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要避免唯技術論

iPad 軟件 教育 未來網新聞 2017-04-20

不久前,我旁聽了一堂小學科學課,教學內容為“觀察洋蔥的表皮細胞”。教學中有一環節,上課教師要求兩人分工合作,一人操控顯微鏡,另一人用iPad的攝像鏡頭對準顯微鏡的目鏡,把細胞圖像拍下來。課堂上短暫的寧靜後,操控顯微鏡的學生迅速完成了觀察的步驟,而另一名學生小心翼翼地將iPad的小鏡頭對上顯微鏡的目鏡,左對右對,要麼對不牢,要麼不清晰,課堂裡一片喧譁。幾番折騰後,終於有幾名學生的iPad拍下了圖像,投屏展示……

移動終端進課堂,似乎很炫,但在這堂課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本來學生完全可以以極短的時間完成顯微鏡的應用,達到觀察的目的,卻以幾倍於實驗觀察的時間,應用於不適切的技術產品,去完成一個艱難的展示,其效率幾何?當前,有關智慧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風生水起,但“投入易、應用難”“技術如何滿足需求”等問題值得深思,暫且不去糾結智慧教育的概念內涵,實施智慧教育,應該是一場自下而上的實踐變革,千萬勿以技術論英雄。

數字校園到智慧教育,是從技術主導向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轉變

過去的一段時間,教育信息化經歷了技術裝備的更替,從交互式產品、錄播設備、移動智能終端的逐漸推廣應用到基礎網絡環境的提升,網絡帶寬升級、無線網絡覆蓋等支撐力度的加大;從教育軟件平臺持續部署到網站平臺功能細化、終端應用軟件紛繁多樣等,數字校園建設很大程度依託於技術的變革,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以技術去影響和促動教育的改變。而智慧教育的提出,顯然是以融合、整合的視界,重新來界定技術與教育教學的關係,以雙向融合的視角和理念,促進教育變革和發展。故而,相比於“十二五”提出的數字校園,智慧教育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更是實施理念的轉變。

教學思維加技術思維,是提升智慧教育達成效度的理念基礎

在現實的智慧教育推進過程中,我們常常面臨眾多的尷尬,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信息化項目,卻得不到教師、學生的認可和應用,而成為一個供瞻仰的擺設;在他處應用廣泛而深入的項目,引入本地,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海量的教學資源與教學輔助APP,卻無法成為日常的、自覺的應用……這些是技術問題嗎?或許是,這技術還不夠“傻瓜”,還無法讓所有人都適應。但更大層面應該是需求的問題,區情、校情的差異化,人的差異化,技術未能融合當下的需求。“應用驅動,需求導向”一直是教育信息化的實施原則,因此,實施智慧教育,切不可唯技術思維為主導,而應轉以教學思維為主線,關注學校的發展需求、關注教師的應用需求、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或者說基於教育發展的難點、重點,尋求和藉助恰當的技術予以支撐,轉“我建,你用”為“你要,我建”的信息化建設配置與應用體系,讓智慧教育更接地氣。正如本文開頭的這位教師,他有清晰的教學需求,但選擇的技術裝備不夠恰當,其所欲達成的效果,也許一臺數碼顯微鏡就夠了。實施智慧教育,應努力去架構教學思維與技術思維對接的橋樑。

智慧管理促智慧教學,是實施智慧教育深度發展的建設梯度

智慧教育,常規地理解應該包含智慧管理和智慧教學,且要形成以智慧管理促智慧教學的建設梯度。人、財、物的管理,具有規範性的要求和流程化的特點,依託技術可有效提升管理的標準化、精準化、便捷化、協同化水平,並且通過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改變人的理念和行為方式,繼而為推進具有個性化、專業化、差異化的智慧教學積澱基礎。故而,從某種程度來說,智慧教育的實施,關鍵在“人”。再好的技術、再多的功能,如果得不到使用者理念上的認可和行動上的自發自覺,那麼,一切皆無從落腳。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育人,在“互聯網+”戰略趨勢下,全面發展智慧教育,推動教育教學變革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在實施智慧教育的進程中,切勿將技術“神”化,技術唯有以“深度應用”,實現與教育教學的“雙向融合”,才能支撐和引領教育的現代化。

(杭州市西湖區教育信息與裝備中心主任 童兆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