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華為和三星都已經發布了摺疊屏手機。但真正要讓讀者甚至用戶們認為摺疊屏手機時代到來,還不能忘了蘋果。

作為全球現金儲備最多的公司,同時也作為手機界單品利潤最高的公司,蘋果的每一款產品,每一個動作都能夠給手機行業帶來一點“變化”。

8月8日,有外媒報道稱,蘋果正在研究可摺疊設備的相關技術,蘋果很有可能明年會推出一款可摺疊的iPhone產品。但據分析師的說法,2021年推出可摺疊設備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很有可能是先推出iPad設備,進而再推出iPhone設備。

4月26日,知名分析師郭明及預測稱,2021年推出的iPad Pro將支持5G功能。

有意思的是,三星和華為都選擇在9月份發售摺疊屏手機,這被視作是阻擊蘋果秋季發佈會新品的動作。二蘋果秋季發佈會的新品已經被外媒曝光的差不多了,諸如屏後三攝、防水等功能都完全被曝光。

三星Galaxy Fold讓蘋果產生顧慮

作為各種新鮮技術的領先者,三星一直在相關行業領域的技術上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款摺疊屏手機就出自三星旗下。

4月16日,Galaxy Fold開始發貨,但兩天後,該款手機被曝出摺疊屏“測試閃屏”,持續發酵的事件影響不斷擴大,隨後三星被曝出正在召回早先下發給各評測機構的所有摺疊屏測試手機。

4月22日,三星方面臨時取消在上海的發佈會,隨後宣佈推遲發售日期,後稱再上市時間不定。

近日,有投資人稱,三星或將在9月18日至9月20日之間正式上市Galaxy Fold手機。

最近,三星設計創新中心負責人Federico Casalegno表示,蘋果正在試圖將可摺疊技術引入到iPhone手機上面來,該摺疊屏iPhone的測試屏幕來自於三星公司。在Galaxy Fold發佈之前,也就是說被曝出“測試閃屏”問題之前,三星曾向蘋果供應過一批外翻式設計摺疊屏。

雖然蘋果公司仍對摺疊屏手機存在顧慮,但據市研機構的數據表明,大部分用戶願意為可摺疊屏設備多支付將近500美元(合3500元人民幣),蘋果設備擁鼐甚至願意接受20000元的價格。

價格利好無疑是支持蘋果再摺疊屏手機上“豪賭”一番的澎湃動力之一。

華為柔宇等國產品牌擠壓蘋果大中華區份額

在2019年巴塞羅那的 MWC2019上,華為推出了旗下首款摺疊屏手機華為 Mate X。近期,產業鏈報道稱,這款手機有望在8月舉辦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正式亮相,9月份面向用戶開放購買。

和Galaxy Fold不同,華為Mate X這款手機還將加入對於5G網絡的支持。

2018年10月31日,作為全球柔性屏知名供應商,柔宇在北京發佈了全球首款柔性可摺疊屏手機——FlexPai柔派。柔宇CEO劉自鴻當時在會上表示:希望柔宇這款手機可以摺疊下一個十年。

2019年初,網傳小米、聯想等公司在與LG Display商談關於可摺疊屏幕手機的面板供應合作。

但至今,聯想進展較快,預期將於今年第三季度量產。小米手機至今仍然沒有透露出過多的相關信息。

近期,OPPO可摺疊屏幕手機的相關專利被曝光出來,LG也被曝將在2020年CES上展出可摺疊手機。

國內手機大廠都已經上馬可摺疊屏幕手機。除了這個利好之外,據諸多市研公司的數據表明,2019年第三季度國產手機的出貨和銷量都取得了不錯的表現。在整體全球出貨下滑的情況下,華為出貨5870萬部,與排名第一的三星差距在不斷縮小。

前五排名中,有三家是國產手機廠商,僅小米出貨相比去年同期下降0.2%。

已經血流成河的手機領域的競爭正在加速白熱化。摺疊屏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即將被普及的5G技術,勢必將給國內手機廠商帶來新的發展出路,動作相對滯後的蘋果再不積極一些,接下來的競爭可能就變得更加激烈殘酷了。

蘋果賭未來

7月31日,蘋果公司發佈了2019年第三財季的業績報告。報告中比較有意思的幾個數據是,淨利潤比去年同期下降13%,大中華區淨營業收入減少近4億美元,也出現了下滑的現象。

雖然蘋果公司CEO庫克表示:“我們創下了公司歷史上最高的第三財季營收記錄”,但事實上,iPhone上季度的營收相較去年同期的營收下滑了將近12%。

隨之而來的是創紀錄的研發費用支出,從財報可以看出,這個財季蘋果研發支出42億美元。這也意味著2019年蘋果僅在研發一項上的支出就將接近200億美元。近20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支出花到哪裡去了?我們不得而知,我們說清楚的,就是iPhone 的創新乏力帶來銷量下滑,並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今年3月底春季發佈會上,沒有發佈任何硬件新品被看做是蘋果向服務型公司轉型的徵兆,但第三財季的財報表明,硬件市場被擠佔蠶食,軟件服務市場還能更好嗎?

作為最賺錢的業務板塊,硬件尤其是iPhone如果不能穩住銷量和市場,軟件服務肯定不能成為蘋果公司未來贏利的“頂樑柱”,再加上三星華為未繳,蘋果不得不在“還不算十分成熟”的摺疊屏技術上賭一下未來了。

特別聲明: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