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又攤上事了,引起川崎病?

一篇《疫苗後誘發川崎病--那不願回憶的十天》最近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的,正好講講這個大家都關心的問題。

疫苗又攤上事了,引起川崎病?

不少同行,對這篇把疫苗與川崎病關聯起來的文章很氣憤,還去舉報了這篇文章,也有不少人希望我來“闢謠”,我覺得是該寫點什麼了

這篇文章發表在一個個人公眾號上,從署名和行文來看,我不認為是在惡意地栽贓疫苗。我傾向於認為,這是一個孩子得了川崎病的媽媽,把孩子的不幸和她的疑慮表達出來,在網上尋求一種情感的共鳴並藉此尋求答案。

我能在這位媽媽的文字中感受到她對孩子的愛,但我並沒有感受她到對疫苗的恨,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理性態度。她只是在末尾部分略帶埋怨地說:如果疫苗有誘發川崎病的可能,哪怕這個機率很小,但家長若知情,想必不會再去打二類疫苗以增加風險。

我認為這只是一個母親正常的疑惑和推論,並不是一種造謠。所以,我不願意用“闢謠”這個說法來針對這篇文章,我會用邏輯和證據來呈現川崎病和疫苗的關係,幫助這位媽媽解開心結,也幫助各位網友對疫苗建立更加科學的認識。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這樣兩組數據。

幾乎每個孩子都接種疫苗。我國給0~6歲孩子安排的免費疫苗有11種約21劑次,如果加上自願接種的6種自費疫苗約23個劑次,那麼一個孩子入學前接種的疫苗總劑次數將超過40劑次,其中25個劑次安排在1歲以內,相當於每2周就要接種1劑疫苗。

我國1993~2008年4次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0~6歲兒童的2周患病率在13.3%至20.2%之間,以呼吸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為主,城市高於農村,年齡越小患病率越高。

將這這兩組數據聯繫起來,我們能想到什麼?

孩子的2周患病率超過10%,孩子又要每2周接種1劑疫苗,一定會有很多兒童的患病是在接種疫苗後2周內發生的,所以很難阻止家長們將這些疾病與疫苗之間建立因果關係。

誰也不會認為這些孩子生病都是疫苗導致的吧,所以其中有些是疫苗引起的,但絕大多數必然只是時間上的巧合而已。

你不禁要問,那麼接種疫苗後生病,與疫苗無關的巧合比例到底有多少?很遺憾,目前沒有這樣的數據估計。

但是,我曾經有5~6年時間負責上海全市的疫苗安全性監測,以我對疫苗安全性以及疾病自然發生率的理解,我就大膽地在這裡給大家一個比例:在所有上報的預防接種不良事件中,真正疫苗導致的比例不超過10%,也就是巧合的比例是90%。

以上只是邏輯推論和我的經驗之談,再來看一些實例。

2000年以來,我國發生過4起轟動全國的疫苗負面事件,分別是:2005年的安徽泗縣甲肝疫苗事件,2008年的山西高溫暴露疫苗事件、2013年乙肝疫苗死亡事件、2016年的山東非法疫苗事件。

前3起都涉及有兒童死亡或患重疾,但是權威部門調查的結果都是巧合。對,沒錯,都是巧合。

這些事件裡,以2013年的乙肝疫苗死亡事件最經典,給喜歡炒作的媒體好好上了一課。

當時,媒體此起彼伏地報導各地多名嬰幼兒在接種乙肝疫苗後死亡,一時間人心惶惶,乙肝疫苗的接種率下降了30%,其他疫苗也下降了15%。調查組從多個方面展開調查,一方面檢查疫苗車間、一方面檢測涉事疫苗、一方面對死亡原因進行分析,最終確定:乙肝疫苗的生產過程和疫苗質量正常;涉事的疫苗廠家和批號不具有集中性;死亡的嬰兒各有死因,且其死因的分佈與整體上嬰幼兒死因分佈沒有差異;所以這就是一起巧合事件。

中國疾控中心還公佈:從2000年到2013年,我國的疫苗安全性監測系統接到接種乙肝疫苗後死亡報告188例,最終確定為疫苗反應的只有18例,比例為10%(即巧合的比例為90%)。

由於調查呈現的事實和邏輯很有說服力,這件事就此平息。媒體們也終於明白一個他們本該知道的常識:接種疫苗後死亡或患病,不代表就是疫苗所致,甚至巧合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再這樣報導,會貽笑大方。

這幾年,我觀察到網上也有一些網友爆料接種疫苗後孩子死亡,但響應的媒體寥寥。沒有媒體幫忙,這類事件就無法昭雪了麼?其實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調查、診斷、補償機制,只要家長懷疑是疫苗導致的,可以向接種單位報告,疾控中心會組織調查診斷,通過屍檢來確定確切的死因,一定會給家長以真相。

現在,讓我們來審視一下川崎病與疫苗的關係。

川崎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出疹、四肢腫脹和血管病變(特別是心臟血管),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

疫苗又攤上事了,引起川崎病?

該病於1967年由日本醫生川崎富首次描述,目前已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有報道。儘管全球無數學者和實驗室對川崎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研究至今,有很多假說,但遠未達成共識。目前必須接受的事實是川崎病病因和發病機制未明,病因和發病機制未明,病因和發病機制未明。

正是因為川崎病的病因未明,又因為兒童頻繁接種疫苗,所以當接種疫苗後不久孩子得川崎病,家長很容易認定是疫苗導致了川崎病。但是,我們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川崎病,並結合疫苗接種的情況,就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現象(復旦大學兒科醫院黃國英醫生2006年發表的綜述:川崎病流行病學現狀):

一、人群角度

川崎病高發於5歲以下兒童,但最高發的年齡段是1.7~2.5歲。可是,孩子接種疫苗最密集的時期是在1歲以內。如果接種疫苗是川崎病的原因,那麼川崎病應該是1歲以內高發,對不對?

