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歲月無痕人有情

貨車 張抗抗 樑曉聲 社會 亞魯紫雲 2017-04-08

歲月無痕人有情

■文龍生

清明期間,一樁不大不小的新聞,在黔中大地引起反響。葉辛、範幹平等10位當年在安順插隊落戶的親歷者,承載兩萬多名上海知青的“鄉愁”,展開“安順之戀——重走知青路”考察活動。

說這新聞“不大”,因為它只是一次民間性的知青考察活動,受邀者並非什麼級別的黨政官員、大商巨賈。他們雖在不同的崗位,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有的還是大腕級的名人,但今天的“身份”是當年的知青,在安順生活了多年的10個“老插”。

說這新聞“不小”,因為這10個人是成千上萬的上海知青代表。他們在安順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出過大力,流過大汗,為之付出青春和熱血。雖然“打道回府”幾十載,仍一如既往眷戀著安順,關心著安順。今天,滬昆高鐵開通了,他們應邀故地重遊,去回憶那漸行漸遠的蹉跎歲月,去感受第二故鄉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知青”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產物,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絕大多數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年,1700多萬人從城市到農村插隊,他們的大好青春年華,失去了許許多多應有的東西。上山下鄉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運動,知青的坎坷磨難、艱辛生活、鍛鍊成長等等,在共和國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複製的一頁。鐵凝、葉辛、樑曉聲、張抗抗等知青作家,寫出了許多令人唏噓感慨的作品。曾經在安順地區插隊落戶的葉辛,其著名小說《蹉跎歲月》一時洛陽紙貴。我也在紫雲當過知青,比這些上海知青晚了好幾年。當年,那敲鑼打鼓、紅旗招展、人聲鼎沸的送行情景,依稀記得。但是,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場景下,掩蓋著多少知青的惆悵、迷茫和痛苦啊!那時那刻,可以說我們的心是冰涼而非“火熱”。只是為了生存、為了前途——參軍、工作、上大學,“上山下鄉”華山一條路,別無選擇,無可選擇!

知青奔赴的“廣闊天地”,都是貧窮落後的農村,數十里數百里數千裡不等。近處的坐敞篷大卡車,上海知青到安順,當然乘的是火車,只不過那是綠皮車廂,時速四五十公里,與今天朝發夕至的滬昆高鐵“黃果樹號”,不可同日而語。坐大卡車,乘綠皮火車,知青們哪個不是五味雜陳,別是一翻滋味在心頭。正如那首知青歌曲唱道:“火車呀火車慢些走,讓我再看一眼親愛的朋友,知心的話兒總也說不夠;火車一聲長鳴我們就分了手……”

過去了,一切都過去了。知青歲月,讓多少人刻骨銘心,“剪不斷、理還亂”,無語在心間。可在歷史的長河中,幾十年前的上山下鄉運動,僅是一線漣漪。對於上山下鄉這段歷史,有人說“那是人生最亮麗的風景”,有人說“那是一場桃李劫、青春滑鐵盧”;有人“無怨無悔”念念不忘,有人“徹底否定”痛心疾首。可是,念念不忘也好,痛心疾首也罷,“一樣悲歡逐逝波”,沉重的歷史隨斗轉星移去而不返了,但,那段難忘歲月留下的深刻記憶,與那片土地、那些父老鄉親結下的深情厚誼,不會因為時光流逝而褪色而消失,反而歷久彌深,濃得化不開。

光陰荏苒,歲月無痕,沉積了知青掂念這片熱土的情結,也沉積了這片熱土期許知青的情愫。“安順之戀——重走知青路”活動,從策劃到接待,體現了安順人的一片深情。據我所知,為了尋找這些遠在千里的老知青電話,市旅發委負責人頗費心思。他們一到安順,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到站迎接,市、縣有關部門熱情相迎,待若上賓。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大愛,令上海知青們感慨不已,範幹平即景生情,激動地寫出文情並茂的《安順之戀》佳作。

真正的重情重義,發自肺腑,潤物細無聲,不需要什麼感恩,也不盼什麼回報。但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的開放理念,這樣的情真意切,肯定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舊地重遊的上海知青,多是不同領域的佼佼者,影響頗大,他們的感受,他們的聲音,會在廣闊的空間傳遞,效應難以想象。何況,與之同行的,還有眾多知名媒體、知名記者。安順的奇山秀水、風物人情,安順的大開放大發展大變化,一定會在這群人激情滿懷的鼓與呼中,飛揚黃浦江畔,飛揚神州大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安順策劃的這次“安順之戀——重走知青路”,金點子大手筆,意義非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