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我希望爸爸永遠別回家”

婚姻 小豬佩奇 奇葩說 母鯨灣 2018-12-05

綜藝節目《奇葩說》裡曾經討論過一個話題:如果爸爸每週陪孩子時間不足12小時,可不可以剝奪他的“爸爸”稱號?

大概因為“家庭中爸爸缺席”這種現狀太普遍,才令人發此腦洞——你不是不要回家嗎?那乾脆別讓孩子叫你爸。

然而我想,現實中這可不是腦洞。在孩子的認知中,缺席爸爸不如沒有爸爸,是真的。

曾經有個4歲的孩子跟我說:“爸爸不在家才好呢,我希望他永遠不回家。”

我問:“為啥?”他說:“因為他不在家,我媽開心,我也開心啊!”

據孩子媽媽說,孩子爸爸是那種典型的只負責播種和賺錢的甩手掌櫃。白天上班晚上刷手機,對孩子是諸事不管,從沒給孩子換過一次尿褲衝過一次奶瓶。等孩子大了一點了,卻又開始對孩子行駛父親的權威,要求孩子吃飯不準漏飯粒、上廁所必須自己擦屁股。

孩子媽說:“女兒才4歲,做不到一點飯粒不漏,更做不到自己擦屁股。”他便大發脾氣,指責妻子對孩子太嬌慣,沒有給她立規矩,教育方法不好。

一來二去,夫妻吵架不斷,關係惡化,家中時常縈繞著沉默的低氣壓。

這個男人在孩子最初成長的階段缺席,沒有和孩子建立起情感的聯結。在家有限的時間裡對孩子管這管那,製造更多孩子的淚水;對妻子吹毛求疵,製造更多吵架矛盾。

在這個家中,他就像一個移動的負能量源,對外散發的都是格格不入與蠻橫霸道。讓妻子火冒三丈卻無能為力,讓孩子倍感壓力緊張不堪。

只有男人不在家,妻子和女兒的神經才能放鬆下來。

這個時候,妻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不被打擾的,用同一的規則來引導孩子;孩子也能夠在比較輕鬆的母子關係中,不帶壓力地去體驗、感受和遵從。

所以孩子才會有“爸爸不在家會更好”的感覺啊,這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嗎?

孩子說:“我希望爸爸永遠別回家”

有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是非常能夠感受和明白親疏關係的。不是說男人播了種,孩子就一定認你這個爸。

有些人說:“童年時少帶他一點又怎樣,到頭來他不是還得認我這個爹?”不,太樂觀了。親情若無溫度,便不會雪山化水流淌沁潤。你沒有盡到陪伴的義務,所謂親情,也只是一團凍得崩硬的冷冰。

有一次我和一群人吃飯,席間有個朋友圈公認的甩手掌櫃爸爸,他自稱“娶了個全能老婆,所以自己一心投進事業”,家裡諸事不管,孩子上哪間幼兒園都說不清楚。他說:“我知道,孩子肯定也盼著我回家多陪陪他……”

我懟他:“真不一定,他不一定盼你回家陪他。因為,他不適應。”

若父親曾經給過溫暖,在孩子心中留下過美好的投影,孩子或許還真會盼。你從頭到尾不管他,他又不是個傻子,他幹嘛要巴巴盼個陌生人來陪他?或許,他早已找到了與他人相處的快樂,找到了最自適的狀態。

所以,那些不回家的爸爸們,請別自作多情了。

有個奇葩新聞就很能說明問題:“爸爸帶娃2小時,刷朋友圈才知道娃丟了”。

孩子說:“我希望爸爸永遠別回家”

我就想問,5歲孩子是突然想媽媽的嗎?還不是跟爸爸這個只顧玩手機的“陌生人”呆得無聊?但凡跟這個爸爸有點兒親熱勁兒,但凡這爸爸能做點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事情,哪怕給孩子看電視也好啊,他都不會離家出走吧。

