大軍已經攻破陽安關與關城,迫使他退守劍閣,死守最後一道天險。

諸葛孔明立關修道,姜維為何依舊守關失敗?

劍門古蜀道

然而此時的鄧艾又偷渡陰平,一路殺向成都,最終迫使劉禪開城出降。

三、姜維真的是蜀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自古以來,很多史家評論時,都認為姜維撤漢中之圍埋下了蜀國滅亡的禍根。如宋人郭允韜說,

“蜀之門戶,漢中而已。漢中之險在漢、魏,則陽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固陽平之圍守,而分二城以嚴前後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窺,而後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敵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維之退屯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倖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時鐘會長驅而入,漢中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後能見,嗚呼!姜維亡蜀也,殆哉!”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評價這段歷史也指出,

棄守以為戰者,不可謂善戰者也。故曰:以戰為守,守必固,以守為戰,戰必強。戰守不相離也,如形影然。姜維不知守,所以不知戰也。

事實上,作為領兵多年,打的曹魏跳腳的姜維並不是想不到這些因素,某種程度上而言,他放棄漢中外圍,就是曹魏在隴右對付蜀國的翻版:你能過來,但糧食過不來,所謂“千里負糧以邀一日之戰”,打不了多久就得撤退。

但歷史大勢往往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所左右,前面說到,蜀漢立國以來,駐守漢中的起碼都是丞相、大司馬、大將軍。

諸葛孔明立關修道,姜維為何依舊守關失敗?

按照正常程序,姜維必須駐守漢中,但在256年的段谷之戰慘敗,蜀國損失軍隊上萬人,幾乎相當於全國十分之一的軍隊,何況還是久經戰場的精銳之師。

作為主帥的姜維,北伐本就不受待見,此刻更是牆倒眾人推,成為眾矢之的,諸葛瞻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並平尚書事,聯合起來彈劾姜維,指責其好戰無功,請求以黃皓親信閻宇取而代之。

姜維心中懼怕,於是自請去遙遠的沓中屯田,這裡位置偏僻,無法及時溝通戰報,也不能迅速趕到前線進行指揮與增援。

儘管姜維此舉出於避禍,然而,此時距離魏國大舉滅蜀只有一年不到的時間。

此外,姜維當初儘管撤守漢中外圍,但卻要求守城大將做到堅守待援,最後等敵人糧食吃完撤退時發起進攻。

諸葛孔明立關修道,姜維為何依舊守關失敗?

但姜維沒有料到的是,先後出了三個叛徒:

其一,陽安關守將蔣舒。陽安關本來是天險,當初夏侯淵在此地抗拒劉備,堅守長達一年。沒想到蔣舒出降,輕而易舉就為魏軍打開了進攻漢中的大門。

原本攻打樂城不能攻克的鐘會,迅速長驅直入進抵劍閣。

其二,江油守將馬邈。鄧艾偷渡陰平本身是一件極其冒險的行為,他即便僥倖成功,也仍然是支既沒有輜重,又沒有戰馬,裝備也極其匱乏的輕軍。

我們知道這樣的軍隊根本無法攻克堅城,也就是說,馬邈只要守城不出,鄧艾就將因為進退不能。

沒想到他居然主動出降,為鄧艾補充了亟需的糧食、裝備,從而使鄧艾聲勢壯大,一路殺向成都。

其三,亡國罪臣譙周。當鄧艾孤軍深入進抵成都時,姜維已經在劍閣擋住了鍾會的大軍,名將羅憲在白帝城有重兵駐守,霍戈在夜郎也有強卒鎮守,蜀漢仍然有作戰的資本。

結果後主昏庸,在譙周的蠱惑下,不戰而降。

嗚呼!

諸葛孔明立關修道,姜維為何依舊守關失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