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堪稱北宋奸臣,水滸後傳曾圍剿梁山?手下戰將竟大敗呼延灼!

文:都頭鄆哥(作者原創授權)

之前筆者同大家品讀了《蕩寇志》(《水滸》續書,清代餘萬春著)第七十七回,陳氏父女暫且住在安樂村,梁山眾人準備迎戰蔡京率領的朝廷兵馬。今天我們繼續品讀《蕩寇志》第七十八回“蔡京私和宋公明,天彪大破呼延灼”,看看戰爭進展如何。

情節簡介:蔡京奉旨引二十萬兵馬攻打梁山,途中得知名士楊時剛離開定陶,於是派人追回,聘請為參謀。楊時舉薦雲天彪、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等前來助戰,並謀劃先取呼延灼駐守的嘉祥縣。不料未及進兵,蔡京就接到了梁山書信,得知女兒女婿被梁山所捉,蔡京慌了手腳,於是想要退兵,楊時苦勸不住,只得告辭。楊時走後,蔡京得知樑中書被盧俊義痛打,更加擔心二人安危,於是叫童貫幫忙上奏軍中瘟疫盛行,請求撤軍,宋徽宗同意了。蔡京於是傳令三軍撤退,當時雲天彪等正在圍攻嘉祥縣,眼看城池將破,心有不甘,適逢南旺營兵變,楊騰蛟殺了王定六、鬱保四前來投誠,雲天彪大喜,於是設計假意聽令退兵,暗中埋伏,引誘呼延灼追擊。呼延灼得知蔡京退兵的消息,放心追趕,不料大敗,韓滔被擒,嘉祥縣也被楊騰蛟所奪。呼延灼無可奈何,只得與前來救援的關勝等回梁山。蔡京得知雲天彪等收復嘉祥縣,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得偷偷叫人替換了韓滔並王定六、鬱保四首級一起送回梁山。敗報傳回梁山後,宋江大怒,便要殺樑中書夫婦。

此人堪稱北宋奸臣,水滸後傳曾圍剿梁山?手下戰將竟大敗呼延灼!

都頭曰:此回的重點是描寫梁山自大聚義後第一次與官軍正式對抗的“嘉祥之戰”,在作者“惡盜”思想的筆端下,梁山一方雖然有吳用的“妙計”,但卻事與願違,賠了夫人又折兵。我們不妨梳理下此回故事的情節脈絡,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梁山最終戰敗,以及其中隱藏著哪些信息。

此回開篇,官軍從多方面相比梁山都是佔優的,用範金門在回末評中的話就是【以鄧辛張陶之威勇,以雲天彪之將才,加以龜山先生經劃其間,又有天兵二十萬,而反為宋江所嵌制,是真活畫一個蔡京。】作者在小說中加插了一位歷史人物楊時,這個楊時在歷史上名聲響亮,書中介紹他“卻說那楊龜山名時,字中立,劍南郡將樂縣人,性至孝,熙寧年間舉進士。是明道程夫子的門人,他與謝良佐、呂大臨、遊酢,稱為“程門四先生”。後因見奸臣當道,政事不好,遂告休隱於龜山,人都稱他為“龜山先生”。”楊時最為人所熟知的典故就是“程門立雪”的故事,可以說蔡京邀請楊時作參謀確實是明智之舉,難怪範金門在看到蔡京派人請楊時後也忍不住批了一句【蔡京此一節卻可取。】楊時作為參謀後,一針見血地提出先破嘉祥、濮州,再取梁山大本營的戰略。從總體上看,這個戰略是正確的,也是貫穿此書的一個大布局,後文中官軍陸續拔除梁山外郡,最終打破梁山大寨的步驟可以說和此一脈相承,故而範金門在楊時的謀劃後批道【數語領起全部精神,不止為蔡京劃策也。】之後楊時又為蔡京安裝了“硬件”,推薦了五名重量級的“雷將”雲天彪、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後四人網友戲稱為“雷將F4”),此五人的武藝都有梁山馬軍五虎將水平,而且也是日後“剿滅”梁山的主力軍,楊時更是把雲天彪稱比作春秋名將郤榖。可以說到此為止,官軍在人馬和戰略上都佔據優勢的。

接下來,劇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蔡京接到梁山書信,得知女兒女婿被梁山所捉後,果如吳用所料,慌了手腳。為了保全自己的女兒(在蔡京看來,女兒是第一位,女婿樑中書不過是附屬),他同意了梁山退兵放人的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有三方面值得說明。

此人堪稱北宋奸臣,水滸後傳曾圍剿梁山?手下戰將竟大敗呼延灼!