川崎病男孩多於女孩,男孩佔病例總數的65%左右。可是,男孩女孩的總人數是差不多的,男孩女孩的疫苗接種率也差不多。如果接種疫苗是川崎病的原因,那麼男孩和女孩的病例數應該各佔一半,對不對?

二、地區角

世界各國都有川崎病報告,但報告的發病率差異較大(2/10萬~176/10萬)。世界各國現在都很重視兒童疫苗接種,發展中國家的接種率一般超過80%(我國超過95%),發達國家超過90%,如果疫苗是川崎病的原因,那麼各國的川崎病發病率應該差別不大,對不對?當然,這不算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據,因為也有可能川崎病的發病率其實差不多,但有的國家漏報多,有的國家漏報少。

我國的川崎病報告發病率在2.3/10萬至54.2/10萬之間,波動也很大。但是,城市的發病率明顯高於農村。我又要說了,中國城市和農村孩子的接種率差別在5個百分點以內,如果接種疫苗是川崎病的原因,那麼城市和農村的發病率差別也應該不是太大,對不對?不過,城市的漏報比農村少也是很可能的。

總的來說,地區間川崎病發病率的比較可能因為漏報的原因而不太可信,用於證明與疫苗無關,其實不太給力。

三、時間角度

川崎病的發病率近幾十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呈升高趨勢。嗯,孩子接種疫苗的劑次數近幾十年來也確實是越來越多,這個大趨勢是吻合的。不過,大家也知道,全球溫度也在不斷升高;中國的GDP也在不斷增長;孩子們接觸的霧霾天越多。有沒有可能是這些升高/增長/越多,導致了川崎病呢?

疫苗又攤上事了,引起川崎病?

霧霾也躺槍了

給力的證據來了。日本的川崎病發病率從1970年的10/10萬增加到1998年的112/10萬,2002年151/10萬,這與疫苗種類的不斷增加倒也是吻合的。但是,日本在1979、1982和1986年有3次川崎病大流行,發病率分別為78、196和177/10萬。這就不好解釋了,日本1982年和1986年的兒童疫苗種類肯定少於2002年,如果接種疫苗是川崎病的原因,那麼為何會出現1982年和1986年的川崎病發病率高於2002年的現象呢?而且,從漏報的角度來說,只可能是1982年/1986年時的漏報多於2002年,但這兩年的發病率卻更高。這種現象提示,川崎病另有原因。

季節分佈的數據也比較給力。川崎病四季均可發病,但不同國家和地區發病高峰有所不同。我國北京、上海、廣東以春夏之交發病數最高;日本以7~9月份較多;韓國、臺灣地區好發於夏季;美國則以1~3月份最多。可是,孩子接種疫苗並不區分季節,而是完全按照年齡來接種。如果接種疫苗是川崎病的原因,那麼各季節的發病率應該差不多,對不對?

盲人摸象,單人摸到的結果距離大象的全貌差很遠,但各人摸到的結果拼接起來,大象的樣子就出來了。上面這些試圖證明疫苗不是川崎病原因的宏觀角度,單獨一個拿出來講都不太有說服力,但多個角度整合起來看,說服力就大大增加了,結論就是:川崎病不太可能是疫苗乾的

四、多疫苗角度

《疫苗後誘發川崎病--那不願回憶的十天》一文中的嫌疑疫苗是手足口疫苗,但作者提供了多張川崎病吧網友的反饋截圖,提到的疫苗種類五花八門:乙肝疫苗、乙腦疫苗、水痘疫苗、麻疹疫苗、hib疫苗、手足口疫苗、腮腺炎疫苗。既有自費疫苗,也有免費疫苗。

疫苗又攤上事了,引起川崎病?

川崎病吧的患兒家長留言

不同疫苗的主要成分有天壤之別,難道這麼多不同的疫苗都是川崎病的病因?

2013年乙肝疫苗死亡事件裡,調查組給出的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死亡兒童的死因分佈沒有顯示聚集性,與整體兒童死因分佈一致。川崎病涉及的疫苗種類分佈也沒有顯示出聚集性,與兒童常規接種的疫苗種類分佈沒有區別。

最後,再告訴大家我看疫苗文獻的結果。

川崎病已經被命名和研究了50年,全球疫苗接種歷史也已經有上百年。疫苗領域的研究者高度關注疫苗的安全性,如果疫苗真的會導致川崎病,那麼權威文件裡一定會提及。

我看過的三份權威的疫苗文獻(Plotkin主編的《疫苗學》第5版,世界衛生組織的各種疫苗立場文件,Marshall著的《疫苗手冊:臨床醫生實用指南》)裡,從未提到到任何疫苗會導致川崎病。在我的印象中,這些文件裡就沒有出現過川崎病這三個字(如有提到,請告訴我)。

川崎病到底是什麼原因,有待專家們去揭祕。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給這位媽媽一個科學上的解釋,能還疫苗一個清白,能讓家長們放心給孩子接種疫苗。

即便退一萬步,將來真的發現疫苗會增加川崎病的風險,也需要對疾病風險和疫苗收益進行評估才能做出理性的決定。

最最後簡短補充一點:

這位媽媽在文中提到,寶寶出院時醫生提醒半年內不能打疫苗。這個提醒可能考慮兩點:一是寶寶病後需要恢復一段時間;二是治療過程使用了丙種球蛋白,可能影響到部分疫苗的效果。這些考慮不是沒有道理,但還是應該深入細節分析,對風險和收益進行權衡,不因噎廢食。

(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