這樣的豬隊友爸爸,就算和孩子呆在一起,也是毫無質量、徒增無聊的陪伴;就算打開電視,也不懂《小豬佩奇》抑或《汪汪隊》,因為他在孩子成長中已經缺席太多太多,在孩子眼中,父親的意義也隨著他稀薄的責任感而揮發掉。

離家出走,就是孩子用小小的力量甩出的最大巴掌:“你不需要我,同樣我也不需要你。不稀罕。”

在孩子眼裡,爸爸你不在家我還能跟媽媽其樂融融;你一在家就多個人管我,關鍵你憑什麼,你又不懂我,你又沒有向我展示過溫柔和關愛,更何況,你所謂的陪我,也不過就是自己在那看手機打遊戲。

要你這爸爸有何用?

孩子說:“我希望爸爸永遠別回家”

孩子爸爸白板笑躺

缺了爸爸陪伴的孩子註定有缺失嗎?

這主要得看媽。

要是夫妻倆對這種狀況達成一致,誰也不怨誰也不怪,遇上情緒穩定、教子有方的媽,其實晴朗覺得,這爸爸缺席不缺席,也就那樣吧。

畢竟誰的成長沒有點挫折,即便有爸爸這個缺,也會在歲月中和解。

但關鍵是,老公長期不挨家,把教養的任務全甩給妻子。夫妻之間沒有達成一致,女人是會生氣、焦慮、憤怒、失望的。一旦有了以上負面情緒,這個媽恐怕怎麼也做不成個情緒穩定、教子有方的媽了。

夫妻一旦失和,在孩子面前再怎麼掩飾也是徒勞。爸爸不開心倒在其次,看不見就行;媽媽不開心,孩子天天看,成長怎麼不受影響。

安全感缺失、內向不自信、脆弱、依賴、甚至性別認同出現問題等等,這都是爸爸缺席、媽媽焦慮給孩子的不良影響。

我認識一位媽媽,曾經也是喪偶式育兒。一說起神龍不見首尾的老公就咬牙切齒,見不著老公的時候怨,見得著老公的時候吵。孩子跟著活受罪,三天兩頭生病,一會兒身上起疹一會兒咳嗽。

我跟她說:“孩子身體的反應就是你們夫妻關係的映照,你們之間的負能量全跑到他身上去了。”

後來這位媽媽離了婚,一個人帶著孩子過。依舊是喪偶式育兒,孩子的生活中依舊是爸爸的缺席。但媽媽的情緒平靜了,看開了,把重點放到如何做好一個母親上來。

奇蹟般的,打那以後,孩子再也沒勝過什麼病,身體一下子好像強壯起來,還長了不少個兒。

所以你看,有沒有爸爸的陪伴和在場,對孩子真沒有什麼太大影響。真正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是媽媽的狀態。

孩子說:“我希望爸爸永遠別回家”

母親和女兒吵架後不說話

說了這麼多,無非兩點:

第一,對於那些“缺席”或“消失”的爸爸來說,別以為你們不在場吃苦的是別人,其實最終吃苦的是你們自己。

孩子失去你的陪伴或許會苦,但他可不會為那些沒有建立起來的親情而內疚後悔,而且,他以後還有大把的時間去去填補人生的缺隙。

而你呢,當你老了,渴望孩子的陪伴卻只能面對一份疏離的父子或父女情,你會後悔,你會內疚,你會恨不得時光倒流能在每一個孩子需要的時刻,陪在他身邊。

第二,對於那些不幸跟甩手掌櫃結婚的女人來說,你要意識到自己遲早要面臨一個抉擇——離開他,還是接受這個現實。

因為你才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的根本因素,所以你要做的是安頓好自己的心靈,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對於那些不盡如意的人或者事,儘早決斷,而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好真正的陪伴、真正的教育。

所以,當聽到孩子說“爸爸不回家也挺好的”這句話時,爸爸,請你深刻反省;媽媽,請你拿出更多愛和溫暖,去包裹孩子那顆不安定的心。

(本文由公眾號“母鯨灣”原創發佈,ID:hema1001。母鯨灣,一個讓媽媽更強大的地方。

相關推薦

推薦中...