一是梁山好漢的義氣。

樑中書夫婦被劫上梁山後,盧俊義想起昔日大名府之事,自然要報仇。書中借被梁山放回的親隨之口對蔡京說道:“縣君與貴人被劫了去,眾頭領都佛眼相看,並且置酒壓驚。爭奈那玉麒麟盧俊義記得前仇,定要把貴人處死。眾頭領都勸阻不住,連宋江的號令都禁不得。幸虧楊志、索超二人抵死相救,再三哀求。盧俊義兀自怒氣不平,將貴人捆翻,打一百背花。打到四五十,卻得楊志覆在貴人身上哭求,索超奪去棍棒,眾好漢都勸,方才放了。已是皮開肉綻,昏暈幾次。如今楊志、索超領去將息,卻也還轉了些。縣君雖是吃些驚恐,卻未曾受苦,病已好了。”可以說此書作者雖然對梁山好漢無比痛恨和仇視,但是卻無意中展現了楊志、索超講義氣的一面,這和後文官軍將領李成不顧情義偷襲楊志形成了鮮明對比,不但無損於梁山形象,反而愈加凸顯了梁山好漢人性的光輝,這可能是俞萬春和範金門等始料未及的。

二是書中所用的諧音地名和人名。

《蕩寇志》此書的一個特色,就是模仿《紅樓夢》等書籍,在書中運用很多帶有諧音的地名和人物。如蔡京接到樑中書夫婦被劫的公文中寫道:“……卑府半途聞知,急會同滄州兵馬都監何武,督兵剿救。不防有梁山之大盜朱仝、雷橫,伏兵兩路突發。官軍大戰不利,都監何武陣亡,卑府亦遭重傷,折兵無數。”範金門在何武之後批道【隨手捏一人名,妙。卻又語帶詼諧。】在何武陣亡後又批道【何武真不耐殺,真是何武之有。】可見作者設計何武這個人名就是故意要突出此人無能,“何武之有?”被梁山殺敗自然在情理之中,此種手法此回中的南旺營(難望贏)以及在後文中出現的“柏能聖”(不能勝)、“畢定書”(必定輸)等人名和“截林山”(截住林沖的山)、“鬥花林”(鬥敗花榮的林子)等地名上還有使用,待今後再詳細說明。


此人堪稱北宋奸臣,水滸後傳曾圍剿梁山?手下戰將竟大敗呼延灼!


三是書中引用的歷史典故。

書中蔡京商議退兵時,楊時曾勸“縣君與貴人失陷,固是失意事,太師獨不聞樂羊啜中山之羹,袁公箭射親兒。這兩個君子,豈真無骨肉之情哉?只為迫於大義,不敢以私廢公。今太師為一女婿、女兒,輕棄君命,二十萬大兵無故卷旗,豈不為天下所笑?”其中樂羊啜中山之羹即是“樂羊忍食子羮”的故事。據《戰國策》記載:“樂羊為魏將,攻中山。其子時在中山,中山君烹之,作羮致於樂羊,樂羊食之。”後來成為為了家國大義不顧私情的典型例子,楊時用這個典故就是想勸蔡京學習樂羊,但蔡京並沒有聽他的。之後楊時又勸蔡京道:“太師若要生全貴人、縣君,火速進兵,宋江必不敢就下手。”範金門在句末批道【是極。明之於忠肅純用此計,故英宗得以生還,庸夫惡能知之。】範金門所說的典故就是明代“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首領也先俘虜,也先想用明英宗作人質迫使明朝屈服簽訂合約,但當時明朝大臣于謙識破了這一詭計,與其他大臣另立了明代宗為皇帝,又組織大軍固守京師,致使也先的陰謀未能得逞,最終不得不放了明英宗。于謙立明代宗的舉動雖然是為了國家百姓著想,但是這也種下了其日後被冤殺悲劇的種子。範金門在這裡用於謙“曲線救明英宗”的計策形容楊時的計謀,應該說二者確實有相似之處,就是變被動為主動,迫使對方陰謀無法得逞,最終達成自己最初的目標。楊時勸蔡京不成,於是只好告辭歸隱,文中寫道“蔡京也明知不投機,虛留了一回,便厚以金帛相贈。楊龜山初時分毫不受,因見蔡京有不悅之色,只得略受了些。當日辭了蔡京,竟回龜山。”範金門在句末批道【按楊中立所隱之龜山在福建延平府,非山東之龜山也。仲華非不知之,特欲便於作文,胡亂牽扯耳。他處亦偶有正史實事,然年月亦多顛倒,讀者勿笑其失據。】範金門在這裡解釋歷史上楊時的真正歸隱之處是福建的龜山而不是山東的龜山,目的是提前給讀者打了一個“預防針”,也就是說書中作者涉及到的一些和歷史不相符的情節都是作者為了行文需要有意為之,不必較真。

此人堪稱北宋奸臣,水滸後傳曾圍剿梁山?手下戰將竟大敗呼延灼!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此回的重點“嘉祥之戰”,我們先看一下雙方的實力對比,《蕩寇志》第七十一回就有明確交代“雙鞭呼延灼,帶領天目將彭玘、百勝將韓滔、聖水將軍單廷珪、神火將軍魏定國、活閻婆王定六、險道神鬱保四,帶九萬人馬,鎮守嘉祥縣,兼管南旺營。其南旺營,便是單廷珪、魏定國帶領王定六、鬱保四駐札。”也就是說嘉祥縣和南旺營一共有九萬兵馬,按照常理,嘉祥縣作為主城,起碼要留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也就是說嘉祥六萬,南旺營三萬。再看看官軍的兵力,文中寫“卻說鄧、辛、張、陶四將,那日得令,帶領八萬兵,如飛也似殺奔嘉祥縣。呼延灼接戰不利,閉城堅守。”到此為止,在兵力對比上雙方還勉強說得過去,但再看接下來的發展就越來越不對勁了,被楊時比作春秋名將郤榖的雲天彪竟然將八萬人分出三萬去嘉祥北面阻截梁山援兵,這本無可厚非,但“這裡雲天彪同鄧宗弼、辛從總一應驍將,率領五萬人馬,將嘉祥縣東南西三面固定,只留北門不圍。”這裡範金門還特意誇了一下【所謂圍師必缺也。此處正是寫張、陶二將。】讀者可以想象一下,用五萬人去包圍一個最少有六萬人鎮守的城池,這可能麼?俞萬春和範金門既然知道“圍師必缺”,難道不知道“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的道理?還是已經忘了第七十一回對嘉祥兵力的描寫了?竟然想用比對方還少的人去包圍對方,不得不說有些搞笑。恰巧在這時,南旺營又莫名其妙的發生了兵變,一個小民楊騰蛟竟然暗地裡集下四五千人,斬王定六、鬱保四,殺死梁山兵二千多人,使單廷珪、魏定國狼狽逃走。有梁山四名頭領鎮守的南旺營竟然被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楊騰蛟掀翻,雖然有出其不意的成分,但是如果南旺營真的有三萬軍馬,那梁山一方掌握的至少有兩萬多,再加上單廷珪、魏定國兩名梁山馬軍小彪將,竟然不能壓制四五千叛兵,且被殺死兩千多,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在後來的正面交鋒中,作者又安排“陶震霆雙手擎槍,鉤動火機,樸通一槍,對呼延灼打去。這回也是呼延灼命不該死,那一槍卻打在那匹馬的後跨上,一顆鉛子直穿入馬肚裡去。那馬倒了,把呼延灼掀下地來。陶震霆上前去搶,吃那邊救了去。可惜那匹御賜踢雪烏騅,竟死在陶震霆手裡。”範金門在句末批道【御賜之馬此時呼延灼安得而騎之乎?仲華故意擊殺之。】在此作者的用心可謂路人皆知了。

相信會有讀者在看完此回後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既然此回打破了梁山一百零八人的局面,拉開了梁山好漢死亡的序幕,那麼為什麼是王定六、鬱保四兩個最先陣亡。其實此回後邵循伯在批語有所解釋,他說:“一百單八人,厥罪維均,或病亡或病死,或受傷而歿,或戰敗而擒,果然隨時隨事,弭筆而書,但宋江為渠魁,死於最後,何人當死於最先?讀此回,竟以鬱保四、王定六開刀,意者殆先去其保,定十全之勢歟?”這個解釋似乎在玩文字遊戲,雖然有些牽強,但畢竟也可看做一種說法,或者也可能代表了作者的想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